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山鹧鸪
四川山鸪(黑枕黄鹂普通亚种:Arborophila rufipectus),鸡形目、雉科、山鹧鸪属动物,又称荀鸡、砣砣鸡、笋鸡。体长29~32cm,体重350~470克,雌性略小。雄性上体以橄榄褐为主,具黑色横斑;前额白色,具黑色眉纹和栗色耳羽,头顶栗红;后颈和颈侧橙褐色,有黑色条纹;下颜部黑色,喉白色具黑纹;飞羽褐黑色,尾羽褐绿色,具4~5条黑横斑;下体上胸和胁羽灰白色杂以栗色斑;下胸至腹羽白色。雌性上体也为橄榄绿色,但喉部偏黄,且胸部和两胁纹路较淡。虹膜灰褐色,嘴黑色,腿猪褐色。
四川山鹧鸪为中国西南山地特有鸟类,仅分布于四川省中部和南部及云南省东北部的少数山区森林中。主要生活于四川南部海拔1000~2200米处的低山亚热带阔叶林中,主要树种为栎、油茶、杜鹃、香樟、木荷、楠木、杨、桦等,林下植被较发达的地方。
四川山鹧鸪为单一种,无亚种分化,分布区域极为狭窄,数量极为稀少,截至2022年,种群数量仅为2053~2224只,被列入国际鸟类保护委员会世界危鸟类红皮书。2016年,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濒危(EN);2021年,被列为中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命名来源
四川省山鹧鸪于1932年博尔顿(R.Boulton)根据史密斯(F.T.Smith)2月间在中国四川省甘洛县大桥公社采到的一只雄鸟,定名为(Arborophila rufipectus),因其在四川被发现,故取名四川山鹧鸪。同时因它个头小,但肌肉发达,体型好像称砣,所以当地人也叫它砣砣鸟,又因它喜欢生活在竹林里,故又有白腹锦鸡之称。
四川山鹧鸪是中国西南山地的特有鸟类,仅分布于四川省中南部及云南省东北部的少数山区森林中,因种群数量稀少和分布区狭窄,受到世界重视,在中国有国宝鸟类之称,也被誉为“鸟中的大熊猫”。
形态特征
雄性成鸟
上体以橄榄褐为主,具黑色横斑;额白,眼前、脸前半部及眉纹均为黑色;头顶赤栗色;后颈和颈侧橙色,均具黑色条纹;黑色眉纹上方散以白斑;耳羽栗色;背、腰和尾上覆羽黑纹较狭小,呈不规则状;小覆羽、初级覆羽及初级飞羽暗焦黑色,外缘以具有黑点的栗色;三级飞羽和翅上中、小覆羽茶绿色,具黑和栗色斑纹;尾羽褐绿色,具4~5条黑横斑。颏、上喉黑、羽缘白色;下喉纯白;上胸和两胁灰色,杂以栗斑;下胸和腹白色;尾下覆羽黑色,末端白色。
雌性成鸟
额、眉纹和颊皮黄色,具矢状黑斑;头顶和枕橄榄绿色,微缀黑色羽干纹和窄细羽缘;颈淡赭橙色,具黑色羽干纹;耳羽棕褐色;眼先黑色;背、腰和尾上覆羽茶褐色,具不规则的黑色和茶绿色横斑,近端黑斑较宽,有时还具棕色羽缘;飞羽黑褐色,初级飞羽端部、外侧次级飞羽的外缘和内侧次级飞羽的两翈均具棕色斑,翼上覆羽茶绿,具黑色蠹斑和窄细皮黄色羽干纹,羽端尚具大型黑色和淡棕色块斑;尾羽黑色,具4~5道不规则的茶绿色横斑;颏皮黄色;上喉和颈侧皮黄,羽端中央具椭圆形或纺锤形黑斑,下喉淡赭橙色;上胸棕灰,具较宽的棕色羽缘,下胸的灰色和棕色均渐转淡;腹污白色;腹侧和胁棕灰,具锈栗色羽缘和窄细灰白色羽干纹;尾下覆羽黑色,羽端白或棕色;胫灰棕,羽端中央具灰白色矢状斑;腋羽和翼下覆羽棕灰,羽端微具白缘𫚐。虹膜灰褐;眼周裸露皮肤绯红;嘴黑色;跗踱新鲜时为赭褐色,干后变暗;爪黄褐色。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四川山鹧鸪仅分布于四川屏山县东南部至云南省东北部的狭长地带,分布范围极狭窄,主要见于四川甘洛、峨边彝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沐川县、屏山、雷波县及云南绥江、永善县等县的少数山区森林中。
栖息环境
四川山鹧鸪主要生活于海拔1000~2000米的原始阔叶林中,特别是林下植被丰富的林中,主要树种为栎、油茶、杜鹃、多杆香樟、木荷、楠木、杨、桦等,林下植被较发达的地方。
四川山鹧鸪喜欢树木高大浓密的天然阔叶林,林下灌木层盖度大但密度低,在这样的环境,它们白天可以隐藏在灌丛中,晚上又能在高大灌木或者乔木的枝丫上安心睡觉。在冬季它们迁至低海拔区越冬,偏好选择平缓坡、竹子较矮、草本低矮稀疏、1.0m层盖度较大、4.0~5.0m层盖度较小、乔木稀疏、距小路和林缘较近的栖息地, 并且倾向于选择在距水源较近及地表落叶丰富的栖息地活动,所以据研究显示在中国的“甘洛-金口河-峨边-马边-美姑”片和“雷波-马边-屏山”片是四川红嘴蓝鹊鸪最大的两片现实栖息地,而“大风顶北段”片是连接这两大片现实栖息地非常重要的潜在栖息地。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四川山鹧鸪主要以栎属、胡颜子、莱莲、紫色悬钩子等植物的种子和果实为食,也吃蚝喻、娱松、蜗牛、蚂蚁、鞘翅目和鳞翅目昆虫等无脊椎动物。白天常在林下地面觅食,夜间则分散栖于小树上。
警觉行为
四川山鹧鸪性情机警,善于藏匿,极少发出惊叫声,看见威胁和天敌一般发出警戒鸣叫。在地上奔跑迅速,受惊后常静伏不动或以奔跑逃避,边跑边发出“sheer,sheer”和“ka—ka—ka—ka一”的鸣叫声。如雄体受到轻微惊扰后,表现出惊恐不安的神态,在林下一边跑,又环顾四周,一边发出类似于“kuekueke-e”的警戒鸣声。有时逃奔时还微展两翅助跑。一般不飞翔,仅当敌害逼近时才突然起飞,而且飞不多远又落下,隐藏于灌丛中。
节律行为
四川山鹧鸪是一种留鸟,平时单个活动,秋冬季集成小群,迁移至低海拔区越冬。白天常在地面觅食,夜间在竹枝或灌丛上停息。
鸣叫行为
四川山鹧鸪的鸣声酷似“ho-wo,ho-wo”,受惊时常边跑边发出“sheer,sheer”和“ka-ka-ka-ka-”的鸣声,在繁殖期,雄鸟多在早晚间或正午鸣叫,叫声为嘹亮的上升哨音,声音多为单音节鸣声持续时间长,多音节鸣声持续时间较短,尤以清晨和傍晚鸣叫频繁,常常是走几步鸣叫一声,或边走边叫,鸣声洪亮,声似“ho-ho-”,常间隔数秒钟鸣叫一声。鸣叫结束时,有时还转为急促的“hoerhoer”或“ho-her,her”声。
社群行为
四川山鹧鸪常单独活动,繁殖期成对,秋末冬初多成5~6只的家族群活动。
种间关系
在四川山鹧鸪的自然保护区内,观察到与四川山鹧鸪同域分布的雉类有:灰胸竹鸡、白鹇、白腹锦鸡、红腹角雉,其种重点监测区域同域分布的只有白和白腹锦鸡。这4种雉类和四川山鹧鸪因有着明显的生态位分化,其之间都没有激烈的竞争,但同域分布的雀形目鸟类灰翅鸫则表现出和四川山鹧鸪相似的取食习性,会用嘴刨开落叶层寻找无脊椎动物,两者在取食上有一定的竞争。
在自然环境中,四川山鹧鸪的天敌有两类,一类是食肉目动物有:包括黄喉貂(Martes flavigula)、(Mustela spp.)、獾(獾亚科)、斑灵猫(Prionodon pardicolor)、蛇(Serpentiformes)等,其中黄喉貂和豹猫较为常见,对四川山鹧鸪的威胁也较大;另一类天敌是能够在密林间快速飞行的小型鹰类。这些天敌虽然会威胁四川山鹧鸪的某些个体的生存,但长期的进化让捕食者和猎物之间形成一个平衡,天敌的存在能让四川山鹧鸪的种群保持健康。
生长繁殖
交配行为
四川山鹧鸪的繁殖期为3~7月(主要是4~6月)。雄鸟在繁殖期间善鸣叫,用以警戒和保护领域不受干扰,从而保证整个繁殖期内有足够的空间和食物资源,提高配对率。雄性4月初进入发情期,一天有3~4h求偶鸣叫,雌性进入发情期将会靠近雄性,雄性见到雌性就追上配对;如果雌性未进入发情期而遇见雄性,就表现为被雄性追逐时躲避并发出惊叫声。其雄性求偶的方式为侧面型,尤其是在发情高峰期,求偶动作十分激烈,不轻易放弃,炫耀时间加长。发情时雄性头顶白色羽毛和前腹红色羽毛更鲜艳,而雌性体色变暗。一旦获得配偶,雌雄交尾,然后雌性营巢产卵。
产卵繁殖
在繁殖季节,四川山鹧鸪会营巢于海拔1300~1500m已被采伐过的原始阔叶林内,巢多筑在坡度较缓的地面上,通常紧靠砍伐后遗留下来的枯树桩基部,四周林下木较稀疏。巢为球形,侧面开口,巢材主要由枯竹叶、树叶及一些短的纤细树枝组成,初看像堆烂叶,极难发现。雌鸟隔天产1枚卵,窝卵数3~7枚,卵白色,每枚卵重23~24克,卵径(40~44mm)×(31~34mm)。
孵化发育
四川山鹧鸪的孵卵行为十分奇特,由雌鸟单独孵卵,雄鸟警戒和护巢。雌鸟通常早晨外出觅食,中午归巢,每天卵胚胎暴露在生理零度(26°C)以下的时间长达4.2h,孵化成功率却较高。孵卵期平均28~30天。早成雏早成性,出后即能活动,由雌雄亲鸟共同带领觅食。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根据2022年四川省林学会组织开展的四川山鹧鸪保护关键技术评估表明,经过多年的努力,四川山鹧鸪的种群总数量约2053~2224只,与2009年全国野生动物一调结果(约1000只)比较,四川山鹧鸪的种群数量增长了一倍以上,四川山鹧鸪保护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同时从栖息地面积来看,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工程以来,四川山鹧鸪的适宜栖息地面积增幅20.88%,达到6018.3平方公里,四川省实现了四川山鹧鸪种群数量和适宜栖息地面积的“双增长”目标,成功扭转了自2016年IUCN判断的种群数量下降趋势。
致危因素
第一,在人类活动的日益挤压之下,四川山鹧鸪的生存空间如对森林过度砍伐,使得它们的现实栖息地和潜在栖息地,破碎化程度都高。第二,人类干扰水平增加以及过度捕捉,如因四川山鹧鸪的肉较丰满,味美可口,当地猎人多喜猎食。第三,同域分布的雀形目鸟类灰翅鸫因与四川山鹧鸪有相似的取食习性,两者在取食上有一定的竞争。
保护级别
2016年,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濒危(EN)。
2021年,被中国列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一级保护动物”。
2021年,四川山鹧鸪被列入“十四五”国家林草规划抢救性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名单。
保护措施
中国政府将其定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IUCN) 在其编制的《世界濒危物种红皮书》中将其列为濒危( EN) 等级( IUCN,2014) ,IUCN物种生存委员会、国际鸟类联合会( Bird Life International) 和世界雉类协会( 世界宠物协会) 鹑类专家组将四川山鹧鸪及其栖息地保护管理作为鹑类保护行动计划最优先的领域。
在中国于1998年和1999年,四川省先后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四川山鹧鸪残存的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随后,在四川山鹧鸪的集中分布区内已建保护区17个,总面积308 426 hm2。其中国家级5个,省级3个,市级8个,县级1个,如黑竹沟、四川老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芹菜坪、八月林等自然保护区在内的一批自然保护地,四川山鹧鸪栖息地保护网络得以构建。尤其是四川老君山自然保护区,世界雉类协会、德国动物种群学会、北英格兰动物学会和WPA专家曾多次到这一区域对四川山鹧鸪及其栖息地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对该自然保护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取得的保护管理成效给予了肯定,称其对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2021年,四川山鹧鸪还被列入“十四五”国家林草规划抢救性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名单,标志四川山鹧鸪保护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参考资料
四川山鹧鸪.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4-10-20
四川山鹧鸪.IUCN.2024-10-20
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3-05-21
Arborophila rufipectus 四川山鹧鸪.生物物种数据库.2023-02-13
Arborophila rufipectus(Boulton) 四川山鹧鸪.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3-02-13
四川山鹧鸪.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3-02-13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2023-02-13
Arborophila rufipectus 四川山鹧鸪.物种评估与保护.2023-02-13
国宝四川山鹧鸪种群数量和适宜栖息地面积双增长.宜宾日报.2023-02-13
只有四川才有!这群“精灵”在宜宾撒欢.光明网.2023-02-13
四川山鹧鸪.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3-02-13
珍贵濒危物种回来了 四川山鹧鸪种群数量20年间增加60%.光明网.2023-02-13
四川山鹧鸪种群数量和适宜栖息地面积双增长.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3-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