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荣寿(1918年2月10日-1995年),男,满族,出生于北京市,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北京相声代表人物之一。
罗荣寿从八岁开始,跟着他的舅父、北京相声的掌门人赵霭如学说相声。十五岁出师后,罗荣寿开始在北京的宣武门平民市场、天桥等地表演。之后,罗荣寿应李寿增之邀,到济南晨光茶社参加相声大会的演出。1950年,罗荣寿与侯宝林等人共同筹备组建 “北京相声改进小组”,他曾任第一、第四届副组长,曾参与整理《卖布头》等传统段子,推动传统相声改革。之后,罗荣寿加入了北京曲艺三团。20世纪60年代初,罗荣寿先后参演了《资本家与洋车夫》《拔牙》《三打白骨精》等作品。他还积极参加各种慰问演出活动,曾应邀到大连市、沈阳市、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等地进行相声培训。1979年,罗荣寿编写的《相声表演漫谈》在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1980年,罗荣寿退休。1995年,罗荣寿去世。
罗荣寿对相声艺术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为使相声艺术发扬光大,罗荣寿先后收徒丁金声、兰文甫、刘树江等人,培养了刘庭凯、张继平、刘颖、于谦等青年相声演员。2018年4月7日,“纪念相声表演艺术家罗荣寿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专场演出在北京举行。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18年2月10日,罗荣寿出生在北京的一个满族家庭。从八岁开始,罗荣寿就跟着他的舅父、北京相声的掌门人赵霭如先生学说相声。
演艺经历
十五岁出师后,罗荣寿开始在北京的宣武门平民市场、天桥等地 “撂地” 表演。期间,他曾与王凤山、高凤山、赵玉贵、孙宝才、王长友、郭全宝、白全福、刘永青等同行合作,表演相声、双簧及太平歌词等多种形式。凭借这些经历,他在北京相声界逐渐崭露头角,成为一名受观众喜爱的青年相声演员。之后,应李寿增先生之邀,罗荣寿与白全福一同前往济南晨光茶社,参与相声大会的演出。
1950年,罗荣寿与侯宝林、孙玉奎、侯一尘、于世德等人共同发起成立 “北京相声改进小组”,曾任第一、第四届副组长。该小组秉持 “去其糟粕、留其精华、古为今用” 的原则,对传统相声展开革新。相声改进小组在完成使命之后,罗荣寿加入了北京曲艺三团,该艺团于1957年合并到北京曲艺团。20世纪60年代初,罗荣寿先后参演了《资本家与洋车夫》《拔牙》《三打白骨精》等作品,给观众带来了艺术享受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还积极参加各种慰问演出活动,曾应邀到大连市、沈阳市、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等地进行相声培训。
1979年,罗荣寿结合自己长期的舞台实践,并在工作中仍不断总结自己对相声艺术的认识和体会,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由他编写的《相声表演漫谈》。1980年,罗荣寿退休。1995年,罗荣寿去世。
个人生活
罗荣寿对相声艺术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为使相声艺术发扬光大,后继有人,先后收徒丁金声、兰文甫、刘树江、张树茂、李树仁、王庆东、凌少明、杨文义、李国英、李国盛、邵春宜、杨瑞库、王得昌、马维福、郭祥林、马俊生、张盘、张鲁、丁广和;退出舞台后,他担当起辅导员培养学员的教学工作,培养了一批青年相声演员,如刘庭凯、张继平、刘颖、于谦等。
个人轶事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百业待兴,相声艺术却一度遇冷。为挽救这门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1950年,罗荣寿与侯宝林、孙玉奎、侯一尘、于世德等有识之士共同发起组建 “北京相声改进小组”,并担任第一、第四届副组长。该小组以“去其糟粕、留其精华、古为今用”为原则,积极革新传统相声。罗荣寿率先从自己擅演的《卖布头》入手,其中 “亚赛头号的‘洋’白面” 一句里的 “洋” 字,是解放前民间对洋火、洋车等外来物品的常用称呼,面粉也因此被称为 “洋面”。他认为解放后国家已能自主生产这些物品,便决定将其改为 “亚赛头箩的‘高’白面”,仅两字之改便让节目实现了升华。
主要作品
相声作品
出版书籍
人物评价
罗荣寿台风端正、嗓音清脆嘹亮、气力充沛,相声名家陈涌泉将其风格概括为“格调清新、文明大气”,堪称北京相声的代表人物。罗荣寿能轻松驾驭各类作品,尤以“腿子活”(即为了学唱或者表演一段情节,演员简单化装后进入特定角色展开表演,之后还要退出角色进行叙事的一类作品)最为擅长,《窦公训女》《汾河湾》《捉放曹》《洪洋洞》等以及已成为相声表演教科书式作品《黄鹤楼》,无一不精且独具特色。(中国作家网评)
罗荣寿先生的台风端正、嗓音清脆嘹亮、气力充沛,不论是以学唱见长的《卖布头》、还是双簧“后身儿”,都能轻松胜任。罗先生尤以“腿子活”最为擅长,《窦公训女》《汾河湾》《捉放曹》《洪洋洞》等以及已经成为教科书的《黄鹤楼》,无一不精且独具特色。罗荣寿先生为人谦和,平易近人,毫无名演员的架子,从60年代开始就积极参加各种慰问演出活动。在艺术上,对于青年同行和业余爱好者总是倾囊相授,从不保守。为了传承推广相声艺术,他还应邀到大连市、沈阳市、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等地进行相声培训。 他对待相声改革的严谨态度,和他自幼学艺时的刻苦认真、忠于艺术的作风是分不开的。(北京曲艺家协会评)
罗荣寿对待相声改革的严谨态度,和他自幼学艺时的刻苦认真、忠于艺术的作风是分不开的。“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要得人前显贵,还得背后受罪”这些当年曲艺界流行的口头禅,虽然措词不够妥当,但是,对罗荣寿的勤奋学艺,确实起到了促进作用。他深知,不下苦功夫,就学不到真艺术。由于他热爱相声艺术,勤学苦练,逐步在艺术操索的道路上摸索出了规律。他总结出五个字,就是:听、看、学、练、用。在继承前辈的艺术时,不墨守成规;在撷取他人之长时,不生吞活剥,而是根据自己的条件和特点,兼收并蓄,不断发展自己的艺业,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罗荣寿先生,平易近人,毫无名演员的架子。对于青年同行和业余爱好者总是倾囊相授,从不保守。(北方网评)
后世纪念
2018年4月7日,“纪念相声表演艺术家罗荣寿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专场演出在北京举行。相声名家李金斗、李国盛、王谦祥、李增瑞、常贵田、李建华、石富宽、方清平等参加演出,相声名家李伟建、付强担纲主持。演出中,观众欣赏到了《罗成戏貂蝉》《捉放曹》等罗荣寿的代表作品以及《欢歌笑语》等富有北京相声特色的作品。
参考资料
“纪念相声表演艺术家罗荣寿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专场演出 .北京文联网.2024-08-13
罗荣寿.北方网.2025-10-24
相声表演漫谈.豆瓣读书.2025-10-24
“演员在艺术上要讲究,不能将就”.中国作家网.2024-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