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杂色山雀

杂色山雀

杂色山雀(黑枕黄鹂普通亚种:Sittiparus varius),又称赤腹山雀,是山雀科杂色山雀属的一种小型森林鸟类。体长大概为12~14cm,体重为17~18g。杂色山雀的下腹部呈棕红色或栗红色,上背部有栗色斑块。额,眼部和脸颊呈乳黄色或白色,头部剩余部分为黑色。主要价值为观赏价值,在日本有饲养历史。

杂色山雀在全球范围曾经有过9个亚种,其中一个亚种已灭绝,在中国存在2个亚种。主要分布在中国东部、日本韩国朝鲜和东亚的部分岛屿上,生活在海拔400~900m的森林中。

杂色山雀在2017年的《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被评为无危(LC);杂色山雀在2021年被列入中国《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中;杂色山雀被列入2010年的《辽宁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

形态特征

杂色山雀属于小型鸟类,雌雄形态特征差异不大。杂色山雀体长12~14cm,体重17~18g,翅长约75~81mm,嘴峰10~12mm,雄性尾长52~62mm,雌性尾长50mm。下腹部呈棕红色,上背部有较大的栗色斑块。额、眼部和脸颊呈乳黄色,头部剩余部分为黑色。喉和上胸间分布有不规则乳黄色斑。而在台湾发现的杂色山雀额、眼部和脸颊呈白色,头部黑色较多,背后栗色斑块很小,下体呈栗红色。

杂色山雀雌雄羽色相似。我国有2亚种,杂色山雀在中国存在两个亚种,指名亚种(P. v. varius)和台湾亚种(P. v. castaneoventris)。指名亚种头顶、枕至后颈黑色,枕和后颈中央有一条不规整的白色纵纹,前额、眼睑、眼以下脸颊、耳羽和颈侧乳黄色。上背深栗色,下背、腰和尾上覆羽以及两翅和尾概为蓝灰色,飞羽淡褐色,外翔羽缘亦为蓝灰色,内翔具窄的灰白色羽缘。颏、喉黑色,胸、腹和两胁栗红色,喉与上胸间有一块不规则的乳黄色斑;胸、腹中央至尾下覆羽淡黄褐色或皮黄色,形成一条黄褐色或皮黄色纵带,胫羽灰色,具皮黄色端斑,腋羽和翅下覆羽灰色,具皮黄色端斑。

台湾亚种和指名亚种相似,但两颊至颈侧斑白色而不为乳黄色,上背无栗色,与其余上体同为蓝灰色,喉与上胸间亦无乳黄色横斑;胸、腹至尾下覆羽亦无淡黄褐色纵带,整个胸,腹概为栗色,其余同指名亚种。嘴角褐色或深褐色,脚铅色或铅褐色。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杂色山雀为东亚特有的鸟类,主要分布在中国东部、日本韩国朝鲜和东亚的部分岛屿。杂色山雀在中国存在两个亚种,指名亚种(P. v. varius)和台湾亚种(P. v. castaneoventris)。指名亚种主要分布在中国东部(吉林省辽宁省山东省浙江省等)。剩余的6个亚种散落分布在在被东亚的各处岛屿上。

栖息环境

杂色山雀是一种分布区域狭小的小型森林鸟类,主要生活在海拔400~900m的森林中,环境多为阔叶树林和针叶林,但因为阔叶林中的树木种类较多,植物覆盖的地表面积较为广阔,树冠之间分布也比较紧密,也拥有相较于针叶林更多的动物资源,能给杂色山雀提供更丰富的食物。综上所述,杂色山雀和其他山雀科鸟类更倾向于在阔叶林中筑巢。

生活习性

杂色山雀除繁殖期单独或成对活动之外,多成小群,有时也与大山雀等鸟类混群。生性活泼,多在树冠中下层枝叶间,也在林下灌木丛内活动和觅食。

觅食行为

杂色山雀和大多数鸟类一样,成鸟的食物组成,在春夏季几乎全部为动物性食物,即一些昆虫。秋季成鸟取食植物性食物的比例则远远高于动物性食物。冬季杂色山雀更偏爱浆果类食物。杂色山雀是分散贮食的鸟类,即将收集到的食物分散贮藏到不同的位置,以供食物匮乏时期食用。

鸣叫行为

鸟类鸣叫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和鸟类个体因素也有关,鸣叫声似:“zizi-w,zizi-w。”杂色山雀对光线具有较高的敏感性,晨鸣开始时间与日出时间正相关,阴天的晨鸣给开始时间显著晚于晴天,且强度也低于晴天时。在噪音环境下杂色山雀的鸣叫频率和振幅都高于安静环境。杂色山雀的体型和其鸣叫声的最高频率具有相关性。在不同的繁殖周期鸣声频率也有所不同,产卵期鸣声频率最大,可能是由于雄鸟利用鸣声优势为防止配偶发生婚外配。

生长繁殖

繁殖周期

杂色山雀婚配关系为“一夫一妻”制,雌雄亲鸟会共同生活和抚养后代,但是杂色山雀和多数鸟类一样会有和其他异性配对的现象,被称为婚外配。繁殖期为每年3~8月,杂色山雀科会在每年的3、4月份求偶,雌雄山雀配对成功后选择合适的地点筑巢。

杂色山雀在大陆的亚种远比在岛屿的亚种繁殖成功率高,大陆指名亚种的繁殖成功率大概在50%左右,而岛屿亚种不到10%。其原因之一可能是捕食者造成的压力使岛屿亚种的杂色山雀比在大陆繁殖的亚种易弃巢。研究表明,体型较大的雄性趋向于有较高的维持资源的能力。个体较大的雄性比体型更小的雄性更易在侵略性争斗中获胜并拥有领地,且雄性个体在繁殖中起到的作用大于雌性个体。

筑巢期

在观察中发现,杂色山雀的巢穴十分隐蔽,且杂色山雀会利用其他候鸟遗留下的巢穴,也会利用天然地形或研究人员放置的人工巢箱。鸟巢呈碗状,内垫有兽毛和鸟类羽毛。筑巢主要由雌鸟完成,雄鸟从旁协助。雄鸟经常站在巢穴附近的树枝上发出鸣叫,若有其他鸟类进入领地,叫声会变得急促以示警戒。杂色山雀会根据天气变化改变筑巢速度,天气不好时停止筑巢,天气好时加快筑巢。筑巢开始时杂色山雀会进行选址,选址后会进行4~7天的观察然后再开始筑巢。每天的早10:00左右和下午5:00左右为雌鸟衔材料筑巢的高峰期。鸟巢多位于离林缘不远的地带,既保证了杂色山雀对食物和水源的需要,又可以免受人类和天敌的打扰。

产卵期

产卵期,雌性杂色山雀会在每天清晨产一枚卵,直至产满巢穴,每窝在6~8枚的居多。卵为白色,有紫红色斑点,卵的大小约为长17cm,重约1.5g。在筑巢和产卵期间雌性亲鸟雄性亲鸟均不会夜宿巢中,但会经常回巢照看,出去觅食的时候会用树叶对巢穴进行遮挡。

孵卵期

孵卵也由雌鸟担任,雄鸟偶尔会给雌鸟喂食,称为情饲。孵卵的时间为15天左右,每天要孵化10小时左右。

育雏期

杂色山雀是雌雄鸟同时育雏,随着早成雏的长大,每日喂食量也逐渐增加。雏鸟在破壳后6日内的生长较为缓慢,6日后生长加速,到15日左右外观上和成鸟基本一致,后经过2~3日离开巢区。在育雏过程中,生活在岛屿的亚种的雏鸟乞食行为远比生活在大陆的指名亚种乞食行为活跃,不仅乞食时间是指名亚种的三倍,而且生活在岛屿的亚种鸣叫声也比指名亚种要大,或许是由于岛屿生活环境更为恶劣,食物来源更匮乏。

繁殖成功率

杂色山雀在大陆的亚种远比在岛屿的亚种繁殖成功率高,大陆指名亚种的繁殖成功率大概在50%左右,而岛屿亚种不到10%。其原因之一可能是捕食者造成的压力使岛屿亚种的杂色山雀比在大陆繁殖的亚种易弃巢。研究表明,体型较大的雄性趋向于有较高的维持资源的能力。个体较大的雄性比体型更小的雄性更易在侵略性争斗中获胜并拥有领地,且雄性个体在繁殖中起到的作用大于雌性个体。

物种保护

种群状况

杂色山雀的活动范围非常大,种群的规模未知,但并未发生过种群数量大规模下降的情况,种群规模也处在安全的范围。

保护级别

2017年,杂色山雀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被评为无危(LC)。

2010年,杂色山雀被列入《辽宁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

2023年,杂色山雀被列入中原地区《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中。

饲养历史

杂色山雀饲养主要发生在日本,日本人将杂色山雀作为观赏性鸟类进行饲养起始于公元1000年左右,到了17世纪对杂色山雀的驯养则更加广泛,在此期间在日本随处可见杂色山雀进行表演,直至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的颁布,杂色山雀的驯养才慢慢没落。后被鹦鹉、八哥等更擅长表演的鸟类替代。

参考资料

Species.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4-11-05

..2023-03-03

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中国林业局.2024-11-05

育雏期杂色山雀对不同类型巢捕食者的应对行为策略研究.ecologica.2024-11-07

..2023-03-13

..2023-03-03

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调整 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种类的通知.辽宁省人民政府.2023-03-03

..2023-03-13

..2023-03-13

..2023-03-13

..2023-03-13

杂色山雀婚外配及发生机制的研究.辽宁大学.2023-03-13

..2023-03-13

..2023-03-13

..2023-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