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兔(学名:Lepus timidus),别名变色兔,兔科兔属哺乳动物。雪兔体长430~610毫米,雌性比雄性略大,耳朵短而窄,长60~90毫米,有约30毫米长的黑色尖端,尾极短,长仅达后足之半,约50~75毫米,后足长130~155毫米。雪兔一年三次换毛,2月~5月,由白色到褐色,6月,褐色到褐色,10月~2月,褐色到白色。雪兔的皮毛可分为三层,包括长约15毫米的底毛,25毫米的绒毛和40毫米的护毛,绒毛的颜色变化引起体色变化。雪兔夏季体背面呈暗褐色、灰色、灰褐色或黄褐带色,尾巴呈白色。冬毛密而长,体两侧毛长可达50毫米,毛色呈白色或灰蓝色。雪兔寿命可达8~10年。
雪兔是环北极分布型的动物,分布范围包括爱尔兰和苏格兰的高地,意大利阿尔卑斯山高海拔地区,波兰东部,芬诺斯坎迪亚地区,以及从西伯利亚地区延伸到北海道的欧亚大陆北部。雪兔适应高山和北极生活,分布于海拔800~3700米之间,栖息在冻原、森林、林缘及丛林地带,有时也在河谷和沼泽地出现。
2019年,雪兔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等级为无危(LC),2021年,作为二级保护动物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演化历史
雪兔为欧亚寒温带代表,化石见于西伯利亚中更新世及欧洲晚更新世。
欧洲西南角的伊比利亚岛上的三种野兔,格拉纳达野兔(Lepus granatensis)、欧洲野兔(Lepus europaeus)和扫帚兔(Lepus castroviejoi),均携带了雪兔(Lepus timidus)的线粒体脱氧核糖核酸单倍型,但半岛上并无雪兔分布。因此,雪兔可能在晚更新世的冰川时期有大量种群,在气候转变期间,北极的雪兔与温带的野兔物种相遇并杂交。
形态特征
雪兔体长430~610毫米,体重呈季节性变化,6~10月,脂肪含量低,1~3月体重达到最大值,在繁殖开始后逐渐下降,重1.4~4.7千克之间,雌性比雄性略大。雪兔耳朵短而窄,长60~90毫米,有约30毫米长的黑色尖端,听泡长11~12毫米,颅长94~100毫米,颧宽41~49毫米,眶后宽14~16毫米,鼻骨长37~39毫米,乳突宽21~23毫米,门齿孔长22~24毫米,齿隙约26毫米,上颊齿列长17~18.4毫米,雌性乳头4对。雪兔后足长130~155毫米,尾极短,长仅达后足之半,约50~75毫米。
雪兔一年三次换毛,2月~5月,由白色到褐色,6月,褐色到褐色,10月~2月,褐色到白色。雪兔的的皮毛可分为三层,包括长约15毫米的底毛,25毫米的绒毛和40毫米的护毛,换毛是由于绒毛颜色的变化。雪兔夏季体背面呈暗褐色、灰色、灰褐色或黄褐带赭色,高海拔地区和北极地区趋于灰褐色,而低纬度地区的趋于棕褐色,两侧毛色较淡,混有棕黑色和黑尖针毛,只有尾巴呈白色。冬毛密而长,体两侧毛长可达50毫米,毛色呈白色或灰蓝色。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雪兔是环北极分布型的动物,分布范围包括爱尔兰和苏格兰的高地,意大利阿尔卑斯山高海拔地区,波兰东部,芬诺斯坎迪亚地区,以及从西伯利亚地区延伸到北海道的欧亚大陆北部。
亚种分布
雪兔共16个亚种分类,其亚种分布如下表所示:
中国分布
雪兔分布于中国黑龙江省呼玛的鸥浦、虎林市、密山市,内蒙古自治区根河市的阿龙山、牙克石市的西尼气、伊列德克、乌奴尔,内蒙古东北部的鄂温克、鄂伦春族,黑龙江的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完达山以及新疆。
栖息环境
雪兔适应高山和北极生活,分布于海拔800~3700米之间,栖息在冻原、森林、林缘及丛林地带、有时也在河谷和沼泽地出现。在俄罗斯南部,白杨林和灌木丛是雪兔的栖息地。
在中国,雪兔栖息在大兴安岭的落叶松林和针阔混交林中,活动于林缘地带,也常见于河岸的灌木丛。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雪兔饮食适应性强,矮柳(Hygrophila sp)、桦叶(桦木属)、杜松(Juniperus rigida)、杨属(Populus)、金雀儿(紫雀花属 communis)、花楸(花楸属 pohuashanensis)和帚石楠花(Calluna vulgaris)是雪兔主要的食物来源,冬季,积雪限制了雪兔对小树枝、树皮、青苔和地衣的摄入,帚石楠花成为主要的食物来源。雪兔很少饮水,人们认为它们可能会食用雪。冬季时雪兔会背对风进食,用爪子清除食物表面的积雪。
雪兔有两种消化形式形成的粪便,一种为圆形的硬粪便,一边吃草一边排出,另一种是由盲肠富集了大量维生素和蛋白质,由胶膜裹着的软粪便,常在休息时排出,排出时将嘴伸到尾下接住,再重新吃掉,以充分利用其中比普通粪便中多4~5倍的维生素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因具有这种双重消化功能,所以抗寒抗饥。
节律行为
雪兔在日落、黎明和夜间活动。雪兔冬季夜晚活动13小时左右,春季活动8~9小时,夏季活动8小时左右,在夏季夜间较短时,白天的活动会增加。白天,雪兔会在地面或雪地的小凹穴中短暂休息,耳朵靠后,眼睛半闭,只睡几分钟,醒着的时候会仔细“梳理”自己。天气干燥时,可以看到雪兔在尘土中打滚。
穴居行为
夏季,雪兔隐藏在植被中,冬季,则以岩石裂缝或洞穴作为庇护。雪兔通常利用旱獭属留下的洞穴,偶尔会在地下挖出1~2米长的洞穴。据报道,爱尔兰的雪兔不挖洞,阿尔卑斯山脉的雪兔也不会自己挖洞,但在俄罗斯的哈塔那加,雪兔有长达7米洞穴的报道。
家域行为
苏格兰亚种雪兔(Lepus timidus scoticus)的活动范围为113公顷,雌性为89公顷。日本,在雪地中追踪11只雪兔,成年雄性的日间活动范围为16公顷,成年雌性为10公顷,4~7月繁殖期间,雌性的活动范围为3.7公顷,幼兔为1.6公顷。雪兔的活动范围可以重叠,不存在领地争斗。
社群行为
雪兔比其他野兔更具有社会性,常在同一地点集群觅食,可能成对生活。
生长繁殖
雪兔是雌性主导制度,多只雄性会试图同时与一只雌性相配,导致雄性之间的斗争。繁殖季节,雌性留下特别的气味痕迹,雄性跟随雌性2~20米数小时,如果雄性靠得太近,雌性会用前爪向后攻击雄性,或者把耳朵向后仰着转向雄性作为警告,一只雌性可能与五只或更多只雄性交配。雪兔在1月底开始交配,雌性雪兔在4~9月期间产仔,每年繁殖1~2窝,偶尔有三窝,窝的产仔数与母亲的体型大小相关,也因地区和栖息地而异,平均每窝3~5只,雌性妊娠期47~54天。
幼兔平均出生体重为70~130克,出生时就被密毛,已睁眼,立即开始吸吮,出生后9~10天断奶并开始独立寻找食物,在出生后的第一年不会繁殖。
雪兔寿命可达8~10年,最长可达18年。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据1977~1979年的资料,估计分布于中国大兴安岭地区的雪兔数量可达几万只,但截至1991年,雪兔数量急剧下降。2002年,北爱尔兰苔原地区的雪兔密度明显降低。截至2003年的调查显示俄罗斯和瑞典南部的极地地区雪兔数量下降。2014~2015年,雪兔在苏格兰的数量也有所减少。
截至2018年,大部分地区的雪兔种群数量保持稳定,北欧略有波动,阿尔卑斯山脉地区可能下降。
保护级别
2018年,雪兔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等级为无危(LC)。
2021年,雪兔作为二级保护动物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致危因素
雪兔的种群数量受到冬季食物供应、寄生虫以及天敌捕食的影响。雪兔的天敌有猞猁(Lynx lynx)、狼(CanisLupus)、黄鼬(Mustela sibirica)与猫头鹰(Strigiformes)等。
在苏格兰,人类射杀是导致雪兔数量减少的重要因素,另外,鹿、羊和牛的过度放牧导致石楠花减少,也影响了雪兔的食物供应。在中国,80年代初,人们以食肉和皮毛交易为目的大量猎捕雪兔。
气候变暖,冬季积雪覆盖时间变短,导致雪兔季节性伪装不匹配,可能增大其被天敌发现的风险。
保护措施
自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在黑龙江省的雪兔栖息地建立了呼中、七星子和三环泡自然保护区,在新疆阿尔泰共和国山区建立了喀纳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20年,英国投票通过未经许可全年不可以扑杀雪兔。
主要危害
雪兔是兔热病、春夏脑炎和有蹄类坏死杆菌病原的携带者。
兔热病是土拉弗朗西斯菌(Franeisellatularensis)所致的人兽共患病,通常在兔形目和啮齿目中流行,人类多是通过接触或以节肢动物门为媒介而被感染。临床表现有发热、淋巴结肿、皮肤溃疡、等眼结合膜充血和溃疡、呼吸道和消化道的炎症以及毒血症等。
春夏脑炎是由森林脑炎病毒(Tick-borne 脑炎 virus,TBEV)引起的急性神经系统传染病,主要传播源是野生啮齿动物和鸟类,通过硬蜱叮咬传播。
主要价值
雪兔兼有皮用价值和肉用价值,其粪便还可作优质的有机肥,雪兔作为中国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不可随意捕捉。
参考资料
雪兔.物种2000.2024-10-01
Mountain Hare.IUCN.2024-10-01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版p6.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4-03-04
雪兔.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3-02-01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名录 (截止 2004 年底).生态环境部.2023-02-01
雪兔.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3-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