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秉钧
赵秉钧(1859-1914),字智庵,汝州市人,清末民初政治人物,中国近代城市警察制度的开拓奠基者,曾任清廷巡警部右侍郎,中华民国内阁总理。
赵秉钧于清咸丰九年(1859年)出生于河南省汝州市临汝县,早年父母双亡,被舅舅抚养,入社旗县广兴店做伙计,光绪四年(1878年),赵秉钧秀才落第后,投奔左宗棠湘军驻军新疆。后因担任勘测中俄边界办事员时驻扎边界有功,候补巡检。随后赵秉钧历任新乐市典吏、东明县典史、东明县中汛管河巡检、天津北仓大使等职,并以善于缉捕闻名官场。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赵秉钧因镇压义和团运动有功,任淮军前敌营务处处长兼统带巡捕三营。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袁世凯任直隶总督后,赵秉钧担任保定巡警局总办。期间,赵秉钧还创办了警务学堂,制定警察章程,并组织巡警队,引各省效仿。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赵秉钧在袁世凯内阁任民政部大臣,并参与逼迫清廷退位。民国元年(1912年),袁世凯担任临时大总统后,赵秉钧任内务总长,8月,赵秉钧组织赵氏内阁,并担任内阁总理。民国三年(1914年)2月,赵秉钧请病假回天津市修养,27日死于寓所,享年55岁。
赵秉钧于清末巡警近十年,创办巡警学堂,设定巡警章程,改变了清末的巡警制度,也推动了巡警制度的早期现代化。而关于赵秉钧是否为宋教仁遇刺案的主谋说法不一。
人生经历
早年经历
清咸丰九年(1859年),赵秉钧出生于汝州市临汝县。他早年父母双亡,由舅舅抚养长大。 十几岁时,在舅舅的帮扶下,到社旗镇的广兴店当柜台伙计。在此期间,赵秉钧结识了张曜(后任山东省总督)其赏识,随后便离开家乡,跟随张曜外出闯荡。
清朝为官
清光绪四年(1878年),赵秉钧秀才落第,投靠左宗棠的湘军,随军进驻新疆。因光绪九年(1883年)赵秉钧在伊犁担任勘测中俄边界办事员时,驻扎边境有功,候补巡检,并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改捐典史,次年到直隶省任职,两年后任新乐市典史。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赵秉钧调署东明县典史,两年后任东明县中汛管河巡检,兼开州下汛中判。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赵秉钧任天津北仓大使,候补献县管河主簿,不久捐升知县,担任保甲局总办,统领巡防营,以善于缉捕闻名官场。次年,赵秉钧统帅巡防营在京津一带镇压义和团运动,被直隶总督李鸿章任命为淮军前敌营务处处长兼统带巡捕三营。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初,袁世凯接任直隶总督,委派赵秉钧担任保定巡警局总办,创办警务学堂,设立巡警。随后袁世凯奏保赵秉钧任知府,加盐运使衔。8月,赵秉钧担任天津南段巡警局总办,设立天津侦察队,创办北洋巡警学堂。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革命党人吴樾在北京火车站炸出洋考察政治的五位大臣,赵秉钧协助破案,随后担任巡警部右侍郎,掌巡警部机要大权。次年赵秉钧又将北京工巡局改组为内外城巡警厅,掌握北京警政。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末,清爱新觉罗·溥仪登基,次年一月袁世凯被罢免,三月赵秉钧也被罢免。
效命袁世凯
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清廷起用袁世凯组织责任内阁 ,赵秉钧任民政部大臣。次年初,赵秉均称病不再入朝,并多次入宫逼清廷退位。清政府被迫下台后,袁世凯上位任国民政府总统,赵秉钧任内务总长,和袁世凯逼走内阁总理唐绍仪,并威胁参议院通过袁世凯提出的陆征祥内阁国务员名单。8月,陆征祥辞职后赵秉钧代理内阁总理,并在袁世凯的授意下加入了同盟会,以获取同盟会领导人的信任。随后,建立赵氏内阁,赵秉钧担任内阁总理兼内务总长,并将赵氏内阁变成袁世凯独裁统治的工具。
晚年与逝世
民国三年(1914年)2月19日袁世凯命赵秉钧兼任直隶民政长。但此时因为宋教仁被刺一案,赵秉钧与袁世凯心生嫌隙,便请了病假回天津市。2月27日,赵秉钧于寓所去世,享年55岁。
人物成就
奠定近代警察制度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赵秉钧担任保定巡警局总办后,与袁世凯的日本警务顾问三浦喜传一起制定《直隶警务章程》,并创办警务学堂,随后又建立了一直五百人的巡警队。因赵秉钧维护治安成绩显著,清政府命令各省仿照直隶警务章程试办巡警。同年8月,赵秉钧创办天津巡警学堂,为学堂制定章程,聘请洋人教员,并对巡警学院的资格进行严格的限制,重视学员的身体条件、办事能力及知识水平。次年,将天津市和保定市两所巡警学堂合并,改名为北洋巡警学堂。随后,赵秉钧在各州县设立巡警传习所,建立全省巡警网。赵秉钧于清末巡警近十年,推动了巡警制度的早期现代化。
人物争议
宋教仁案
1913年,中国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计划组织真正的政党内阁,来限制袁世凯的而权力,并到沿江各省进行竞选活动“力斥现政府之是非”,对此,袁世凯十分忌恨宋教仁。赵秉钧在出任唐绍仪内阁内务总长及陆征祥辞职后兼任国务总理时,都得到过宋教仁的大力支持,当宋教仁提倡组织政党内阁时,赵秉钧也表示赞成,两人常常一起商讨组阁之事。
1913年1月,赵秉钧曾函送应桂馨密电码本,该密电码本后来成为应夔丞与洪述祖密谋刺杀宋教仁的通信工具,洪述祖又是赵秉钧的秘书。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被应夔丞所派遣的凶手武士英刺杀。
宋教仁被刺被刺杀后,赵秉钧多次提出辞职,计划赴沪与凶手对质,以求自证清白,但都被袁世凯拒绝。4月28日,赵秉钧发出“勘电”力辩自己和政府与刺杀宋教仁案无关。不久后上海市地方检察厅长向赵秉钧发出传票,认为他涉嫌刺杀宋教仁,要他到庭受审,赵秉钧致函检察厅为自己辩解,拒绝赴上海对质。
关于赵秉钧是否为刺杀宋教仁的主谋说法不一。《中华民国史》中认为,因宋教仁计划组织政党内阁以限制袁世凯权力,赵秉钧害怕自己权位被剥夺,便和袁世凯一起密谋暗杀宋教仁。此外,凶手武士英及应桂馨被捕后,还在应丞家中搜出赵秉钧给的密电码本和叮嘱应夔丞“以后有电直寄国务院”的一封密函。在内务部秘书洪述祖家中也搜出了多封指示应夔丞行刺的密函。这些密函证实了赵秉钧是谋杀宋教仁的主谋,赵秉钧最终因无法掩盖事实真相只好请病假。《中华民国史辞典》中也认为赵秉钧“奉袁世凯旨意,在上海火车站刺杀宋教仁,因舆论大哗,被迫辞职”。学者沈久泉的《赵秉钧》一文和史学家兰杰锋的《赵秉钧小传》中也持此观点。
而历史学教授尚小明的《疑心生暗鬼——赵秉钧如何被“误”为宋案主谋》一文中,对案发后在应桂馨和洪述祖家中搜出密码本和密函来源一一进行分析,认为赵秉钧绝非宋教仁案的主谋,他将密电码本交给应夔丞是寻常公事行为,而在二人家中搜出的密函也和对付宋教仁无关。此外,赵秉钧担心权力被剥夺而主使杀宋教仁也是脱离当时政情的臆测。
赵秉钧之死
关于赵秉钧是被袁世凯毒死还是中风而死说法不一。历史学者沈久泉的《赵秉钧》一文中提出了两种说法。一种是,1914年赵秉钧因病回天津市休养后,袁世凯于2月27日派医生为赵秉钧看病,赵秉钧吃了医生开的药后七窍流血而死。另一种是,袁世凯用针将毒液注入葡萄内,并派人将葡萄送给赵秉钧,赵秉钧吃了葡萄后身亡。史学家兰杰锋的《赵秉钧小传》也认为赵秉钧是被袁世凯毒死的。《中华民国史辞典》中叙述“1914年2月,袁世凯为掩人耳目,派人在天津将其(赵秉钧)毒杀灭口”。
历史学教授尚小明的《疑心生暗鬼——赵秉钧如何被“误”为宋案主谋》一文中认为,宋教仁案中赵秉钧充当了袁世凯的挡箭牌,袁世凯没有理由毒杀赵秉钧,且医学检验报告也证明赵秉钧是因病而死。
人物关系
人物评价
历史学教授尚小明:“百余年来外界所看到的宋案中之赵秉钧,其实是一个被袁世凯、中国国民党人、当时舆论以及后来研究者等几方面反复扭曲、误解了的赵秉钧,与赵秉钧的本来面目相去甚远 。”
史学家兰杰锋:“赵秉钧是我国近代城市警察制度的开拓奠基者。”
《中华民国史》中评价赵秉钧:“心凶骨媚,深沉阴鸷。”
历史学者丁健认为赵秉钧“在维持北京治安和清帝退位两个重要方面,发挥了别人无可替代的作用”。
人物故居
赵秉钧旧宅位于汝州市临汝镇临西村小寨南坡下,始建于清末民初时期,现存一处院落,六间房屋和一座门楼。其造型为清代单檐硬山式,房基采砾石、青砖筑就,中间墙体为土坯砌成,外粉白灰土泥,上覆青瓦、脊兽。
参考资料
河南汝州发现民国总理赵秉钧故宅.中国新闻网.2023-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