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池杉

池杉

池杉(黑枕黄鹂普通亚种:Taxodium distichum var. imbricatum (Nuttall) Croom),别名沼落羽松、池柏、沼衫,为杉科落羽杉属落叶树种。原产于北美东南部沼泽地区,为古老的孑遗苗木之一,中国20世纪初引种到江苏省,后引种到杭州市、武汉、庐山广州市等地,作为长江南北水网地区重要的造林和园林树种。池杉生长在海拔500米以下,喜光,不耐阴,极耐水湿;抗病虫害能力较强,萌芽性很强。

池杉属落叶乔木,高达25米。主干挺拔,树冠较窄,尖塔形;树干基部膨大,通常具膝状呼吸根;树皮褐色,纵裂成长条片脱落。一年生小枝绿色,二年生小枝褐红色。叶钻形或条形,紧贴小枝螺旋状排列或条形叶稍展,中脉微隆起;春季嫩绿,秋后转棕红色。花期3~4月。球果圆形或长圆状球形,有短梗,种子不规则三角形,略扁,红褐色,边缘有锐脊,11月成熟,熟时黄褐色。

池杉树干笔挺,枝叶秀丽,秋叶棕褐色,是观赏价值很高的园林树种。适于水溪湿地成片栽植、孤植或丛植,常和水杉落羽杉、等混栽,构成湖边水景;也可与如水杉、银杏、、黄连木等构成秋色叶景观。另外,池杉树冠狭窄,极耐水湿,抗风力强,又是平原水网区防护林、防浪林的理想树种,同时它的树木纹理通直,结构细致,是造船、建筑、家具等的良好用材。

分类地位

池杉(Taxodium distichum var. imbricatum (Nuttall) Croom),植物界(Plantae)、裸子植物门(Gymnospermae)、松纲(Pinopsida)、柏目(Cupressales)、柏科(Cupressaceae)、落羽杉属(Taxodium Rich.)、 落羽杉(Taxodium distichum)的落叶或半常绿乔木。该属有3个树种,分别是落羽杉(Taxodium distichum (Linn. )Rich. )、池杉(T. ascendens Brongn. )和墨西哥落羽杉(T. mucronatum Tenore)。

池杉有人认为是单独的种,故命名为Taxodium ascendens,也有认为是落羽杉(Taxodium distichum)的变种,故命名为Taxodium distichum var. imbricatum (Nuttall) Croom,Godfrey认为,由于系统发育的时间差异,池杉是一种不同形式的落羽杉。Farjon认为落羽杉属(Taxodium)有两个物种,落羽杉(T.distichum)和墨西哥落羽杉(T.muccronatum),但落羽杉有两个变种,var.distichum和var.timbricaum。这两种观点都支持落羽杉和池杉之间更紧密的关系,故目前池杉的学名Taxodium distichum var. imbricatum接受度更广。

引种历史

池杉原产北美洲东南部,20世纪初引种到中国江苏省,后引种到杭州市、武汉、庐山广州市等地,现作为长江南北水网地区重要的造林和园林树种。在中国江苏南京、南通市和浙江杭州、河南鸡公山、湖北武汉等地有栽培。

形态特征

池杉为落叶乔木。高达25米;树干基部膨大,通常有屈膝状的呼吸根(低湿地生长尤为显著)。

树皮褐色,纵裂,成长条片脱落;枝条向上伸展,树冠较窄,呈尖塔形;当年生小枝绿色,细长,通常微向下弯垂,二年生小枝呈褐红色。

叶钻形或条形,紧贴小枝螺旋状排列或条形叶稍展,上部微向外伸展或近直展,下部通常贴近小枝,基部下延,长4~10毫米,基部宽约1毫米,向上渐窄,先端有渐尖的锐尖头,下面有棱脊,上面中脉微隆起,每边有2~4条气孔线。春季嫩绿,秋后转棕红色。

球果圆球形或矩圆状球形,有短梗,向下斜垂,熟时褐黄色,长2~4厘米,径1.8~3厘米;种鳞木质,盾形,中部种鳞高1.5~2厘米。

种子

种子不规则三角形,微扁,红褐色,长1.3~1.8厘米,宽0.5~1.1厘米,边缘有锐脊。

物种分布

地理分布

池杉原产北美洲东南部,在落羽杉属3个树种中,池杉分布范围较小,呈狭长的带状从弗吉尼亚佛罗里达州亚拉巴马州。20世纪初池杉引种到中国江苏省,后引种到杭州市、武汉、庐山广州市等地,目前在中国江苏南京、南通市和浙江杭州、河南鸡公山、湖北武汉等地有栽培。

生境分布

池杉常见于海拔500米以下、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以及土壤pH值8以下的生长环境下,同时其生长地土壤条件为:低山、丘陵、平原地区,花岗石片麻岩、正长岩发育而成的山地黄壤或微酸性土壤,适应性广。

生长习性

池杉为强阳性树种,喜光,不耐阴,喜温热气候,适宜于年均温度12~20°C地区生长,温度偏高,更有利于生长;能耐短暂-17℃低温,极耐水湿,也耐干旱,不耐碱性土。以深厚、疏松、湿润的酸性土壤为宜,当土壤pH达到9时,常导致幼苗死亡,有较强的耐湿性,降水量越丰富对生长越有利。抗风力强,萌芽力强,为速生树种

同时池杉也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一种极耐水湿的植物,研究表明对于经历部分淹水的池杉而言,大部分池杉在形态上均表现出胸径的迅速增长和枝下高的降低,这有利于植株争取更多的生长空间并完成光合作用,以克服水淹胁迫;同时将有助于改善导气组织,以便O2可以更加快速地传递至植株根部。

栽培技术

人工繁殖

种子繁殖是植物最常见的繁殖方式,但池杉种子不加处理直接播种育苗后发芽迟缓,苗木出土参差不齐, 连续时间长达60余天,少数甚至隔年出苗,因此,耗种量大,成苗率低,生产管理困难,所以一般池杉繁殖采用插和嫁接繁殖的方法。

播种繁殖

通常可选择在每年的2月底至3月初进行播种,播种形式为条播和点播。播种前用冷水或温水浸种,或用药剂溶液浸种,有益于发芽,苗圃宜选择土壤疏松,排水良好,有机质含量高、微酸性的砂质壤土,整地筑后整平压实,播种后覆土并覆盖。

扦插繁殖

池杉萌芽力强,扦插容易成活。春季硬枝、初夏嫩枝扦插。最宜选用母树年龄较小的插穗扦插,插前可用生根粉或激素处理,以促进生根。托插时间从5月中下旬开始到10月上旬均可进行。插后约60天生根,成活率可达80%以上。

嫁接繁殖

嫁接繁殖以3月和8~9月为宜。嫁接方法主要采用切接、腹接、对接等方法。采用对接和腹接的,剪砧不宜过早。

科学造林

池杉选择土壤深厚、湿润、肥沃、疏松、酸性的低海拔地段生长最好。河溪两岸,湖泊、水库周围,渠、路两旁,田埂地堰,及丘陵、谷地、沟旁和缓坡山脚等也是栽植池杉的好地方。积水盐碱地、干旱瘠薄地、茅草丛生地,不能选作池杉造林地。造林地选择后,必须因地制宜,进行细致整地,可在滩地上采取开沟、取土、堆坝方式整地造林。

抚育管理

浇水除草:遇干旱或雨水不多的年份,要保证水份充足,提高池杉成活率,若遇汛期或雨水充足的季节,要加强降、排水管理,同时采取防止土壤流失措施,加强根部覆土;每年中耕、除草2~3次。

施肥修建:造林2年后,在春季池杉发芽前施一次肥,也可在池杉生长旺盛期可追肥,这对池杉的生长有促进作用,加速池杉成林、成材。池杉造林前不用修枝,成林后方可修枝。修枝时间,以秋末初比较适宜。及时剪除苗木下部生长不好的侧枝或树冠里对主干生长有较大影响的侧枝;当出现双梢时,及时剪去一个生长较弱的梢头。

间作间伐:池杉可与粮食作物或经济作物间作,不会对其造成不利影响,生长到第10年和第15年的时候要进行一次间伐,主要通过上层疏伐、伐掉霸王树,中层疏伐、伐掉过密树,下层疏伐、伐掉被压木等,控制植株间的距离。

病虫害防治

池杉的主要病害有猝倒病(立枯病)、茎腐病,通常在苗期和幼树期发病率较高,喷洒药剂即可防治。虫害主要为金虫地老虎茶袋蛾,通常对苗木的茎部和根部进行侵害,造成苗木大面积损伤。可用从根源入手查杀。及时拔除禾本科杂草,避免害虫大面积繁殖。可使用药剂查杀,或使用人工捕捉的方式、采用物理等方法诱杀成虫。

相关变种

垂枝池杉

垂枝池杉(Taxodium ascendens Brongn cv. Nutans Dallimore and Jackson)3~4年生枝常平展,1~2年生枝细长柔软,下垂或下倾,分枝较多;侧生小枝亦下垂,分枝多。是中国武汉栽培的池杉,可依据叶的形状大小和排列、叶的色泽和小枝着生状况分为以下三个类型:

锥叶池杉

锥叶池杉(Taxodium ascendens Brongn. cv. Zhuiyechisha)叶绿色,锥形,先端钝尖,基部宽楔形,张开成螺旋状排列,少数树干下部侧枝或萌发枝的叶往往扭转成二列。凋落性小枝顶端或中部有分枝。树皮灰色,皮厚1.1厘米,宽裂,深0.9厘米。在立地条件较好,特别是土壤深厚疏松地营造用材林时,以选择锥叶池杉为好。

线叶池杉

线叶池杉(Taxodium ascendens Brongn. cv. Xianyechisha)叶深绿色,条状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楔形,紧贴小枝或稍张开。凋落性小枝细,成线状,直立或弯曲成钩状,小枝顶端有少数分枝。树皮灰褐色,厚0.8厘米,裂深0.4厘米。枝叶稀疏。抗性强,在土质较差,土层浅薄、干燥和易被水淹之处,以及农田周围,道路、水沟两旁植树造林时,以选线叶池杉为好,它是营造防护林、防浪林较为理想的材料。

羽叶池杉

羽叶池杉(Taxodium ascendens Brongn. cv. Yuyechisha)树冠塔形或尖塔形,枝叶浓密,树冠中下部之叶条形,近于羽状排列,但不完全在一个水平面上,树冠上部之歼多为锥形。叶草绿色,凋落性小枝再分枝多。树皮深灰色,厚约0.5厘米。近似落羽杉(T. distichum (Linn.) Rich.),其区别在落羽杉之叶全为条形,羽状排列在一个平面上,树皮较薄。枝叶浓密,有时密集成团状如云朵,生长快,为城镇绿化的优良树种。

主要用途

工业原料

池杉木材纹理通直,材质轻软,结构较粗,不易翘曲开裂,耐腐性强,并耐赤树白蚁蛀蚀,可供建筑、枕木、桥梁、船舶、家具及车辆的用材,同时由于韧性强,耐冲击,故亦为制作弯曲水和运动器材的原料。

生态保护

池杉因其枝叶小,落叶时凋落物相对较少,是理想的行道树种和观赏树种和多种鸟类理想的过冬栖息场所,在各种林分中还极大地缩小了发生火灾的可能性。同时池杉大树均未出现任何大面积病虫害;而且通过观察,其对杨属病虫害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病虫害的发生蔓延和传播起到了天然隔离带的作用,大面积栽植或与杨树进行混交,生态防护效果极佳。

园艺观赏

池杉是古老的孑遗植物,为落叶大乔木,且树干通直、树形优美、生长迅速、适应性强、便于栽培。其无论在体量、形态,还是色彩、质感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观赏价值和园林应用价值;特别适于水溪湿地成片栽植、孤植或丛植。

同时池杉还具有耐水湿生态学特性,与水杉落羽杉墨西哥落羽杉等混栽,成为水体和湿地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参考资料

池杉.植物智.2023-03-19

Taxodium distichum var. imbricatum (Nutt.) Croom.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3-04-30

池杉.植物智.2023-03-19

池杉的栽培方法.湖南省林业局.2023-03-19

Taxodium distichum.POWO.2023-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