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鹇属 leucomelanos)别名雉、黑鸡,属于雉科,鹇属。分布于印度、缅甸、泰国尼泊尔和中国,栖息于海拔1000-3000米的山地森林、华西箭竹丛和林间草从中。

黑鹇体长约56厘米,体重约800克。属于大型鸡类。雄鸟通体蓝黑色,仅下背、腰和尾上覆羽具白色羽端;头上具有长而直立的羽冠。雌鸟棕褐色,羽线浅灰色。

黑鹇成对或成家族群活动,夜里树上栖息,早晚活动。主要以植物嫩叶、芽苞和种子为食,也吃部分昆虫、植物病原线虫等。婚配制度为一雄多雌,黑鹇可与白鹇杂交。雌鸟孵卵,早成雏早成雏,世代长度为5年。

2016年,黑鹇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为无危;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为国家二级野生保护动物。

命名与分类

中文命名溯源

黑鹇是以雄鸟的颜色命名,雄鸟体带蓝黑色的光泽,故称此名。

分类讨论

黑鹇在国外分布于印度北部、尼泊尔不丹等。它与白鹇(Lophura nycthemera)在东部互相替代。它们在伊洛瓦江东区,有时互相交杂交,但是这些杂交种并不稳定,同时这两种鹇羽衣型显著有别,脚色亦互异;而更重要的是;黑鹇的各亚种均在第一年成熟,而白鹇则在第二年成熟。所以现在一般都把这两种鹇认为是独立的种,而组成一个超种。

亚种分化

黑鹇有9个亚种,在中国境内仅有2个亚种。

中国分布2亚种检索

胸大都白色沾灰⋯⋯⋯⋯⋯⋯⋯⋯⋯⋯⋯⋯指名亚种鹇属 leucomelanos leucomelanos)

胸黑⋯⋯⋯⋯⋯⋯⋯⋯⋯⋯⋯⋯⋯⋯⋯⋯⋯⋯藏南亚种(Lophura leucomelanos lathami)

形态特征

大型鸡类。体长约56厘米,体重约800克。虹膜橙褐色,眼周裸皮红色,喙黄褐,脚和爪灰色或铅褐色。

雄鸟

头顶至后颈以及颈侧紫黑色,头上具长稍直的羽冠,蓝黑色而具紫色光泽;背蓝黑色而具紫色光泽,买缘稍差;初级飞外干棕褐色,内颗较暗,下背、腰和尾上覆羽深蓝色而具白色端及窄的蓝黑色次端斑,尾亦为蓝黑色,但紫色光泽较差。脸裸露,赤红色,被有少许黑色纤羽。下体大都黑褐色,胸羽呈披针形,除羽基外颜色为白色。

雌鸟

体羽为棕褐色,并杂有不规则的黑褐色斑。下体和上体相似,但较淡。各羽中部较暗,且具宽的淡色羽缘。

度量衡

分布

分布范围

原产于南亚,分布于西喜马拉雅山脉巴基斯坦印度河、印度北方、尼泊尔不丹锡金王国阿萨姆邦,南经缅甸至泰国西部,并引入美国。中国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和高黎贡山地区,即西藏自治区东南部的墨脱县察隅县、波密和云南省西北部的盈江贡山等地。。

栖息环境

黑鹇栖息于海拔1000-3000米的山地森林、华西箭竹丛和林间草从中,树木以木禾、桦木、栎类和竹类居多。多见在灌从间和荒地或玉米棒、旱谷等山坡耕作地上。常出现在水域附近,

习性

节律

无迁徒习惯,属留鸟。在冬季,黑鹇会游荡到海拔较低的地方越冬。在一年中的某些季节,食物和水短缺,它们迁移到其他地区,甚至来到人类住区附近的田地里。

一般在黎明和傍晚时分在植被茂密的土地上活动,白天则在茂密的灌木丛下或者在大树的低枝上休息。 夜间飞到密林深处的树上栖息,通常栖息在在20-40英尺高的树枝,除非受到干扰,否则会停留在同一棵树。

集群

成对或成家族群活动。在家族群中,成熟的雌鸟会在第二年繁殖季节来历前离开,而成年雄鸟是否离开会根据栖息地的物种密度等情况决定。在家族群中,雄鸟的地位是由年龄决定的,年龄越大,地位越高。取代群内最高地位,有的是等原来年龄最大的雄鸟自然死亡,也有被其他雄鸟驱离的现象。有的地带的黑鹇成对或跟幼雏结群活动,在西藏自治区常见成对活动而不结群。

行动特征

飞行方式为不停扇动直线式,与麻雀相似,翅的类型为圆形,尾的类型像八哥,为圆尾;常在灌丛中停留,停留时身体直立或身体水平,尾部与身体平行;行走方式为多步行。

食性

食物广泛。主要食物是植物,而无脊椎动物在其饮食中的贡献较小的作用。 主要以植物嫩叶、芽苞和种子为食,也吃部分昆虫、植物病原线虫等。在食物缺乏的情况下,黑鹇会改变了自己的食性,会吃树的根部等。觅食方式是边行走边吃。

在成年黑鹇囊中发现了砂砾组分,表明它有助于研磨嗉囊中的植物以完全消化食物。

鸣叫交流

黑鹇偶尔鸣叫,叫声特点单调刺耳、相似音节重复。雄鸟叫声为响亮的咯咯哨音伴以两翼拍打身体声。

鸟群分散时的联络叫声为低沉的kurr-kurr-kurrchi-kurr声。

雄鸟争斗叫声为恐吓的koorkoor声,紧接尖厉的waak,waak声。

告警时为重复的koorchikoorchikoorchi叫声或为whoop-keet-keet的喉音。

繁殖

繁殖期5-6月。

领地

雄性成年后有的会留在出生家庭群。但是随着数量增多,所栖息的领地数量密度达到一定值后,成年黑鹇会离开自己长大的出生群体。如果找到合适的栖息地,成年黑鹇会建立自己的繁殖群;如果栖息地内黑鹇数量饱和,找不到合适的栖息地,则不能建立自己的繁殖群体,而影响正常繁殖。

筑巢与交配

黑鹇巢属于地面巢,多筑巢于草丛中,筑巢材料为草。

婚配制度为一雄多雌,可白鹇杂交。在群体中,地位最高的雄鸟有绝对的交配权,处于从属地位的成年雄鸟也有交配的机会。

产卵与孵化

每窝产卵5-15枚,卵纯色,颜色为黄色或粉色,中等大小,大小为(46.1~53.0)毫米x(27.7-39.0)毫米。卵形像鸡蛋,即一头尖一头钝。

雌鸟孵卵,孵化期24~25天,

育雏与成长

早成雏早成雏。雌雄共同育雏,同家庭群的其他雄鸟也协助育雏。

第1年羽毛长成成羽的,性成熟年龄为2年,世代长度5年。

性别比例

在成年的黑鹇中,雌鸟数量少于雄鸟数量。尽管在分析卵子的脱氧核糖核酸中,不存在黑鹇数量在性别有差异,可能在成长过程中,雌鸟死亡率要高于雄性,从而造成吹牛黑鹇在性别上的数量差异。

保护

种群状态

黑鹇的数量稀少,在野外也很难见到。1997年调查,由于橡树林的破坏和偷猎,黑鹇在喜马拉雅山脉的数量开始下降。2000年调查,在巴基斯坦,由于有限的栖息地,黑鹇的数量惊人地直线下降。2016年调查,物种的范围非常大,栖息地范围和种群数量没有明显变化,但种群正在下降,估计在十年或三代内持续减少10%。

致危因素

1994年调查就发现因栖息地持续破坏,持续不断的盗猎导致数量下降。因肉可入中药,肉含蛋白质、肽类、脂类,有较高药用价值,具有补中益肺,用于劳虚发热,咳嗽的主治功能。这也会增加被狩猎的可能。

保护级别

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2004)》,等级为近危(NT)几近符合易危(VU)。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2015),等级为近危(NT)。

2016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根据标准列为无危(LC)。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为国家二级野生保护动物。

保护措施

建立保护区,保护区护林员们定期和不定期巡查,打击非法狩猎等。

在黑鹇栖息地,规定森林地区砍伐森林、建造房屋和道路等规则。要计划地减少自然资源和野生动物的损失,保障黑鹇栖息地不再减少。

近种检索

白鹇与黑鹇(鹇属 leucomelanos)同为雉科鹇属鸟类,两者形态相似,可相互杂交。

参考资料

Species.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4-11-05

The Red List Partnership.iucn.2024-11-05

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3-05-21

Appendices I, II and III valid from 23 February 2023.cites.2023-05-30

黑鹇.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3-05-03

黑鹇-濒危鸟类 Lophura leucomelana.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库.2023-05-03

黑鹇.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3-05-03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公园管理局.2023-01-05

Just a moment....ResearchGate.2023-05-17

Just a moment....ResearchGate.2023-06-06

中国物种红色名录 (2004).物种评估与保护.2023-05-03

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物种评估与保护.2023-05-03

护林员找到他们时:锅里正煮着黑豹肉汤,在剥黑鹇和红麂的皮.今日头条.2023-05-03

白鹇.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3-05-10

白鹇 Lophura nycthemera Linnaeus, 1758.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3-05-10

黑鹇 Lophura leucomelanos Latham, 1790.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3-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