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山瑞鳖

山瑞鳖

山瑞鳖(学名:Palea steindachneri)是鳖科山瑞鳖属的一种动物,以奥地利动物学弗朗茨·斯坦达赫纳于1906年命名,别名瑞鱼、山瑞、蓝团鱼、王八、鳖、团鱼。体长约40~60cm,宽约30cm,体重约20kg。山瑞鳖头部为圆锥形,呈黑绿色或乌黑色,身体较厚,背、腹两面由骨板包住,背面呈暗橄榄绿色,腹面呈白色或肉色,均有不规则黑斑。甲的周围有宽而肥厚的革质皮肤,其上布有细粒突起,周边有较厚的结缔组织,称“裙边”。雄性的尾狭而长,雌性尾宽而短,可以此区分性别。

世界范围,山瑞鳖主要分布于越南北部和中部,以及老挝东河流系统。中国范围,主要分布于广东、贵州省云南省海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地。主要栖息于山麓、常绿森林、江河、山涧、溪流和水塘中,平均海拔在0至436米之间。

2018年,山瑞鳖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2018年ver3.1——极度濒危(CR)。山瑞鳖肉质中含可提取氮类、脂肪、多种维生素、多种矿物质,营养丰富。作为中国鳖类养殖的主要品种与热门品种之一,拥有广阔发展前景和较高经济价值。

形态特征

山瑞鳖体长约40~60cm,宽约30cm,体重约20kg,最大个体可达50kg。其外形与俗称“鳖科”的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十分相似,中华鳖吻部尖而长,山瑞鳖无尖吻,是区别两者的主要标志之一。

山瑞鳖头部为圆锥形,呈黑绿色或乌黑色,表皮柔软而粗糙。吻部向前突出,形成管状吻突;其两颚均具有肉质唇;眼睛位于头部的侧上缘;鼻孔位于吻突端,可露出水面进行呼吸;颈部较长,颈基部两侧和背甲前沿均有一团肉质鼓钉状突起的大粒,背盘前缘有一排粗大的凸粒。

山瑞鳖身体较厚,背部和腹部均有骨板包围,左右两侧相连结,形成“甲”,背面呈暗橄榄绿色,腹面呈白色或肉色,均有不规则黑斑。甲的周围有宽而肥厚的革质皮肤,其上布有细粒突起,周边有较厚的结缔组织,称“裙边”。四肢扁平,后缘较薄,类似浆状,同样呈黑绿色或乌黑色。趾间的蹼较为发达,前后肢都具有三爪,擅长游泳。利用其尾部形态可区分性别,雄性的尾狭而长,雌性尾宽而短。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范围,山瑞鳖主要分布于越南北部和中部,以及老挝东河流系统。中国范围,主要分布于广东、贵州省云南省海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地。毛里求斯、中国香港、美国夏威夷均有引种。

栖息环境

山瑞鳖主要生活于山麓、常绿森林、江河、山涧、溪流和水塘中,平均海拔在0~436米之间。主要喜欢栖息在的山川溪流中,白天会在岸边晒太阳。其生长温度为22~31℃,最适水温26~29℃,

生活习性

山瑞鳖属杂食性动物,在自然界,常在晚上到岸边和湿地大量觅食,捕食鱼虾、昆虫、蠕虫、蛙类等;也会以动物尸体和水草为食。水温低于12℃时,将进入细沙或者水底淤泥中开始冬眠;气温升至20℃时外出活动。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喜食福寿螺肉、田螺肉、蜗牛肉、蚌肉、鱼肉、动物下脚料及蚯蚓、蝇蛆等。

生长繁殖

山瑞鳖在春季和夏季进行繁殖,6至7月为繁殖旺季。雌性会在向阳的沙滩或泥地上挖坑产卵,自然状态下每年5至10月产卵一次,每窝产卵3~18枚,卵呈白色,直径1.5~2厘米,重10~30克。产卵后用沙土或泥土把卵覆盖起来,借助阳光的热能进行孵化。经过两个多月的自然孵化,幼鳖出壳后,会自行爬至水中。人工饲养环境下,雌性成熟年龄为3~6岁,甲壳长约28厘米,体重约2.5公斤,每窝产卵15~20颗;雄性成熟年龄为2~4岁。山瑞鳖平均寿命为15至20年。

人工养殖

养殖技术

种苗可选购体重2千克的亲鳖,要求体质健康,雌雄比例为1:1或2:1。入池之前应用碘盐溶液浸泡消毒。产卵3~5天后,观察卵的状态,若出现白色亮区,代表为受精卵。将全部受精卵收集后开始孵化,人工孵化通常采用木板制作的孵化箱,箱内铺上细沙,将每枚受精卵间隔排列放置。室内孵化期温度和湿度需严格控制。约80天后,刚孵化出的山瑞整体重为6~7克,2天后放入桶或塑料盆内暂养。

幼鳖对水质、温度、防逃的要求均与成年山瑞鳖基本相同。饲料方面需保证食物的新鲜度,且易消化,投喂量为体重的3%~5%,通常用切碎的禽畜内脏、鱼虾、螺蚌肉、蚯蚓、蝇蛆等,适当搭配煮熟的玉米、红薯、南瓜等植物性饲料。应及时清理饵料残渣,每隔2至3天换水一次。注意温度控制,冬季加深池水,有利于越冬。以预防为主,若幼鳖受伤,及时用药,防止病菌感染。人工养殖山瑞鳖,既能保护物种资源,还可满足市场需要。

疾病防治

传染性疾病—细菌病

传染性疾病—真菌病

非传染性疾病

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大多是由于饲养管理不善而引发的动物抵抗力下降,生理机能失调等。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由于有针对性的贸易发展、商业农场供应,野生山瑞鳖全球总数减少不低于50%,在1986年至2018年这五十年间,可能超过80%。

截至2018年,在中国,山瑞鳖以小规模的零散种群出现,几乎没有可靠的野生记录;在越南,也出现于一些保护区内或附近区域,在越南的偏远森林和保护区,种群数量虽然在下降,但它们也在不断进行繁殖,后续当地该物种数量可能有所恢复。

威胁因素

野生山瑞鳖数量受到肆意捕捉、栖息地退化、水电开发、自然资源枯竭等影响。鱼钩、陷阱、电捕鱼、炸药、探测都导致物种被捕获。市面上还存在野生捕获山瑞鳖的贸易,以供应养殖场或通过养殖场进行洗钱。

保护举措

为更好地保护野生山瑞鳖物种资源,广东省已建立韶关市乳源山瑞鳖县级自然保护区、源城区龙潭口山瑞鳖自然保护区、连平县九潭山瑞鳖自然保护区,以及连平县油溪山瑞鳖自然保护区。

保护等级

1998年,山瑞鳖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濒危(EN)。

2018年,山瑞鳖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2018年ver3.1——极危(CR)。

2019年,山瑞鳖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

2021年,山瑞鳖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仅限野外种群)。

主要价值

山瑞鳖养殖业发展迅速,苗种来源逐渐由野生捕捉转变为人工繁殖。在海南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福建省浙江省等省区均有养殖场分布,人工繁殖技术较成熟,已能繁殖出子二代。

山瑞鳖食性杂、生长快,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肉质占总体重的21.6%~24.5%,其中含可提取氮类(谷氨酸组氨酸的生物合成、β-两氨酸、β-肌酸、肌肤、丝氨酸瓜氨酸、腺甘三磷酸等)、脂肪、多种维生素、多种矿物质,营养丰富,为滋补品。常见于中国南方及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高级餐馆的宴席之上。

2011年,中国广西山瑞鳖养殖数量达36.8万只,山瑞鳖作为中国鳖类养殖的主要品种与热门品种之一,拥有广阔发展前景和较高的经济价值。

参考资料

山瑞鳖.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3-02-21

..2023-02-21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生态环境部.2024-08-08

..2023-02-21

山瑞鳖.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3-02-21

Palea steindachneri.爬行动物数据库.2023-02-21

..2023-02-21

..2023-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