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理工大学(英文名称:X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英文简称:XUT),简称西理工,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陕西省西安市金花南路5号,由陕西省教育厅管理,是中央与地方共建,陕西省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同时,学校隶属于国家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实施院校,陕西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2020年7月,学校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审批通过成为工信部、陕西省共建高校。
西安理工大学的前身分为两所院校,其一为北京机械学院,成立于1958年,其二为成立于1960年的陕西工业大学。1972年,北京机械学院和陕西工业大学两所院校合并后组建机械工业部陕西机械学院,期间经历多次院系迁入。1994年,正式改名为西安理工大学。
截至2024年1月,学校建有金花、曲江、莲湖三个校区和1个大学科技园;西安理工大学拥有17个学院和1个教学部,设68个本科专业;学校有普通全日制本科生18000余名,博士、硕士研究生10100余名。有教职工2650人,其中高级职称1009人;其中,建设院士工作室12个,有外籍院士1人,入选国家级人才(荣誉、团队、项目)40人(个),其中全国优秀教师5人、全国先进工作者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现有1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建有1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在“2023上海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学校位列世界高校501-600位,全国高校89-110位。在“2025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西安理工大学排名第119位。
历史沿革
北京机械学院前身(1919年-1958年)
北京机械学院的前身分为三所院校。
1.北京机器制造学校
1946年5月1日,由沈兼士在顺承王府筹建的国立北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创建;此为学校校庆日的由来;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学校由人民政府接管,学校更名为北京重工业学校;1953年,更名为北京机器制造学校。
2.北京工业管理学校
1919年,由民国教育总长范源濂创办北平市立商业补习学校;1937年,改建为北京市高级商业职业学校;1950年,北京市高级商业职业学校更名为北京市财经学校;1955年,北京市财经学校更名为北京工业管理学校。
3.北京工业干部学校
1951年1月,原东北工业部成立了高速切削训练班;1952年,在此基础上成立沈阳工业干部学校;1954年2月,沈阳工业干部学校搬迁至北京,同时改名为第一机械部北京工业干部学校。
北京机械学院时期(1958年-1972年)
1958年,北京机器制造学校、北京工业管理学校、北京工业干部学校合并升格为北京机械学院,学校管理单位隶属于第一机械工业部。
1969年,根据林彪“第一号通令”,北京机械学院等13所“京校外迁”高校被迫迁出北京。北京机械学院迁至陕西。
陕西工业大学时期(1937年-1972年)
1937年,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等高校组建西安临时大学,校址也由北京西迁至西安,开启了学校陕源的办学历史。1938年西安临时大学再迁陕南改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
1956年以莫斯科动力学院作为办学蓝本,将西北工学院水利系,电机系以及青岛工学院水利系合并之后,组建成立了西安动力学院,此为学校金花校区的基本建设。西安动力学院水利系和西北农学院水利系一起并入西安交通大学水利系,时称西安交通大学北区。
1960年,由西安交通大学水利系、纺织系,西安化工学院部分院系合并后,正式成立陕西工业大学。1961-1962年,陕西科技大学(1960年创建)、西安机械专科学校(1958年创建)相继并入陕西工业大学。
陕西机械学院时期(1972年-1994年)
1972年,北京机械学院、陕西工业大学合并组建陕西机械学院,学校由机械工业部直接管理。还有一部分以印刷专业为主在北京黄庄成立了北京印刷学院;学校校址设在西安动力学院的旧址(现为学校金花校区)。1981年,学校改为水利电力部、机械工业部联合办学,同时,西北农学院水利系返回并入陕西机械学院;同年,经国家教委批准,陕西机械学院北京留守处(原北京机械学院北京遗留部分)更名为陕西机械学院北京研究生部。
1986年,陕西机械学院北京研究生部和北京机械工业管理专科学校两所院校合并组建成立北京机械工业管理学院,主管单位依旧为机械工业部。1990年,更名为北京机械工业学院。1998年学校主管单位改由北京市管理,2003年,学校部分专业参与组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西安理工大学时期
1994年1月,经国家教委批准,陕西机械学院正式更名为“西安理工大学”,标志着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管、文、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诞生;1998年,学校管理单位由机械工业部划转为陕西省,管理体制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2002年,经陕西省教育厅批准,西安仪表工业学校整体并入西安理工大学,学校办学水平进一步提升。
2010年6月,西安理工大学被教育部评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同年,入选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2011年5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9月份,经省教育厅批复,西安理工大学研究生院正式成立。2013年1月,学校被评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2018年3月,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020年7月,西安理工大学成为陕西省与工业和信息化部共建高校。2024年5月,西安理工大学学科交叉中心揭牌成立。
学校规模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1月,学校设有17个学院和1个教学部,设68个本科专业。
参考资料:
师资情况
截至2024年1月,学校有有教职工2650人,其中高级职称1009人。有外籍院士1人,入选国家级人才(荣誉、团队、项目)40人(个),其中全国优秀教师5人、全国先进工作者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入选陕西省高层次人才计划43人、“特支计划”16人、“三秦学者”创新团队2个、陕西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3个、高校“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26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7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优秀教师、教学名师、师德标兵等40多人。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1月,学校拥现有1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21个陕西省重点学科,12个陕西省优势学科。工程学、材料科学、环境/生态学、计算机科学、化学、农业科学等学科位列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建有1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参考资料:
教学情况
截至2024年1月,学校设17个学院和1个教学部,设68个本科专业,其中32个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专业入选陕西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个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16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评估),16个专业为陕西省特色专业建设点,8个专业为陕西省名牌专业。设有21个实验教学中心,其中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8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截至2024年1月,学校获国家教学成果奖4项,陕西省教学成果奖102项,省级教改项目111项,首届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1部,陕西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34部;有5门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72门省级精品课程,2个首批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4个首批陕西省课程思政示范项目,7个第二批陕西省课程思政示范项目,1个陕西省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29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其中5门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43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个首批国家级虚拟教研室,3个省级虚拟教研室,11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6门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有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1名教师荣获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2名教师获得二等奖;1名教师荣获陕西省教书育人楷模;入选工信部首批“十四五”规划教材立项建设9项,教材研究基地1个。
一流本科建设点
参考资料:
实验教学中心
参考文献: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参考文献:
学校交流
截至2024年1月,学校先后与德国、日本、美国、澳大利亚、英国、新西兰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8所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交流关系,促进了全校师生与国际知名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与交流。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成立了拥有本科、硕士、博士多培养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西安理工大学国际工学院。学校积极开展国际学生培养,来自20多个国家的100多名学生来校接受高层次学历教育,国际化校园氛围有效提升。国家级和省部级学科创新引智基地逐步建成,科研国际化工作有序推进。
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市、区)招生,考生报考踊跃,生源质量稳步提升。学校先后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学校深度融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持续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试点,坚持机制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开展校地校企协同创新,与省内外240余家单位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学校被认定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陕西省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综合改革试点高校。
学术研究
科研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23年底,西安理工大学共计建有图书馆2个,图书馆总面积达到49524.0m2,阅览室座位数6608个。图书馆拥有纸质图书255.06万册,当年新增18010.0册,生均纸质图书67.72册;拥有电子期刊50.56万册,学位论文299.78万册,音视频140280.98小时。2022年图书流通量达到3.94万本册,电子资源访问量2618.51万次,当年电子资源下载量461.52万篇次。
学术期刊
《西安理工大学学报》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认定的学术期刊,是陕西省教育厅主管,西安理工大学主办,《西安理工大学学报》编辑部编辑出版的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科技期刊(CN 61-1294/N,ISSN 1006-4710,季刊),主要出版材料、机械与精密仪器、电气、电子、信息与控制、水利水电、印刷包装与数字媒体、经济与管理等学科范围的科研论文。该刊为CNKI中国学术文献总库入编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入编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入编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源期刊、《核心期刊目录》(2008、2011、2014、2017年版)综合性科学技术类核心期刊,2020年版(即第9版)综合性理工农医类核心期刊。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1月,学校建有51个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基地,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学科创新引智基地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科技部技术推广中心1个,教育部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1个。
参考文献:
学术成果
截至2024年1月,学校累计获得科研经费34亿元,其中纵向科研经费12亿元,横向科研经费22亿元。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67项,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1项。获批国家重点重大项目86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4项、重点项目26项、“杰青、优青”科学基金项目7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18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重大项目3项。科研成果先后获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励261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陕西省科技、哲社一等奖23项。发表高质量论文9750余篇,拥有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935件,国际发明专利授权36件。转让许可知识产权1206件。
校园文化
校训
西安理工大学校训为“祖国荣誉责任”
祖国——牢记自己是炎黄子孙,有高度的民族自尊心,奋发向上,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奉献一切;荣誉——强烈的荣辱观、是非观,有为国家增光,为集体添彩,勇于争先的荣誉感;责任——对国家、社会和家庭的高度责任感,以艰苦奋斗、一往无前的精神和对人、对事极端负责的态度,努力学习,服务社会,报效祖国。
“祖国、荣誉、责任”是完善人格的三个基本支撑点,学校要以培养学生具有执着的爱国精神、强烈的荣辱观和高度的责任感为育人的基本准则,严格要求学生,铸就栋梁人材。
校徽
西安理工大学校徽在形式上选择圆形为基本框架,外圆代表着地球,内圆寓意着国内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在外圆区域通过圆心垂直轴线的上端以阳刻手法设计有标准中文“西安理工大学”毛体草书校名,下端设计有标准英文校名。对称的左边的星代表“教学”,右边的星代表“科研”,寓意教学与科研并重。
中心部位的图形是由英文校名的3个首字母“X”“U”“T”经过构成处理而生成的,并在其下方又用标准英文缩写“XUT”来强调识别性,再在英文缩写下缀有1949年字样组成标志的核心图形。在色彩运用上采用单色设计形式,以深紫罗蓝为主色调。
校歌
1999年,在学校建校50周年前夕,学校面向校内外广泛征集校歌。在众多投稿作品中,经专家评选5首歌曲入围,通过全校师生投票和专家评定,最终确定《春华秋实》为西安理工大学校歌。词作者系学校原党委副书记廉永杰教授,曲谱系学校音乐教师屈斌和西安音乐学院教师陈大明共同完成。
西安理工大学校歌《春华秋实》
作词:廉永杰
作曲:屈斌、陈大明
黄河滔滔,秦岭莽莽,赫赫始祖恩泽,五千年文明育养。
理工大学子济济一堂,祖国荣誉责任矢志不忘。
团结勤奋求实创新蔚然成风,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精神永扬。
看春华秋实桃李芬芳,为我中华腾飞创造辉煌
参考文献: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更新时间:2024年5月
参考文献:
历任领导
历任党委书记
参考资料:
历任校(院)长
参考资料:
校区情况
西安理工大学坐落于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的古都西安,截至2023年底。学校建有金花、曲江、莲湖3个校区和1个大学科技园,学校总占地面积982652.41平方米。
其中,金花校区已有六十多年历史,坐落于风景秀丽的兴庆公园旁,为学校的主校区,占地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金花南路5号,邮编:710048;曲江校区2002年开园,与闻名中外的名胜古迹大雁塔比邻,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雁翔路58号,邮编:710054;金花校区和曲江校区主要负责全日制本科生及研究生的教育教学工作。
莲湖校区建于1950年代,位于世界著名的“古丝绸之路”起点,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大庆路219号,邮编:710082。设有高等技术学院及信息技术与装备工程学院,主要负责输出技术性人才。
学校科技园位于国家高新技术产业重要基地西安高新技术开发区,地址为陕西省西安市高新区瞪羚路26号,邮编:710077。
校友情况
学术界
注:查阅时间:2022-03-07
参考资料:
商界
注:查阅时间:2022-03-07
参考资料:
学校排名
在“2023上海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学校位列世界高校501-600位,全国高校89-110位。
在“2025上海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西安理工大学排名第119位。
所获荣誉
2016年1月,西安理工大学荣获2015年全国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组织单位”等多项荣誉;
2017年1月,西安理工大学荣获2016年度陕西省科技统计工作先进单位;
2019年1月,西安理工大学荣获2017-2018年度社科基金项目管理先进单位;
2019年10月,西安理工大学获评2018年度“双百工程”先进单位称号;
2020年12月,西安理工大学荣获“西咸新区(沣西新城)国家级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2021年1月,西安理工大学荣获陕西省2020年度高校就业创业信息化工作先进集体;
2022年3月,西安理工大学荣获2021年度“全省教育会计工作先进集体”“国有资产管理先进集体”“陕西省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先进集体”“陕西省教育系统外事(港澳台)工作先进单位”;
2022年6月,西安理工大学荣获全省教育系统“文明校园”称号;
2023年2月,西安理工大学荣获陕西省“2022年高校征兵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2023年7月,西安理工大学云端华境团队的中国帝王陵墓石像生文化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平台获得“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冠军。
参考资料
学校简介.西安理工大学.2023-04-18
西安理工大学章程(2020年12月28日陕西省教育厅核准).西安理工大学信息公开网.2024-05-27
查询学校代码.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平台.2023-05-03
校史馆VR全景平台上线了! “ 云 ” 端看展,线上体验西理工峥嵘岁月.微信公众平台.2023-04-18
西安理工大学2022-2023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西安理工大学信息公开网.2024-05-24
校训校风.西安理工大学.2023-04-18
校歌.西安理工大学.2023-04-18
权威发布 | 西安理工大学2022年本科招生章程.微信公众平台.2023-04-18
现任领导-欢迎访问西安理工大学.西安理工大学.2023-04-18
2025软科中国大学排名发布,清华北大浙大居前三.大众日报-百家号.2025-04-17
我校召开学科交叉创新研讨会暨学科交叉中心成立大会.西安理工大学.2024-05-27
院系设置.西安理工大学.2023-04-18
学院专业总览.西安理工大学本科招生网.2023-04-18
我校双聘院士Grebogi Celso教授入选欧洲科学院院士.西安理工大学新闻网.2023-04-18
欢迎访问西安理工大学新闻网.西安理工大学新闻网.2023-04-18
师资队伍.西安理工大学人事处.2023-04-18
国家重点学科.西安理工大学研究生院.2023-04-18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西安理工大学本科招生网.2023-04-18
实验室与实践教学.西安理工大学.2023-04-18
我校9门课程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西安理工大学新闻网.2023-04-18
学报简介.西安理工大学学报网站.2023-04-18
科研基地.西安理工大学.2023-04-18
带你解读西理校标-西安理工大学研究生.微信公众平台.2023-04-18
寻找XUT真爱粉.西安理工大学.2023-04-18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张存库免职的通知.陕西省人民政府.2024-05-16
历任领导.西安理工大学.2023-04-18
西安理工大学2018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西安理工大学信息公开网.2023-04-18
校友风采.西安理工大学校友工作处.2023-04-18
我校获2015年全国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组织单位”等多项荣誉.西安理工大学新闻网.2023-04-18
我校荣获2016年度陕西省科技统计工作先进单位.西安理工大学新闻网.2023-04-18
我校荣获2017-2018年度社科基金项目管理先进单位.西安理工大学新闻网.2023-04-18
我校获评2018年度“双百工程”先进单位称号.西安理工大学新闻网.2023-04-18
我校荣获“西咸新区(沣西新城)国家级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西安理工大学新闻网.2023-04-18
我校荣获陕西省2020年度高校就业创业信息化工作先进集体.西安理工大学新闻网.2023-04-18
我校荣获2021年全省教育系统多项综合表彰.西安理工大学新闻网.2023-04-18
我校荣获全省教育系统“文明校园”称号.西安理工大学新闻网.2023-04-18
我校荣获陕西省“2022年高校征兵工作先进单位”称号.西安理工大学新闻网.2023-04-18
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陕西赛区冠军产生.陕西省人民政府.2024-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