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旻
刘(895年-954年(一说为955年)),原名刘崇,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沙陀族,北汉开国皇帝(951年-954年在位),刘知远之弟。
刘旻年少时是个品行不端的人,喜欢赌博。后其兄刘知远镇守太原市,他担任山西省步军都指挥使,后晋开运三年(946年),刘知远在河东起兵称帝,建立后汉,刘旻被任命为特进、检校太尉。刘知远南征时,刘旻被任为北京(即太原)留守,镇守河东。后汉乾四年(951年),大将郭威灭亡后汉,建立后周。同年,刘旻也在太原称帝,建立北汉,仍沿用后汉乾祐年号。北汉地狭人少,国力穷困,为了兴复东汉基业,刘旻积极组建军队,不建聂氏宗祠宫殿,减少官员俸禄以减少开支。刘旻在位期间,频繁发动与后周的战争,并屡屡失败,对外送大量钱币给辽朝,与契丹约为叔侄之国,导致国内百姓赋繁役重,民不聊生。刘承祐七年,后周太祖郭威去世,刘旻向契丹借兵,趁机再攻后周,不料在高平之战中惨败,刘旻只身逃回太原市。后周军乘胜追击,进逼太原城下,围城两月不克,刘旻忧愤成疾。
北汉乾祐七年(954年)十一月,刘旻病死,享年六十岁。尊号为神武皇帝,庙号世祖。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刘旻年少时是个品行不端的人,喜欢赌博,后唐时,刘旻担任虢州(今河南灵宝)军校,后晋时,因其兄刘知远担任河东节度使,刘旻被任命为河东步军都指挥使。之后他屡任麟州(今陕西神木北)刺史,河东马步军都指挥使兼三城巡检使,遥领泗州(今泗县东南)防御使。刘知远建立后汉,刘旻担任特进、检校太尉、行太原市尹。在刘知远南征时刘旻留守北京(即太原) ,镇守山西省。
盘踞河东
乾祐元年(948年)二月,刘知远病死,隐帝刘承祐继位,隐帝年幼,政治权力旁落在大臣史弘肇和郭威等人手中。刘旻与郭威不和,为保全自己的势力,刘旻借防御契丹的名义在河东地区大肆招募士兵,完善军备,充实地方府库,不给中央上交供赋,不听从中央的调令,他还一直向河东地区的百姓频繁征收赋税,使得河东地区的百姓生活非常困难。
乾祐三年(950年)十一月,后汉隐帝遇害。郭威行监国之权,派冯道迎刘旻的儿子、徐州节度使(今江苏地区)刘赟为皇帝,当时的人都知道郭威并非真心想立刘旻的儿子为帝,只有刘旻相信,为此还打消了南下用兵的计划,遣人到京师庆贺。后郭威代汉,建立后周,刘被降为湘阴公,刘旻派遣牙将李奉书入京,请求将刘赟接到太原,但刘赟此时已经被幽禁而死,刘旻非常悲痛。
建立北汉
乾祐四年(951年),刘旻在晋阳(今山西太原)称帝,以汉为国号,不改元,继续沿用乾祐年号,史称北汉。他还不立宗庙,四时之祭(春祠祭、夏祭、秋尝祭、冬祭)用家人礼,宰相的俸禄每个月只给一百缗钱,节度使只给三十缗钱,其余官员也只是给一点俸禄。由于北汉地小民贫,即位不久,刘旻派通事舍人李出使契丹,与契丹约为叔侄之国。之后便向契丹借骑兵五千,从阴地关(今灵石南)进攻晋州(治临汾市,今山西临汾),但死伤甚重,久攻不下,郭威遣枢密使王峻等率大军救援,刘旻听闻后周援军来救,便焚烧了营寨撤退。乾祐五年(952年),刘旻派三千多兵马进攻府州(治今府谷县),被后周守将折德扆大败,还丢失了岢岚军(治今山西岚)
高平之败
乾祐七年(954年)正月,后周太祖郭威病逝,养子柴荣即位,即周世宗。刘旻趁后周新丧,便亲自率兵三万,联合辽朝大将杨率领的一万骑兵和五六万部族军,围攻潞州区(治今长治市),在高平(今山西高平)之南驻军。周世宗柴荣听闻后率兵亲征,刘旻与周世宗接战。两军对阵时正刮南风,风向对北汉军队不利,刘旻不听杨兖和手下大将王得中的建议,派张元徽逆着风向而上抢先发动进攻,大败周将樊爱能、何徽,取得了首胜,使得周世宗大惊,亲自率军督战。但之后乘胜进兵的刘旻先锋张元徽被周军斩杀,南风也更加强烈,周军乘着顺风风向大败汉军,北汉伤亡惨重,刘旻退守太原市。后周进围太原,周世宗亲自到了晋阳城下。但由于雨季,周军军营中爆发疫病,最终撤围太原。
忧愤而死
高平之战后,北汉元气大伤,刘旻因太原被围忧愤成疾,从此一病不起。最终刘旻在刘承祐七年(954年)十一月病死,享年六十岁。尊号为神武皇帝,庙号世祖。由其子刘钧嗣位,是为孝和帝。北汉乾祐九年(956年),神武帝刘旻被葬于交城北山(今吕梁市交城)。
重要争议
死亡年份
刘旻的死亡年份有两种记载,一种是显德元年(954)死亡,另一种是显德二年(955)死亡。
施政举措
联辽自固
北汉是十国割据中唯一在黄河以北的一个国家,只占有太原市以北的十几个州,领地不大,而且土瘠民贫,财政收入很少,百官的俸禄少得可怜,宰相每月只有100缗(mín),节度使每月只有30缗(mín)。北汉按理是难以自立的,但刘崇采取北联辽以自固的政策,使后周不敢冒然向它发动进攻。
公元954年,郭威郭威死,刘崇以为机会来了,约会辽兵大举进攻。柴荣大破北汉兵于高平市之南,刘崇仓惶归逃,刚回晋阳就忧愤成病,5月3日后周进军围晋阳古城,旗帜环城40里。刘崇令其子侍卫都指挥使刘钧组织防守。外面不断传来州县陷落的情报,刘崇终日忧心忡忡。5月17日,围城的周军因粮草不继退去。
借兵契丹
乾祐七年(954年)正月,郭威病逝,其养子皇后之侄柴荣继位,刘崇再次向契丹借兵10万,攻围潞州。柴荣亲自出征,与刘崇在高平交战,大败刘崇,刘崇日夜奔波才又回到晋阳城内。柴荣率兵围困城下,两个月后见攻打不下便撤回军队。
人物评价
北宋史学家薛居正认为刘旻是越之人,不自量力,并且经常虐待百姓,他评论道:“刘旻以亡国之余,窃伪王之号,多见其不知量也。今元恶虽毙,遣孽尚存,势蹙民残,不亡何待!”
北宋史学家欧阳修认为刘旻继后汉之嗣、不屈于周是值得肯定的,北汉相对于其他九国是有大义的,他说道:“旻之大义,宜不为周屈,其立虽未必是,而义当不屈于周,此其可以异乎九国矣。”
清代史学家王夫之则认为刘旻得国才是名正言顺,并非不义,他认为:" 郭氏夺人之国,失之而非其固有;刘姓兴报之师,得之而非其不义。"
家族成员
父母
父亲:刘琠,原为晋王李克用的列校,后汉时追尊为显祖章圣皇帝。
母亲:安氏,后汉建立后追尊为章懿皇后。
后妃:王氏,太惠妃。
兄弟
刘知远,后汉高祖皇帝。
慕容彦超,后汉高祖刘知远同母异父弟。
儿女
刘旻有十个儿子,史籍中有记载的有七人。
刘赟,后周建立后,被幽禁而死。
刘铣,装傻活命
刘氏,刘旻女儿,初嫁薛钊,生少帝刘继恩,后改嫁何某(名不详),生英刘彻刘继元。
轶事典故
为李骧立庙
后汉隐帝死后,朝廷议立刘旻子刘赟为皇帝,郭威派冯道去徐州市迎接刘赟。众人都知郭威之本意并非立刘赟为皇帝,只有刘旻相信郭威,还派遣使者前往汴梁(今河南开封)庆贺。郭威对来使指着自己脖子上纹着的飞雀说自古没有雕青天子,表示自己没有称帝的意图,这使得刘旻更加确信其子能成为皇帝。
太原少尹李骧劝刘旻南下,认为郭威已经不是汉臣,立刘赟为帝不可信。刘旻不听李骧劝,还大骂李骧是腐儒,挑拨他与其子刘赟的关系,最后将李骧拉出去斩首。李骧临刑前慨叹自己辅佐着愚君,落到这个下场也是应该,最后请求让自己有病的妻子和自己一起死。李骧死后,刘旻还上报给了朝廷,以表明自己对朝廷的忠诚,但不久之后,郭威废刘赟为湘阴公,代汉称帝。刘赟被幽禁而死,刘旻非常后悔,为李骧设立了庙祠,每年进行祭祀。
无奈天子
刘旻称帝之初,曾对张元徽等人说:“我不忍高祖社稷沦丧,于道义而言又不能屈服于郭威,这才不得已称帝,只希望能与你们勉力共复家国之仇。但我算是什么天子,你们又算是什么节度使?”他因此不改元,不设立宗庙,只用家人之礼祭祀。
封赏黄骝
刘旻在高平之战失败后,披着粗布衣服戴着斗笠骑着契丹所赠的黄马,历经磨难逃回了晋阳。回来后,刘旻为黄骝造了个用金银装饰的马厩,喂着三品官员的食禄,号“自在将军”。
研究书目
《旧五代史·卷一百三十五》
《新五代史·卷七十·东汉世家第十》
《十国春秋卷一百四》
《宋史·列传第二百四十一·世家五》
《九国志》
参考资料
北汉世祖刘旻.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5-06
旧五代史·卷一百三十五.ctext.org.2024-05-08
新五代史·卷七十·东汉世家第十.ctext.org.2024-05-08
十国春秋卷一百四.ctext.org.2024-05-08
宋史·列传第二百四十一·世家五.ctext.org.2024-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