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顶针

顶针

顶针是用前一句的结尾来作后一句的起头,使邻接的句子头尾蝉联而有上递下接趣味的一种措辞法。顶针的修辞手法运用很早,在诗文、歌曲以及对联中有着广泛应用,在生活中的应用也很广泛,例如常见的广告语。运用顶针辞法可以使说理严密透彻,使抒情生动流畅,还可以增强诗歌的节奏感。顶针修辞从古至今源远流长,为广大文学创作者和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有着旺盛的生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它被使用得更加普遍,并在其后的历史演变中不断发展完善。

具体含义

辞源》(修订本)中指出,“顶真续麻”是宋元时一种带游戏性的文体。“真”,也作“针”,“顶真续麻”又可作“顶针续麻”,而“顶真”(顶针)又是由“顶真续麻”这种游戏发展而来的,因此“顶真”又可作“顶针”。修辞学家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用“顶真”,而王希杰先生在其著作《汉语修辞学》及《修辞学通论》中都用“顶针”,由此也说明“顶真”又作“顶针”。

在《辞海·语言文字分册》对“顶真”的解释为:也叫“顶针”“联珠”,修辞格之一,用前文的结尾(词语或句子)作下文的开头,使语句递接紧凑而生动畅达。

顶针有两式,第一式为:后句首字用前句末字,每句蝉联,称为联珠格。例如列子 《愚公移山》:“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而第二式是单章和章中间的一句蝉联,成为连环体。王安石的《忆金陵三首》属于第二式连环体,前一首的结尾“烟云渺渺水茫茫”作为下一章的开头,第二章最后一句“追思陈迹故难忘”作为第三首的开头。

分类类别

按词语数量分

按照词语的数量分,可以分为一次顶针和多次顶针。一次顶针,是指上下句只有一次顶针,下句开头的词语是上句结尾的词语,结构相对简单。多次顶针是指下句开头的词语是上句结尾的词语,一句接着一句,上下句有多次的紧密相继,结构相对复杂。

在蒋华的《汉语实用辞格》中,这种按照数量来分类的,也称之为“单蝉”“双蝉”,例如“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这句就是单蝉式,这里面“天子”一词只蝉联了一个项目。而“泉边生草,草茂密。草间长树,树高大。树那边是林。”这类是双蝉,因为“泉”“草”“树”同时蝉联了两个项目。

按语意走向分

鄢文龙《颠覆与超越:史铁生文学作品的修辞化生存》一书中提到,按照顶针的语意走向来看,顶针可以分为两种主要的类型,意顺顶针和意反顶针。

意顺顶针,特点是语意上由低到高,或由弱到强,或由小到大,或由少至多,或由浅至深,或由点到面,或由因至果等。而意反顶针,特点是语意上由高到低,或由强到弱,或由大到小,或由多至少,或由深至浅,或由面到点,或由果溯因等。

按语言单位分

从语言单位上看顶真的分类,可以分为词的蝉联、短语的蝉联和句子的蝉联。词的蝉联有名词的蝉联、动词的蝉联,还有形容词的蝉联。在胡习之的《核心修辞学》中,胡习之把这种按照语言单位划分的,叫做词接词的顶针、短语接短语的顶针、句子接句子的顶针,也就是从递接词语的语法属性来分类。

“村前有座庙,庙后有口塘,塘后是一片青堂瓦舍。”这里的“庙”“塘”属于词的蝉联,也就是词接词的顶针。

短语的蝉联例句有:《大学》里的“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里面的“知至”“意诚”“心正”“身修”“家齐”“国治”是属于短语,通过短语进行前后蝉联。

欧阳山的《高干大》里“咱们做的事越多,老百姓就来得越多;老百姓来得越多,咱们的力量就越大,往后的事也就越多”,这里就属于句子的蝉联。

按递接词的联系分

顶针从递接词语的联系来说有直接顶针和间隔顶针。直接顶针,又叫严式顶针,顶针部分无其他词语间隔。间隔顶针又叫宽式顶针,顶针部分有其他词语间隔。

例句1“大转折需要大思路,大思路需要大智慧,大智慧需要大将军”,这个句子的“大思路”“大智慧”“大将军”这三个递接的词语之间是紧密联系的,没有其他词语间隔。例句2“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里面的的“火”“灯”“路”这几个递接的词是有其他词语“理想是”间隔开的。

递接词语不完全相同的也应属宽式顶针,例如:

徐志摩再别康桥》中的这一段,属于宽式顶真,第一段以“梦”结尾,第二段以“寻梦”起,第二段以“放歌”结尾,第三段以“放歌”起,反映了递相依存的联系,将读者眼前的景象,由康河的美景,推移到作者的行事,再由作者的行事进入离情别绪之中,让读者感受到作者所塑造的情境和气氛。

按递接词的位置分

按照句子结构、递接词语所在的位置来划分,可以分为句内顶针和上下句顶针两大类。

句内顶针是古代诗句所独有的一种顶针形式, 递接的词语在句子内部。例如“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中的“水”和“愁”字就是在句子内部。而上下句顶针,例如“管事要管人, 管人要管心”用上一分句末尾的 “管人” 作下一句的开头, 把管事、 管人与管心的内在联系逐层揭示出来, 逻辑性强。

按照递接词的位置,还可以划分为联珠格(句间蝉联)与连环体(章与章之间蝉联)两大类。

主张把顶针分为“联珠格”“连环体”的修辞家有陈望道、黄庆萱、董继棠等。联珠格是指上下句用相同的字词连接,可以使文句上下衔接,意义紧凑,推理明确。连环体是指前后段用相同的字句连接,可使篇章结构紧密,文气通畅。

例如“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一连数句,使用联珠格,最有气势,传诵千古。

司马耕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这里段与段之间蝉联,属于连环体。

构成条件

构成顶针有以下这两个条件:

第一,必须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事物,首尾一般相连两次或两次以上。

第二,顶针的特点在“联”,联的基础必须建立在事物间的内在联系上,而且接连首尾的词语应该是同义的。

例句“老单突然感到自己的渺小,渺小到无力纠正儿子的傲慢和偏见。”无三项事物,更无递相依存联系,不属于顶针。再如例句“这样一次又一次实现自己的目标,一次又一次地获得了信心。信心有了,兴趣也就来了。信心和兴趣都要在实践中培养。”未能反映事物之间的递相依存的内在联系,所以整体不能看作顶真。

主要作用

王继红在《“顶针”辞法及其产生》一文中提到:“顶针是一种积极的修辞方法,并非单纯的文字游戏。运用顶针可以使说理严密透彻,更好地反映事物的内在联系,阐明事物互相间的辩证关系;运用顶针抒情,可以使语句结构严密,语气贯通,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还可以增强诗歌的节奏感、蝉联美。”

恰当地运用顶针,可以使语气连贯,气势通畅,增添语言的情趣;可以更好地反映事物的联系,阐明事物间的依存关系,增加表达的逻辑性与说服力。大致有以下几点:

(1)抒情写意,格调清新

例如《诗经》当中的“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句式整齐,格调清新,韵律和谐,使人朗朗上口,使抒发的感情淋漓尽致且流畅。

(2)状物叙事,条理清晰

例如《桃花源记》中“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运用顶针,描写林子、水源、山、山口,由远及近,条理清晰,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3)议事说理,严谨周密

例如“指挥员的正确的部署来源于正确的决心,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周到的和必要的侦察,和对于各种侦察材料的联贯起来的思索”运用顶针步步推进,层层深入,周密而严谨,具有很强的逻辑性,揭示了事物的内在联系。

常见应用

顶针除了在古诗文、各种文体写作里运用广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经常可以见到。

广告语

例如常见的广告语“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汽车车”,也是运用顶针手法来说明该汽车的销路广和性能优的特点。

对联

顶针在写景状物、表达情意的对联以及体现人生哲理的对联中有所应用。

举例:

听雨雨住,住听雨楼边,住听雨声,声滴滴,听、听、听

观潮潮来,来观潮阁上,来钱塘潮浪,浪涛涛,观、观、观

上联通过“住”“声”前后蝉联,下联通过“来”“浪”前后蝉联,通过顶针辞格突出听雨观潮的妙趣。

歌曲

顶针在儿歌、流行歌中也有所应用,例如儿歌《月光光》顶针运用得很密集,朗朗上口,容易记忆和接受,降低了低龄幼童认知歌谣的难度,满足了低幼儿童的审美趣味。

李海鹰作词作曲的《弯弯的月亮》中“遥远的夜空,有一个弯弯的月亮,弯弯的月亮下面,是那弯弯的小桥,小桥的旁边,有一条弯弯的小船,弯弯的小船悠悠,是那童年的钟欣潼,阿娇摇着船,唱着那古老的歌谣”这段歌词运用了顶针修辞,来描绘幽静的月色,渲染优雅的环境气氛。

还有歌曲《大花轿》“太阳出来我爬山坡,爬上山坡我想唱歌,歌声唱给我妹妹听,听到了山歌她笑呵呵。”歌词顺势而下,句句顶接,环环紧扣,层层推进,起到了很好的情感表达效果。

相声

顶针手法在相声中的运用由来已久,因相声表演具有趣味性,相声中用顶针,更多的是把它当作一种语言文字游戏来用,就如同宋元时期时的顶真续麻游戏性文体,比如相声作家廉春明创作、李金斗陈涌泉合说的《武松打虎》中的包袱:

  甲:“自从有了这只老虎,俺们这些人可就有了饭碗子啦。县里向上级打了报告要了专款,月月领工资,天天拿补助哇!每天上班就保护这只老虎哇。站累了坐着,坐累了蹲着,蹲累了跪着,跪累了躺着,躺累了趴着,趴累了拿大顶。”

  乙:“我看你们是吃饱了撑的?”

除了这类语言文字游戏类的段子中会用到顶针,还有的相声整段都是围绕顶针手法来结构包袱。比如说三十年代张寿臣创作、张寿臣与陶湘如合说的《百家姓》,以“赵钱孙李”为首句,以“周吴郑王”收尾,这中间随机、即兴地穿插一些词语和句子,最后绕到“周吴郑王”上,相声中偶尔用顶针结构包袱,可以起到出奇制胜,意趣横生的效果。

相声演员使用的顶针,不是标准的顶针、纯然的顶针手法,而是“改良”后的顶针。相声中运用顶针手法构成的包袱,大多是采取它的形式,用它流畅的形式,贯通的语气,思维的惯性,来达到它“特有”的目。

适用语种

汉语方言

闽南谚语

顶针修辞从古至今源远流长,为广大文学创作者和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几千年来盛行不衰,随着时代的前进,社会的发展,它被使用得更加普遍,呈现出发展的趋势。在中国的汉语方言中,闽南谚语对于顶针的运用已十分成熟,闽南谚语保留了古代诗歌句内顶针形式的用法, 有不少句内顶针的谚语。

例如:“眠床口母睏睏蚵壳”,是单句形式的句内顶针。“蚵” 在闽南语中指牡蛎科,这句的意思是有床不睡却要睡在牡蛎壳那样凹凸不平的小地方, 句中 “睏” 字前后递接形成顶针,语义中隐含转折关系,相当于紧缩句,语句紧凑,简洁风趣。又如“讨食食勿会肥, 借穿穿勿会水”,这是复句形式的句内顶针,两个分句都各是一个顶针句,并列构成的复句, 第一分句中间的 “食” 字前后递接,构成一个顶针,第二分句中间的“穿” 字 前后递接, 又是一个顶针,这句的意思是乞讨来的东西吃了不胖, 借来穿的衣服穿了不美,教育人要自食其力,不要依赖别人。

黄石民间歌谣

民间歌谣是方言、民俗、旋律共构的艺术。黄石人民世代口成相传、演变发展而成的黄石民俗音乐中也有顶针的手法。例如《牛吃麦》中的“赔几棵?赔三棵。三棵有,卖壶酒,壶酒蓝,卖菜篮,菜篮稀,卖筛箕,筛箕密,卖斗笠。”属于严式顶针。

《泡桐树》中的“泡桐树泡桐,泡桐桠上开紫花,开了紫花吹喇叭,吹起喇叭结桐籽,结了籽发新芽。”后句相顶的词中间被“了”“起”等音节隔开,属于宽式顶针。因全篇章采用顶针手法,又称之为“全篇顶针”。

有的歌谣是局部顶针的叫做“局部顶针”,例如《买饼接奶》“走桥过街,买饼接奶,奶奶痛我,我敬奶奶”,前两个分句之间没有采用顶针词连接,因此是局部顶针;而后面3个分句接连相顶,又属于是连环顶针。

吴语歌谣

吴语歌谣在传统顶针辞格的定义上有所发展,前一句结尾和后一句的开头,两者之间的声音相谐,发音基本相似,也是顶针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这称为“谐音顶针”。例如吴语歌谣《赵钱孙李》,在吴方言苏州话中,“丹”和“对”都念一样的音,“慧”和“魏”念 huE,“监”(白读)和“橄”念kE,“和”和“狐”念 həu,“市”和“寺”念z ɿ,这属于谐音顶针。

《赵钱孙李》中“李”“白”“精”“肉”“饼”“虎”“头”“娘娘”“生”“板”这些字词的衔接蝉联,是传统的顶针辞格,而“子”和“纸”,“笼”和“龙”,“葱”和“葱”,“糖”和“唐”,“市”和“寺”,“香”和“乡”等,包括吴方言苏州话中的谐音“丹”和“对”“慧”和“魏”等的蝉联,都是发展而来的谐音顶针。

俄语谚语

俄语谚语的美学特征是通过大量修辞手段完成的,如比喻、对照、回环、顶针、排比、双关等修辞手段形成了和谐的韵律、严整的结构和鲜明的形象,创造了美的语言,升华了人们对生活的感受,丰富了人们的审美体验。

顶针指俄语谚语前后两个部分首尾蝉联, 即用前一部分的未尾做后一部分的开头, 上递下接, 环环相扣, 亦称之为“链式结构”。例如:(1) Сорок скажет вороне, ворона-борову, боров-всему городу.一传十, 十传百。(2) По капле дождь, а дождь реки поит, реками море стоит.积少成多。俄语谚语利用顶针的修辞手段, 通过环环相扣的形式, 反映客观事物之间的紧密联系。第二句通过капля-дождь-река-море的“链式”关系,层层深入地阐明“积少成多”的道理。顶针的修辞手段使谚语各部分之间的结构严密, 语气连贯, 音律流畅, 节律明快。

英语Anadiplosis

英语中的anadiplosis,又叫catchword repetition,或 chain repeti—tion,是反复(repetition)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将前一句或前一行末尾的词或词组,在后一句或后一行的开头重复一次,它和汉语中的顶针是一样的。例如Fear leads to anger.Anger leads to hate.Hate leads to suffering.(恐惧使人愤怒 ,愤怒引发仇恨 ,仇恨导致痛苦)第二句的主语Anger与第一句末尾的动宾anger蝉联,第三句Hate又与第二句末尾的动宾hate蝉联。

英语中的anadiplosis也汉语一样,也有词顶词、词组顶词组、句子顶句子这三种分类。英语anadiplosis的作用也与汉语顶针相同。运用anadiplosis句式 ,头尾蝉联,上递下接,一方面富有节奏感,包蕴着音律美,另一方面又把意思环环相扣,使语言更紧凑,思想逻辑更严密。

英语anadiplosis与汉语顶针的翻译,有几种方法,方法一是保留原文的修辞方法,是将原文中的顶针或anadiplosis的格式照搬到译文中,使译文既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又忠实于原文的形式 ,同时还符合译文的语言习惯。方法二是舍弃原文的修辞方法,忠实地传达出原文的意义,这主要是由于汉英句法结构差别所致。方法三是非顶针英语句式译成汉语顶针句式,方法四是移位法,原文和译文当中都有顶针,但区别是译文中顶针的位置与原文中的位置不同。。

易混淆点

顶针与反复,顶针与回环,它们之间存在相似之处,容易混淆,但它们又是有所区别的。

顶针与反复

顶针与反复,两者都有词语形式上的重复,区别是:顶针是两个短语或句子(含复句)的接续、套合,其在语句中的位置要求较严格;反复是重复使用相同的词语或句子,重复使用的语言单位在语句中的位置不限。从两者的联系看,顶针必定含有反复,而反复大多不构成顶针。

顶针与回环

顶针和回环共同点就是首尾相接用同一词语,尤其是严式的顶针,结构与回环更加相近。但是顶针的特点是“顶”而不回,不具有同一词语往复回环使用的规律。顶针的轨迹是直线,回环的轨迹是圆周

顶针反映的是事物间的顺接或联结关系,从一个事物到另一个事物顺连而下,其形式是:甲→乙、乙→丙、丙→丁等等,回环反映的是两个事物之间相互依有的关系,从甲事物说到乙事物,又从乙事物说到甲事物,其形式是:甲→乙、乙→甲。构成回环的两项一般仅仅是语序不同,词语基本上相同;顶针关涉的几项只不过前项之尾与后项之首相同而已。因此,回环是整句,顶真可以是整句,也可以是散句,比回环灵活。简而言之,回环是“循环往复”,来回穿梭,顶针是一环扣一环,向前推进,是上递下接。

参考资料

..2023-03-16

..2023-03-12

..2023-03-16

..2023-03-13

..2023-03-19

“顶真”辞格在相声中的运用.北方网-相声频道.2023-04-29

..2023-04-29

..2023-04-29

..2023-04-24

..2023-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