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半蹼鹬

半蹼鹬

半蹼鹬(黑枕黄鹂普通亚种:Limnodromus semipalmatus),又叫半蹼沙锥,半蹼鹬体长为31~36厘米,体重为129~194克。头和颈部锈红色,从前额至头顶有黑色纵纹;其喙长而直,喙端略粗为黑色,虹膜为黑褐色。在繁殖期,头部和颈部为棕红色,从前额至头顶有黑色纵纹,贯眼纹黑色。眉纹较宽,棕红色。上背和两肩棕红色,具黑色菱形羽干纹。下背和腰白色,具黑褐色斑。飞羽褐色,尾羽白色,具黑褐色横斑。非繁殖期,其上体浅黑灰色,具灰白色羽缘。其脚和趾为黑褐色,前3趾间基部具蹼。雌雄同色,幼鸟与非繁殖羽相似。

半蹼鹬繁殖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蒙古、中国;迁徙至印度、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几内亚岛以及澳大利亚,其模式产地为印度。半蹼鹬主要栖息于湖泊、河流沿岸、海滨浅滩及附近沼泽地,冬季主要在河口沙洲和海岸潮间带活动。

2016年,半蹼鹬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近危(NT)。2021年2月5日,半蹼鹬列入中国《国家重点野生保护动物名录》,评级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半蹼鹬为迁徒鸟,可研究它们迁徙的途径和时间等,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分类历史

1996年英国鸟类学家因斯基普(Inskipp)认为半蹼鹬与短嘴半蹼鹬(Limnodromus griseus)或为同一种的不同亚种。而1981年美国鸟类学家约翰斯加德(Johnsgard)则认为半蹼鹬(Limnodromus semipalmatus)是一个十分独特的种,介于鹬属(Limosa)和半蹼鹬属(Limnodromus)之间,应该单立为Pseudoscolopax属。

形态特征

半蹼鹬体长为31~36厘米,体重为129~194克。头和颈部锈红色,从前额至头顶有黑色纵纹;其喙长而直,喙端略粗为黑色,虹膜为黑褐色。半蹼鹬脚和趾为黑褐色,前3趾间基部具蹼,附前面具盾状鳞,后面具网状鳞。在繁殖期,其头部和颈部为棕红色,从前额至头顶有黑色纵纹,贯眼纹黑色。眉纹较宽,棕红色。上背和两肩棕红色,具黑色菱形羽干纹。下背和腰白色,具黑褐色斑。胸部棕红色,腹部白色,两肋骨前部微具黑色横斑;飞羽褐色,羽轴白色,外侧5枚初级飞羽内具白色楔形斑,外侧次级飞羽为灰褐色,羽缘白色,内侧次级飞羽羽缘灰色;翅上小覆羽黑褐色,中覆羽和大覆羽灰褐色,羽缘白色;翼下覆羽和腋羽白色,具黑褐色横斑;尾羽白色,具黑褐色横斑,尾上覆羽具黑白相间横斑;非繁殖期,其上体浅黑灰色,具灰白色羽缘。

半蹼鹬雌雄同色,度量大小如下表。

半蹼鹬幼鸟与非繁殖羽相似,喙基为淡色,上体深色,羽缘宽且金色;下体淡色,呈黄褐色或金色调,并有整齐的深色点状和矢状纹路。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半蹼鹬分布于欧洲俄罗斯(西西伯利亚额尔齐斯河流域、贝加尔湖南岸、俄罗斯远东地区)、亚洲的哈萨克斯坦、蒙古、中国;迁徙至亚洲的印度、缅甸、泰国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家、以及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北部、新几内亚等;繁殖于亚洲的蒙古和欧洲的俄罗斯。

中国分布

半蹼鹬在中国繁殖于东北的齐齐哈尔市白城市、泰康和牡丹江市西部;迁徙季节出现于吉林、河北省、湖北汉口、上海市福建省广东省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及台湾的宜兰县台南市屏东市、澎湖。

栖息环境

半蹼鹬主要栖息于湖泊、河流沿岸、海滨浅滩及附近沼泽地,冬季主要在河口沙洲和海岸潮间带活动。合适的栖息地包括湖岸、河流三角洲、洪水泛滥的草地和长满矮草和莎草的河流沿岸的草地沼泽,以及裸露的泥地。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半蹼鹬进食习性较为特殊,一般会径直朝前行走,每走一步就将喙扎入泥土找食,动作机械。主要以小鱼、软体动物门昆虫幼虫植物病原线虫为食。在繁殖期,喜好觅食小鱼、昆虫幼虫和寡毛类动物,非繁殖期以多毛纲、昆虫幼虫和软体动物为食。

节律行为

半蹼鹬是有规律性的迁徙鸟,集群迁徙,在一些停歇地可集成数千只的大群,亚洲中部繁殖,南徙越冬,在中国为夏候鸟和旅鸟。

社群行为

半蹼鹬常和三趾鹬(Calidris alba)或他种鹬为伴,繁殖期常以6~20对集群在一起营巢,在其他时候,常成对或成小群出现,适宜的地点常有超过100只一起栖息或觅食。

鸣声

鸟类的鸣叫是维持配偶关系的一种辅助行为,雌性半蹼鹬可鸣唱,雄性则不会鸣唱。

声音似哀怨的啼叫“chep chep”,偶尔发出细弱的哀叫“miau。

生长繁殖

半蹼鹬的繁殖期为5~7月,繁殖制度为一雌一雄制,雄的求行为是飞翔鸣叫,常以6~20对的小群繁殖,通常与白翅燕鸥(Chlidonias leucopterus)一起繁殖,虽然繁殖的时间和地点因水位而有很大差异,但大多数雌性在5月下旬和6月初之间产卵,雌鸟常营巢于冻原和冻原森林地带湖泊和水塘等水域岸边或近地上和冻原沼泽地上。巢多置于突出的土堆上,大小为10~12米,相邻的巢穴相距4~350米,巢呈浅坑状,多为地面凹坑,内垫少量植物茎和叶。有时也在水面上营巢,常与白翅浮鸥的巢混合在一起。一窝卵为2~4枚,通常为3枚。卵呈梨形,卵色沙黄、沙褐或棕色,缀有红褐色点斑。卵重22~33克,大小为48x32毫米。雌雄会轮流孵卵,孵化期有19~24天。雄鸟多在巢附近警戒,孵卵时特别恋巢,常常在入侵者快到巢跟前时才突然从巢中飞出,并在入侵者头上来回飞翔鸣叫,直至入侵者离开。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半蹼鹬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1986年半蹼鹬最大种群数量规模为4千只;1988年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估计半蹼鹬数量有1.3万只;1990年东南亚半蹼鹬种群数量为1027只,其中印度尼西亚有1000只,南亚仅10只,1993年波斑鸨种群数量降为203只;1994年5月大约有1000只半蹼鹬出现在中国渤海湾石臼坨(幸福岛),这个数量相当于世界种群数量的5%~7%,2009年中国迁徙的繁殖对有100~1万只;2009年估计全球半蹼鹬种群数量为2.3万只,在俄罗斯移民的繁殖对有50~1000只。

致危因素

主要为环境污染和破坏,农业湿地排水或气候变化导致湿地干涸,它的繁殖地可能特别容易受到栖息地丧失的影响

全球变暖引起半蹼鹬繁殖栖息地减少,其迁徙路线的湿地流失和退化是一个潜在的威胁。

保护级别

1998年半蹼鹬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中,等级为濒危(EN)。

2000年,半蹼鹬被国际鸟盟(BirdLife International)列为近危种。

2010年,半蹼鹬被列入澳大利亚鸟类行动计划(Action Plan for Australian Birds 2010)中。

2015年,半蹼鹬被列入《联合国野生动物迁徙物种公约》(CMS)附录Ⅱ中。

2016年,半蹼鹬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近危(NT)。

研究价值

半蹼鹬为迁徒鸟,可作为环志对象,以研究它们迁徙的途径和时间等,可以提供很多重要的生物学资料,为制定合理的环境保护、鸟类资源保护管理政策提供依据,很有学术意义,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物种区别

半蹼鹬的相似种为斑尾滕鹬和长嘴半蹼鹬,它们形态特征有一定的区别,如下表所示。

参考资料

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中国动物志.2023-04-23

Report: Limnodromus semipalmatus.itis.2023-04-23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农业农村部公告(2021年第3号)(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政府网.2023-04-23

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中国动物图谱.2023-04-23

半蹼鷸.ebird.2023-04-23

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zoology.especies.cn.2023-04-23

澳大利亚鸟类行动计划2010.academia.2023-04-23

《联合国野生动物迁徙物种公约》(CMS).cms.2023-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