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剑下天山》是中国当代作家梁羽生的一部长篇武侠小说。小说最初于1956年至1957年在《大公报》“小说林”专栏连载,后于1984年9月由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首次出版。
1954年,梁羽生受到“吴公仪和陈克夫国术表演”(武师比武事件)启发,开始积极尝试新派武侠小说创作。小说背景设定为清康熙年间平定三藩时期,以天山派弟子凌未风等天山七剑客行侠江湖为线索,描绘了一幅各族人民反抗清代统治的历史画卷。小说以洪门群雄聚集五台山欲刺杀多铎为起始,引出张华昭被捕,侠客四散以集结更多力量,凌未风等人入滇,冒浣莲等人入川,易兰珠留在京城解救张华昭,后七剑同聚天山,对抗清廷,迫使清兵退出西北的故事。其中还穿插了如凌未风和刘郁芳年少相恋,因误会相别,最终相认却因家国大爱而选择相忘于江湖等故事。该书塑造了有血有肉的剑客形象,描写了他们行走江湖所遇之事,展现了反抗异族侵略的豪杰志气,开拓了侠义与时代责任结合的武侠新境界。
《七剑下天山》是梁羽生早期新武侠小说的一大尝试,标志着作者在艺术上走向成熟。小说在2005年和2006年被改编为电影和电视作品。
创作背景
20世纪50年代,香港特别行政区旧派武侠小说没落,不被正统文学所接受,报刊上刊登的武侠小说水准低,且写作和故事都较俗套,欣赏性和趣味性较低。1954年,“吴公仪和陈克夫国术表演”(武师比武事件)在港澳地区引发关注。事件经媒体大肆渲染成为街头热点。《新晚报》总编辑罗孚见民众对比武打擂十分痴迷,便萌生出在报纸上连载武侠小说的想法。罗孚找来梁羽生,但当时旧派武侠小说已经没落,因此梁羽生拒绝了罗孚的邀请。罗孚不断鼓励梁羽生打破陈规,梁羽生终被说服。新派武侠小说的创作就此开始。《七剑下天山》便是这个时期的经典之作。
内容情节
清代入关后,为巩固王朝初建的权威和统治,颁布了禁武令。清军开始大肆杀戮中原习武之人,仁人志士集结反抗。康熙十三年,鄂亲王爱新觉罗·多铎参加在清凉寺进行的开光大典。易兰珠与凌未风,冒浣莲与傅山、刘郁芳、张华昭等因不同恩怨,分别来到五台山,欲生擒多铎。
易兰珠为杨云骢和多铎王妃的私生女。杨云临终前将易兰珠托付与凌未风,留下遗书让易兰珠杀死多铎报仇。易、凌二人在晦明禅师处学剑。冒浣莲之母董小宛被顺治帝夺走纳为贵妃。傅青主是冒浣莲之父冒辟疆生平挚友,受冒之所托照料浣莲。刘郁芳为前明鲁王余部首领、反清组织洪门总舵主。明清易代之际,鲁王建都绍兴市,后被爱新觉罗·多铎部下平定,鲁王余部因此与多铎仇深似海。张华昭则是抗清大将张煌言之子。
刘郁芳将多铎打伤。张华昭和易兰珠两人也出手对付多铎,张华昭负伤被捕。易兰珠夜探鄂王府,多铎王妃同意释放张华昭。因张华昭身上有伤,不宜出行,又正巧王妃侄子纳兰性德在身边,表示愿助易、张二人,因此将张华昭扮作书僮留下。
刘郁芳刺杀多铎未遂,和手下韩志邦离开,偶遇凌未风。凌未风本为鲁王旧部,与刘郁芳是初恋。少年时受人陷害致使旧部人员几被一网打尽,被刘郁芳误会贪生怕死,于是假作投江,上天山向晦明禅师学剑。此时重逢,凌未风样貌已有改变。刘郁芳觉得此人有似曾相识之感,对凌未风关怀备至。韩志邦一直暗恋刘郁芳,见此情状,负气离去。途中,韩志邦无意中发现舍利子以及已经失传的绝学“达摩易筋经”。与此同时,喇嘛也在寻找这些东西。韩志邦应喇嘛的首领之邀同往西藏。
刘郁芳与凌未风两人前往云南省,想利用吴三桂与清廷的冲突,图谋复国。后遇到了李思永。李思永为李自成后人。当年李自成在吴三桂与清兵夹击之下战死。二人原本有仇,但吴三桂意图造反,于是想与李家修好。李家为了先对付清代,也同意先将恩怨置于一边。席间吴、李二人发生不快,吴便将他们一齐关入地下水牢。傅山设计将他们安全救出。此前傅青主和冒浣莲入川查看形势,途中遇到了因为误会失手杀了亲生父亲而精神错乱的桂仲明。傅青主和冒浣莲等人将其治愈。桂与冒成为爱侣。刘、凌会合傅青主、冒浣莲和桂仲明形成五剑。
因张华昭许久未有音讯,傅青主命冒浣莲和桂仲明前往京城伺机救出张华昭。两人假扮成门僮混进相府。易兰珠同为救张华昭,扮作女飞贼闯入相府与楚昭南较量,被冒浣莲认出。在冒浣莲和桂仲明的帮助下,易兰珠全身而退。同生死共患难之际,张华昭与易兰珠永结同心。
清廷欲派爱新觉罗·多铎前往西南平定吴三桂和李自成余部。李思永之兄李来亨命易兰珠留在京中刺杀多格多。易兰珠易容打扮,蒙骗过多铎,将他一剑刺死,然后束手就擒。多铎王妃左右为难,自杀身亡。第二代白发魔女飞红巾对易兰珠之父杨云骢一往情深,视易兰珠为女儿,此时为了救易兰珠也来到了京城。她与凌未风、冒浣莲等人救出了易兰珠。易兰珠见自己的大仇已报、父母双亡,于是跟着飞红巾远走新疆,不再过问世事。
张华昭经此一事,早已心慕易兰珠,于是与凌未风、冒浣莲和桂仲明三人同上天山,劝说易兰珠继承父亲的遗志。但是飞红巾百般阻挠,众人不能如愿。在天山之巅,四人采到了能使白发变黑的优昙花,解开白发魔女多年心魔。在白发魔女的帮助下,飞红巾愿意放了易兰珠。他们在下山途中,遇到白发魔女的徒弟武琼瑶和逃避清兵围剿的李思永。武琼瑶为武林名家武元英之女,武元英和傅山又是生死之交。傅青主等人在回疆之前,请武元英集合西北各地入疆的天地会友,为李思永布置一个落足之点,重创基业。
清廷进攻西北,派楚昭南驻进新疆,出兵围攻傅青主等。楚昭南原为晦明禅师二弟子,因贪图功名利禄投靠清廷,背叛师门。刘郁芳被楚昭南迫下悬崖,被武琼瑶救了一命。凌未风被楚昭南活捉回去,众人死伤零落。
凌未风越狱不成,自度将死,便设法带出血书一封,向刘郁芳承认自己便是她的少年恋人。韩志邦在清兵迫近西藏自治区时逃到新疆寻求救兵,后遇到了刘郁芳等,依旧对刘郁芳旧情难忘。此时看到刘郁芳为了凌未风悲痛欲绝,于是假扮成凌未风将其换出,自己却丧生在楚昭南之手。傅山、易兰珠、桂仲明等人率众人与楚昭南正面交锋。楚昭南最终死在了易兰珠的剑下。清兵大败,被迫退出了西北。
此后,刘郁芳独往江南重整前明鲁王旧部,准备适当时机起兵。“天山七剑”中,凌未风传了晦明禅师衣钵,光大天山剑派。飞红巾又当了回疆各族盟主。桂仲明和冒浣莲在天山成婚。易兰珠、张华昭有情人终成眷属。武琼瑶也以天山为家。他们经常下山仗义行侠。
人物角色
《七剑下天山》中的“七剑”指的是凌未风、飞红巾、易兰珠、冒浣莲、桂仲明、张华昭和武琼瑶七人。
凌未风
凌未风又名梁穆郎,绰号“天山神芒”,继承晦明禅师的拳经和剑诀,是天山派第一代掌门。他几斗楚昭南,力保复国资金;探深牢解救易兰珠;在慕士塔格峰英勇解救刘郁芳。游走江湖之间,赤心肝胆,真实不渝,为人重情重义。凌未风与刘郁芳少年相恋,因误会分开,多年后解开心结却劳燕分飞,选择相忘于江湖。
飞红巾
原名哈玛雅,因喜披红巾在草原驰骋而得名。她倾慕杨云骢,又因爱而不得而一夜白头,成了第二代白发魔女。对杨云骢的私生女易兰珠视为己出。她领导天山地区百姓抗清,深受牧民爱戴。为人飒爽、正直。
易兰珠
易兰珠是反清义士杨云骢和满州格格纳兰明慧的私生女。杨云骢临终前将她托付与凌未风。易兰珠英勇无畏,为救张华昭闯入相府。后又易容打扮,刺杀多铎。母亲的自杀让她陷入极大的自责,她也因此成为了飞红巾之后的第三代白发魔女。最终与张华昭有情人终成眷属。
冒浣莲
冒浣莲是清代名士冒辟疆与名妓董小宛之女,被傅山收养长大。她勇敢坚毅,为救被困于皇宫的母亲多次铤而走险。她冰雪聪明,精通琴棋书,才气赢得才子纳兰性德的倾慕,两人互为知己,相谈甚欢,但冒浣莲对纳兰容若没有男女之情,而是钟情于桂仲明。后与桂仲明在天山成婚。
桂仲明
桂仲明是一位武功高强而又戆直纯真的少年,因误会自己失手杀了亲生父亲而精神错乱。后在傅青主和冒浣莲的帮助下病愈。他也因此与冒浣莲成为爱侣。
张华昭
张华昭为抗清名将张煌言之子。五台山刺杀爱新觉罗·多铎未果,因负伤被纳兰容若扮作书僮留下。后被众人救出。在天山上寻得优昙花解开白发魔女心魔。最后与易兰珠有情人终成眷属。
武琼瑶
武琼瑶为武元英的女儿,白发魔女的关门弟子。在大漠中勇救李思永,后与李思永结为夫妇。
楚昭南
楚昭南为晦明禅师二弟子,后背叛师门。他性格狂傲,见利忘义。原为孤儿,被傅山所救带上天山。因贪图功名利禄投靠清廷,与昔日同门、侠义之士成为死敌。冰河之战中楚昭南擒获凌未风,杀害前去营救的韩志邦,后被易兰珠击败,含辱自尽。
傅青主
傅青主又名傅山,绰号“无极剑”,是七剑中的“智囊”和精神领袖。他长着三绺长须,面色红润,儒冠儒服。年轻时曾为明代刑部千户,执法时误害了不少无辜良民,晚年为了反清复明多次奔走,为救遭屠城百姓力斗风火连城的十二太保,为救刘郁芳与天山派叛徒楚昭南恶斗。一直将晦明大师所赠“莫问前程有愧,但求今生无悔”奉为圭。
韩志邦
韩志邦是马场场主、原天地会总舵主。为人正直磊落,性情忠厚。机缘巧合寻得佛家至宝舍利子,习得已经失传的武林秘籍达摩易筋经。他情系刘郁芳,混入险牢以身换命救出心爱女子的意中人凌未风,不幸被楚昭南残忍杀害。
主题思想
《七剑下天山》传递了以侠胜武的主题思想。小说中人物的侠义与时代责任感相得益彰。
小说以七位侠客作为叙事主体,从他们的生存状态洞悉社会百态,刻画了有血有肉、有爱有恨的民族英雄形象。这些侠客们深谙武功秘籍,武艺超群。但作者最想表达的还是他们无惧与腐败暴虐的统治阶级作斗争的反抗精神、时代精神和时代责任感。例如,梁羽生将凌未风塑造成人民意志与理想的化身,他将目光放向更广大的国与民,而非对刘郁芳的痛苦和对韩志邦牺牲的忏悔上。《七剑下天山》不于江湖恩怨,将侠义升华到家国情怀和时代责任感的高度,拓宽了武侠小说的境界。
艺术特色
历史的叙述
《七剑下天山》中包含了对历史风云、战争背景、上代冤仇及民族大恨的描绘,历史跨度大且内容涉猎广泛。其中,梁羽生对历史的描写不仅局限于正史,还融合了民间故事、野史传说以及自己对可能发生的事件的想象,如“康熙杀父”情节。他对小说中历史的处理,使得内容情节充满真假虚实,历史与想象。
另外,书中塑造的众多耐人琢磨的人物形象,人物性格的发展及其一生的遭遇,在传递武侠传奇魅力的同时多了一份对历史兴亡,人不由己的感叹,读起来有一种悲壮的历史感。
爱情的刻画
《七剑下天山》中对历经坎坷磨炼的爱情的描绘让人动容。例如凌未风、韩志邦和刘郁芳三人的感情线索,其中交织着情与义、友情和爱情、失误和忏悔、追忆和逃避等多种因素。又如易兰珠、飞红巾、白发魔女三代白发,都是情伤至深而一夜白头,但其中滋味又各有不同,使读者读起来有种怵目惊心,无以名状之感。其中也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独到见解。如凌未风、刘郁芳、韩志邦,以及杨云骢、纳兰明慧、多铎,当他们之间的爱情纠葛仅仅是一种纯粹的情感关系,而非结合了善良正义等正面素质时,才体现出了爱情的独特与强大。
作者善于使用一些手法来刻画小说中的爱情。例如,作者利用词章的穿插为冒浣莲与桂仲明、纳兰性德的爱情纠葛烘托意境;故事安排上借鉴了外国当代电影手法,在当时很新颖。
诗词的运用
诗词是《七剑下天山》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出作者对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小说中的诗词往往不仅准确、对仗工整,精美典雅,同时也精炼了故事情节。例如小说回目“侠骨结同心,百尺楼头飞剑影;幽兰托知己,一生恨事向谁言”。
其次,作者用诗词抒发了人物情感。开篇《八声甘州》上阙:“笑江湖浪迹十年游,空负少年头。对铜驼巷陌,吟情渺渺,心事悠悠!酒冷诗残梦断,南国正清愁。”通过“巷陌”“酒”等意象,营造凄凉的景致,借景抒情,表达杨云骢看到心爱之人要另嫁他人的苦闷与不舍之情。又如小说写到冒浣莲与桂仲明成婚时,纳兰性德在万里之外对月怀人。作者用几句诗词“谢娘别后谁能惜?漂泊天涯,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将纳兰的悲凄之情抒发得非常到位。
作品评价
作品语言
《七剑下天山》中的诗词常受到高度评价。浙江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卢敦基认为书中常穿插词章,使意境显得更加深幽美,语言亦华美。
《七剑下天山》中有许多精彩的武功描写。著名学者费勇等认为练剑比招并非以命相拼,作者让读者在观赏活灵活现的动作时,也能感受到一种动态美,体会到中国武术的审美价值。中国现代文学学会理事汤哲声等说:“梁羽生对武功的描写十分‘正统’。他很喜欢写武功招式,名目繁多,花样迭出。
但《七剑下天山》对武功的描写仍存欠缺,还未能达到将武功与人物性格的描写相结合的程度。中国现代文学学会理事汤哲声等觉得其缺乏灵气,并解释道:“原因在于作家没有注意到将武功与人物的个性结合起来写,他太注重‘招式’的繁复和变化,没有注意到不同个性的人使用同样的招式会有不同的变化。”
情节与人物
在小说情节的描绘上,《七剑下天山》篇幅大,线索多,整体感不强。学者王淑芝评价其情节不完整、不丰满,有重复之嫌。浙江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卢敦基认为情节安排上还借鉴了深受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影响的外国当代电影手法,更见新意,但稍嫌零乱。
在小说人物的塑造上,学者刘新风、陈墨等称赞《七剑下天山》的人物刻画体现出作者关于天山一派历史渊源的巧思。此外,《七剑下天山》中的易兰珠、刘郁芳等女性形象的刻画较为成功,体现了梁羽生进步的女性观念。著名学者费勇等认为这些女性并非为爱情而生,她们对独立、尊严与事业的追求往往还具有甚过须眉之势。
《七剑下天山》对人物角色的塑造仍存欠缺。著名学者费勇等认为《七剑下天山》在很多方面比不上梁羽生的其他作品,且凌未风的塑造有“抄袭”牛虻的嫌疑。尽管他做了些补救,但依然不够。浙江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卢敦基评价称,《七剑下天山》的主要人物性格不够鲜明。
相关争议
卢敦基等不少学者对《七剑下天山》的爱情的动人描写称赞有加。但小说的故事结构和细节描写,常被认为借鉴了外国小说《牛虻》。两部小说的男主人公都是因冲突误会被爱人打了一记耳光后愤然出走,在他乡不幸染上恶疾;他们少年和中年时期的容貌都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女主人公都会拿对方的画像来试探心意,并且为当年的一记耳光道歉内疚,而男主人公最后都是冷漠处理。对此,梁羽生说:“自己虽利用了《牛虻》的某些情节,但在人物的创造和故事的发展上,却是和《牛虻》不同。”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孙宜学认为《七剑下天山》对《牛虻》进行了扬弃。《七剑》把牛虻一分为二,将牛虻的精神气质和生活道路分别置于凌未风和易兰珠身上,其间又穿插了其他情节,使得故事更加复杂化。但同时一分为二的做法又减弱了悲剧冲突的力量。
作品影响
《七剑下天山》是梁羽生早期新武侠小说的一大尝试,标志着作者在艺术上走向成熟。尽管先前已有《龙虎斗京华》等作品,但从《七剑下天山》开始,他的风格由以写实为主转向写实而浪漫,从此确立了其典雅浪漫的创作风格,梁羽生的武侠小说也由此真正开启新派之路。
衍生作品(电影、电视)
参考资料
七剑下天山.爱奇艺.2023-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