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乌翅真鲨

乌翅真鲨

乌翅真鲨(拉丁学名:Carcharhinus melanopterus),又称大沙、黑鳍鲨、污翅真鲨、污翅白眼鲛,是真鲨科真鲨属鲨鱼。乌翅真鲨寿命约14.5年,平均体长91-112厘米,最长可达200厘米。躯体整体呈纺锤形,躯干粗大,头部宽扁,吻宽短。前鼻瓣延长,后鼻瓣未分化,口宽呈圆弧形。上颌齿宽扁,下颌齿窄且直立。有背鳍两个,第一背鳍宽大,第二背鳍小,胸鳍宽大,为镰形;臀鳍几乎与第二背鳍同样大;腹鳍较大,尾鳍宽长。身体背侧为黄褐色,下侧与腹侧为灰白色。第一与第二背鳍上端、胸鳍、腹鳍、臀鳍、尾部后端与下叶前部下端均为暗褐色。

乌翅真鲨多分布于红海地中海印度洋以及西太平洋,分布于台湾东北、西南海域和南海。其常见的栖息地珊瑚礁、沙滩、潮间带红树林沼泽以及河口内湾等。

因栖息地环境遭到破坏,乌翅真鲨在1970-2006年(约三代)中经历了30%-49%的种群减少,已于2020年7月15日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易危(VU)。

乌翅真鲨的肉、鳍、皮等均有较高经济价值,可制成食品以及皮革等。在近海珊瑚礁附近栖息的乌翅真鲨能够起到吸引游客促进旅游业发展的作用。

形态特征

乌翅真鲨平均体长91-112厘米,最长可达200厘米。躯体整体呈现为纺锤形,躯干粗大,头颅宽扁,吻宽短,尾巴细小,尾巴较头部与躯干稍短,尾基的上下部各有一凹洼。圆眼且眼小,鼻孔斜列,前鼻瓣延伸,后鼻瓣不分化。

口宽呈圆弧形,其上颌有牙齿23-28颗,下颌有21-27颗。闭口时上下颚紧合,牙齿不露出;上颌齿较宽扁,三角型,外缘有较明显锯齿,外缘上有一凹刻,凹刻内有三四颗的小尖牙;下颌齿较狭窄而垂直,外缘上有锯齿。

鳃孔五个,第一鳃孔及第五腮孔都较小,最后二个鳃孔在胸鳍的基部上。乌翅真鲨有两个背鳍,第一背鳍宽大,第二背鳍细小;胸鳍宽大,呈镰形;腹鳍同样宽大,距第二背鳍较距第一背鳍更接近;臀鳍几乎与第二背鳍长度相当。各鳍均外角圆钝,里角尖突延伸,后缘略凹陷。尾叶宽长,其约为头长的1.2倍,尾椎轴上翘,下叶前端有较为突出的小三角形状突起,中央低平而延伸,中央和后方之间有一深缺刻,后方有小三角状突起,末端钝尖。身体下侧及腹侧为灰白,背部为棕褐色。第一个背鳍与第二个背鳍的上端、腹鳍、胸鳍下部、臀鳍、尾部后端、下叶前部下端,均为暗褐色。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乌翅真鲨是一种常见于红海印度洋、西太平洋和中太平洋的物种,分布广泛,其分布地区包括泰国日本、中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新喀里多尼亚以及澳大利亚北部周围的水域。

中国分布

乌翅真鲨在中国范围内主要分布于东海、南海以及台湾的东北部和西部。

栖息环境

乌翅真鲨喜爱水浅而清澈的环境,常见于珊瑚礁、沙滩、潮间带红树林沼泽以及河口内湾等。其栖息地范围较小,深度约为0米-75米,并表现出很强的地点忠诚度。乌翅真鲨会根据自身的体型来选择适合自己的栖息地。幼年乌翅真鲨体型较小,通常占据浅水栖息地,而成年乌翅真鲨的栖息地水则相对较深。怀孕的雌性乌翅真鲨会选择相对安全的栖息地,并表现出降低捕食风险的行为,以增加它们繁殖的成功率和后代的存活率。乌翅真鲨的居住和运动模式在不同隔离程度的栖息地之间存在差异。在连续的珊瑚礁环境中,乌翅真鲨在某一特定珊瑚礁的居住率较低,而在相对孤立的离岸珊瑚礁中或岛屿周围,乌翅真鲨的居住率较前者显著提高。

生活习性

节律行为

乌翅真鲨存在季节性行为。在繁殖季节,雄性乌翅真鲨的长距离移动频率会高于其余季节,并且会探索占据更多的空间以寻找配偶;而雌性乌翅真鲨会在繁殖季节选择更温暖的浅水栖息地,使它们在冬季来临前能更好地补充营养,或为后代提供更有优势的栖息地。在此期间选择浅水栖息地也能为雌性乌翅真鲨提供庇护,使其在交配后免受雄性乌翅真鲨的骚扰。

觅食行为

乌翅真鲨通常捕食硬骨鱼纲甲壳亚门头足纲和其他软体动物门,还会捕食陆地蛇和海蛇亚科。乌翅真鲨在夜间、黎明、黄昏时刻活跃程度明显增加。原因是乌翅真鲨的视觉条件很适合低光照环境,对于猎物的感官优势会让其觅食成功率增加。

攻击行为

乌翅真鲨性情凶猛,偶尔会主动攻击正在戏水或是游泳的人类,但不会对人类构成严重威胁,国际鲨鱼袭击档案(ISAF)自1959年以来仅记录了11起乌翅真鲨咬伤人类的案件。

乌翅真鲨在求偶、分娩、攻击、捕食人类活动等受到伤害时具有较强的伤口自我愈合能力。

生长繁殖

乌翅真鲨的寿命约为14.5年,雄性乌翅真鲨的成熟年龄为4岁左右,雌性乌翅真鲨的成熟年龄为8岁左右。其为胎生,具一卵黄囊胎盘,每产2-4仔,妊娠期16个月,刚出生的幼崽体长可达30厘米-50厘米。交配和产卵集中发生于夏季和初秋。不同年龄的雌性乌翅真鲨的妊娠时间和繁殖周期存在差异,小型成年雌性乌翅真鲨的繁殖周期约为两年,多数大型成年雌性乌翅真鲨则是每年繁殖一次,这可能与小型与大型成年雌性乌翅真鲨间不同的觅食成功率和营养摄入有关。大多数怀孕的雌性乌翅真鲨会选择相对安全的栖息地,并表现出降低捕食风险的行为,以增加它们的繁殖成功率和后代存活率。

物种保护

乌翅真鲨的生长速度缓慢,繁殖力低,在工业和小规模渔业中,它常作为靶标和副渔获物被捕获。且由于气候变化和海洋污染等原因,其栖息地生态环境不断被破坏,乌翅真鲨这一物种在1970-2006年(约三代)经历了30%-49%的种群减少,已于2020年7月15日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易危(VU)。

已知没有针对乌翅真鲨这一物种的保护计划。设置海洋保护区(MPA)以及鲨鱼保护区,禁止有针对性的渔业行为,设置年鲨鱼捕获总量上限等可为乌翅真鲨提供有效的保护。

物种价值

乌翅真鲨拥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肉质鲜美,可加工成各种肉制品。鳍可制成鱼翅;皮可加工成皮革;肝脏可加工成维他命和鱼油;剩余部分亦可制成鱼粉,并且乌翅真鲨作为潜水员们最常观测到的鲨鱼种类之一,在法属波利尼西亚(French Polynesia)、帕劳(Palau)和大堡礁(the Great Barrier Reef)等地,为基于珊瑚礁而发展的旅游业做出了一定贡献。

参考资料

乌翅真鲨.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3-03-02

乌翅真鲨.台湾鱼类资料库.2023-03-02

Blacktip Reef Shark.IUCN.2024-08-30

..2023-03-02

Carcharhinus melanopterus.Shark guardian.2024-09-20

乌翅真鲨.2017年中国动物志与地方志专题.2023-03-02

..2023-03-02

..2023-03-02

..2023-03-02

..2023-03-02

..2023-03-02

..2023-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