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茶
岩茶,又名武夷岩茶,因“岩岩有茶,非岩不茶”而得名。属中发酵茶,青茶(乌龙茶),是中国乌龙茶中之极品,中国十大名茶之一。
武夷岩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600多年前,起源于武夷山中的古刹名观,由一位名叫观的和尚道士首创。文字记载武夷岩茶肇始于天宝元和年间(公元806—820)。武夷山岩石主要表层的土壤则是富含腐殖质的酸性红壤,经纬度118.01’,平均海拔六百多米,最高的三仰峰729米。属于中海拔地区。正岩区的气候属于中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四季分明,无霜期长,年平均温度在18~18.5之间。雨量充沛,年降水量在2000毫升左右。这些地理环境适合茶树生长。武夷岩茶可以分为三类:武夷山本地品种、外地引进品种和新选育品种。
武夷岩茶,特指用种植在南平市武夷山市武夷山核心区域的武夷岩茶茶树之青叶,以武夷岩茶特有制作工艺制作,具有“岩骨花香”茶韵的茶品。干茶为紧致条索状,色褐黑或墨绿色,花香或果香宜人。制作岩茶的过程包括,萎凋,也就是凉青晒青的阶段。然后做青,接着炒青,再者揉捻,最后干燥。岩茶保管方式包括密封、保持干燥、避光,这样通常可以储藏24个月以上。
历史发展
武夷岩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600多年前,起源于武夷山中的古刹名观,由一位名叫观的和尚道士首创。根据《崇安县志》的记载,在唐朝贞元年间(公元785-805年),武夷山一带已经存在蒸焙后研磨成团状的茶叶产品,这可以被视为最早形式的武夷岩茶。文字记载武夷岩茶肇始于天宝元和年间(公元806—820)。唐朝孙横向达官显贵赠送武夷岩茶,在信札《送茶与焦刑刻书》中写道:“晚甘侯十五人,遗侍斋阁。此徒皆乘雷而摘,拜水而和。盖建阳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之品,慎勿贱用之!”武夷岩茶在唐代制成“腊面”在宋代制成“龙凤团”,北宋年间即被定为贡品,称为“北苑茶”。北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崇安县正式建县武夷山逐步走向兴盛,大量诗人往来,武夷岩茶的名气大盛。元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在武夷山九曲溪的第四曲溪畔,设立了皇家焙茶局,被称为“御茶园”。该局派遣了2名官员负责管理,并要求每年献上360斤的茶叶作为贡品。明代朱元璋执政后期,诏罢龙团风饼,改为芽叶茶。武夷岩茶的制造工艺在明末清初时期经历了从蒸青绿茶到炒青绿茶的转变。在清光绪年间(公元1875-1908),武夷岩茶的产量达到25万公斤,除了少部分销往国内外,主要出口到新加坡、菲律宾、英国、美国以及中国香港和澳门等国家和地区。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政府的支持下,武夷岩茶不仅恢复了水仙茶和奇种茶的生产,还着重发展了“肉桂”茶,“肉桂”茶已成为武夷岩茶的主打品种。
产地环境
武夷山位于福建省西北部地区,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17°377~118°19'、北纬27°27~28°04',总面积为999.75平方公里。武夷山为山地丘陵区地貌环境,其中,东部、西部和北部区域山势较高,而中部和南部区域则地势平坦;有38座山峰海拔超过1000米,土地面积12%左右区域的海拔达3到800米,46%的区域海拔为500-800米。同时,武夷山拥有同纬度地区最为广大的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并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全年的平均温度为18°C,平均相对湿度为78%,平均降雨量达1916.4mm,阳光布照充足均匀;土壤肥沃,森林覆盖率高达95.3%;自然茶园土壤采样点土壤质量和污染程度的pH值均小于6.5,土壤环境质量污染物限值达到了二级标准,其中镉、汞、铅、、铜、铬等污染物的指标均小于限值。武夷岩茶区的9个茶园内,其空气中二氧化硫、一氧化氮、等污染物的指标均小于相关标准规定限值,武夷岩茶产区空气质量的综合污染指数均小于0.6,空气质量达到优秀水平,为优质武夷岩茶的种植与栽培提供了有利的空气环境条件。茶园的土壤和空气质量指标都符合相关标准要求。武夷岩茶产区茶园基地环境条件优秀,为高品质武夷岩茶的生产的提供了良好条件,并有希望进一步认证为武夷岩茶绿色、无公害、有机武夷岩茶生生产茶园。这些优异的的自然资源及环境条件为茶树的健康生长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基础,也是武夷岩茶多年发展、名名扬海内外的重要条件。
武夷山市地区交通的发展为武夷岩茶的运销提供了巨大的便利。尤其在合福高速铁路线路开通后,线路内设置了南平市站和武夷山北站站两个站点,这对武夷山的交通提供了十分有力的支援,无论是对客流量的增加、商客运载的便捷还是茶叶产品的经销运输都有十分显著的效率提升。
茶树特征
武夷山地貌奇特,即便同一山岩、同一茶园或者近在咫尺的茶树,所产茶叶口感韵味可能都各不相同。在长期的自然演变中武夷山产生了形形色色的茶树品种,是名副其实的茶树品种王国,是茶叶界公认的茶叶品种发源地,有丰富的种质资源。
根据茶树的品种来源,武夷岩茶可以分为三类:武夷山本地品种、外地引进品种和新选育品种。
第一类是武夷山本地的茶树品种,主要包括武夷奇种(又称武夷变种)以及从中选育出的各种著名品种。这些本地品种在武夷山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其中一些优良品种已经通过无性繁育得到广泛推广和种植。例如,肉桂已经成为武夷岩茶的代表品种,而大红袍、水金龟、铁罗汉白鸡冠、半天夭等五大名从则是武夷岩茶最具特色的品种之一。
第二类是外地引进的茶树良种,主要包括近几十年至近百年来引进的品种,如水仙、青心乌龙、梅占、奇兰、本山、黄金桂、佛手、毛蟹等。
第三类是由茶叶研究机构培育的新品种,如金观音、黄观音、黄玫瑰、丹桂、瑞香、悦茗香、金凤凰等。
采制流程
武夷岩茶制作工艺属乌龙茶范畴.是我国乌龙茶类中的主要代表。制作乌龙茶的过程包括多个关键工序。首先,萎凋,也就是凉青晒青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茶叶散发出一部分水分和青草气,有助于释放茶叶的香气。接下来是做青,这是形成乌龙茶独特品质特征的关键工序。在这个阶段,茶叶被置于摇青机中,断断续续地摇动,引发一系列生物化学变化,从而形成乌龙茶的内在品质。炒青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它的主要任务是控制鲜叶的氧化过程,以形成丰富的茶香。揉捻是用来塑造茶叶外形的工序,同时也对提高茶的口感浓度有着重要影响。最后是干燥,它的作用是抑制酶性氧化,蒸发多余水分,软化茶叶,并产生热化作用,有助于消除苦涩味,使茶的滋味更加浓郁。
总的来说,武夷岩茶的制作工艺在乌龙茶的基础上进行深度发酵和焙火处理,采摘标准非常严格,同时运用了高超的焙制技术。
分类与特点
武夷山人民在世代的茶叶种植中经过不断的培育和筛选,积累了众多优秀的茶叶品种,这些茶叶不仅品质优秀而且数量丰富,品种之丰富囊括乌龙茶、红茶和绿茶等主要大类,其中品种最多的是乌龙茶,约有160余种。目前,武夷山的茶叶品种有六种命名分类:以生长环境为依据命名的,包括半天夭和不见天等;以茶株的形态命名的,包括国公鞭和醉洞宾等;以茶叶色泽合命名的,包括水红梅和白吊兰等;以栽种的年代命名的,包括宋玉树和正唐树等;以加工成毛茶后的香味类型命名的,包括石乳香和肉桂等;以历史或传说等命:名的,包括大红袍、白鸡冠和水金龟等。在武夷山的众多优质茶叶品种中,又以大红袍、武夷水仙茶和雀舌等最具代表性。
冲泡方法
岩茶的日常品饮有其独特的方式一工夫红茶。工夫茶源于武夷茶的生产制作和冲泡品饮。冲泡之前将茶叶置于橄榄炭火上,用毛边棉纸包裹,然后顺时针旋转、上下烘炙,以唤醒茶叶的香气。接下来是纳茶的步骤,将茶叶分层放入朱泥小壶,确保茶叶均匀。然后是洗茶,使用砂钵中的沸水,沿着壶边冲洗茶叶,注意不要直接冲向壶心,第一次的茶汤不饮用。接着是刮沫,将茶沫刮尽后盖上壶盖。然后是淋罐,用热水冲淋壶身,去除壶身上的茶沫,同时加温壶外。烫杯是将热水淋在杯子上,以盛热汤,激发茶香。最后是制茶,茶叶在壶中逐渐苏醒,茶汁溢出,可以分斟茶汤。分茶时要求“低、快、匀、尽”,将茶壶稍微放低一些,以避免茶香飘散,这称为“低洒”。
储存环境
岩茶具有较好的耐储藏性能,适宜储藏的温度通常要保持在20℃以下。正确的保管方式包括密封、保持干燥、避光,这样通常可以储藏24个月以上。储存期间,香味的损失较小。需要注意的是,岩茶的茶叶条索相对较粗壮,容易碎裂,因此不宜进行真空包装。通常的做法是使用坚固的外包装,内部可以采用铝箔袋或塑料袋来包装茶叶。
功效作用
武夷岩茶是中国传统名茶,盛产于闽北武夷山地区。它属于半发酵的乌沃茶,其中既含有儿茶素类单体多酚,又含有查黄素等复杂多酚。武夷岩茶具有"岩骨花香"的独特韵味图,并且具有抗氧化、体重控制以及预防心血管疾病、抗糖尿病等保健功效也得到广泛认可,长期以来,武夷山市当地居民一直使用武夷岩茶治疗腹泻、肠胃不适等疾病。
参考资料
福建武夷岩茶.中国农业信息网.2023-12-04
岩茶该怎么保存.普洱网.2023-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