黎松寿
黎松寿(1921年—2010年5月25日),男,江苏无锡人,祖籍广东省,曾任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教授,二胡演奏家、教育家,储师竹亲传弟子,《二泉映月》的发掘、抢救与传播者之一。
黎松寿青少年时代因音乐结识了无锡当地的民间艺人阿炳(原名华彦钧),1948年冬,黎松寿在南京古林寺国立音乐学院进修时演奏了《二泉映月》,引起了储师竹注意,储师竹与杨荫浏教授得知阿炳的生活困境及其音乐才华,决定抢救阿炳的音乐作品。1950年起,黎松寿先后在苏南文教学院艺术系等院校执教。1950年9月2日晚,黎松寿等在无锡“三圣阁”帮助阿炳录制了《二泉映月》等三首二胡曲,以及另三首琵琶曲。阿炳去世后,黎松寿继续着对阿炳艺术的研究。1956年起,黎松寿在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任教。2010年5月25日,黎松寿因肺部感染医治无效在南京去世,享年89岁。
黎松寿长期从事音乐教育工作,他编定了《阿炳曲集》,还与储师竹一同为《二泉映月》拟订弓指法,并以亲历者的身份撰写了《我所记认识的民间艺人阿炳》《阿炳的绝唱》等文章,成为阿炳研究中较为珍贵的为资料文献。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21年,黎松寿出生。青少年时代,黎松寿结识了无锡当地的民间艺人阿炳(原名华彦钧),两人因音乐结缘。
工作经历
1948年冬天,黎松寿在南京古林寺国立音乐学院进修时,向民俗音乐大师刘天华的大弟子储师竹学习二胡,演奏了从阿炳那里学来的曲子《二泉映月》,引起了储师竹的注意和兴趣。随后,储师竹与杨荫浏教授得知阿炳的生活困境及其音乐才华,决定抢救阿炳的音乐作品。
1950年起,黎松寿先后在苏南文教学院艺术系等院校执教。同年清明节前后,黎松寿与妻子曹志伟一同前往无锡看望阿炳,并开始为阿炳的二胡曲记谱。同年8月底,黎松寿与杨荫浏、曹安和等教授再次前往无锡,这次他们带去了一台从外国进口的钢丝录音机,准备为阿炳录音。1950年9月2日晚,黎松寿等在无锡“三圣阁”帮助阿炳录制了《二泉映月》等三首二胡曲,以及另三首琵琶曲,这是阿炳音乐的首次正式录音。
阿炳于1950年12月4日去世后,黎松寿继续着对阿炳艺术的研究。1951年,《二泉映月》被制成唱片出版,轰动全中国。黎松寿与曹志伟的婚姻也在这一年结成,他们的相识也部分归因于《二泉映月》这首曲子。1956年起,黎松寿在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任教。
患病与逝世
黎松寿晚年时,由于病痛的折磨,无法恢复意识,高度营养不良,意识不能恢复,到最后连呼吸机都打不下去。2010年5月25日,黎松寿因肺部感染医治无效,在南京去世,享年89岁,安葬于雨花台功德园。
个人生活
生活条件
黎松寿的家中陈设简朴,黎松寿的退休工资不过3000多块一个月。
婚姻家庭
曹志伟工作的医院里一个女同事想找黎松寿去学二胡,又不好意思一个人去,就拉着曹志伟一起。黎松寿的二胡琴声,打动了曹志伟的心,特别是那曲后来得名《二泉映月》的曲子,曹志伟格外喜欢。久而久之,两人互生爱慕。
那个时代的自由恋爱常常受到家庭的阻隔。黎松寿和曹志伟之间也是一样。家人反对曹志伟在感情上的选择,不同意她嫁给黎松寿,担心那样会让女儿受苦。无奈下,曹志伟报名参加志愿军,想离家出走以求解脱。因为旅途劳顿加之忧伤过度,曹志伟一到北京就病倒了。好心的朋友赶紧打电话给黎松寿,他立刻赶到了北京。曹志伟被他的诚心所感动,终于冲破重重阻力,两人在1951年结婚了。
人物关系
主要作品
音乐作品
文章曲集
黎松寿参与了阿炳音乐的抢救采录工作,编定了《阿炳曲集》,他还与储师竹一同为《二泉映月》拟订弓指法。他还以亲历者的身份撰写了《我所记认识的民间艺人阿炳》《阿炳的绝唱》等文章,成为阿炳研究中较为珍贵的为资料文献。
人物轶事
黎松寿的家和阿炳家离得很近,再加上舅舅是阿炳的私塾同学,黎松寿少年时期就结识了阿炳,当年广东省音乐流行全中国,祖籍广东且学过广东音乐的黎松寿成了阿炳喝酒聊音乐的好伙伴。后来阿炳因病双目失明,不得不流落街头。他和董氏结为夫妻,走街串巷靠拉琴为生。当地人都知道阿炳有三绝:拉二胡、弹琵琶、说新闻。《二泉映月》是阿炳经常演奏的一首二胡曲,附近居民们百听不厌,甚至有人听不到阿炳的琴声都难以入眠。
1948年冬,黎松寿向民俗音乐大师刘天华的大弟子储师竹先生学习刘天华十大二胡名曲。储师竹先要考考眼前这位学生的技艺,于是让他拉上一曲。黎松寿随手拉起了一段二胡曲,储师竹立刻被旋律吸引了。储师竹问是什么曲子。黎松寿告诉他是无锡民间艺人、阿炳上街卖艺时边走边拉的曲子。储师竹追问这是什么人作的?曲名叫什么?黎松寿表示,他问过他好几次,他老说是瞎拉拉的,没有什么名字。
储师竹迫不及待地请黎松寿再拉一遍,听完后又问他是否认识这位作者。听说两家相距不远而且十分相熟时,储师竹十分兴奋。就在这时,同校任教的杨荫浏教授走了进来,加入了谈论阿炳的话题。杨荫浏也认识阿炳,而且早年还跟阿炳学过琵琶,抗战爆发后失去了联系。听黎松寿说到阿炳现在生活困难,杨荫浏当场提出要尽快设法将阿炳的音乐进行录音整理,以免失传。
1950年8月底,黎松寿和杨荫浏、曹安和等教授约好一同再次前往无锡见阿炳,并带去音乐研究所配发的一台从外国进口的钢丝录音机。在他们找到阿炳时,发现阿炳已经许久不拉琴了,二胡不能用,琵琶也没有了,阿炳坦率地说:“我的琴技荒疏太久了,让我练习两天再演奏吧。”杨荫浏和黎松寿很快从乐器店帮阿炳借了一把新的胡琴和琵琶。1950年9月2日晚上7点半,开始录音,录制地点在“三圣阁”,是一个十分安静的地方。那天参加录音的一共有八人:阿炳夫妇、黎松寿夫妇、杨荫浏、曹安和、曹志伟父亲曹培灵,以及业余民俗音乐爱好者祝世匡。录制当天,阿炳穿得整整齐齐,看上去精神很好。他先演奏了最拿手的《二泉映月》。当这首经过阿炳几十年来不断琢磨、修改过无数遍的乐曲响起时,在场每个人都被深深地打动了。盒式录音磁带缓缓转动,真实地记录下这曲日后传世的经典。
录音一遍就通过。录完一遍后,曹安和把录音带倒回来,放给阿炳听。当第一次听到自己弹奏的乐曲从录音机里面传出来时,阿炳特别激动,惊讶地对老伴说:“这是我拉的琴声啊!”一遍听完,阿炳还要再听第二遍。两遍听完,杨荫浏问阿炳:“阿炳啊,这支乐曲叫什么名字?”阿炳回答道:“唉,我瞎拉出来的,哪有什么名字啊。”杨荫浏说:“没有名字我们不好向外介绍啊。”阿炳沉吟了一会,说:“那就叫《二泉印月》吧!”据曹志伟介绍,曲名的灵感从三潭印月而来,二泉是无锡的一个景点。杨荫浏听后提议:“阿炳啊,这个‘印’能不能改成‘映山河’(无锡地名)的映字?”阿炳听了说:“杨老师,你学问大,我听你的,就叫《二泉映月》吧。”这首乐曲,自此得名。那天晚上,阿炳一连录了三首二胡曲,另两首是《寒春风曲》和《听松》。第二天晚上,又在曹安和家录制了《龙船》《昭君出塞》《大浪淘沙》三首琵琶曲。
人物评价
黎松寿是“松倌”。(阿炳 评)
黎松寿是“外层空间”的音乐家。(黎松寿的家人 评)
黎松寿是一个非常较真的人,也很固执,不能容忍一点不真实的记录。(黎松寿的妻子曹志伟 评)
参考资料
黎松寿夫妇曾为阿炳记谱录音 留下传世"二泉映月".中国新闻网.2025-01-12
音乐教授黎松寿辞世 与阿炳20多年亦师亦友(图).中国新闻网.2025-01-12
宜兴:万益沃血西城,储师竹谱曲悼友.无锡博报.2025-01-12
无锡文学艺术历史名家介绍:阿炳.无锡文艺网.2025-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