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连(1928年12月6日—2013年1月6日),本名陈金连,中国台湾诗人、翻译家,出生于中国台湾彰化县。被誉为“铁路诗人”,其诗作深受铁路生涯的影响。锦连是“银铃会”同仁,也曾加入“现代派”,并是《笠》诗社的发起人之一。他的诗集包括《乡愁》《挖掘》及《锦连作品集》等。他曾获得多项文学奖项,包括台湾诗人奖、真理大学台湾文学家牛津奖、笠诗奖、盐分地带文艺营台湾新文学特别推崇奖、荣后诗奖等。2008年5月2日,明道大学举办“锦连的时代——锦连诗作学术研讨会”。

人物经历

1928年12月6日出生于中国台湾彰化市。其先祖是新北市三峡的富裕茶农,但家道中落。锦连的父亲曾是总督府铁道部基隆站行李房工人。锦连自幼受铁道生涯的影响,16岁毕业于铁道讲习所中等科暨电信科,随后在中国台湾铁路局电报室工作了近38年直至退休。

退休后,从事写作、翻译及教授日语。自称因工作性质关系,不太参加文坛活动,只是默默地写作。战争时期就开始写诗,因发表的机会不多,大部份作品都是保存在自己的笔记本里,战后有一部份由自己译成中文发表。大概由于诗人过分谦抑的个性,文学史家很少人提及他战前的作品。

1996年依亲移居高雄市

2004年11月7日获真理大学“中国台湾文学家牛津奖”,并举办“锦连创作学术研讨会”。

2013年1月6日白昼,锦连于高雄休憩中辞世,享寿85岁。

相关事件

锦连在战后仍继续以日语写诗,且写了二、三百首之多,他不仅是中国台湾诗香火的传递者,也是属于“跨越语言的一代”,成为转型成功的中文诗人。 几乎和他同时代的文人没有太大的差异,锦连自承年轻的时候,也接触过社会主义的文学作品,也读过如鲁迅的作品,对鲁迅文学同情穷苦贫困的人的创作观,印象深刻。锦连也不讳言,他由于自己出身贫困,没有受过良好的学校教育,所以抱持人道主义的立场写作,作品特别关心受苦受害的人,并不没有道理的。

五十年代作品《轨道》一诗,广为各界传诵,几已有了定评,就是他五十年代的代表作,原因就是《铁轨》代表的受压迫的意象,表达了诗人的悲悯心怀。这首诗形容轨道是: 被毒打而踵起来的, 有两条铁鞭的痕迹的背上, 蜈蚣在匍匐,匍匐在充满了创伤的地球的背上, 匍匐到历史将要湮没的一天。 锦连有不少诗,都是像这样的,属于实际生活经验的延伸,不过,诗人似乎特别在意那受压抑的一端。锦连认为,只有真正吃过苦受过难的人,才能真正了解穷人的苦楚,缺乏生活体验的作品是空虚不实的。暗示他是把自己的诗文学扎根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

他用“文盲”来形容像他这样的的诗人、在战后的文学境遇,虽然最终还是克服了这些困难。其实,锦连已透过大量的文学理论书籍的阅读,建立了自己的诗想和风格。进入实际创作阶段之后,他认为“银铃会”和《笠》的同仁、文友对他的文学理念和诗创作,都有或多或少的影响。锦连说,文友中属林亨泰读过最多文学理论的书,常在谈话中引述各派文学理论,但那些理论一点都不让他感到惊讶,因为他也读过不少。

有理论基础的创作,应是锦连诗的独具特色,这与他一起出入“现代派”的林亨泰相同,他很容易透视了“现代派”虚矫脆弱的一面,虽然由于个性不同,他不像林亨泰尝试引道“现代派”的走向,但他终究还是到《笠》这个方向来,证明他的诗信仰是独立自主的。

锦连曾以蜘蛛吐丝形容自己的创作精神,而且还是一只吝啬的蜘蛛,旨在强调自己的作品量不多,或许现实并未提供给他良好的诗创作环境,是原因之一,但把写诗看作蜘蛛吐丝织网般绵密多思,特别“珍惜语言”的诗人性格,才是主要原因。

锦连虽然曾经从书籍、理论的阅读上,接受过现代主义的洗礼,但并未沉迷其中,反而跳脱出来,只在技法上接受现代主义,本质上还是朝批判,写实的目标走,写的是有人体味、有汗臭、有人情喜怒哀乐的诗。然而,诗人似乎不只一次地提到,他的诗受到大环境的制约,并不是那么肆无忌惮去表现自己,抒发自己的情感。

相关评价

李魁贤认为锦连的诗以生命探索“存在的位置”

赵天仪认为锦连的诗是“对存在的怀疑,不安和乡愁”

陈明台认为锦连散发“硬质的诗质”。

张德本指出,锦连的“铁路诗”提升中国台湾铁路文化臻于诗学的境界,并为中国台湾建构独特的“地志诗”美学,而他的“电影诗”及“图像诗”实践台湾战后现代诗现代手法的实验,成就突出,但久被忽视。三十年代台湾诗人杨炽昌创立“风车诗社”,倡导超现实主义诗风以降,锦连五十年代一系列超现实诗作,正是台湾本土诗坛对杨氏主张最为深刻的呼应成果。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