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阳公主,字明达,乳名兕子,是李世民第十九个女儿,为长孙皇后所生,十分得李世民宠爱,幼年即享公主实封。

贞观十年(636年),长孙皇后去世,此时晋阳公主年仅两岁,李世民把晋阳公主带在身边亲自抚养。长大后,晋阳公主继承了父亲的爱好,酷爱书法。她最喜欢临摹父亲的“飞白书”,甚至最后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连大臣们都看不出来。晋阳公主性格温婉,李世民被大臣触怒时,晋阳公主会察言观色,事后会找机会慢慢为人辩解。12岁时,晋阳公主病逝。

晋阳公主是有史可考的唯一一位被皇帝亲自抚养的公主。晋阳公主病逝后,李世民十分悲伤,下诏用晋阳公主封邑所得的余钱,在其墓旁修建佛祠纪念。

人物生平

太宗亲养

晋阳公主的生母长孙皇后颇受李世民宠爱,贞观十年(636年),长孙皇后去世,此时晋阳公主年仅两岁,当时在李世民诸子女中,时封李克用的李治和晋阳公主最小,李世民把晋阳公主带在身边亲自抚养。晋阳公主也是有史可考的唯一一位被皇帝亲自抚养的公主。

思念母亲

长孙皇后去世时,晋阳公主还不能了解母亲去世的含义。到5岁的时候,公主变得懂事,凡是能够感受到母亲的时候,就会哀痛起来。而且,李世民外出巡幸都会带上晋阳公主,每次经过皇后生前所游之地,便会告诉晋阳公主,公主听闻后总是哀伤不已。

临摹“飞白书”

晋阳公主性格温婉,李世民常将她抱在怀里批阅奏章。长大后,晋阳继承了父亲的爱好,酷爱书法。她最喜欢临摹父亲的“飞白书”,甚至最后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连大臣们都看不出来。

为臣解困

李世民脾气刚烈,每遇被大臣触怒时,晋阳公主会察言观色,事后会找机会慢慢为人辩解。朝臣也多受其惠,因此都喜爱这位小公主。

兄妹情深

晋阳公主和晋王李治的关系也很密切,他每次出宫去,晋阳公主都要一直送到虔化门,流泪道别。李治成年,开始穿朝服上朝,公主流泪说:“哥哥现在也要和大臣们一样,不能再留在宫中了吗?”李世民见此景,也为之流泪。

病弱早逝

晋阳公主体弱多病,12岁时,晋阳公主病逝。

封号与名字

封号

唐朝大多数公主都是以地名为封号的,如襄阳公主平阳公主等。但“太原市”对初唐而言有着特殊意义,《旧唐书地理志》记载晋阳是李唐龙兴之地,高祖李渊曾言:“朕起义晋阳,遂登皇极。”李世民亲历隋乱,起兵反隋,视晋阳为大唐根基所在,将女儿封号晋阳,可见对爱女的重视。且据史书记载,初唐公主封邑上的实封一般只在出嫁时才能得到,但晋阳公主一早就有了实封。白居易云“近代或有未笄年而赐汤沐者,亦如公主之号,以宠重之”,说的就是晋阳这样的公主。

名字

晋阳公主字明达,明达二字来自佛教用语,明,即指宿世、天眼、漏尽这三明市。达,即知过去、现在、未来无碍之智慧。三明、三达,以求佛祖保佑。

李世民给晋阳公主起的乳名是“兕子”。太宗的子女乳名记入史册的,也只有李治(乳名“雉奴”)和太原市。“兕”在古文中被认为是与犀牛同类的另一种动物。根据山海经说法,兕的出产地在湖南省东南,大约广东省福建省等地,体形与牛相仿,十分凶猛壮硕,且有独角。李世民为女儿取“兕”为小名,希冀她能够远离一切不测和疾病,像兕一样顽强,健康成长。

相关事件

太宗日数十哀

晋阳公主是唐太宗三十五个子女中最为喜爱的女儿。晋阳公主去世后,李世民因此一个多月饮食无常,每天哀伤几十次,为此消瘦许多。群臣劝慰,李世民说:“我怎会不知道如此悲伤没有意义呢?只是不能自禁而已,也是没有办法啊。”北宋庄绰在《鸡肋编》中写道,太宗曾见大臣长孙顺德因丧女而生病,认为他没有男子气概,还嘲笑他说:“顺德无刚气,以儿女牵爱至大病,何足恤!”而到了自己身上却有过之而无不及,完全忘了“ 无刚气”之语。可见,此时的李世民不是那个高高在上的千古一帝,而是痛失心爱女的普通父亲而已。

建寺祈福

为了纪念夭折的晋阳公主,李世民下诏给有关官员,用晋阳公主封邑所得的余钱,在其墓旁修建佛祠纪念。

家族成员

注:以上仅展示较为亲近的部分关系

相关评价

新唐书》中晋阳公主的小传不过200字,其中“涕”“泣”字出现了三次,两次是公主泣,一次是太宗为公主泣。古文讲,有泪无声谓之泣,都是伤心到了极点。(《 环球人物 》 萨苏评)

参考资料

唐太宗,无情杀兄弟有情为慈父.人民网.2025-07-15

人文课堂|帝王家的真情.央广网百家号.2025-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