榧
树(Torreya grandis),红豆杉科,榧属(Torreya),别名香榧、小果榧、榧树。栽培利用历史悠久。慢生树种,喜温凉湿润气候。分布于中国江苏南部、浙江、福建西北部、安徽南部、江西,西至湖南西南部及贵州松桃等地区,为中国特有树种。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榧树的自然资源破坏严重,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常绿乔木;树皮不规则纵裂;小枝近对生或近轮生。一年生小枝绿色,二至三年生小枝黄绿、淡褐黄或暗绿黄色,稀淡褐色叶螺旋状着生,二列,条形或线形,雌雄异株,雄球花单生叶腋,基部的苞片有明显的背脊,雄蕊多数,各有4个花药,药隔先端宽圆有缺齿。雌球花成对生于叶腋,基部各有两对交互对生的苞片及外侧的1小苞片,近无梗,胚珠直立,单生于假种皮上,受粉后假种皮包裹胚珠。种子椭圆形、卵圆形、倒卵形或长椭圆形,熟时假种皮淡紫褐色,有白粉,顶端有小凸尖头,胚乳微皱。
香榧(T.grandis var.Merrillii Hu)是榧树中的优良变异类型经人工选育后嫁接繁殖栽培的优良品种。
榧是世界上稀有的果树,具有很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系第三纪孑遗植物[jié yí zhí wù]。在中国,榧树古称“彼”“披”“榧子”,种子在南北朝时开始作药用,唐朝开始食用。种仁炒熟后松脆可口,营养丰富,香味独特。边材白色,纹理直,硬度适中,有香气,耐水湿,为建筑、造船、家具等的木材。榧树白背叶伟岸、雌株婆娑,适合园林造景。榧树用于造景始于西汉,汉上林苑有孤树池,因池中古榧树(煔[shǎn]树)而得名。
植物历史
栽培食用
在中国榧树的记载最早可追溯至秦朝,东汉晚期,医家开始以榧树种子入药。到唐代,人们已能准确把握榧树的植物性状,并认识到其可食的特性。唐宋时期,榧树的种植技术得以提升,培育出品质优良的栽培品种“香榧”,浙江省和安徽成为主产地。南宋时期,浙江榧实被列为贡品。明代,徽州榧实也被列为贡品。明清之际,浙江的种榧非常发达,有大量的古树遗存。
观赏造园
榧树以树形优美,西汉就成为重要的造园植物。晋代古榧树甚至成为建村的重要标志树,浙江天台县龙溪乡东江村村南有古榧树,胸径5.18m,树龄约1600年。隋唐洛阳市名园也有种植,宋代以后成为江南重要的造园植物。两宋时期,东阳香榧经过苏轼的品题和推崇,声名远扬,甚至被列为贡果,成为首都汴梁和杭州市常见的干果之一。宋人创作的咏颂榧树的诗文数量在历代中数量最多,与苏轼的影响是分不开。宋代以后,榧树在浙江和皖南种植非常广泛,在寺观庙宇、村落水口、陵墓丘坟中常见种植。黟县[ān huī yī xiàn]泗溪乡甲溪村万春庵遗址旁有古榧树,胸径1.32m,树龄约600年,号“和尚榧”。
形态特征
枝干
常绿乔木;高达25米,胸径55厘米;树皮淡黄灰色、深灰色或灰褐色,不规则纵裂;小枝近对生或近轮生。一年生小枝绿色,二至三年生小枝黄绿、淡褐黄或暗绿黄色,稀淡褐色;高约100厘米,具5-6节,于花序下部密生细毛;
叶
叶螺旋状着生,二列,条形或线形,直,长1.2-2.5厘米,宽2-4毫米,先端凸尖成刺状短尖头,基部圆或微圆,上面微凸光绿色,无明显中脉,有二条稍明显的纵槽,下面淡绿色,有两条与中脉带近等宽的窄气孔带。绿色边带与气孔带等宽或稍宽;
花
雌雄异株,雄球花单生叶腋,圆柱状,长约8毫米,基部的苞片有明显的背脊,雄蕊多数,各有4个花药,药隔先端宽圆有缺齿。雌球花成对生于叶腋,基部各有两对交互对生的苞片及外侧的1小苞片,近无梗,胚珠直立,单生于假种皮上,受粉后假种皮包裹胚珠。
果
种子椭圆形、卵圆形、倒卵形或长椭圆形,长2-4.5厘米,径1.5-2.5厘米,熟时假种皮淡紫褐色,有白粉,顶端有小凸尖头,胚乳微皱。
物种分布
榧树为中国特有树种,从北亚热带到中亚热带南部都有分布,以中亚热带为主。分布于中国江苏南部、浙江省、福建省西北部、安徽南部、江西省,西至湖南省西南部及贵州省松桃等地区。
在榧树的自然分布区内,多数地方资源已破坏殆尽,仅有散生分布。榧树资源最多、保留最好的是浙江省,全省有胸径6cm以上野生榧树60万株以上,其中大树46万多株,不乏千年以上的大树;除浙江外,榧树资源最多的为皖南黄山市和宣城市;其次为江西的西南部及东南部和福建的南平市、闽中地区;湖南分布区域大,但数量较少;湖北、贵州仅局部地区分布,数量也少。
生长习性
气候条件:年平均气温15∙0℃以上,极端最低温不低于-16℃,年降水量达1000mm的地区,榧树均可正常生长发育,适应性强。极端低温达-20℃时,主梢常常冻死,多形成灌木状或小乔木状。榧树幼年喜阴,怕高温干旱和强日照,结实以后需要充足的光照条件,光照不足则产量低,品质差。成年榧树具有较强的抗旱性,对结实和生长影响不大。榧树幼年期喜阴湿环境,所以自然分布在低山丘陵地带的榧树,大多分布于阴坡、半阴坡、山脚。
垂直分布:因地理位置而异,最高可达2000m,高海拔地区的沟谷地带或避风向阳地段,即使年积温较低,也能正常发育。榧树分布的最低海拔可达100m以下,生长在空气湿度较大地段。
土壤条件:榧树对地质土壤条件适应性较广,分布最多的是在凝灰岩、石灰岩、紫色砂页岩和花岗石发育的土壤上。土壤类型以红黄壤为主,在山区600m以上为黄壤、山地黄壤和局部(1500m以上)的黄棕壤上榧树生长结实良好。榧树喜肥,在有机质丰富,土壤疏松,质地由砂壤到轻黏,pH5∙2~6∙5的土壤上生长发育良好,而酸、黏、排水不良的土壤不适宜榧树生长。在植被稀疏、土壤瘠薄的低丘,常因高温、干旱和强日照影响,不见榧树分布,造林成活和成长也不理想。
物候期:花期10月,种子翌年10月成熟
繁殖方式
榧树目前所用技术主要是嫁接、组织培养和插。其中嫁接技术最成熟、适用植物最多、育苗效果最好。野生榧木绝大部分是实生老树,品种混杂、优劣不等,雌、雄株分布不均,采用改接良种和改雄树为结果优树的方法进行嫁接,来实现丰产。
嫁接繁殖
唐朝,优良的榧树品种已培育成功;宋人在榧树品种的开发上成就更大,通过嫁接法筛选和保育优良的品种。
嫁接方法采用插皮接(皮下接)或挖骨皮接,采用单砧多穗的嫁接方法。接穗选择往年花蕾大而密集,花粉量多,成熟期比较一致,与雌树花期相吻合的雄榧树为采集接穗对象。野生实生榧树高位高枝嫁接,对砧木损伤小,嫁接后,树体恢复快,能使幼树早实丰产,提早产生经济效益。大树多头高接虽恢复树势快可提前结果,但嫁接比较麻烦,工作量大,要达到丰产的树形较困难。起砧(移植)嫁接能充分利用野生榧树资源,移植嫁接成活率较高,也可达到早投产,能集中培育大批优良苗木。
扦插繁殖
插穗一般从生长健壮、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的优树树冠外围中上部健壮枝条中选取,采集后用湿毛巾包裹以防止插穗失水和氧化。枝条越嫩,其生长素含量越高,生根率也越高,以半木质化的当年生嫩枝或木质化的1年生带踵[zhǒng]枝作插条较好。香榧的当年生半木质化带节踵枝有较高的扦插生根率。选取的插穗发育越健壮充实,其生根率越高,而且插穗太短太细都不利于成苗。在嫩枝扦插中,插条越粗,长势越好。在扦插时多保留上端约2/3叶量。扦插时间一般在6月至7月。配以保水保肥能力强的黄心土或黄壤土等,则更能提高扦插成活率和生根率。
栽培技术
造林:榧树结果以后需要有充足的阳光,所以海拔400m以上的造林地应选择阳坡、半阳坡、阴坡和峡谷。一般不选择低丘坡地造林。
整形:根据榧树的生长特点进行的,保证层次分明,枝条相互错开确保光照,延长侧枝范围且避免拥挤,以此减少养分消耗、改善光照条件、扩大树冠覆盖面积、增加产量。
病虫害防治:已知榧的病虫害超过70种,影响榧树实现早实丰产的病虫害最主要的是黑翅土白蚁和盾蚧科[dùn jiè kē]的几种介壳虫。黑翅土白蚁蛀食幼树基干,严重时全株死亡。宜采用生物农药如“克蚁星”予以诱杀。介壳虫等的吸汁性危害,会严重抑制幼果的继续膨大,造成幼果脱落,通过花前喷施具有内吸效果的蚍虫啉等低毒高效农药就能防治。
功用价值
食用用途
在中国,榧树古称“彼”“披”“榧子”,种子在南北朝时开始作药用,唐朝开始食用。种仁炒熟后松脆可口,营养丰富,香味独特。
药用用途
榧子为榧的干燥成熟种子。秋季种子成熟时采收,除去肉质假种皮,洗净,晒干。功能与主治:杀虫消积,润肺止咳,润燥通便。用于钩虫病,蛔虫病,绦虫病[tāo chóng bìng],虫积腹痛,小儿疳积[xiǎo ér gān jī],肺燥咳嗽,大便秘结。现在榧树入药者,主要为浙江省所产的榧树,西南地区有以云南榧、巴山榧、长叶榧入药者。
经济用途
边材白色,心材黄色,纹理直,结构细,硬度适中,有弹性,有香气,不反挠,不开裂,耐水湿,比重0.56。为建筑、造船、家具等的木材。
种子为著名的干果——香榧,可榨食用油;榧树的种仁含油量,高于棉籽仁、花生仁、向日葵仁和油茶仁的含油量。香榧种仁中含有5种维生素,高于一般干果。
假种皮可提炼芳香油(香榧壳油)。假种皮提取物具有一定的清除自由基能力和还原能力,对油脂有抑制过氧化作用,并对细菌、真菌均有抑制作用。
观赏价值
榧树四季常绿、树形优美,寿命长,是重要的观赏树种。白背叶伟岸、雌株婆娑,适合园林造景。榧树用于造景始于西汉,汉上林苑有孤树池,因池中古榧树(煔树)而得名。
品种品系
在诸暨市及东阳市等地栽培历史悠久,经劳动人民长期培育选择,选出了像香榧那样种粒大、品味佳、丰产的优良类型。1927年胡先骕[hú xiān sù]根据种子形状和大小分出了4个变种和2个变型。因野生榧树的种子形状和大小有很大的变异,除香榧系劳动人民多年培育(嫁接而成)的优良品种外,其余的变种、变型均系实生苗长成的树木,其种子形状、大小虽有差异,但亦有许多中间类型,故予以归并。
香榧与榧树
榧(T.grandis Fort ex Lindl)与香榧(T.grandis var.Merrillii Hu)是种与品种之间的关系,种名和品种名不能混用,香榧是唯一进行人工栽培的品种或变种,是榧树中的优良变异类型经无性繁殖培育而成。
榧树早在《唐本草》(公元659年)已有记载,古称“”或“柀子”,已有超过1300a的历史。1857年Lindley代Fortune定名榧树为(T.grandis Fort ex Lindl),1927年胡先骕先生在《中国榧属之研究》一文中定名香榧为(T.grandis var.Merrillii Hu)。1978年郑万钧、傅立国在《中国植物志》第七卷中认为榧树种子的形状和大小有很大的变异,除香榧系劳动人民多年培育(嫁接而成)的优良品种外,其余的变种、变型均系实生苗长成的树木,其种子形状、大小虽有差异,但亦有许多中间类型,故予以归并。
在果树栽培和分类的许多著作中都称榧树种为香榧,香榧品种也称香榧。虽然在书中都承认香榧是唯一进行人工栽培的品种或变种,但结果仍是种与品种混淆不清。榧树种内性状变异复杂,有许多自然变异类型,也包含人工栽培的香榧品种,而香榧的主要性状和经济价值有别于榧树中其他实生榧树的变异类型。由于这种影响,就形成了浙江省的香榧品种是香榧,产于安徽、江西省、福建省等地的榧树也称香榧。
其他品种
象牙榧:种核长柱形,细长,尾部渐尖,似象牙形、羊角形,是实生榧树中的一类优良变异类型。
小圆榧:种核卵圆形或卵圆状椭圆形,胚乳皱折浅,少数胚乳表面光滑,脱衣极易,肉质细,风味香脆或较香脆。
圆榧:种核卵圆形或卵圆状椭圆形,口感粗硬或较粗硬,少香味,少数有松脂味。此类型在实生榧树中所占比例最大,品质总体上与香榧有较大差距。
大圆榧:种核大而圆,此类型是榧树中种核最大、品质最差的一类。
植物保护
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榧树野生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呈片段化分布于中国的浙江、江苏省、福建、江西、安徽、湖南省、贵州省等省的局部地区。榧树自然资源的破坏,主要表现为3个方面:(1)大规模的砍伐导致榧树雌雄株比例偏倚。(2)粗放的栽培管理导致古榧树生存状况堪忧。(3)幼苗盗挖和高接换种导致榧树的自然更新受到影响。
中国榧属所有种类均被列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994年,榧树列入湖北省省级珍贵树种保护名录。
参考资料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农业农村部公告.2021年第15号.中国政府网.2023-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