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灰树花

灰树花

灰树花(学名:Grifola frondosa (Dicks.) Gray),别名贝叶多孔菌、千佛菌、栗蘑、云、莲花菌等,在日本被称为舞茸(Maitake)。肉孔菌科(Meripilaceae)奇果菌属(Grifola)真菌。在中国、日本、新加坡及欧洲地区分布较广;在中国主要分布于贵州省河北省云南省四川省福建省吉林省等地。夏、秋季间常野生于栗(Castanea mollissima)、栎树(Quercus spp.)、栲树(Castanopsis fargesii )、青冈(Quercus glauca)等壳斗科树种及阔叶树的树根或树桩上。

灰树花子实体肉质,有柄,花菜样,分枝呈莲花形,幼嫩时呈乳白至灰白色,成熟后灰白或灰褐色;菌盖扇形,表面有细的干后坚硬的毛,老后光滑,有放射状条纹,边缘薄且内卷;菌丝分叉,有树枝状横隔;孢子光滑,椭圆形,无色透明。

灰树花子实体肉质柔嫩,味如鸡丝,且营养丰富,是一种珍贵的食用菌。此外,灰树花在食品、化妆品及饮料等领域也有相应产品开发,在菌菇类产品中极具开发潜力和价值。

历史

名称由来

由于中国较早的权威性专著《中国的真菌》的采用,灰树花便成为比较通用的汉语名称。

灰树花自古以来作为日本皇室的贡品备受推崇。日本今昔物语集》中记载野生灰树花有轻微毒性,食用后毒性发作时人会手舞足蹈,故日语中称灰树花为舞茸。还有种说法是其蘑菇伞的部分,也就是子实体的形状像随风飞舞的花瓣一样,或像织女的群裾在飞舞一般,所以得此名称。另有种说法是灰树花营养价值丰富且野生资源十分稀有,采到的人会兴高采烈不由得翩翩起舞。

历史记载

灰树花在中国民间有悠久的采食历史。公元 2 世纪的《太上灵宝芝草品》中就有关于灰树花的记载。1204年,中国宋代科学家陈仁玉也在《菌谱》中记述灰树花为食用菌。灰树花是日本食用的主要菌菇种类之一,日本的《大和本草》(1709)中有关于灰树花的记载。

引种栽培历史

最初对灰树花栽培技术进行研究的,是日本的伊藤一雄和广江勇,他们分别研究了灰树花自身的生存条件,包括灰树花孢子萌发和菌丝体生长所需环境。20世纪60年代,日本通过木屑栽培灰树花获得成功,70年代开始进行商业生产,80年代初开始规模化栽培,其中群马与福冈县等地作为灰树花栽培的主产区,采用恒温技术进行工厂化生产,产量有了较大发展,因此,日本也成为了灰树花的主要生产国。

中国古时虽早有对灰树花的记载,但直至20世纪80年代才从日本引进灰树花的人工栽培技术。1982年,福建省三明真菌研究所黄年来等人对福建黄岗山的野生灰树花子实体进行分离提取,得到野生灰树花菌种;1983年,庆元县引种栽培成功;随后,河北省四川省云南省、北京等地也相继开始对灰树花进行了引种驯化和栽培实验研究。其中,浙江庆元县成为了中国的灰树花之乡。2007年,庆元县全县栽培量达1300多万段,产量(鲜品)达3000多吨,占中国生产总量的85%以上。

分类

1785年,苏格兰真菌学家 James J Dickson 描述了灰树花,并将其命名为 Boletus frondosus,确立了它的种名。1821年,英国人 Samuel Frederick Gray 将灰树花归入 Grifola 属,确立了其目前被普遍接受的学名 Grifola frondosa。种加词 frondosa 意为“有叶子的”指灰树花叶状的子实体。

特征

灰树花子实体肉质,有柄,花菜样,分枝呈莲花形,高9-18厘米,宽2-11厘米,平均单朵重300-1400克,幼嫩时呈乳白至灰白色,成熟后灰白或灰褐色;菌盖扇形,表面有细的干后坚硬的毛,老后光滑,有放射状条纹,边缘薄且内卷;菌丝分叉,有树枝状横隔;孢子光滑,椭圆形,无色透明。

分布

分布范围

灰树花在中国、日本、新加坡及欧洲地区分布较广。在中国主要分布于贵州、河北、云南、四川、福建、吉林等地。

栖息环境

灰树花的栖息环境都是在阔叶树林地上,喜潮湿、含腐殖质较多的沙壤土。夏、秋季间常野生于栗、栎属、栲树、青冈等壳斗科树种及阔叶树的树根或树桩上。在灰树花子实体周围多数都有许多杂草,主要有乌拉草、狗尾草、艾叶草等。

习性

灰树花属于中温型真菌,菌丝在5-30°C均能生长,最适温度为25°C,原基形成温度为18-22°C,子实体生长温度范围较窄,为10-20°C。菌丝生长阶段,空气相对湿度以65%为宜,子实体生长发育阶段,空气相对湿度需要达到90%左右。灰树花是好氧性真菌,菌丝生长阶段不需要光照,在暗处或微弱光条件下生长快,子实体形成需要散射光。较适宜弱酸性环境,菌丝在pH4-7.5均能生长,最适pH为5.5-6.5 。

生活史

灰树花担孢子在适宜条件下先吸水膨大后长出芽管,芽管在不断分枝伸长的过程中产生横隔,形成初生菌丝。初生菌丝继续生长,不同性的菌丝相互结合,质配后形成较粗的双核菌丝。双核菌丝在适宜条件下互相扭结成灰树花原基,原基经过分化后进一步发育成幼小子实体,子实体发育成熟后,产生担孢子,担孢子成熟后弹射散发出来,在自然界随风传播,适宜条件下又萌发,开始新的生活史。

栽培

培养料配制及接种

灰树花一般采用袋栽。栽培原料可用落叶树木屑、棉籽壳、皮、玉米粉等,在培养料中添加适量腐殖质有促进菌丝生长和长菇作用。原料按配方混合好后装袋,灭菌。待料温降至28°C以下时接种。

发菌

接种后,将菌袋移入菇房培养,室温控制在20-22°C,待菌丝长满全袋后将室温调至23-26°C,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70%以下,弱光培养,定期通风。待料面产生的菌丝形成原基,在原基处隆起不规则的蜂窝状突起物时,便将菌袋打开排放于床架(或床)上,进行出菇管理,待灰树花形态发育完全后及时采收。

病虫害防治

灰树花病害主要由毛霉根霉曲霉属等真菌引起,可通过多菌灵、托布津、百菌清代森锌等进行药剂防治。灰树花常见害虫有跳虫类、尖眼菌蚊类、螨形总目等。发生虫害时,可利用昆虫的趋光性,用杀虫灯诱杀,也可用克螨特、敌菇虫、虫立杀等进行药剂防治。

栽培品种

灰树花可根据子实体颜色、出菇温度划分品种。

根据子实体颜色可分为灰色和白色两个品种。灰色灰树花又称自然型。菌盖肉质,灰白色至黑色。白色灰树花又称人工型,其菌盖、菌柄均为纯白色。

根据出菇温度可分为高温型和中温型两类。高温型灰树花出菇温度在20-30°C,如迁西1号。白色品种的灰树花属于高温型。中温型灰树花出菇温度在15-25°C,如151、飘香60、小黑汀等。

用途

食用营养

灰树花子实体形成时期有清香,幼嫩时具有松口蘑般的香味。子实体肉质柔嫩,味如鸡丝,嫩脆,具有一煮就熟久煮不糊的良好烹调性。灰树花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粗食纤维糖类、等营养物质,还含有18种氨基酸和多种维生素以及铜、铁、锌、钙、钠等矿物质元素,是珍贵的食用菌。

工业原料

灰树花子实体和菌丝体是海藻糖的丰富来源。海藻糖被广泛用作食品防腐剂、甜味剂和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稳定剂。由于灰树花多糖具有保健价值,中国、日本、美国等已有较多公司开发其产品。此外,灰树花在食品、化妆品及饮料等领域也有相应产品开发。

相关研究

灰树花多糖

灰树花多糖是一种天然的高分子聚合物,通常与蛋白质结合在一起。研究表明,灰树花多糖可以激活细胞免疫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Nanba 发现小鼠腹腔注射或口服灰树花多糖10天后,小鼠细胞毒T细胞、迟敏T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水平均提高。灰树花多糖还具有降血糖,调节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等作用。研究发现,灰树花子实体粉及其多糖对高脂血症小鼠的血脂有明显的调节作用,可调节其体重及促进肝脏脂肪和血脂的代谢。

富硒研究

相关研究表明,灰树花有较强的耐和富硒能力。茆广华用菌面和拌料施硒 2 种栽培方式对灰树花进行富硒研究,结果表明菌面喷施硒的富硒效果优于袋料拌硒。硒多糖和硒蛋白是富硒灰树花子实体中硒的主要赋存形式,富硒灰树花子实体粉可作为硒营养强化剂,便于今后研究开发。

延伸文化

在日本有一种传说,日本江户川时代东北地方的一位大名(日本古时封建制度对领主的称呼)向将军进献灰树花,将军非常喜欢,表示想要更多。这位大名便给采得蘑菇的村民们等重的白银以资鼓励,采到蘑菇的村民喜上眉梢,便开心地跳起舞来,因此灰树花在日本被称为舞茸。

参考资料

..2023-03-25

..2023-03-25

Grifola frondosa (Dicks.) Gray - Hen of the Woods.First Nature.2023-04-14

肉孔菌科.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3-04-14

..2023-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