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氏食狮史
《施氏食狮史》(Story of Stone Grotto Poet Eating Lions),是中国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于20世纪30年代创作于美国的一篇文言同音文,原题为《石室施氏食狮史》,该文章收录在《语言问题》一书中。
1959年,赵元任莅临台湾大学文学系讲学,其中十六讲的演讲记录经删改汇编成《语言问题》。其中第十讲“语言与文字”收录了《施氏食狮史》一文。文章中出现的所有字的发音都是“shi”,包括题目在内全文共计98字。该篇文字在用其他汉语族语言及古音朗诵时并无问题,只有用现代标准普通话朗读时该作品时同音问题才会出现。
历史背景
20世纪20年代中期,中国逐渐兴起的汉语罗马化运动。这场运动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欲使汉语拼音取代汉字。最早可追溯到1916年的英文文章《中国语言的问题》,该文由赵元任所著,由美国新英格兰地区的留学生创立的《中国学生月刊》分三次连载,是目前能找到的最早系统论述废除汉字、取用字母的学术书籍。赵元任年仅24岁就成为罗马化运动的首席理论家,与罗马化同仁一起创制了国语罗马字(Gwoyeu Romatzyh),日后更成长为20世纪最重要的语言学家之一。1928年,大学院院长蔡元培正式公布《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1959年,赵元任莅临台湾大学文学系讲学,其中十六讲的演讲记录经删改汇编成《语言问题》一书。
赵元任提出要对中国文字进行罗马化,并热衷于创制国语字的罗马拼音方案。赵元任的推行工作遭到瞿秋白等人反对,其中一大原因是官话的同音文字太多;而根据赵元任在《国语罗马字的研究》一文中的统计,“一个单字词的词汇其中每个字音不过派到1.3个字,在两字词、三字词同音自然更少”,所以“中国言语里的同音词和法国言语里的总数差不离多少”。
尽管提出汉字拉丁化,赵元任还是承认汉语拼音化有一定难度,其于20世纪50年代发表的同音异字文《施氏食狮史》(原题为《石室施氏食狮史》)被认为是有力证明。据赵元任演讲集《语言问题》所载,赵元任写该文的本意是想表示“在有限的某种用文字的场合里头,是非用汉字不行”,故而写下此篇同音文,收录于《语言问题》第十讲“语言与文字”。
文章原文
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食是十狮尸。食时,始识是十狮尸,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
译文
在一个石室里住着一位姓施的诗人,他喜欢吃狮子肉,并下定决心要吃十头狮子。他经常去市场寻找狮子。某天上午十点,正好有十只狮子进入市场。这时,姓施的人也恰好到达市场,看见那十头狮子,便拿起弓箭,把那十头狮子射死了。他把这十头狮尸带回石室,但发现石室非常潮湿。他让侍从把石室擦干,擦干后,开始试吃这十头狮子的肉。但吃的时候,他才发现,原来那十头狮尸并不是真正的狮子,而是被误认为狮子的石头。请尝试解释这件事情。
相关争议
学界观点
有关这三段奇文的解读,学界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并进行了长期的争论。部分学者认为赵元任创作三段奇文是为了反对汉字拼音化。如钱伟长指出《施氏食狮史》念起来根本听不懂,写出来才懂。因为我们同音字太多,所以汉字不适合拼音化。而赵元任写的这些奇文表明他是很反对拼音的;席加宏指出赵元任创作奇文是为了驳斥当时有人提出废除汉字的主张,体现了赵元任深厚的学力和过人的智巧;冯寿忠在论证《施氏食狮史》说明的问题中,得出了“实践证明,不仅赵先生们的国语罗马字不适合充当拼音汉字,就是罗马化字母和汉语拼音方案,也同样不适合充当拼音汉字”的结论。
部分学者则认为赵元任创作三段奇文是为了说明拼音化可行,只是不适合文言文。如郑林曦指出,赵元任是要证明汉字不中用,用汉字硬凑成假的古文而又用今音来读,是没法让人听懂的。彭泽润指出赵元任的三段奇文是由同音文言词组成的,极端脱离口语的人工书面语,所以无法用根据普通话语音设计的拼音方案来准确拼写。赵元任用这种方式是为了说明拼音文字不是万能的,但是并不是说拼音文字是“荒谬”的;王开杨认为赵元任创作这三段“奇文”并不是为了反对拼音,保卫汉字,而是为了说明文言是不能担负口语交际职能的、有重大缺陷的语言。
作者解释
《语言问题》第十讲,在引出三段奇文前,赵元任首先表明了他对文字发展现象的观点:“文字这个东西既然成立了一个制度,它就有自己的独立的趋向。”接着从古今语音简化的现象出发论证了这一观点,他指出口语中可以用复音词来规避这种语音简化带来的影响,但是文言文字却脱离口语独立发展,仍然保持了“多数一个单音词素就是一个独立词”的情形,所以按照当前已经简化的语音去读没有变化的古文就会出现光听声音不够分辨的情况。而后,赵元任列出了三段奇文来支持这一观点。可见,三段奇文是用来佐证他前文的观点,证明古文字脱离口语独立发展的客观事实。
学界之所以会把三段奇文和汉字拼音化联系在一起,是后半段赵元任提及《今日世界》的报道曲解了他对文字拼音化的看法。但是这一轶事前,紧接三段奇文之后还有一句话“不过平常写文言文你本来也不一定预备说得能够听得懂。如果你要是写语言,当然不会有问题。因为你写的要是不够清楚(假定你把语言里的声音全写出来而仍旧不够清楚),那根本你本来话就没说清楚。”显然,赵元任接着谈及报道误解他的观点这一轶事是承接前一句的“那根本你话就没说清楚”。分析接受采访时可能因为时间有限,自己没有说清楚导致了记者没有弄清楚他对拼音化的真实想法,因而在后续的报道中产生了误会。于是借着这一机会赵元任在后面的篇幅中补充和厘清了自己对拼音文字的观点。
1959年,赵元任在台湾大学发表的演讲《语言的问题》也表明了对这篇文章和汉语拼音化的态度,他说:“在有限的某种用文字的场合(包括像‘施’文这样的‘文言文’场合)里头,是非用汉字不可。比方你要是研究文字学本身呐,当然不能不写你所研究的文字。可是在多数……文字用处的场合,比方说是自然科学啊、工啊、农啊、商啊、军事啊,这些用处上呐,我觉得现在就可以用国语罗马字拼音文字。”
文章评价
赵先生的意思是说“罗马字的拼音用处很有限制”。也就是说,不管赵先生本人编这个故事的初衷如何,其实际效果之一就是证明拼音文字的用处很有限制。(《今日世界》评)
其实,赵元任先生的意思,是在分析汉字声调和意义的关系,并用这种根本不能,或很难发生的“极端”文字从反面来说明使用“罗马字母拼音”的必要和可能。(《光明日报》评)
赵元任大概是只顾好玩了,却忘了自己是汉语拼音化的倡导者。这篇妙文如果拼音化,岂非“shishishishi……”到底了?这不正证明了汉语自有其特殊性,无法如此拼音化吗?汉语拼音化的反对者恐怕也想不出那么好的例子啊!赵元任实在是觉得好玩,欲罢不能,竟然在四年后又用同样方式写了《忆漪姨医疫》和《记饥鸡集机脊》(钱文忠 评)
相似文章
赵元任用准同音异形字写成《施氏食狮史》后,意犹未尽,四年后又写成这两篇:《忆漪姨医疫》和《记饥鸡集机脊》。《忆漪姨医疫》收集在《不列颠百科全书》有关中国语文项内。《熙戏犀》(赵元任所著小诗)《易姨医胰》《于瑜欲渔》,亦皆为同音文。
原文
漪姨悒易衣倚椅意疑异疫宜诣医医意以蚁胰医姨疫医以弋弋亿蚁蚁一一蚁胰溢医移蚁胰以医姨疫姨疫以医姨怡怡以夷衣贻医医亦怡怡噫医以蚁姨医漪姨疫亦异已漪姨以夷衣贻医亦益异已矣
翻译
一位姓易的阿姨整天精神不佳,听从了大伙的意见去瞧一位外国医生。医生认为可能是胰脏有病,叫易阿姨靠在椅子上,以特殊的仪器给她移动胰脏,并注射进去一亿只特殊的蚂蚁。结果胰脏内液体外溢,蚂蚁全死去,胰脏的病就好了。易阿姨非常高兴,送给医生一套洋装。医生穿上洋装,既心情愉快又精神抖擞。啊!用蚂蚁来医治胰病,多奇特啊!用洋装来赠送洋医生,又是多么适宜啊!
原文
唧唧鸡鸡唧唧几鸡挤挤集机脊机极疾鸡饥极鸡冀已技击及鲫机既济鸡计疾机激几鲫机疾极鲫极急急挤集矶级际继即鲫迹极寂寂继即几鸡既饥即唧唧
翻译
季姬感到寂寞,罗集了一些鸡来养,是那种出自荆棘丛中的野鸡。野鸡饿了叫叽叽,季姬就拿竹箕中的小米喂它们。鸡吃饱了,跳到季姬的书箱上,季姬怕脏,忙叱赶鸡,鸡吓急了,就接着跳到几桌上,季姬更着急了,就借竹箕为赶鸡的工具,投击野鸡,竹箕的投速很快,却打中了几桌上的陶伎俑,那陶伎俑掉到地下,竟粉碎了。季姬睁眼一瞧,鸡躲在几桌下乱叫,季姬一怒之下,脱下木屐鞋来打鸡,把鸡打死了。想着养鸡的经过,季姬激动起来,就写了这篇《季姬击鸡记》。
衍生作品
《施氏食狮史》是由大屋创意工场创作的儿童绘本。
绘本中的小狮子好善乐狮来自于赵元任的《施氏食狮史》,《施氏食狮史》绘本是大屋创意工场第一本水墨绘本,绘本由八爪娘娘与著名插画师葩子联合打造而成。
参考资料
赵元任为什么写“施氏食狮史”.光明日报.2023-03-13
语言问题.豆瓣读书.2023-09-30
施氏食狮史——只能看不能读的文章.中国知网.2023-03-13
赵元任《施氏食狮史》与汉语拼音化问题.中国知网.2023-03-13
千古奇文“同音文”,读过的人,嘴皮子利索多了!.千古奇文“同音文”,读过的人,嘴皮子利索多了!.2023-09-30
微博.新浪微博.2023-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