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水门事件

水门事件

水门事件(英文:Watergate scandal),又称水门丑闻,是指理查德·尼克松(Richard Nixon)的共和党政府在1972年美国总统竞选中的非法活动暴露后的政治丑闻。

1972年正值美国总统大选年,尼克松为了确保能够在竞选连任中获胜,从1971年5月起,就安排自己的好友、前司法部长约翰·米切尔(John Mitchell)成立了一个名叫“争取总统连任委员会”的组织,帮助其竞选。次年3月30日,该组织秘密通过一项计划,决定对尼克松的竞选对手民主党人安装窃听器和进行电子监视,以获取竞选情报。

1972年6月17日凌晨,美国民主党全国委员会总部所在地的水门大厦被人侵入,五名带着橡皮手套、电子窃听装置,正在拍摄文件的五名犯罪嫌疑人被当场抓获。之后,经过《华盛顿邮报》记者的跟踪调查,发现这些人的资金来源是尼克松的筹款组织,即“争取总统连任委员会”的竞选经费。1973年3月,面对重刑威胁,五名嫌犯之一的詹姆斯·麦科德(James McCord Jr.)主动交代了自己和其他被告都受到了政治压力,要求沉默并承担罪责,事实上白宫和“争取总统连任委员会”的官员都参与了水门事件。6月,白宫法律顾问约翰·迪安(John Dean)在水门事件调查委员会公开听证会上的证词指控尼克松积极参与水门事件的掩盖至少有半年之久,并同意用金钱对水门事件的被告封口。一个月后,受到调查的前白宫高级助理亚历山大·巴特菲尔德(Alexander Butterfield)为了脱身,主动交待尼克松自1971年初以来一直在秘密录音他在白宫的所有谈话。而对盒式录音磁带进行调查后发现,尼克松在水门事件发生后六天,就曾以政治理由下令停止水门事件的调查,这等于承认他曾参与掩饰水门事件。面临国会即将进行的弹劾,尼克松于1974年8月9日正式辞职。他也因此成为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在任期间辞职的总统。福特继任成为新的美国总统后,于同年9月8日宣布赦免理查德·尼克松的一切刑事责任。

水门事件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政治丑闻之一,对美国社会产生深远且持久的影响,也在此后的几年时间里促成了一系列旨在改善政府道德的改革,促进了一系列相关法案的出台。水门丑闻使共和党的形象受到损害,导致其在同年举行的中期选举中惨败,民主党在参众两院取得绝对优势。这一事件加剧了美国民众对政府官员和机构的不信任感,此后的美国民众对政治人物的道德人格的要求更加严格。事件报道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华盛顿邮报》也因此获得了1973年的普利策奖公共服务奖。命名“水门事件”的后缀“门”则成为美国以及世界其他地方政要遭遇执政丑闻的代名词。此后,随着语义进一步泛化, 具有新闻轰动效应、能广泛引起公众关注的各类事件,新闻报道中都可为其冠以“某某门”之名。

事件背景

1968年美国总统大选,尼克松以43.3%对42.6%的微弱多数击败民主党竞选对手休伯特·汉弗莱(Hubert Horatio),当选为美国第46届(第37任)总统。就任的四年时间内,尼克松在内政外交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功。在美国国内,他要求改革选举团、征兵制度、邮政制度、税务制度以及福利规划,并采取大胆措施,制止了持续性通货膨胀。在国际上,尼克松提出了著名的“尼克松主义”,帮助美国实现了从越南撤军,同中国建立友好关系,他还与苏联领导人举行了最高级首脑会议,缓和了世界的紧张局势。

由于尼克松担任总统期间政绩斐然,深得民心,所以1972年他第一任期将满时,美国民众对于其连任的呼声非常高。但是政治阅历丰富的尼克松依然无法满足现状。他认为对于连任,虽然表面上形势有利,但还有潜藏的不利因素,不能掉以轻心。根据民意调查结果显示,尼克松与直接竞争对手民主党人乔治·麦戈文二人支持率曾一度保持在42%不相上下。有鉴于此,尼克松所在的共和党认为必须使用足以致对方于死地的杀手锏,才能保证尼克松在11月的大选中一举获胜。

白宫幕僚长霍尔德曼在他的《权力的尽头》一书中透露:“尼克松在政治舞台上纯属是一个进攻型的竞选者。他的方针永远是进攻、再进攻。演说时他唇枪舌剑,为了击败对手,他会采取任何手段,不惜一切代价。”这种性格也支配着尼克松此次争取连任的竞选活动。为了在竞选连任中获胜,1971年5月,尼克松专门成立了由自己的好友、前司法部长约翰·米切尔(John Mitchell)负责的“争取总统连任委员会”(Committee to Re-Elect the President,简称CREEP)。根据分工,米切尔负责制定行动的总体计划。而制定具体计划的任务则落到米切尔的顾问、擅长搞情报间谋工作的戈登·利迪(Gordon Liddy)和中央情报局雇员霍德华·亨特(Howard Hunt)身上。

事件起因

1972年1月27日,米切尔、利迪(Gordon Liddy) 、白宫法律顾问迪安和杰布·马格鲁德(Jeb Magruder)几个人开会。利迪在会上介绍了他的称之为“宝石行动”的计划:为争取总统竞选连任的胜利,他准备采取一系列重大措施,包括使用破坏、敲诈勒索、绑架、闯入内宅及电子监视等非法活动,预计需要100万美元的财政支出。

对于上述计划,米切尔表示反对。他认为这个计划过分浪费而且牵扯面太广。于是利迪又提出一个修正版本,决定把注意力集中在安装窃听器和进行电子监视上,以获取民主党人的竞选情报。同年3月30日,米切尔默许了利迪的计划,准许他开始实施,并拨给25万美元财政支出作为行动经费。

事件经过

夜袭水门

1972年6月17日凌晨,美国民主党全国委员会总部所在地水门大厦的值勤警卫弗兰克·威利斯(Frank Wills)在巡逻时,发现地下室门闩上贴着胶带,这一反常情况引起了他的警觉,他以为是有窃贼,因此立即打电话报警。

随后赶到的警察在搜查了整幢大楼后,最终在民主党全国委员会的办公室里,当场抓获五个人,他们带着橡皮手套、电子窃听装置、照相机对讲机和钢笔型瓦斯枪,正在拍摄民主党总部的有关选举材料,随后警察又在他们下榻的水门饭店搜出近6000美元现钞。

经过审查,证实被捕五人分别是詹姆斯·麦科德、弗兰克·斯特吉斯(Frank Sturgis)和三个古巴人伯纳德·巴克(Bernard Barker)、弗吉尔·冈萨雷斯(Virgilio Gonzales)及尤舍尼亚·马丁内斯(Eugenio Martínez)。其中为首的是前任美国中央情报局的雇员詹姆斯·麦科德,被捕时在尼克松争取总统竞选连任委员会担任安全顾问一职。至此,人赃俱获,水门事件正式爆发。

事发后的第二天,虽然有不少大报都对此事进行了报道,但只有《华盛顿邮报》一家媒体将水门事件放在突出地位,在头版头条以《企图在民主党全国委员会驻地安装窃听器的五名罪犯》为题详细刊登了前一晚发生的事情。同一天,尼克松的新闻秘书罗恩·齐格勒(Ron Ziegler)对新闻媒介的报道做出首次反应,他称水门闯入事件是一个“三等盗窃未遂案”,并指责“有一部分人”想把这个事件夸大其辞。

白宫卷入

初期掩盖

1972年6月19日深夜,《华盛顿邮报》的夜间警局新闻记者发现警察在被捕的闯入者身上发现了两本通讯录,上面印有白宫官员亨特的名字和电话号码。得到这一情况后,鲍勃·伍德沃德(Bob Woodward)随即拨通了亨特的电话。在电话中面对伍德沃德对自己电话号码出现在水门案犯罪嫌疑人身上的闻讯,电话另一边的亨特反应惊讶,只表示等待司法部门的调查,自己无可奉告。第二天,《华盛顿邮报》在头版声称,白宫顾问与窃听人物有关联。指出,在被捕人中有两人的通讯地址上有亨特的名字和白宫的一个号码。亨特是前中央情报局情报员,1972年3月29日以前一直在白宫任职,此外他还是尼克松核心顾问查尔斯·科尔森(Charles Colson)的参议。因为和白宫扯上了关联,这一消息立刻引起轰动。

资金流向

7月25日,《纽约时报》刊登一条线索消息,有人曾在水门窃贼之一的伯纳德·巴克的电话机上向“争取总统连任委员会”的戈登·利迪的办公室打过15次电话。这一发现引起了《华盛顿邮报》记者卡尔·伯恩斯坦(Carl Bernstein)的注意。他通过一位电话公司的熟人,很快证实巴克确实曾向“争取总统连任委员会”打过电话。在查看了巴克的银行账目后,伯恩斯坦发现其中有一张25000美元支票是由一个名叫肯尼思·达尔伯格(Kenneth Dahlberg)的人所开具,此人曾在尼克松的竞选活动中担任主持人。随后,伯恩斯坦和伍德沃德向达尔伯格致电,调查这张支票的来源。接到电话的达尔伯格在沉默了几分钟后,承认自己的确从中西部尼克松竞选经费中提出了这25000美元,并把支票交给了“争取总统连任委员会”的莫里斯·斯坦斯(Maurice Stans)或休·斯隆(Hugh Sloan)。8月1日,《华盛顿邮报》在显著位置刊载了伯恩斯坦和伍德沃德二人的报道,揭露尼克松“争取总统连任委员会”中西部筹款负责人达尔伯格曾向水门窃贼之一的伯纳德·巴克签发一张25000美元的支票。由于这篇报道正式将尼克松的竞选活动与水门事件相关联,一经刊出,舆论哗然。

8月29日,处在舆论重压之下的尼克松举行了记者招待会。会上尼克松保证白宫全体职员在他的指示下,已经与联邦调查局、司法部和总审计局进行了全面合作。他重申,白宫没有人,争取总统连任委员会里也没有一个主要负责的人,参与了这种受人指责的活动。

9月15日,在没有进一步确凿证据的情况下,大陪审团对亨特、利迪及5名闯入者起诉,其他人并未受到牵连。此后,伯恩斯坦和伍德沃德沿着新的线索对水门事件继续开展调查,证实了价值25000美元的涉案经费与尼克松竞选总部负责人、前司法部长米切尔存在一定关系。

神秘线人

10月,伯恩斯坦和伍德沃德得到一位被称为“深喉”(deep throat)的匿名消息源所提供的的内幕消息,并根据其提供的线索查明了总统尼克松的一个秘书雇佣有数十人组成特别活动队。这些人的任务包括:对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及其家属进行盯梢,伪造信件,伪造消息,夺取保密的竞选案卷,并对数十名民主党竞选工作人员的生活进行调查。在进行核实之后,《华盛顿邮报》于10月10日的头版发表了一条消息,指出水门事件是“在白宫官员和争取总统连任委员会的指挥下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政治侦探和破坏活动的”一部分。10月15日,《华盛顿邮报》再次报道,“尼克松总统负责约会的秘书和水门窃听案中已被控告的一名前白宫助理,都在对民主党人的侦探和破坏活动中充当过联系人。”新闻界的连续报道使民主党人获得了更多的支持,由美国民主党人把持的参议院政府作风小组委员会也决定开始追查尼克松下属在上述活动中所采用的可疑手段。这一期间,由线人“深喉”及时提供的情报发挥了重要作用。

胜选连任

由于白宫策划的掩盖和大部分传播媒介初期的淡化报道,最初水门事件只是被当作一起普通的盗窃案处理,公众关注度总体有限。根据盖洛普公司民意测验在10月份的一项调查显示,仅有52%的美国人听说过水门闯入事件,并且只有6%的人认为总统本人参与了这个阴谋。而在首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的433名记者,实际仅有15个被指派采访水门事件。11月7日,第38任美国总统大选日,尼克松在50个州中领先49个州,赢得了60.7%的民众选票,以47169841票对乔治·麦戈文的29172767票,以美国历史创纪录的压倒性优势成功获得连任。之后在此前被警方逮捕的五名窃贼,因为证据不足,也分别以1万至5万美元的保释金取保释放后即不了了之。

再次揭发

尼克松重新当选后并没有忽视水门事件,采取许多行动减少此事件对其政治生涯的影响,其策略是尽可能拖延,争取时间,寻找出路,变被动为主动。尼克松任命白宫律师迪安负责“水门事件”的全面调查。迪安应付了民主党人的民事诉讼的作证、报纸上的各种揭露,密切注视着联邦大陪审团和联邦调查局进行调查的进展情况,并对那些被传去作证的人提供法律方面的协助。此外他还建议司法部的官员要对这个案件的政治牵连提高警惕,不要把注意力转移到不相干的领域中去。

1973年1月8日至30日,在法官约翰·西里卡(John Sirica)的主持下,已被保释参与“水门事件”的七人又被重新收审,水门事件再次被揭发。庭审中七名被告全都认罪,但对案情本身却保持沉默。2月7日,民主党人占多数的国会参议院以77票对0票,通过成立了一个以萨姆·欧文(Sam Ervin)参议员为主席的七人调查委员会(简称欧文委员会),对水门事件展开调查。

3月19日,面临重刑威胁的麦科德向受理他案子审判的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地区法官西里卡写了一封信,信中麦科德表示自已和其他被告都受到了政治压力,要他们承认有罪并保持沉默,自己在审讯中做了伪证。四天后,在国会听证会上,西里卡法官公开宣读了这封信件,并对已经受审的七人进行公开宣判。亨特被判35年监禁,而麦科德具保释放,其他四人均被判40年。利迪因为拒绝揭发而被控藐视法庭,最终被判20年的监禁外加罚款4万美元。在同一天,麦科德与欧文委员会的主要法律顾问塞缪尔·达什(Samuel Dash)进行了秘密会面。两天后达什在记者招待会上宣称,麦科德的交待“既充分又真实”。不久《洛杉矶时报》一篇以“麦科德说:迪安、马格鲁德事先知道窃听计划”为大标题的报道对上述谈话内容进行披露,民众批评声强烈,这则爆炸性的新闻将水门事件推向另一个高潮。

内部突变

舍车保帅

为了尽快摆脱水门事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营造出履职尽责担当的总统形象,1973年4月,尼克松宣布他的两名亲信助手,白宫幕僚长霍尔德曼和内政事务特别助理埃利希曼以及司法部长理查德·克兰丁斯特(Richard Kleindienst)辞职,并将白宫顾问迪安免职,重新任命艾略特·理查森(Elliot Richardson)出任司法部长,并授权他任命水门案件的特别检查官。5月起,阿奇博尔德·考克斯(Archibald Cox)开始出任水门案的特别检察官。此后尼克松和他的竞选委员会陆续受到包括联邦调查局、欧文委员会及国会委员会等十多个检查团队的调查。

幕僚倒戈

5月17日,欧文委员会开始举行电视公开听证会。为减轻罪行换取赦免,6月25日,迪安在听证会上发表了一份长达245页的声明,公开了水门事件的内幕。他指控尼克松自从1972年9月15日和他见面以来,积极参与水门事件的掩饰活动至少有半年之久,并同意用金钱对水门事件中的被告封口。为掩盖罪行,尼克松被迫再次发表声明。他表示自己事先并不知道水门事件,事后也没有任何阻挠调查的行为。此外,他还为自己的窃听活动做辩护,称是出于国家安全的目的,合法且必要,从富兰克林·罗斯福开始,每一任总统都进行过类似活动。

秘密录音

7月16日,在面对水门事件委员会问询时,尼克松的前助手亚历山大·巴特菲尔德爆出秘密:为了记下谈话与电话往来,自1971年初以来,尼克松总统下令在白宫和行政大楼办公室安装了能自动记录谈话的秘密录音系统。总统在办公室的所有谈话都有录音磁带备份。得知这一消息后,水门事件特别检察官考克斯与参议院水门委员会同时对尼克松发出传票,要求立刻交出录音。但尼克松仍然以行政豁免权和磁带涉及国家军事秘密为由拒绝交出,并上诉到最高法院。7月24日,美国联邦最高法院一致通过裁决,认为尼克松无权扣留刑事诉讼中的证据,下令他交出录音带。尼克松提出只交出磁带的文字材料,但这个要求遭到考克斯拒绝。尼克松命令司法部长和副部长将考克斯解职,两人均拒绝执行命令,辞职以示抗议。结果由新上任的代理司法部长罗伯特·博克(Robert Bork)执行了这项的命令,才将考克斯解职。尼克松动用美国联邦调查局的力量,封锁了特别检察官及司法长官、次长的办公室,宣布废除特别联邦检察局。然而尼克松滥用行政权力来维护自己的行为,招来了美国国民的严重指责。整件事发生于1973年10月20日星期六晚上。因此又被媒体称之为“星期六之夜大屠杀”。10月24日,美国众议院开始启动针对总统尼克松的弹劾程序。

抗拒调查

11月,迫于民众的压力,尼克松被迫同意莱昂·贾沃斯基(Leon Jaworski)出任水门案特别检察官。1974年初,尼克松在交出新任特别检察官贾沃斯基传调的少数录音带后拒绝合作。1月,据美国法院技术专家报导,尼克松送交法院的录音带有一段被洗掉。3月,尼克松旧时僚属七人被控参与掩饰水门案。4月18日,贾沃斯基又通过地区法院传调64盘录音带。尼克松拒绝服从,贾沃斯基乃请求联邦最高法院裁决。5月15日起,众院司法委员会也陆续传调各种白宫文件的105盘录音带,尼克松仍然抗拒。6月24日,美国联邦最高法院通过无记名投票的决议,要求尼克松总统将录音带交给信任的独立检察官利昂·贾沃斯基。在这盘录音带中,多处证明尼克松总统存在辱骂政敌、反犹主义、种族歧视、利用公权骚扰平民等诸多问题。还证明了尼克松总统不仅知道夜闯水门大厦的计划,而且还是由他亲自下达的命令。7月24日,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在《美利坚合众国诉理查德·尼克松案》中以8票对0票,下令尼克松提供特别检察官贾沃斯基一切录音带及文件。众议院司法委员会通过弹劾尼克松,罪名包括掩饰水门事件。

弹劾下台

1974年7月,在仍有两盘关键录音带有“神秘”的擦除痕迹的情况下,众议院司法委员会依然找到足够证据,以三方面理由对尼克松进行弹劾:一、在“水门事件”调查中掩盖事实、妨碍司法;二、滥用联邦机构、侵犯公民权利;三、藐视国会权威、拒绝国会委员会下令交出的磁带和相关材料。

8月,尼克松发布1972年6月23日的三卷录音副本,内容显示其在水门事件发生后6天,亲自指示他的助手让中央情报局阻挠联邦调查局调查“水门事件”,这是尼克松妨碍司法等罪成立的直接证据

面临特定的弹劾和有罪判决,走投无路的尼克松在8月8日晚上9点发表了全国电视辞职演讲。第二天早晨,他向白宫工作人员作了最后发言,然后将辞职信寄给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博士。尼克松因此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在任上辞职的总统。上午10时,在与白宫工作人员道别后,尼克松和他的夫人从白宫南草坪登上一架直升飞机,飞往安德鲁斯空军基地,在那里他登上了总统专机“空军一号”飞往他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圣克利门蒂的私人住宅。

事件结果

在水门事件中,一共有超过69位政府官员被起诉,其中48人被定罪。部分涉案人员的最终司法判决结果如下:

事件后续

尼克松主动辞职下台后,美国国会终止了弹劾案的进程。1974年9月8日,继任总统杰拉尔德·福特宣布:不管尼克松在任职期间“犯过或可能犯过”什么罪,他给予这位前总统以“完全的、无条件的与绝对的赦免”。

在辞去总统一职后,尼克松回到他在加利福尼亚州的老家,过起了隐居生活。在之后二十年的时间里陆续发表一系列著作,其中包括《尼克松回忆录》《真正的战争》《领袖们》《真正的和平》《再见,越南》等畅销书。1994年4月22日,尼克松因中风去世,终年81岁。

2005年5月31日,在水门事件过去近33年后,美国联邦调查局前副局长马克·费尔特通过媒体向世人公开承认,自己就是当年水门事件中的秘密线人“深喉”。自此水门事件中谜团之一的“深喉”身份得以被解开。

在水门事件之后的很长时间里,对于重要物证录音带的解密工作一直在进行。2013年8月21日,最后一批时长达到340小时的尼克松白宫解密录音资料在网络上公开。这批资料的公开也标志着由美国国家档案馆解密的共3000小时的尼克松录音带全部公开。

事件影响

新闻界

对水门事件的披露,使《华盛顿邮报》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因为当时来自地方报纸的评判员并不赞成《华盛顿邮报》的作风,所以在1972年普利策奖评选时,《华盛顿邮报》的“水门事件”新闻在“公共服务新闻奖”的评选中仅名列第四。不过因为水门事件本身影响巨大,该事件的相关报道无法获得奖项金奖有可能影响到普利策奖在美国新闻界最高荣誉的地位,于是在普利策审查委员之一的詹姆斯·雷士顿(James Reston)的斡旋下,最终于1973年4月12日通过决定,批准将“公共服务新闻奖”改为“公共服务奖”颁给《华盛顿邮报》报社,但未提及“水门事件”新闻。

水门事件之后,命名“水门事件”的后缀“门”则成为美国以及世界其他地方政要遭遇执政丑闻的代名词,如“伊朗门”、“虐囚门”等。此后,随着语义进一步泛化, “门 ”类词的所指 , 被引申到更广的范围,不仅仅局限于政治范畴。具有新闻轰动效应、能广泛引起公众关注的各类事件,新闻报道中都可为其冠以“某某门”之名。

法律界

水门事件给法律界带来了负面影响。丑闻的许多参与者都是律师,其中近30人面临某种法律诉讼。水门事件之后,美国大多数州要求学校重写法律专业责任课程。

作为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政治丑闻之一,水门事件促成了一系列用于改善政府道德的改革,包括:限制总统权力的法案《战争权力法案》(1973年),《预算与截留控制法案》(1974年),旨在在美国宪法里的三权分立的宪政体制框架下,使总统更好的受到国会和联邦法院的制约;预防竞选腐败的《联邦竞选法案修正案》(1974年及以后),确立了竞选捐款的限制,总统选举的公共财政体系,以及独立的管理和执行选举法的机构;为加强公众对政府的监督而设立的《信息自由法修正案》(1974年及以后),是原有《信息自由法》的强化,增加了公众对政府文件的访问权;另一部《阳光法案》(1976年)则是授权多个政府机构向公众开放会议。

水门事件也暴露了美国情报业存在的问题。联邦调查局国内安全调查指南(1976年及以后),限制了联邦调查局的政治情报搜集活动;与涉外腐败有关的《外国腐败法》(1977年),明确禁止美国公司贿赂外国官员、政客或政党的操作;国会道德规范(1977年及以后)规定了国会行为标准和有限的国会外营收,这也导致了众议院和参议院伦理委员会的形成;《政府法伦理》(1978年)规定对政府的高级官员进行财务披露,为此专门成立了一个政府部门来监督公共事务。

政治界

水门丑闻使共和党的形象受到损害,导致其在同年举行的中期选举中惨败,民主党在参众两院取得绝对优势。在内政方面,继任者福特总统极力消除前任遗留下来的“水门事件”对共和党和美国政治的毒害性影响,他重视公开决策过程,增加媒体的自由度。白宫的椭圆形办公室向议员、政府官员和记者打开。此外,他还制定了一系列政策用于发展经济。福特的亲民和改革的形象,让华盛顿政治气氛为之一新,他一度获得高达71%的支持率。但好景不长,由于对尼克松做出的特赦决定,引发广泛争议,福特的人气很快衰落,短时间内支持率就跌到36%。及至1976年11月总统大选,福特以一百多万票的微小差距败给民主党败给了民主党人吉米·卡特(Jimmy carter),反映水门事件的影响已大幅减少。

卡特上台后并未能解决因石油危机造成的经济问题,国内矛盾并无改善,外交方面,持续444天的伊朗人质危机事件使他的威信下降,导致共和党在1980年便成功重夺白宫,隆纳•威尔森•雷根(Ronald Reagan)成为总统。

水门事件加剧了美国民众对政府官员和机构的不信任感,这一事件也成为美国民众认识公众人物道德人格的转折点。水门事件使公众对政治领袖人物的滤镜被打破,此后的美国社会对政治人物的道德人格的要求更加严格,在生活上、道德上的不检点一经曝光,都极有可能使自身的政治前途受到影响。

事件评价

“尼克松当然有其优点,这不能成为完全宽恕他的唯一理由,他所涉及的水门事件对美国历史和政治影响太大了。不要忘了,他曾经对美国人民宣战。”——里昂·里特瓦克(美国著名历史学者)

“那些管理政府敏感机构的人,在代表法律方面负有特殊责任。”——安东尼·刘易斯(两届普利策奖得主)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刻。当水门事件结束后,我们进入了一个新时代。”——朱利安·泽利泽(美国著名历史学家)

“水门事件被称为二十世纪最大的政治丑闻,这是评判所有后续丑闻的标准。它导致许多人对政府失去信心,导致竞选财务改革……并促使美国人要求提高政治透明度,从而引发广泛的变革,重塑未来几十年的文化和政治格局。”——杰拉尔多·卡达瓦(美国历史学家、作家)

““越南战争、五角大楼文件和水门事件……从根本上改写了美国人民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并导致公众对政府信心的崩塌。”——加勒特·格拉夫(美国记者兼作家)

“近半个世纪以来,我们一直生活在水门事件创造的世界中。”——威廉·高尔斯顿(布鲁金斯学会成员)

“水门事件发生时,众议院司法委员会的成员根据美国宪法的精神表达了自己的心声。我认为,正是这种态度拯救了美国的民主。”——三木武夫日本第66任首相)

美国总统职位从乔治·华盛顿传到理查德·尼克松,前者无法说出谎言,后者却无法说出真话。”——《观察家杂志》(英国)

影视作品

参考资料

The Museum Virtual Museum Tours.Nixon Library.2023-09-06

Forty-five years on from Nixon, America needs to heal once again.thenationalnews.2023-09-02

Watergate Fast Facts.CNN.2023-09-02

The Law: Watergate Bargains: Were They Necessary?.TIME.2023-09-02

最后一批尼克松白宫解密录音资料公开.BBC.2023-09-02

Watergate happened 50 years ago. Its legacies are still with us..washingtonpost.2023-09-01

Richard Nixon’s Political Scandal: Researching Watergate in the Manuscript Collections at the Library of Congress.Library of Congress.2023-09-06

Impact of Watergate Abroad Found Slight.The New York Time.2023-09-06

总统班底.豆瓣电影.2023-08-15

阿甘正传.豆瓣电影.2023-08-16

尼克松.豆瓣电影.2023-08-15

迪克.豆瓣电影.2023-08-15

对话尼克松.豆瓣电影.2023-08-16

马克·费尔特:扳倒白宫之人.豆瓣电影.2023-08-16

华盛顿邮报.豆瓣电影.2023-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