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落羽杉属

落羽杉属

落羽杉属(Taxodium)为柏科、落叶或半常绿乔木

形态特征

小枝有两种:主枝宿存,侧生小枝冬季脱落;冬芽形小,球形。叶螺旋状排列,基部下延生长,异型:钻形叶在主枝上斜上伸展,或向上弯曲而靠近小枝,宿存;条形叶在侧生小枝上列成二列,冬季与枝一同脱落。

雌雄同株;雄球花卵圆形,在球花枝上排成总状花序状或圆锥花序状,生于小枝顶端,有多数或少数 (6-8)螺旋状排列的雄蕊,每雄蕊有4-9花药,药隔显著,药室纵裂,花丝短;雌球花单生于去年生小枝的顶端,由多数螺旋状排列的珠鳞所组成,每珠鳞的腹面基部有2胚珠,苞鳞与珠鳞几全部合生。

球果球形或卵圆形,具短梗或几无梗;种鳞木质,盾形,顶部呈不规则的四边形;苞鳞与种鳞合生,仅先端分离,向外突起成三角状小尖头;发育的种鳞各有2粒种子,种子呈不规则三角形,有明显锐利的棱脊;子叶4-9枚,发芽时出土。

产地生境

原产北美及墨西哥,中国均已引种。

在地质史(第三纪中新世、上新世)上曾广泛分布于北美洲和欧亚大陆北部地区。与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 Hu et Cheng)、巨杉(Sequoiadendron gigantea(Lindl.) Buchholz)、北美红杉(Sequoia sempervirens(lamb.)Endl.)等同为孑遗树种。落羽杉属的现代分布从美国东南部一直到墨西哥,原生境多为河流冲积平原,受潮汐影响的海岸平原,排水不畅的沼泽湖泊、沼泽周围及有周期性淹水的低地,对环境条件有较强的适应性,易于引种栽培成功。我国均已引种,作庭园树及造林树用。在地球历史上,落羽杉北半球的分布比今天要广泛得多。最古老的化石发现于北美的晚白垩纪地层。这些树在欧洲一直延续到约250万年前的上新世。

生长习性

落羽杉7-9年生开始结实,池杉2-3年生实生苗即能出现雌球花。10-12年后每年都能结出种子,丰年间隔期3-5年。雌雄同株。在中国杭州、池杉7-8月花芽分化,次年3月中旬花芽膨大,3月下旬-4月下旬开花。唯雄球花花期一致,气温高则花期早而短。受粉后雌球花逐渐发育,6-7月球果不再膨大,9-10月果色渐渐变黄,种子成熟。落羽杉、池杉喜温暖、湿润生境,耐水湿性强。墨西哥落羽杉喜温暖气候,不耐寒,较耐干旱。落羽杉、池杉喜深厚疏松湿润的酸性土壤,墨西哥落羽杉能适应碱性土壤。

繁殖方法

每666平方米播种8-12千克,带壳种子播20-30千克。覆土厚0.6-1.3厘米。出土萌发。每666平方米产苗2.5万-3.0万株。1年出苗高80-100厘米。也可用1-2年生实生苗的枝、干插繁殖。

用途

落羽杉树形整齐美观,近羽毛状的叶丛极为秀丽,入秋,叶变成古铜色,是良好的秋色叶树种。最适水旁配植又有防风护岸之效。

落羽杉属植物已成为中国江南水网地区造林树种。木材纹理直,耐腐,是建筑、电杆、造船和家具用材。

繁殖培育

可用播种及扦插法繁殖。扦插繁殖时可用硬材插或软材插。定植后主要应防止中央领导干成为双干,在扦插苗中尤应注意,见有双主干者应剪掉弱干而保留强干,疏剪掉纤弱枝及影响主干生长的徒长枝。

所有物种

- 池杉池杉(原栽培变种)。

- 垂枝池杉

- 落羽杉

- 落羽杉属。

- 墨西哥落羽杉

- 线叶池杉。

- 羽叶池杉

- 锥叶池杉

引入历史

落羽杉属植物的引种历来受到各国林学和园林学家的重视。早在1640年被引入英国德国早年引种的已高达30余米,日本苏联乌克兰也有引种并栽培。墨西哥落羽杉约1938年引入意大利法国、苏联和印度,多在温暖地区栽培。多数欧洲国家用作园林树木,少数国家用作防护林或护堤固土树种。落羽杉于1917年引入我国,目前栽培区分布已南到两广,北到泰安市甘肃省陕西省南部,东到上海市温州市,西到四川省,多用于平原地区营建防护林和用材林。东南大学校园内一株墨西哥落羽杉已有70多年树龄,胸径达1.2以上,树高30米以上,是国内现存最大的一株墨西哥落羽杉。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6gwu.com/id.php on line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