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盟誓制度

盟誓制度

盟誓制度是吐蕃时期的古老制度之一,指个人或群体之间为了达成某些约定而形成的制度。

历史背景

盟誓制度起源于诅誓咒语,其组织形式被称为“盟会”,通常在春季、夏季和冬季举行,因此也被称为“春盟”、“夏盟”和“冬盟”。

内容构成

盟誓的内容通常包括盟誓的缘起、遵守誓约的要求、违反盟约的后果等三个方面。这些内容涉及到了制度的制定与修改、重要官员的任命、财产清算、军队出征、军需征集、税收征收、土地管理和政治联姻等方面的责任和义务。盟誓通常是以天神、地神、佛经、佛塔或者个人信仰的神明为见证人,如果有人违背了盟誓,就会被视为对神圣事物的亵渎行为。

作用与影响

由于人们普遍对神灵持有崇敬和畏惧的态度,盟誓制度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很强的约束力,能够有效地促使参与者遵守诺言并履行各自的义务。

分类

据《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记载,共有140多次王廷盟会记录。盟誓可分为个人盟誓、群体盟誓和个人与群体之间的盟誓三种类型。个人盟誓主要应用于民间交易和借贷活动中,用于解决纠纷时作为证据使用。群体盟誓则是在领主通过武力征服其他部落后,用以维持长期统治的手段,或者是不同部落之间的结盟活动。个人与群体之间的盟誓则是这两种类型的结合,其中一方代表个人,另一方代表群体。盟誓仪式分为简单的盟誓和隆重的盟誓两类。前者是指在特定场合宣读盟誓词,后者则是在重要的地方树立盟碑,如大昭寺前的唐蕃会盟碑和山南桑耶寺的兴佛证盟碑等。

参考资料

通俗西藏史(三十五)——吐蕃的盟誓制度(下).藏地读行.2024-10-26

田兆元 罗珍 | 论盟誓制度的伦理与孔子信义学说的形成.个人图书馆.2024-10-26

盟誓制度演进及其引申.个人图书馆.2024-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