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人质危机(英文:Iran hostage crisis)是1978年4月1日伊斯兰革命后,在1978年11月4日,在伊朗首都德黑兰,抗议示威游行的伊朗群众占领了美国大使馆,随后52名美国外交官和平民被扣留为人质的一次危机。

伊朗民众以交出伊朗前国王礼萨·巴列维为释放人质的条件,并要求美国对1953年支持推翻穆罕默德·摩萨台政变表示道歉,并且承诺今后不再干涉伊朗的内政事务。美国方面对此采取了强烈的经济及政治外交政策以制裁伊朗,并且秘密实施了“蓝光行动”试图以武力抢救人质,最终以失败告终。

1980年,巴列维伊朗去世,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的关系日渐紧张,边境冲突频繁发生。与此同时,伊朗国内经济情况不断恶化,这使得伊朗政府开始认识到潜在的人质问题可能成为他们的负担。美国卡特政府在人质营救失败后失去了国民的信任,在1981年1月19日,通过阿尔及利亚从中斡旋,美伊两国最终达成协议。1月20日,52名美国人质终于获释,他们在被扣押了444天后重获自由。此次事件还被好莱坞导演本·阿弗莱克翻拍成了一部经典电影——《逃离德黑兰》。

历史背景

“伊斯兰革命”运动

自1977年开始,伊朗爆发了大规模反对国王的群众运动。到了1978年,游行示威在各地不断升级。同年8月,国王巴列维伊朗更换内阁,对首都德黑兰等12个大城市实行军事管制,并出动大批军警镇压反对者。在德黑兰,数万示威者被打死,白色革命带来的不满情绪达到了顶峰,最终引发了伊朗伊斯兰革命。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示威和罢工导致石油工业停产,交通中断。伊朗军方宣布中立,使政局更加失控,伊朗陷入全国性的动荡。

1978年2月1日,鲁霍拉·穆萨维·霍梅尼结束长达15年的流亡生活,由巴黎回到德黑兰,宣布废除君主立宪制度,成立伊斯兰临时革命政府。2月11日霍梅尼任命马赫迪·巴扎尔甘为伊朗总理正式接管政权,巴列维伊朗覆亡。4月1日霍梅尼宣布改国名为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举行公民投票,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制度。新政权希望通过引入伊斯兰教什叶派意识形态来改变伊朗:推崇神权统治,追求贫富均等,支持弱势群体,抵制西方文化,严格依照伊斯兰教的原教旨推行社会伊斯兰化,将美国和以色列视为伊朗的头号敌人。

“伊斯兰革命”带来的另一方面的压力与影响是,大批旧政权的高级军政官员遭到囚禁或处决,王室财产被没收,富人们纷纷出逃。同时,象征美国文化的可口可乐肯德基麦当劳连同酒吧、咖啡馆、电影院、红灯区、赌场被一扫而光。昔日一向时尚的德黑兰妇女蒙上了黑纱和长袍,街头巷尾挂满和涂满了“打倒美国”的口号。

人质事件的导火索

在伊斯兰共和国成立之后,霍梅尼成为伊朗的实际统治者。与此同时,新政府将被推翻的前国王巴列维定罪,并判处他死刑。1978年10月,美国总统卡特批准巴列维前往美国接受淋巴癌治疗,此举激怒了伊朗新政权,导致美伊关系急剧恶化。

事件过程

占领美国大使馆并扣押人质

1979年11月1日,伊朗的新领导人鲁霍拉·穆萨维·霍梅尼发起了一场示威活动,号召伊朗人民表达对美国以色列的不满,并用“撒旦”和“伊斯兰教的敌人”来形容美国政府。这立即引发了数千人的抗议活动,聚集在美国大使馆周围。1978年11月4日,在首都德黑兰,一群狂热的大学生上街游行,抗议美国收留巴列维伊朗,他们高呼“送还巴列维!处死巴列维!”。不久之后,这些人突袭了美国大使馆,并且挟持了66名美国外交官作为人质,要求美国交出巴列维。

伊朗政府态度

1978年11月6日,鲁霍拉·穆萨维·霍梅尼和伊朗政府在声援学生们行动的同时,宣布废除1959年签订的伊美安全条约。

1978年11月17日,霍梅尼释放了人质中的8名妇女和5名黑人,因为伊朗认为这些妇女、非裔美国人和非美国公民同样是受到美国的压迫,所以他们被优先释放成为人质中的一部分。此外,还有一名人质出于健康原因被释放。截至1980年夏季,仍有52名人质被扣押。

伊朗方面已经表达了一系列释放人质的条件。他们要求美国遣返伊朗的前国王巴列维伊朗,并对1953年支持推翻穆罕默德·摩萨台政变表示道歉,并且承诺今后不再干涉伊朗的内政事务。

美方反应

美国驻伊朗大使馆被占领的消息瞬间在美国各个角落传播开来,电视画面中可见,美国民众震惊不已。这一事件引发了强烈的公愤和担忧,大街小巷都弥漫着紧张的氛围。卡特政府迅速做出反应,采取强硬手段向伊朗施加压力,以促使伊朗释放被囚禁的人质。

在人质被劫持的当天,卡特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针对伊朗的应对政策:从1979年11月12日起,美国终止了从伊朗进口石油;一些与人质危机或伊朗新政权毫无关系的伊朗人被迫离开美国;自1979年11月14日起,大约价值80亿美元的伊朗人在美国的资产被冻结,以作为对伊朗的经济制裁措施。这些举措旨在向伊朗政府施压,迫使他们释放被劫持的人质并解决这一严重的危机。

同时,美国政府决定继续向海牙国际法庭上诉,将人质问题提交联合国,并派遣更多军舰在印度洋阿拉伯海进行示威行动。

1980年4月7日,美国宣布同伊朗断交。

“蓝光行动”

1979年11月23日,总统卡特紧急召集了高级军事官员进行会议,讨论解救被劫持人质的计划,而一项秘密的军事行动已经在酝酿之中。整个解救计划的制定过程极其机密,只有总统卡特、副总统沃尔特·蒙代尔、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国防部长布朗、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琼斯等高级官员了解。负责此次行动的“蓝光”突击队队长贝克韦斯经过深思熟虑后提出了自己的方案。

1980年4月24日,距离伊朗人质事件爆发已经过去了173天,经过数月的计划和筹备,美国以92名世界十大特种部队成员、6架C-130运输机和8架直升机组成联合特遣队,发起代号为“蓝光”的武装营救行动。

然而,刚刚开始的营救行动遭遇了能见度问题,导致两架直升机不得不返回基地。而当整个机队抵达“沙漠1号”时,又有一架直升机因故障被迫退出。原本计划使用的8架直升机现在只剩下了5架,这已经不足以搭载120名队员前往德黑兰

在1980年4月25日凌晨2点10分时,美国军队接到了取消营救行动的命令,却发现实际上没有任何直接从沙漠撤离的预案。在撤退命令发布后,美军陷入了混乱状态。一架直升机不慎撞向了正准备起飞的C-130运输机,导致机上的弹药爆炸,结果8名美军士兵当场死亡,"沙漠1号"地区瞬间变成了一片火海。由于形势危急,突击队被迫放弃了4架完好的直升机,只得集中到剩下的5架C-130运输机上,匆忙飞离了伊朗

1980年4月25日凌晨1点,美国政府不得不公布了在伊朗进行的营救行动的失败消息,向新闻界、国会和盟国通报了相关情况。这次被称为“蓝光行动”的行动历经长达5个月的周密计划和精心准备,但最终以失败告终。

在美国武力解救伊朗人质的行动失败后,伊朗民众感到十分欣喜。他们的反美情绪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随后,伊朗政府把这些美国人质转移到了多个不同的地点,以增加美国再次进行解救的难度。为了保障国家安全,伊朗最高领袖鲁霍拉·穆萨维·霍梅尼下令军队和革命卫队保持高度戒备状态。这一系列的事件深深打击了美国武力解救人质的希望。

事件结果

伊朗方面

1980年7月27日,巴列维伊朗去世后,伊朗扣留美国人质的主要理由消失了。与此同时,伊朗和伊拉克的关系日益紧张,边境冲突不断,伊朗国内经济也在恶化。一些伊朗政界人士逐渐意识到,人质问题的拖延对伊朗是一个负担。因此,伊朗和即将离任的卡特政府进行了秘密谈判,11月2日,经过激烈辩论,伊朗议会通过了释放人质的4项条件:美国作出不干涉伊朗内政的保证,解除伊朗在美国资产的冻结,撤消美国对伊朗的一切要求与制裁措施,并将前国王巴列维的财产归还伊朗。

美国方面

1980年美国大选后,即将卸任的卡特政府开始与伊朗进行谈判,得到阿尔及利亚外交官阿布杜尔卡利姆·弗莱伯等中间人的帮助。美国同意解冻之前被冻结的80亿美元资产,并承诺不起诉伊朗,作为释放人质的交换条件。

达成协议

1981年1月19日,经过阿尔及利亚等国的斡旋,美伊双方最终签署了关于解决人质问题的协议。根据协议,美国同意分3次归还伊朗140亿美元的资产,并取消对伊朗的经济制裁。而伊朗则同意释放人质。

释放人质

1981年1月20日,在美国新总统里根发表就职演说仅20分钟后,一架阿尔及利亚飞机载着被释放的人质离开了德黑兰前往阿尔及利亚,52名美国人质终于获释,他们在被扣押了444天后重获自由。

人质获得赔偿

1979年,美国驻伊朗大使馆发生了人质事件,持续了444天。36年后,受害人可能会获得美国政府的赔偿。美国国会上周通过了一项法案,根据该法案,每位受害人将获得440万美元的赔偿金,相当于每天被扣押期间获得1万美元的赔偿。受害人的配偶和子女可能会另外获得60万美元。

11月美国国会研究服务机构的一份报告显示,被扣押人质从未通过法律途径获得来自伊朗的任何经济赔偿。由于受到外国主权豁免法案和阿尔及尔协定的限制,所有这类行动均以失败告终。根据美国《纽约时报》报道,由于国会为每位人质及家人设定了440万美元的补偿限额,他们实际获得的补偿数额并不清楚。

国际法庭审判

1979年11月29日,美国向国际法院提起诉讼,控告伊朗扣留美国驻伊朗大使馆的事件以及扣留美国外交和领事人员为人质的行为。

双方主张

美方

美方提出,伊朗政府一直在违反1961年《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1963年《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1955年《美伊友好经济关系及领事权利条约》、1973年《关于防止和惩罚对国际保护人员包括外交代表犯罪的公约》《联合国宪章》以及国际惯例。因此,要求法院宣布以下裁决:(1)伊朗政府违反了对美国的各项条约义务;(2)伊朗应立即释放拘留在大使馆内和伊朗外交部的所有人员,并确保他们安全离境;(3)伊朗政府应向美国赔偿损失;(4)将犯罪负责人交送主管当局以受处罚。同时,请求法院采取临时措施以保证诉讼顺利进行。

伊朗政府

伊朗政府认为不应将此案提交国际法院进行审理,因为该问题仅代表了一个较为次要的侧面,不能够单独切割出来研究。在过去25年中,美国一直在干涉伊朗内政,对伊朗人民实施了许多违反国际法准则和人道主义的行为。伊美冲突牵涉的问题不仅仅是美国起诉书所依据的条约解释和适用问题,还涉及许多更为基础和复杂的问题。

临时措施

1.(1)伊朗政府应立即履行义务,归还美国大使馆、办事处及领事馆,并承诺按照两国间的有效条约和国际法规定,保证这些机构不受侵犯,并得到充分的保护;

(2)伊朗政府必须遵守国际法规,立即无条件释放所有被扣留在美国大使馆、伊朗外交部或其他地方的美国公民,并提供充分的保护,符合两国间的有效条约和一般国际法;

(3)伊朗政府应立即遵守两国之间有效条约和一般国际法,保障美国外交领事人员的充分保护、特权和豁免,包括刑事管辖豁免,并且要确保外交领事人员有自由、方便地离开伊朗。这是伊朗政府的国际义务,也是两国关系稳定和友好的重要保障。

2.美伊两国政府必须承诺不采取任何可能加剧两国紧张关系或使现有争端更加复杂的行动,以确保双方能够解决问题。

判决

经过法院的审理和判断,1980年5月24日,最高法院做出了本案实质部分的判决。在这次判决中,法院驳回了伊朗的主张并认定对本案具有管辖权。法院将这个实质部分划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涵盖了袭击、占领使领馆和财产、毁坏档案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执行中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的规定人质等行为。

第二阶段的情况是武装分子已完全控制了使领馆,外交和领事人员被扣留作人质。根据维也纳公约,法院指出伊朗有责任立即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尽快结束使馆和人员遭受侵害的事件,恢复原状并赔偿损失。然而,伊朗政府并未采取这一行动,反而表态赞同和支持武装分子的行为,导致非法占领和人质扣留持续进行。伊朗政府的支持使武装分子的行为变成了伊朗国家的行为,因此伊朗再次违反了其条约义务。

伊朗已经违反了许多国际条约和长期确立的国际法规,这些违反行为给美国带来了义务上的不履行,根据国际法,伊朗应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

历史影响

在这次事件之后,一方面卡特由于人质营救失败而失去了民众的支持,最终里根当选美国总统,另一方面伊朗与美国的对立进一步加剧。美国将伊朗视为危险的敌对势力,而这种敌对情绪已经深入美国社会的各个层面。伊朗此举再次重创了美国,使得美伊关系陷入历史上最为恶劣的境地。至今,伊美关系仍未得到修复,断交状态持续至今。

相关影视作品

2013年2月24日,好莱坞导演本·阿弗莱克执导并主演的影片《逃离德黑兰》荣获最佳影片大奖,同时斩获最佳改编剧本和最佳剪辑奖。该片改编自1979年伊朗人质事件,讲述了中情局特工托尼-门德斯在伊朗伊斯兰革命爆发、美国大使馆被占的情况下,成功将困于加拿大使馆内的6名美国外交官带离德黑兰的真实故事。

参考资料

朋友?敌人?美国视伊朗为“危险的敌人”源于此次事件!.央视网.2023-11-20

What Iran Learned From the Hostage Crisis.foxnews.2023-11-23

相关链接·重大人质事件回顾.人民网.2023-11-20

【史海回眸】里根当选总统,与这场人质危机有关.环球网.2023-11-21

伊朗兴起改革风潮 神权统治以来的25年备受争议.新浪网.2023-11-21

伊朗人质危机持续400余天 马尼拉人质危机引发各方谴责.中国日报网.2023-11-21

《环球》杂志:美国与伊朗秘密接触又见频繁.新浪网.2023-11-21

从“人质危机”到“袭船战”,读懂伊朗与美国三个危急时刻.中国网.2023-11-21

相关资料:1979年伊朗扣留美国人质事件.央视网.2023-11-21

《逃离德黑兰》背后的美伊恩怨.新浪时尚.2023-11-22

伊朗历史沿革.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2023-11-21

美伊冲突之四大恨.中国数字科技馆.2023-11-21

里根当选总统与这场人质危机有关.西宁晚报·数字报刊.2023-11-21

国际视野:美伊关系,能否峰回路转?.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23-11-21

应对不力 “蓝光行动”折戟沙漠.新华网.2023-11-21

1979年以来,美国与伊朗曾经历三个危急时刻.网易军事.2023-11-21

扣1天赔1万美元 伊朗危机美国人质终获赔偿.新华网.2023-11-21

美“伊朗人质事件”获释人质获补偿 一天赔1万美元.央广网.2023-11-21

美国驻德黑兰外交和领事人员案——外交、领事特权与豁免、国家责任.中国人民大学.2023-11-21

伊朗人质事件40周年:白宫宣布新制裁,美伊再打“口水仗”.环球网.2023-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