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王长友

王长友

王长友(1912年-1984年),男,汉族,出生于中国北京市,祖籍浙江省绍兴市,相声演员。

王长友幼年读过三年私塾,曾学厨艺和裱糊工艺,后来结识相声名家刘德智而始习相声。十九岁,王长友正式拜赵霭如为师。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王长友会的相声有几百段,素有“相声篓子”“相声仓库”的美誉。中年时,王长友因病变成哑嗓,把表演方式改成“说功”为主。解放后,王长友加入了北京市曲艺团以及相声改进小组,后转入北京曲艺三团,和谭伯如合作。1962年,王长友与刘司昌陈涌泉南下学习后,创出一种相声的新形式,定名“化妆相声”。同年,王长友参与创作了《魔椅》。文革后期,王长友与陈涌泉、刘司昌合写了一段相声《中国西红柿科学走向》。1984年,王长友参与录制了《文章会》的录像。同年,王长友因患有胃癌逝世,享年72岁。

王长友代表作有《哭的艺术》《逍遥津》《朱夫子》等,单口相声有《山东斗法》《君臣斗》等。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12年,王长友出生于中国北京市,祖籍浙江省绍兴市,久居天桥。王长友幼时由于家庭生活困难,只读过三年私塾。他曾跟三大爷王春山在东交民巷比利时大使馆学过厨艺,两年后上冥衣铺学裱糊工艺,自幼喜欢曲艺。王长友年轻时嗓音条件良好,包括音域广、音准准确等。早年间,他在京城表演莲花落,是子弟莲花落团队的核心成员之一,出演过《马思远开茶馆》《赴善会》《花园相会》《打寇珠》以及《大头和尚斗柳翠》等作品。王长友因结识前辈艺人刘德智而始习相声,两人一起在天桥撂地。19岁时,王长友正式拜赵霭如为师。

艺术生涯

王长友出师后,无论单口、对口、群活儿、逗、捧,无一不精,还擅演太平歌词兼演双簧。长期在京、津、济南市沈阳市等地演出。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王长友知名度迅速提高。王长友会的相声有几百段,素有“相声篓子”“相声仓库”的之称。中年时,王长友因病变成哑嗓,他把表演方式改成“说功”为主,把“柳活”传授给自己的徒弟和愿意跟他学习的艺友们。

20世纪40年代中期,王长友收养了赵振铎作为养子,同时也是他的入室弟子。在王长友的指导下,很快年仅13岁的赵振铎开始随他各地演出。1945年,王长友来到济南晨光茶社演出,他被列为“四棍将”之一。次年,王长友编了一个相声节目叫《说外语》,“kiss,kiss!”红极一时,后来这段传给了他的朋友赵佩如和常宝堃。解放后,王长友加入北京市曲艺团。1950年1月19日,相声改进小组成立,王长友积极为相声改进小组提建议,整理传统段子,改编和创作新段子,同时还在新华游艺社登台演出。1952年1月,相声改进小组宣布解散,王长友参加北京曲艺三团,成为国家正式的文艺工作者,和谭伯如合作。

1955年,侯宝林郭启儒退出北京曲艺三团,团里失去台柱子,王长友提出要想办法发挥集体的力量,自立自强。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他们打下了太庙这块地,开始文化消夏相声大会。他们还成功获得了东城区王府井集团的惠贤曲艺厅,使业务迅速增长。王长友与刘司昌陈涌泉等创作、排演了很多大型化妆相声,最有名《福寿全》。还有《百丑图》,结合当时的政治形势宣传党的政策,作出了全新的尝试。1960年,北京市曲艺团第一届学习班毕业时,招来了下一届的学员。王长友为其上课,给后辈的相声演员打下了艺术功底。1962年,王长友等人根据莎士比亚的戏剧改编成相声《魔椅》,把东西方幽默巧妙结合。同年,王长友与刘司昌、陈涌泉等三次南下上海市,向上海滑稽界同行学习,借用南方的表演手法,结合相声语言的艺术特点,创出了一种相声的新形式,定名“化装相声”。他们创作出了《拔牙》《两个理发员》《资本家与洋车夫》《耍猴》《如此恋爱》《坐电车》《看电影》《跳大神》等化装相声,并把化装相声的精品送到了怀仁堂给中央首长观看。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王长友的相声创作达到了最高峰,经他手参与创作的新相声,也可以叫做红色相声有很多,有名的如《牵牛记》《岸信介降神会》《不离婚》《到处碰壁》《刘巧养猪》双黄《约翰逊自叹》等等。

十年浩劫中,王长友并未放弃相声。文革后期(大约是1974年),王长友与陈涌泉刘司昌合写了一段相声《中国西红柿科学走向》,是歌颂体的相声,由赵振铎赵世忠演出。那时,正处在审查期间的王长友也曾接受中国广播艺术团说唱团马季同志的问艺。马季、唐杰忠拿着中央广播电台的介绍信到曲艺三团团部登门求教王长友,那时二人正表演歌颂坦赞铁路的《友谊颂》,询问包袱该怎么丰富。军宣队在场监督,王长友对马季进行了业务性的艺术辅导。1984年,王长友参与录制了《文章会》的录像,为后人留下了宝贵资料。

人物逝世

1984年,王长友因患有胃癌逝世,享年72岁。

主要作品

参考资料:

社会关系

个人生活

身体健康

中年时,王长友得了一场大病,嗓子失音,几经调治不见起色,最终成了哑嗓。1981年,王长友得了胃癌。

兴趣爱好

王长友爱吃炒肝,爱玩将军虫

人才培养

王长友在嗓子生病之后,把大量时间投入到培养青年演员的工作中,培养出了赵振铎李金斗王谦祥李增瑞等一批相声名家。

后世纪念

2013年1月26日,在中山音乐堂将上演“纪念相声艺术家王长友先生诞辰100周年·相声名家新春晚会”。相声演员康松广、寇更杰、刘洪沂李嘉存魏文华孟凡贵常贵田王佩元、王谦祥、李增瑞、姜昆戴志诚李伯祥杜国芝师胜杰石富宽王文林、李金斗携手登台中山音乐堂,相声名家侯耀华、主持人小雨姐姐担任现场主持,王长友长子、相声名家王文林也特别加盟当晚晚会。同月月底,为了纪念一代相声名师王长友诞辰100周年,来自中国各地的20多位相声名家和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召开研讨会;同时,一本名为《一代相声名师王长友》的图书也正式出版发行。

相关事件

帮徒弟家糊顶棚

王长友的弟子李增瑞回忆了与师傅的学艺经历。据李增瑞回忆,王长友13岁开始学习相声,深感做人的重要性。王长友在传授相声技艺的同时,也注重弟子的品德教育。李增瑞特别提到,有一次,王长友老师还亲自帮忙修补他家中的顶棚。

撕掉徒弟效力契约

新中国成立之后,赵振铎还未成年,不到出师的约定,但是王长友在师父赵霭如的一次收徒仪式上,当着众艺友撕掉了徒弟效力的契约,表明从此去掉封建旧俗,赵振铎可以将工资自己留着,与师父无干。

人物评价

先生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我跟王长友老师学相声学那么多年,他主要的教育方法就是启发我们,诱导我们,从来没说‘我这样做你必须那样做’的话。没有硬性要求,而是让你反复实践。他只是告诉我们快了还是慢了或者再来一遍,现在理解了,老师是让你心里去悟,去掌握节奏。语言节奏、心理节奏都是通过这样的反复训练悟到的。(李增瑞评)

王先生是一个全才的艺术家,我有权利这么说,因为我小时候就跟他在一块儿待着。有的人腕儿很大,但是艺术和这个腕儿不配合,有的人虽然声望并不太大,但是他的底蕴太厚。王先生是平民艺术家,也是全才艺术家。(李伯祥评)

通过李金斗,我们看到王长友先生传承的脉络,传承的精神。什么最伟大?培养人才最伟大。看到王长友弟子们的演出,再看他的思想,不得不让人由衷佩服:他不但是一个优秀的艺术家,而且是一个优秀的教育家,还是一个优秀的文艺思想家。(常祥霖评)

只有把传统的东西学好了,才能把新的东西演好。现在好多年轻人不注重传统,急功近利,为了追求场上的效果,甚至胡说八道了,要不就是说些比较低俗的东西。但好的相声实际是通过你的艺术、你的技巧把干净的内容宣传出去。我父亲就说相声艺术不是逗人发笑,而是引人发笑。(王文林评)

他(王长友)当时演的《文章会》,效果特别好。后来我见着先生,问他你干吗不录《哭的艺术》呢?因为在此之前,我和李增瑞向他学了《哭的艺术》,而那场录像的时候,先生知道自己得了癌,这是他一生当中留下唯一影像的机会,但是他没演自己最具代表性的节目,把它留给我们了。(王谦祥评)

参考资料

王长友.猫眼电影.2025-01-14

相声的一代宗师留下了什么.中国文艺网.2025-01-14

王长友.北方网.2025-01-14

细说济南曲艺,品读传统文化——晨光茶社的前世今生.百家号.2025-01-14

纪念相声名师王长友诞辰100周年研讨会.中国文艺网.2025-01-14

中国相声师承关系族谱(第六代至第七代).央视网.2025-01-14

名家齐聚相声新春晚会 纪念艺术家王长友|王长友|李金斗|王文林.新浪娱乐.2025-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