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埃尔·高乃依(Pierre Corneille,1606年6月6日-1684年10月1日),法国古典主义剧作家。他突破古典主义“三一律”的束缚,发表了自己的《戏剧三论》,奠定了法国古典主义戏剧的创作基础,是法国古典主义戏剧奠基人。

高乃依1606年6月6日出生在里昂一个家境殷实的贵族之家。从九岁起进入到耶稣教会所创办的学校里念书,深受天主教影响。毕业后他攻读了法学士,成为了一名律师。但高乃依的律师生涯平淡无奇,又因为自小热爱文学,于是开始尝试创作戏剧。1629年高乃依的处女作喜剧《梅特丽》公演,取得了一定反响,高乃依备受鼓舞,自此走上戏剧创作的道路。1629-1636年高乃依相继发表了《克利唐德尔》《寡妇》《法院长廊》《女仆》《王宫广场》等多部喜剧作品,逐渐在法国戏剧界站稳脚跟。1636年高乃依的代表作悲剧《熙德》上演,观众觉得在法国的舞台上从未上演过如此生动有力的戏剧,高乃依凭借这部悲剧而名声大振,奠定了他法国古典主义戏剧代表的地位,此后高乃依从喜剧创作转向了悲剧创作。自1636年到1651年,高乃依一直保持着创作活力,陆续发表了《贺拉斯》《西拿》《庞贝之死》《尼科梅德》等多部悲剧作品。但是1651年后,高乃依的创作逐渐走下坡路,尽管他仍然坚持写作,但他的剧本均未得到广泛欢迎和传播。这种努力持续到1674年高乃依的最后一部悲剧《苏蕾那》的失败,之后他彻底辍笔隐居家中。晚年的高乃依始终生活在拮据之中,1684年10月1日在巴黎的一所公寓中逝世,享年78岁。

高乃依一生创作了30余部戏剧作品,他的代表作四大悲剧《熙德》《贺拉斯》《西拿》《波利克厄特》为法国古典主义悲剧奠定了基础。高乃依以喜剧进入剧作界,但是他的创作主要以悲剧为主,其作品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政治意味。在创作上,他喜爱从中国神话或者从历史史实中选取创作材料,语言具有雄辩与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形成他庄严崇高的创作风格。同时,高乃依还针对“三一律”提出了自己的戏剧理论,对后来的戏剧创作具有重要影响。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高乃依1606年6月6日出生在里昂一个富裕的贵族之家,父亲在当地担任法官一职。高乃依从九岁到十六岁一直在耶稣教会创办的学校里读书,成绩十分优异。受到天主教的深刻影响,从此成为一名虔诚的天主教徒。他在青少年时期就展现出浓厚的文学兴趣,尤其喜爱古罗马作家塞内加和古希腊散文作家卢奇安的作品,拉丁文也深深的吸引着他,高乃依曾两次获得诗歌和修辞学奖。中学毕业以后,高乃依于1622年-1624年攻读法律,获得法学士。1624年成为里昂法院的律师,但是因为他本身性格内向,不长于辩论,因此很少出庭作辩护。1628年对法律缺乏兴趣的高乃依,买下里昂皇家水泽森林事务律师和法国海军驻里昂律师等职务,这些职务让高乃依过着相对富足的生活。

初露锋芒

高乃依的故乡里昂是当时法国戏剧的中心,文化生活丰富多彩,这样的文化环境影响了高乃依的戏剧创作。他曾与一位名叫卡特琳娜·余的姑娘相恋,但结果并不顺遂。他以这段恋情为基础,在1628年创作出了他的第一个剧本《梅丽特》。当时的法国演员蒙多里看中这部剧作并把它搬上舞台,于1629年在法国里昂首演,次年成功在首都巴黎上演。与当时其他很多杂乱无章、华而不实的剧本相比,《梅丽特》以其平实真挚的特点在众多戏剧中脱颖而出。《梅丽特》公演的成绩给了高乃依不少勇气,此后他醉心于戏剧事业,热衷于把自己的剧本搬上舞台。

喜剧阶段

1629年后高乃依相继创作出《克利唐德尔》(1632)、《寡妇》(1633)、《法院长廊》(1634)、《女仆》(1634)、《王宫广场》(1634)等多部喜剧作品,日渐在首都巴黎赢得声誉,站稳了脚跟。高乃依的创作才能受到枢机黎世留的注意,将高乃依吸纳进他的五人戏剧创作班子。要求高乃依和另外四个剧作家根据他拟定的题目和大纲来写剧本。于是,高乃依开始领取王室的年金,时常出入于上流社会的沙龙活动中,逐渐为世人所熟知。不久,高乃依因不甘心被束缚在这狭小的范围内而与黎世留发生矛盾,再加上与其他人创作观念不合,遂退出了五人班子。

1635年高乃依受到法国剧作家梅雷《索福尼斯布》的启发创作出自己的第一部悲剧《美狄亚》,却没有取得成功。1636年高乃依再次拾起喜剧,创作出剧本《可笑的幻觉》。

悲剧阶段

1636年高乃依的悲剧《熙德》问世,剧本取材于西班牙作家卡斯特罗的《熙德的青年时代》,于1637年初在玛雷剧院上演,获得空前的成功,为高乃依带来极大的声誉,奠定了他法国古典主义戏剧代表的地位。与此同时,也遭到了以主教黎世留为首的法兰西学院派的嫉妒。黎世留不满《熙德》取得的成就超过自己指导的剧作《杜依勒利宫的喜剧》,暗中教唆受他控制的法兰西学院的院士对《熙德》大加指责,肆意攻击。他们谴责剧本的题材同黎世留的外交政策相抵触,是一部卑劣的抄袭作品。最终在主教黎世留的授意下,法兰西学院院士夏普兰执笔起草了《法兰西学士院关于\u003c熙德\u003e的意见》一文,对《熙德》进行严厉的批评。其他法兰西院士也纷纷指责高乃依违背了古典主义的“三一律”,诗句平庸、是个卑劣的剽窃品等。面对这些责难,高乃依选择了默默离开巴黎,回到故乡里昂,搁笔三年之久。

1640年高乃依重新开始创作,写出了悲剧《贺拉斯》《西拿》。同年,高乃依迎娶了司法官的女儿玛丽·德·朗佩里埃尔为妻子。1643年他创作出悲剧《波利厄克特》和喜剧《说谎者》,1644年发表了悲剧《庞贝之死》《罗多古娜》。凭着代表作《熙德》给高乃依带来的名誉和声望,他在1645年被选为法兰西学院的院士。之后,高乃依继续自己的创作,分别于1650年和1651年发表悲剧《安德罗梅德》和《尼科梅德》。

晚年时期

1651年后,高乃依的创作走向下坡路。虽然发表了《佩塔里特》(1652)、《俄狄浦斯》(1659)、《塞尔托琉斯》(1662)、《奥通》(1664)、《阿提拉》(1666)等作品,然而均未获得成功,高乃依遭到剧作家的解嘲,称他的诗作和他的牙齿一起掉落了。这期间,高乃依除了戏剧创作外,还进行了宗教著作的翻译。他翻译宗教诗歌,把充满反动色彩的宗教著作《论模仿基督》改编翻译成为诗歌。1670年上演的《蒂特和贝蕾妮丝》因为有让·拉辛的《贝蕾妮丝》与之相较而显得黯然失色,1674年高乃依在上演了悲剧《苏蕾那》后彻底辍笔,隐居家中。高乃依的晚年生活在拮据之中,从1663年开始发给他的福利津贴在1674年被停止发放,直到七年后才断断续续地发给他。1684年10月1日高乃依在巴黎的一所公寓里逝世,享年78岁。

主要作品

参考资料:

《熙德》

取材于西班牙剧作家德·卡斯特罗的剧本《熙德的青年时代》。《熙德》故事背景发生在西班牙的塞维利亚,男主人公罗德里格和女主人公施梅娜彼此相爱,罗德里格的父亲狄埃格和施梅娜的父亲高迈斯因为争夺王子老师一职而发生冲突,高迈斯打了狄埃格一耳光。狄埃格认为自己遭到了奇耻大辱,罗德里格为了替父报仇在决斗中杀死了高迈斯。施梅娜虽然深爱罗德里格,但是为了维护家族荣誉,还是向国王申请处死罗德里格。此时摩尔人入侵,罗德里格奉命出征,大获全胜,俘虏了摩尔人的两个国王,赢得“熙德”(意为“光荣的君主”)的称号。后来,罗德里格和施梅娜在国王的劝解和帮助下,两人放下仇恨,结为夫妻。《熙德》表现了作者忠君爱国的政治倾向性,宣扬了个人利益服从于国家利益的必要性,主张用理性节制情感,体现了法国古典主义的理性精神。

《贺拉斯》

《贺拉斯》根据罗马历史传说改写而成。故事发生在罗马,罗马和它的邻邦阿尔巴爆发了战争,两国难分胜负,最终决定各自派出三名勇士进行决斗,以此作为胜负的结果。罗马参战的是贺拉斯三兄弟,阿尔巴参战的是居里亚斯三兄弟。决斗中,贺拉斯两兄弟阵亡,仅剩最小的兄弟佯装战败,迂回周旋最后成功击败居里亚斯三兄弟。当小贺拉斯凯旋归来时,她的姐姐卡米尔痛骂了小贺拉斯,因为她和其中一个居里亚斯已经订婚,现在她为失去一个丈夫而伤心不已。小贺拉斯勃然大怒,一气之下杀死了自己的姐姐。当国王要处置小贺拉斯时,小贺拉斯的父亲在国王面前发表了慷慨激昂的陈词,为儿子辩护,结果小贺拉斯被无罪释放并受到人们的称赞和欢呼。《贺拉斯》表现了个人感情和爱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冲突,赞扬了为了国家利益而放弃爱情的牺牲精神。

《西拿》

《西拿》的情节取材于古罗马作家塞内加的《论宽容》。西拿是罗马名将庞贝的后裔,西拿倾心于女主人公艾米莉,但艾米莉和罗马皇帝奥古斯都有杀父之仇,她要求西拿谋杀奥古斯都才能以身相许。西拿告诉艾米莉计划已经密谋好,只等行动。这时,奥古斯都召见西拿询问并采纳了他的政治意见。不幸的是,西拿的密谋被人透露给皇帝,皇帝知道后十分愤怒。皇后劝导奥古斯都要以仁相待,杀戮不能解决问题。奥古斯都听从了皇后的意见,不但没有惩罚西拿,反而加官给他。艾米莉看到奥古斯都的仁慈和善良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表明今后要臣服于皇帝。此事之后,罗马在奥古斯都一朝再无叛乱。《西拿》宣扬了以德报怨,以仁政服人的思想,表明对建立在仁慈之上的强有力的君主政治的赞美。

《波利厄克特》

《波利厄克特》取材于10世纪的一部《圣徒传》。故事发生在古罗马亚美尼亚,描写了基督徒波利厄克特的妻子波利娜原本和一个叫赛韦尔的男子相爱,但是因为赛韦尔出身低微,波利娜的父亲反对这门婚事,让波利娜与波利厄克特成婚。后来赛韦尔成了罗马皇帝的宠臣,他带着惩办基督徒的任务来到亚美尼亚,波利厄克特为了表面自己信仰的坚定选择殉教。他的殉教启迪了波利娜,波利娜也成为基督徒,赛韦尔本来就对基督徒很佩服,于是默许了波利娜的行为。《玻利厄克特》赞扬了基督徒的殉教精神,表达了对基督教的肯定和维护,宣扬了宗教宽容思想。

创作特点

题材特点

高乃依认为悲剧“要以有名的、不同寻常的、严肃的情节做题材”,它牵涉“重大的国家利益,较之爱情更为崇高壮伟的激情”。“有名的情节做题材”是指从神话和历史之中选取创作题材,高乃依尤其喜爱从罗马史中选取题材。像《贺拉斯》以古代罗马和阿尔巴的战争为题材,《西拿》是古罗马皇帝对待逆臣西拿的故事,《波利厄克特》也是以古罗马帝国统治下的亚美尼亚为背景。“不同寻常的情节做题材”是指将社会责任和个人情感之间的尖锐冲突作为构成情节的重大题材。如《贺拉斯》中决斗的双方有亲戚关系,小贺拉斯战胜对手后又为了维护国家利益杀死了自己的姐姐。“严肃的情节做题材”是指将涉及国家重大利益的内容作为构建剧本的题材。高乃依大多创作的是政治悲剧,国家事务在他的悲剧中占有重要地位。《贺拉斯》中的决斗关乎国家存亡;《西拿》中西拿的选择牵涉国家政权的归属;《尼科梅德》中,主人公反对罗马对东方的统治。

语言特点

雄辩与抒情是高乃依戏剧语言的特点。高乃依善于表现双方政治辩论的场面,通常人物语言雄辩有力,充满激情,严谨周密,像格言一样铿锵有声,甚至到了夸张的程度。如《西拿》中西拿的辩论以一个诗句引出他要谈论的话题,整段论述层次分明,逻辑环环相扣。同时词汇丰富,用反复、比照的修辞手法表达思想。语气上从庄严到愤怒,台词按照呼吸的节奏来安排,富有动人的力量,但有时也显得繁冗拖沓。高乃依的戏剧语言还具有抒情色彩,在剧作中采用十二音节诗体,通过富有情感的语言表达人物内心的挣扎与思想的斗争,常常出现在两人各自表达完观点停止争论的场景。如《熙德》的第三幕第四场,男女主人公发生争论,在夜幕降临的氛围中互诉内心,用婉转动人的语言表达各自内心的痛苦。又如《熙德》中男主公罗德里格用“昏暗的夜色从星星降落......亚历山德罗·德·梅第奇和大海一直升上港口”这样的抒情性诗句来描述自己大获全胜时的场景。

风格特点

高乃依的风格最突出之点是庄严崇高,这也是古典主义所追求的理想美。高乃依的这一风格特点主要展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因为高乃依所选取的重大题材是关于祖国、民族、家族荣誉和命运的题材,尤其是代表这些利益的伟大人物的生命和事业毁灭的悲剧。这些英雄式的悲剧人物代表着国家利益,常常以自我的牺牲来换取家国大义。用对国家政治的忠诚战胜婚姻爱情的纠缠,展现出崇高伟大的精神面对一切困难与牺牲的强大意志。如《熙德》中男女主人公罗德里格和施梅娜在国家利益面前,将家族利益和个人情感搁置一旁;《贺拉斯》中小贺拉斯为捍卫国家利益杀死了姐姐。第二个方面,高乃依雄辩而抒情的语言形成了他崇高的风格。高乃依的戏剧语言带有名言警句的色彩,这种语言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像《庞培之死》中的台词“死是我的荣耀,命运将它剥夺,”还有“衡量价值大小不分年龄”等台词,虽然简短却蕴含着英雄式的信念和价值,给人以严肃崇高之感。

悲剧思想

理性原则

法国古典主义高度宣扬理性,这里的“理性”含义和文艺复兴时期或者是启蒙主义时期的“理性”不同,它强调的是崇尚君主王权的理性主义,在艺术上表现为以服从绝对王权的艺术标准和审美原则来规范理性,用这种理性来压制情感的感性冲动。高乃依要求戏剧在主题上宣扬爱国主义、服从王权、维护君主专制制度的思想, 以达到巩固专制主权和国家统一的作用,他把履行社会责任放到第一位。在《熙德》中, 虽然有家国责任与个人情爱的纠葛,但是维护封建荣誉和社会责任就是全剧的主要内容,而在《贺拉斯》中更是将十七世纪所宣扬的君权至上和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理性宗旨贯彻到了极致。

“三一律”原则

“三一律”以严格的法则规定着戏剧创作,使戏剧的内容和形式达到高度统一,具有严谨典雅的特点。同时,僵化固定的规则也成为束缚作家的想象力和自由创造的枷锁,扼杀了发展中的戏剧艺术鲜活的生命。所以,高乃依不满于“三一律”对剧作家的束缚,他认为在情节上不是指情节和主题的单一性,而是要求剧情发展的一致性。因此,情节上不必是单线叙事,也可以是多线并行,统摄于主要情节之中构成有逻辑的整体。在时间上,高乃依认为有些题材是无法容纳在一昼夜的时间片段之内的,可以不受拘束地把时间适当延长。在地点上高乃依声称他支持尽力做到地点一致的原则,但是出于具体的情节和题材需要,也同意用发生在同一城市的行动来代替地点一致的要求。这表明高乃依一方面试图突破三一律对创作的限制,不甘心服从于它镣铐般的束缚,另一方面又难以完全摆脱三一律的影响。他最成功的作品《熙德》并没有完全遵照三一律,全部故事集中在3天内,故事地点在宫廷、女主人公家中转换。他的其他作品如《贺拉斯》《可笑的幻觉》等都没有严格遵守三一律。

真实原则

高乃依坚持“唯有逼真的才是美的”这一艺术准则。他认为如果缺乏真实性是无法引起观众感情的震荡的。他认为只有历史事件的确实可靠才能保证故事情节的真实性,所以他经常在历史上出现过的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并注入当时法国人的精神,让他的剧本显得生动真实而又亲切。高乃依的真实原则还贯彻在他的人物塑造上,注重人物形象的性格刻画。他的主人公大多是拥有坚定信念的强者,但是他的人物并不扁平化,而是根据现实生活中人的心理状态来塑造人物。《熙德》中男主人公罗德里格被迫要为父亲报仇去找施梅娜时,高乃依细致地描绘了罗德里格的内心活动。罗德里格先是认识到为父报仇就会失去爱人施梅娜,但自己又有义务为父雪耻。如果自己复仇成功会引起施梅娜的仇恨,可如果无所行动会引起施梅娜对自己的蔑视。高乃依生动地展现出人物内心激烈的斗争,使人物富有立体感和真实性。

人物关系

家庭关系

高乃依出生于里昂,祖父是诺曼底大区议会的掌玺参事,父亲是当地的一名法官,母亲是一名法官的女儿,妻子玛丽·德·朗佩里埃尔同样也是一位司法官的女儿。弟弟托马·高乃依以及侄儿丰特内尔和高乃依一样都是作家。

社会关系

高乃依在法国文坛崭露头角时,与剧作家梅雷、斯居戴里相交甚密。后来得到枢机黎世留的赏识,进入到五人戏剧创作班子,后来因意见不合二人反目,原本的旧友也因此渐渐疏离。

主要影响

法国影响

高乃依的戏剧选用历史和神话题材展现当时法国的国家政治和社会风貌,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体现了古典主义美学的价值理念,特别是他的代表作《熙德》,文笔豪放,气势磅礴,创作手法上尝试突破三一律的束缚,语言雄辩而华美,故事情节蕴含着鲜明的社会主义和理性的精神理念。高乃依的创作鲜明地体现出法国古典主义戏剧的艺术特征,奠定了法国古典主义戏剧的发展基础。

世界影响

高乃依将一生都投入到戏剧创作之中,他将自己一生创作经验和对过去已有文学理论的理解熔铸到一起,发表了他的《戏剧三论》,由《论悲剧》《论戏剧的功用及其组成部分》《论三一律》三篇论文组成。他之所以要撰述它们,旨在“使古老的规则适应近代意趣”。在他看来,以前那些对亚里士多德理论进行阐释的学者们,因为自身缺少戏剧创作经验,因此不可能对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作出准确而精当的阐述。所以高乃依结合自己的创作体会,在亚里士多德理论的基础上明确而有意识地创立了自己的悲剧理论。高乃依让人们认识到古代文学理论和近代的对比,构建起了古与今戏剧发展的桥梁。另一位法国古典主义剧作家莱辛既传承了古典悲剧,又是现代戏剧的开启者,高乃依的理论贡献正是影响莱辛的一个因素。除了莱辛之外,德意志帝国剧作家戈特舍德,英国古典主义作家约翰·德莱顿,留法阿拉伯帝国诗人邵基都深受高乃依影响。由此,可以看到高乃依作为法国古典主义戏剧的创始人和杰出的理论家,他的戏剧创作理论对他以后的法国乃至整个欧洲的戏剧作家都具有重要影响。

这位被文学史书写者视为古典主义奠基人的剧作家在成为后世作家眼中的诗剧创作典范之前,恰恰是以旧有典范的破坏者姿态为众人所知。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更能认识到高乃依在戏剧史上的重要影响。

人物评价

法国哲学家伏尔泰对高乃依的评价为“我们敢说高乃依的优美场面和让·拉辛的动人悲剧都胜过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的作品,就像这两位希腊作家胜过戴斯皮斯一样……人们对于高乃依这句诗必然拍案惊奇,这样的诗句,在荷马、索福克勒斯以及与他相差不多的欧里庇得斯诸家的作品里是一句也找不到的 。”

著名法国作家让·德·拉布吕耶尔这样评论高乃依:“纯朴、胆小、语言枯燥无味,他……不下于奥古斯都、庞培。尼高梅得、赫拉克勒斯;他是国王,是伟大的国王。他是政治家、哲学家。他使英雄们说话,使他们行动。他描写罗马人;他们在他的诗里比在历史上更伟大,更像罗马人。”

高乃依同时代的作家波拿文杜尔·德·阿尔贡给他描绘出一幅独特的肖像:“看到高乃依,你一定不相信他能让希腊人和罗马人讲话讲得那么漂亮,不相信他能赋予主人公这样鲜明的思想和感情……他的外表一点也不能表现他的智慧。他说活的时候是那样吃力。哪怕只听一会儿,都会使人感到疲倦。”

德国作家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评价高乃依“一个伟大的戏剧体诗人如果同时具有创造才能和内在的强烈而高尚的思想情感,并把它渗透到他的全部作品里,就可以使他的剧本中所表现的灵魂变成民族的灵魂。高乃依就起了能培育英雄品格的影响。”

对于高乃依的戏剧理论成就,不少学者和文艺理论家给予很高的评价,文艺理论家吉尔伯特和托马斯·库恩在谈到高乃依的理论贡献时曾这样写:“在许多富有创造性的剧作家中,高乃依是第一个把严峻的法则当作理想的殉道者,他心甘情愿地为此受难,在这方面、他是所有诗人的光辉榜样。”

后世纪念

故居

高乃依故居位于里昂市的旧市场附近,1662年以前他一直居住在这里。墙上的牌子刻着:“这里是法国著名剧作家、古典主义文学创始人之一皮埃尔·高乃依的诞生地。”里昂的高乃依故居于1921年被开辟为高乃依纪念馆,里面展出的是不同时期高乃依剧作上演时的剧照、舞台模型、演出海报和一些纪念物,还有一些大幅照片可以看到纪念高乃依诞辰50、200、300周年集会时的盛况。

雕像

高乃依的故乡里昂市中心矗立着他的青铜雕像,眺望着远方,甚至巴黎卢浮宫里、新桥桥头都有设有高乃依的塑像

纸钞

法国政府于1975年发行了面值为100法郎的印有高乃依肖像的纸钞。

邮票

法国1984年发行一套附捐邮票,共六枚,纪念他逝世300周年,邮票面值1.7法郎,附捐0.4法郎。

1986年法国邮政部门发行了纪念高乃依《熙德》发表350周年的邮票,面值为4法郎。

摩洛哥在2006年发行一枚邮票,面值0.53欧元,纪念高乃依诞辰400周年。邮票左侧是高乃依德画像,右侧是高乃依主要剧作的名称。

戏剧活动

法国一些剧院已经把《熙德》《贺拉斯》等作为保留剧目,不时公演,作为法兰西伟大的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在高乃依逝世后的300年依然发出光彩。

相关作品

人物轶事

1670年,高乃依和让·拉辛都以贝蕾妮斯为主人公写了剧本,拉辛的《贝蕾妮斯》于1670年11月21日在波哥奈厅上演,演出受到了众人的欢迎,十分成功。高乃依的剧本《蒂特和贝蕾妮斯》于一星期后由莫里哀剧团推出上演,在拉辛的对照下,高乃依的剧本显得黯然失色。后来这两个剧本的出版,高乃依和拉辛之间又发生了竞争。在前言中,拉辛故意挖苦他的对手,说自己的剧本演至第三十场仍跟首场演出那样受人关注。而当时,高乃依的剧本总共才演了十五场。在这场剧作家的较量中,高乃依以失败而告终。一六七二年,高乃依派创办了《优雅信使》这份刊物,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指责让·拉辛的新作《巴雅泽》的文章,但拉辛对高乃依的指责不屑一顾。

参考资料

熙德(孔网孤本!).孔夫子旧书网.2024-01-20

中国权威的出版物数据服务平台.(PDC).2024-01-20

熙德.豆瓣电影.2024-01-20

西拿 Cinna (1965).豆瓣电影.2024-01-20

L' illusion comique (1970).豆瓣电影.2024-01-20

Le Cid (2001).豆瓣电影.2024-01-20

高乃依.豆瓣电影.2024-01-20

L' illusion comique (2010).豆瓣电影.2024-01-20

熙德.豆瓣.2024-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