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宝鸟
三宝鸟(黑枕黄鹂普通亚种:Eurystomus orientalis),又叫佛法僧、东方宽嘴转鸟、老翠,是佛法僧科三宝鸟属鸟类。三宝鸟体长为26~29厘米,体重为107~194克。头大而宽阔,头顶扁平。头至颈为黑褐色,虹膜赤褐至黑褐色;嘴形宽、短,无嘴须;颊黑色,颏及喉中央黑而沾蓝,后颈至尾上覆羽(包括尾基部)呈橄榄蓝绿色。下体余部为蓝绿色,尾为方形,脚朱红色,爪黑色。雌鸟羽色较雄鸟暗淡,不如雄鸟鲜亮。
三宝鸟世界分布范围为东亚、东南亚到澳大利亚,为林栖鸟类,尤其多见于林间开垦地中,栖息于近树顶的分杈上,有时也见于山麓田坝的高树上。
三宝鸟羽毛鲜艳是价值较高的笼养观赏鸟。因其食物主要为农、林害虫,所以具有一定的生态价值。
2016年10月1日,三宝鸟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等级为无危(LC)。2021年,在《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中,三宝鸟评估等级为无危物种(LC)。
分类及命名
分类
1931~1934年,英国鸟类学家英国鸟类学家拉图什(La Touche)曾认为中国的三宝鸟有2个亚种:自云南省至河北省及自江苏省至湖北繁殖的为S.o.calonyx;在中国山海关等华北地方繁殖,在江苏沙卫山岛为旅鸟以及在海南省记录的2成鸟、2幼鸟均可能为一新亚种,1946年,鸟类学家艾里逊(Allison)定名为E.o.latouchei,主要认为后者嘴形较前者小(嘴峰长23.5~27毫米)。但拉图什的说法并未被公认,中国鸟类学家郑作新也只列为1个亚种。后因拉图什所认为的新亚种依据的标本只有1、2个,特别是中国山海关的为一幼鸟,且分布区又如此交错,后经综合南北各地标本,嘴峰量度所见:中国河北标本为20~30毫米、秦岭标本为26~31毫米、海南岛标本为24~32毫米,数据无太大差别,所以认为中国的三宝鸟只有1个亚种。
命名由来
1766年,瑞典博物学家卡尔?冯?林奈(Carl Linnaeus)在《自然系统》(Systema Naturae)第十二版中,以双名法正式描述了三宝鸟,即Coracias orientalis。通用名称源自古希腊语eurustomos “wide-mouthed”,特定种加词是拉丁语orientalis “东方”。
公元806年(唐元和元年),日本高僧空海,由中国回到日本,夜晚在高野山金刚峰寺打坐,听到林深处传来鸟鸣声,发音似“步,泼,嗦”,与日语三宝“佛,法,僧”发声相似。清晨时分见林中飞出一鸟,通体蓝绿,嘴、脚红色,甚是美丽,大师遂吟诗以记之。三宝鸟名字,由此而来。后发现其实"佛法僧"鸣声为另一种鸟——角鸮(Otus scops)的声音。但三宝鸟此名已传讹久矣,于是不做更改,甚至成为鸟类科、目的名字。
形态特征
三宝鸟体长为26~29厘米,体重为107~194克。头大而宽阔,头顶扁平,头至颈部为黑褐色,虹膜赤褐至黑褐色;嘴形宽、短,基部膨大,端部侧扁,嘴峰甚弯;无嘴须,嘴朱红色,上嘴先端黑色;颊黑色,颏及喉中央黑而沾蓝,并具钴蓝色羽轴纹;喉侧及前颈深蓝色;后颈至尾上覆羽(包括尾基部)呈橄榄蓝绿色。两翅的覆羽与背相似,但颜色比背更为鲜亮而多蓝色。初级飞羽黑褐色,具深蓝色的外基部以及一蓝色宽横斑,次级飞羽黑褐色,羽端具深蓝色光泽,三级飞羽基部蓝绿色。尾部为方形,尾羽为黑色,缀有蓝色,基部与背部颜色相同,有些微缀暗蓝紫色。下体余部蓝绿色,腋羽和翅下覆羽淡蓝绿色,腹以下渐淡。脚朱红色,爪黑色。雌鸟羽色较雄鸟暗淡,不如雄鸟鲜亮。
幼鸟与成鸟相似,但羽色更为暗淡,上嘴黑色,嘴缘沾黄;下嘴中部近红,两侧近黑。背部颜色近绿褐色,尾和两翅大都黑色而仅微沾蓝,翼斑沾暗绿色,与背颜色相近。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
三宝鸟世界分布范围为东亚、东南亚到澳大利亚。朝鲜、日本、印度、尼泊尔、缅甸、泰国、越南、菲律宾、印度支那和买来西亚、中国等地都有分布。
中国
三宝鸟在中国东部及南部,北起东北三省,西至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四川省及西藏自治区,夏候鸟,在广东省为留鸟,在海南省为旅鸟,台湾为旅鸟及冬候鸟。
亚种分布
全世界共计有10亚种,中国仅分布1个亚种,即三宝鸟普通亚种Eurystomus orientalis calonyx。
栖息环境
三宝鸟为林栖鸟类,尤其多见于林间开垦地中,包括原始低地雨林的冠层和边缘、河岸木材、密集的次生林、空地、阔叶林和针叶林、山地针叶林、泥炭沼泽森林、竹林;还有小树林和遗留大树的农田、树木散落的开阔地带和大花园,喜栖于山坡高大树木的顶枝上,特别是喜欢静立于光秃的枝头,也喜到火烧过的树林的枯树上、林间开拓地的零散树木上沐浴阳光,栖息在海拔1500米以下的山麓,但主要在800米以下。
生活习性
社群行为
三宝鸟性胆怯喜安静,常单独或成对栖息于山地或平原林中,也喜欢在林区边缘空旷处或林区里的开垦地上活动,早、晚活动频繁。三两只鸟有时于黄昏一道翻飞或俯冲,这种现象在求偶期更为常见。在飞蚁孵化期,多达35只三宝鸟会聚集在一起捕食。三宝鸟驱赶敌害与作为领域性表现的对同类个体的驱赶在本质上是不同的。
觅食行为
三宝鸟飞行缓慢,长长的双翼均匀而有节奏地上下摆动。觅食时常在空中来回旋转,速度较快,捕获昆虫之后复返原来枝。偶尔起飞追捕过往的飞虫,有时也会向下俯冲捕捉地面昆虫。食物主要为昆虫,包括金虫、腐甲虫,还有螳螂、蟋蟀、直翅亚目、盾甲虫、蝉、锯蝇、飞蛾、蚂蚁和白蚁。
迁徙行为
4月~9月,在俄罗斯、中国和日本繁殖的三宝鸟,会到马来西亚、北苏拉威西岛和马鲁古群岛、大巽他群岛越冬。3~9月,在澳大利亚繁殖的三宝鸟会向北迁徙到新几内亚岛、新不列颠岛等地。成鸟在幼鸟长大后很快就会迁徙,幼鸟随后跟随;迁徙一般在白天进行,有时也会在夜晚(例如在马来西亚高原上)。
在中国,三宝鸟在夏季遍布中国东半部以至西抵贺兰山、峨眉山和云南省极西部,终年留居广东省、海南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及澳门,在台湾越冬。
鸣声
三宝鸟鸣声粗厉、单调,最常见的叫声是重复短促、嘶哑、刺耳的“rak”或“chak”。兴奋和起飞时,发出一系列较长的类似音符,“krak-kak-kak”或“kek-ek-ek-ek-k-k”,平时多寂静无声。
生长繁殖
三宝鸟为一夫一妻制,繁殖期一般为5~8月,不同地区三宝鸟的产卵期不同,日本为5~6月,印度和缅甸为3~5月,苏门答腊岛为1~4月,巴布亚新几内亚为11~次年3月,澳大利亚为10~次年1月。繁殖期不同阶段三宝鸟的活动频率不同,在初抵繁殖地时三宝鸟活动最为频繁;孵卵时活动锐减;育雏时愈见频繁。三宝鸟育雏的食物几乎全部取自领域内。三宝鸟的领域在产卵前期较小而育雏期最大。
发情期雄鸟常作特异的飞舞姿态,求偶时会在空中高高升起,然后头向下快速俯冲,翻滚,然后再次飞起,重复数次。雌鸟营巢于针阔叶交林林高大的水柳和大青杨树天然洞穴中,有些也会利用啄木鸟废弃的洞穴作巢。一般选取离地而较高位置的,除在中国海南岛见到过仅一巢洞在8米余高处外,其他均在10米以上,甚至最高可达30米高。洞中常垫有木屑和青苔,有的还垫有干树枝和干树叶。一窝一般有3~4枚卵,卵平均大小为34.9毫米x27.9毫米,重12~17克,平均为13.9克,呈白色,壳光滑或有孔凹,个别有些灰色斑。亲鸟共同参与孵卵、育雏等活动,雏鸟晚成性,靠附骨完全贴在地上支持身体,垂坐向后,使头高高抬起。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三宝鸟的全球种群规模尚未量化。2009年,各国及地区种群数量估计如下:有100~10000对成鸟和50~10000只旅鸟在韩国;低于100000对成鸟和低于1000只旅鸟在日本;有100~10000对成鸟以及50~1000只旅鸟在中国大陆,低于1000只旅鸟在中国台湾;有100~10000对成鸟和50~1000只旅鸟在俄罗斯。
在澳大利亚,桉树林地和一些小溪和溪流沿岸每750米的领土上有5~14只鸟/平方千米。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和所罗门群岛分布广泛且相当普遍,人口密度相对较低,但种群是安全的。
致危因素
栖息地丢失以及人类射杀是三宝鸟种群的威胁,在1950年代和当地到70年代,菲律宾有较多三宝鸟,但因菲律宾岛屿上发生的大规模砍伐森林,种群数量越来越少。在斯里兰卡,三宝鸟成对筑巢,因被人类射杀,导致数量较为稀有,直到1950年才出现三宝鸟的踪迹。
保护级别
2016年10月1日,三宝鸟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等级为无危(LC)。
2021年,三宝鸟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评估等级为无危物种(LC)。
三宝鸟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保护措施
在日本广岛县、冈山县和长野县的天龙村,人们通过巢箱保护三宝鸟,其繁殖种群数量正在恢复,并逐渐增加。
主要价值
三宝鸟羽毛鲜艳是价值较高的笼养观赏鸟。因其食物主要为农、林害虫,所以具有一定的生态价值。
参考资料
三宝鸟.物种2000.2024-10-21
秦岭动物志.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库.2023-03-08
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政府网.2024-10-21
Eurystomus orientalis.birds of the world..2024-10-28
中国地方志.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库.2023-03-08
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2023-04-02
青岛候鸟传|三宝之声闻一鸟 见到这种鸟的人吉祥.大众报业:半岛新闻.2023-03-08
三宝鸟普通亚种.中国动物数据库.2023-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