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陵又称西夏帝陵、西夏皇陵,是西夏历代帝王陵及皇家陵墓,位于宁夏银川市贺兰山山脉南段东麓,西傍贺兰山,东临银川平原,海拔1130米至1200米。陵园发现有9座帝王陵、271座陪葬墓、1处大型建筑遗址(北端建筑遗址)和32处防洪工程遗址,以及多座砖瓦、生石灰窑址,总面积约50平方公里。大约营建于11世纪初至13世纪初。截至2025年,西夏陵是西夏留存至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完整的考古遗存,直接为中国历史上延续近200年的西夏及其君主世系起到不可替代的见证作用,实证了西夏王朝在丝绸之路上的中继枢纽地位。
1227年,西夏灭亡,西夏王陵被蒙古国武装部队严重破坏。明代洪武年间,西夏王陵被明朝政府发现,并且出现了认为这里是西夏王陵的论断。1972年,中国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作出挖掘西夏王陵的决定。1977年,在发掘的陪葬墓MIII-107(原M177)中出土了鎏金颐和园铜牛等珍贵文物。1986年~1987年发掘的北端建筑遗址,推测为西夏祖庙遗址。
西夏陵在空间布局、设计理念和建筑形制继承了唐宋陵寝制度,又融入佛教信仰与党项族习俗,形成了特殊的信仰与丧葬传统。陵区每座帝陵都由月城和陵城相连组成,平面呈“凸”字形状,陵园内单体建筑角台、阙台、碑亭、献殿、陵塔及附属于陵城门的门阙和角阙的平面分布基本相同,形成西夏陵园群体建筑的基本格局。其中最具特色的是陵区在整体中轴对称布局基础上,以献殿、墓道及封土、陵塔构成的连线,偏置于中轴线西侧。
1988年,西夏陵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6年,西夏陵被列入中国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名录,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11年,西夏陵申遗工作正式启动;2012年,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21年10月,西夏陵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名单。2025年7月11日,有“东方金字塔”之称的西夏陵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60项世界遗产。
历史沿革
兴建期
公元1004年正月,李继迁身亡。同年7月,葬于贺兰山西南麓。公元1031年11月,李德明病亡,葬于贺兰山。
1038年,党项族族首领李元昊建立西夏。他将祖父李继迁、父亲李德明迁葬于贺兰山东麓,其中李继迁葬于裕陵,李德明葬于嘉陵。此后,在西夏国存续期间,西夏诸王死后皆归葬于贺兰山下,除追尊的太祖之裕陵、李世民之嘉陵以外,在《宋史·夏国传》记载的有景宗的泰陵、李谅祚的安陵氏、惠宗的献陵、李乾顺的显陵、李仁孝的寿陵、李纯佑的庄陵、李安全的康陵,每一任皇帝都记载了明确的陵名,但没有记载埋葬的具体位置。(除李遵顼李遵顼、李德旺李德旺和夏末帝夏末帝之外)
西夏陵的建造,大致从1032年(西夏显道元年)以后不久开始,到第八位皇帝遵顼初(1211后)结束。前后持续了一百多年时间。
衰败期
1227年,西夏被蒙古灭亡,在这场战争中,西夏陵墓遭到了彻底的盗掘破坏,陵区墓葬几无幸免,大型盗坑历历在目。明清地方志《嘉靖宁夏新志》记载:“贺兰之东,数冢巍然,即伪夏所谓嘉、裕诸陵是也。其制度仿巩义窑址宋陵而作。人有掘之者,无一物。”之后,清代《宁夏府志》录有:“宋西夏李氏墓,在宁朔县贺兰山之东。数冢累累然,皆继迁等墓。即伪夏所谓嘉、裕诸陵是也。”“西夏陵虽为后代所知,但由于西夏文献散佚殆尽,其陵寝制度不见记载。
地理环境
西夏陵园位于银川市西郊35公里贺兰山东麓中段,南起榆树沟,北迄泉齐沟,东至西干渠,西抵贺兰山下,东西宽约4.5公里,南北长约10公里,总面积近50平方公里。陵区在贺兰山中段南段东侧,为山前洪积扇地带,海拔1150-1220米。地表遍布砾石和粗砂,地基承重力大,保水性差,自然排水条件好。良好的地基使西夏王陵成功渡过了西北历史上的多场大地震。两周王陵所处位置常年降水量偏少,山洪暴发的可能性很低,利于陵园的整体保护。
景区布局
整体布局
西夏陵中帝陵共有9座,根据1990年所编号码,一号、二号、三号、五号、七号和九号陵位于平原之上,四号、六号和八号陵则依山而建。每一座帝陵均坐北朝南,呈纵向长方形,初建时每个陵园均有地下陵寝、墓室、地面建筑和园林,独立占地都在10万平方米左右,形制与布局大体相同。这些帝陵的外郭形制虽然有开口式、封闭式和无外郭式三种,内部结构却大体相同,分为角台、阙台、月城、陵城四部分。帝陵的外郭或宫城的长宽比例都在1.5:1.7之间,与史籍记载的兴庆府城郭的长宽比大致相当。
9座帝陵组成了一个北斗七星图案,陪葬墓也都是按星象布局排列。此外,陵区北部偏东,还有一座规模较大的陵邑性质的建筑遗址。遗址内广场、道路、院落、水井和房屋等遗迹皆清晰可见,布局规范整齐,四周筑有夯土城墙。城内分前、中、后三个部分,中部和后部的正中各有一座规模宏大的殿堂,其余建筑多集中在城前和城中,组成封闭式庭院。
诸陵布局
西夏各陵自有封域,占地面积通常为8万-15万平方米,平面布局不完全一致。其平面布局可以分为3种形式:
布局特征
西夏陵园的布局,沿中轴线左右对称布置,和唐宋陵园的格局是一致的。整个陵园有内外神墙,九座帝王陵呈现出愈随型愈靠前,愈规矩愈靠后;陵园建筑元素愈简约愈靠前,愈多样愈靠后。从已发掘陵墓情况可以看出,陵区陵墓排列等级森严,不仅帝陵与陪葬墓之间区别十分明显,陪葬墓之间的差异也很悬殊。
西夏陵布局严整,两周王陵每座帝陵都由月城和陵城相连组成,园内单体建筑由阙台、神墙、碑亭、角楼、月城、内城、献殿、灵台等部分组成。帝陵城墙外表涂抹赭红色细红泥装饰,陵塔、献殿及角阙建筑铺设板瓦和筒瓦及相关建筑构件。而陪葬墓最高规格仅有碑亭、城墙及墓冢组成,且建筑构件一般仅是红陶制品。
西夏陵借鉴和融入了秦汉以来特别是唐宋陵园之规制、因素,陵园形制以唐宋帝陵陵园建筑平面布局为蓝本,输入与糅合中原传统的祠庙建筑祭祀功能,建筑形式又接受、采纳了佛教建筑之影响、装饰,引进和契合佛教寺塔建筑格调,从而自成为“陵、庙、寺”于一体的建筑规制,集羌俗、汉俗、佛俗于一身。
西夏陵园的最南端是高大的阙台,阙台后是碑亭,这里曾停放着用西夏文、文言文刻制的歌颂帝王功绩的石碑。碑亭后是月城,月城里曾放置着文武官的石刻雕像。月城北面是陵城,陵台位于陵城西北,为塔式结构,八角形,上下各分为五级、七级、九级不等。陵台是两周王陵中的主体建筑,其外部用砖包砌并有出檐,为砖木瓦结构。西夏陵台建在墓室北方10米处,往上层层收分,为夯土实心砖木混合密檐式结构,偏离中轴线矗立,这是党项族的专利,在中国建筑史上史无前例。陵台到献殿有一条鱼脊梁封土,封土下面是墓道。墓室位于陵台南方10米处,为三室土洞式结构。墓室四壁立着护墙板,墓内有朽棺木,为土葬形式。陵城神墙四面有门阙,神墙四角有角台,这些代表着陵园的兆域地界。有的王陵还圈有封闭式、马蹄形式和附有瓮城的外城。
主要陵区
自1971年对西夏陵调查确认伊始,先后对西夏8号陵(现编6号陵)定陵地下宫殿、2号陵(现编7号陵)碑亭、108号陪葬墓(现编MⅢ-107号)、101号陪葬墓(现编MⅣ-001号)、3号陵东西碑亭、北端建筑遗址进行了调查试掘,9座帝陵只有7号陵被确定为西夏第五代皇帝李仁孝仁孝的寿陵,也是迄今为止唯一可以确定主人的陵墓。
1、2号陵
1、2号陵位于陵区南端,俗称“双陵”。两周王陵规模布局和建筑形制一致,茔域面积8万平方米。陵园由封闭式外城、陵城、月城及陵城外的建筑组成。陵城内有献殿、墓道封土、墓室、陵塔等,陵城外建筑包括四座角台、两座阙台及三座碑亭。
3号陵
3号陵位于整个西夏陵区的中部偏南,是九座帝陵中面积最大、地面遗迹保存最多、最完整的陵园的一座帝陵,茔域面积15.8万平方米。一般认为墓主是李元昊。陵园面朝东南,方向150°,为无外城式结构,由陵城、月城及陵城外的建筑组成。陵城内有献殿、墓道封土、墓室、陵塔等,陵城外建筑包括四座角台、两座阙台及两座碑亭。外围有四座角台,东北角台至西北角台间距272米、东南角台至西南角台间距407.4米、东北角台至东南角台间距463米、西北角台至西南角台间距457.6米;大致为南宽北窄的梯形。
4号陵
4号陵位于清泰陵西约2公里的贺兰山山脚下,两周王陵东、西、北三面环山,面积约10万平方米,坐北朝南。4号陵为无外城式结构,茔域面积10万平方米。陵园由陵城、月城及陵城外的建筑组成。陵城内有献殿、墓道封土、墓室、陵塔等,陵城外建筑包括四座角台、两座阙台及两座碑亭。
5号陵
5号陵地势北高南低。附属有瓮城式外城结构。可能是惠宗秉常的献陵。人为破坏较为严重,墙垣全部倒塌,风化严重。茔域面积10万平方米,陵园为半封闭式外城结构,由外城、陵城、月城及陵城外的建筑组成。外城无南墙,陵城内有献殿、墓道封土、陵塔等,陵城外建筑包括四座角台、两座阙台及三座碑亭。
6号陵
6号陵为半封闭式外城结构,茔域面积10万平方米。陵园由外城、陵城、月城及陵城外的建筑组成。外城无南墙,陵城内有献殿、墓道封土、墓室、陵塔等,陵城外建筑包括四座角台、两座阙台及两座碑亭。可能为李乾顺乾顺的显陵。6号陵是唯一经正式发掘的帝陵。因墓室早年被盗,出土文物极少。
7号陵
7号陵现存建筑遗址有外城墙的西南部、陵城的南墙和西墙、西南角台、两座阙台、碑亭、月城、墓室及陵塔。20世纪70年代在清理7号陵碑亭遗址时,出土的西夏文碑额残块经拼对为16个篆书西夏文字,汉译为:“大白高国护城圣德至懿皇帝寿陵志铭”,由此确定7号陵为李仁孝仁孝寿陵。
8、9号陵
8、9号陵位于陵区北部,陵园破坏严重,地上建筑现仅存陵塔。塔身四周可见柱孔,显露的夯土层和木骨遗痕清晰可辨,周围有少量灰陶和绿釉砖瓦等建筑材料。
背部建筑遗址
北端建筑遗址位于西夏陵区北部,坐北朝南,为三进院落,建筑群体呈轴对称分布,总面积6万平方米。1987年考古发掘显示各单体建筑遗址保存完整,出土有瓷器、泥塑、石刻、铜铁器和大量砖瓦等建筑材料。
陪葬墓
陪葬墓是西夏陵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埋葬西夏宗室和贵戚重臣,三五成群布列于帝陵周围。陪葬墓相对帝陵规模小,但形制多样,墓葬方式有一域单墓、一域双墓、一域三墓。墓冢有黄土冢、沙土积石冢和积石冢,形状分圆柱形、圆锥形、圆台形等。
出土文物
西夏陵历次考古调查、发掘的过程中,在帝陵、陪葬墓、北端建筑遗址采集、出土7100余件可移动文物,主要类型包括:一是建筑材料、建筑构件;二是石碑、石像生等残块;三是泥塑、壁画等残块;四是陶瓷器、动物形器、骨架、马具、武器、钱币等不同材质的装饰物、工具和生活用具等。
绿釉鸱吻
西夏建筑构件中的鸱吻,质地有琉璃、红陶、灰陶等。1972年西夏陵区6号陵出土了一批建筑构件,其中有一件琉璃鸱吻通高152厘米、底宽58厘米、厚30厘米,比昭陵出土的略大,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这件鸱吻通身饰绿釉,龙头鱼尾,双目怒睁,张口吞脊,獠牙外露,形象威猛神异,尾出两鳍,翻卷上翘;背饰鱼鳍纹,尾部饰鳞纹,是古代建筑物不可多得的精美之作。也是国内已知最大的琉璃鸱吻构件,展现了琉璃烧造工艺在西夏地区的传播,也体现了西夏建筑体量的宏大雄伟。
石雕力士志文支座
1974年出土于宁夏银川西夏陵区6号陵的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该支座为白砂石质圆雕,近似立方体,雕刻屈膝托举姿态的男性力士形象,面部浑圆、獠牙外露,腹系肚兜。座顶阴刻15字西夏文,背部刻文言文工匠姓名“砌垒匠高世昌”,为西夏陵出土的14件同类支座中唯一刻有文字的孤例,实证了西夏文字使用与汉夏工匠协作的历史。文物融合唐宋雕刻技法,兼具力度与细腻,是研究西夏美术史的重要实物。各两周王陵碑亭出土于的力士驮碑石座现有11件。这些力士碑座的造型基本一致
鎏金铜牛
鎏金铜牛,国家一级文物。1977年出土于西夏王陵177号陪葬墓中,身长1.2米,重188公斤,牛身横卧,两眼圆睁,头顶两角,角度优美,体态健壮,连中间脊背也隐约可见。它似乎劳作了一天,正在卧地休息。忽然听到了主人的呼唤,于是它抬起头,向主人望去。这只铜牛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从铸造工艺上也表现出当时西夏青铜制造的高超水平。同时,西夏墓葬中随葬制作如此精美肥硕的铜牛,也说明了牛和牛耕在西夏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为西夏农耕化的过程提供了实物佐证。
迦陵频伽
迦陵频伽又名“妙音鸟”,是印度乐神、佛教神鸟。迦陵频伽是西夏陵发现的唯一一种垂兽,形象和姿态都与出土的宋金时期脊饰更相似,既反映了西夏崇尚佛教,也体现了中原建筑艺术对西夏的影响。西夏3号陵园出土的妙音鸟分为陶质塑像、泥质红陶塑像、绿琉璃塑像三种。妙音鸟的造型有两种,一种造型是人头鸟身,头呈女人形状,双目下垂,神情端庄慈祥。头发以两串串珠拢起,围戴莲花形冠。双手合十放于胸前,上身前倾。两手腕各饰一腕钏,腹部做成蚕节状,身体两侧和尾部有长条形孔,可安插翅膀和尾翅。下肢是粗壮有力的鸟腿,双爪和腿向后平伸,底座为卷云纹状。整体造型好似展翅飞翔。另一种造型与前者塑像相似。它眉心有吉祥痣,头戴花冠,身穿短衫,身挂璎珞飘带,花纹细腻清晰。
灰砂岩残碑
在3号陵东、西两座碑亭进行了清理发掘,其中东碑亭出土残碑360片,3字以上者仅10余片;西碑亭出土残碑900余件,保存情况较好,但6字以上者仅有10多片,可识别之字最多达20字,有的有完整词语,如吐蕃、将军、宗亲、辽朝等。在6号陵出土汉东西两座碑亭至少有文言文碑1通,西夏文碑3通。西夏文这一创造,说明西夏为中华文明提供了特殊的贡献,显示出中华文明的多样性、包容性。
石马
在西夏陵发掘的177座陪葬墓中出土有颐和园铜牛、石马、铁器、瓷器、丝织品等文物。其中,1977年在西夏陵区陪葬墓墓室中出土的石马长133厘米、高70厘米、重355千克。原有彩绘,出土时都已脱落,只在唇部残留少许粉彩。该石马砂岩圆雕,四肢屈膝跪卧,马头稍垂,颈部呈弯曲状,瞪目立耳,马鬃整齐流畅地披散在脖子上,身体健硕浑圆,比例匀称,线条简洁凝练,姿态雄健,继承了汉唐的雕刻风格,生动地再现了西夏马的形象,不失为西夏石雕艺术的精品。
雕龙栏柱
6号陵出土有两段雕凿精细的雕龙栏柱,柱身三面刻二龙戏珠云纹浮雕图案,祥云缭绕,造型生动,柱身一面平素无纹,上、下各有一个长6.5厘米、宽5.5厘米的长方形榫孔,可与横栏套合,兼具美观和实用。展示了当时高超的石雕技艺。其上的龙纹图案,代表着皇室,与中原地区的龙文化有着密切联系,反映了西夏文化对中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文物价值
西夏陵是西夏留存至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完整的考古遗存,直接为中国历史上延续近200年的西夏王朝及其君主世系提供不可替代的见证作用,实证了西夏在丝绸之路上的中继枢纽地位。其在选址方位、空间布局、陵寝制度、陵墓建筑、营造技术、丧葬习俗等方面所体现的特征,全面承袭唐宋帝陵陵寝制度和传统木构建筑体系,吸收党项、吐蕃、回鹘、辽朝、女真等多元族群文化传统,充分展现了这一时期蒙古高原与青藏高原之间,以宁夏平原为中心,基于不同民族、不同生业、不同文化相互交流而产生的文化融汇与创新特征。西夏陵真实、完整地保存至今,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提供了重要见证,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西夏王陵构成了中国帝王两周王陵建筑中别具一格的形式。石刻造型和艺术风格既有唐代石刻的厚重,又有宋代的细腻和严谨。跪卧式的石马、岩羊,奇特的人像碑座都是唐宋陵园中少见的,具有明显的西夏陵特色。而西夏陵寝制度又借鉴、融入了秦汉以来特别是唐宋陵园之规制、因素,陵园形制以唐宋帝陵陵园建筑平面布局为蓝本,输入与糅合中原传统的祠庙建筑祭祀功能,建筑形式又接受、采纳了佛教建筑之影响、装饰,引进和契合佛教寺塔建筑格调,从而自成为“陵、庙、寺”于一体的建筑规制,与之相适应的丧葬习俗,集羌俗、汉俗、佛俗于一身,反映了中原传统文化与西夏民族文化在陵寝制度方面的交融,令人耳目一新。透过西夏王陵,使我们领略到西夏特色的建筑艺术成就,对西夏时期建筑工艺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为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发展史增添了可圈可点的一页。
开发保护
发现始末
明代洪武年间,西夏王陵被明朝政府发现,并且已经出现了认为这里是西夏王陵的论断。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德国飞行员卡斯特尔在飞越贺兰山的西夏帝陵3号陵时,从高空拍下一些造型奇特的“土堆”。1938年,他将在中国航拍到的相片整理成《中国飞行》一书,其中这张照片成为了20世纪中国重大考古发现的首份影像资料。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当地文物管理部门一度认为西夏王陵是一片唐墓。
1971年冬天,宁夏驻军某部为了完成战备训练任务,在民间传说的“昊王坟”附近挖战壕,当挖到地下一米多深时,翻出了不少刻有文字的残碑碎片。1972年,中国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正式作出挖掘西夏陵的决定。这次发掘活动的负责人为王冶秋,宁夏回族自治区展览馆承担西夏陵的主要发掘工作。1977年2月,开始组织发掘,由于西夏陵基本上被盗墓者光顾过,出土文物很少,至2014年,7号陵的墓主人确定为西夏仁宗李仁孝,182号墓主人的身份为梁国正献王嵬名安惠。
研究保护
1988年,西夏陵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1999年10月下旬,朱镕基总理视察西夏陵,对开放的三号陵园文物保护和旅游设施建设表示了特别关注,经国家计委拨出10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三号两周王陵的抢救保护和环境整治。
2000年,国家拨专款1000万元对三号陵进行清理发掘和保护。在保护中,甘肃敦煌研究院专家对3号陵实施了夯土喷涂注射化学制剂防风化处理,对1、2、4、6号陵底部风蚀空洞采取了土坯砌护措施。结果证明这两项技术措施对保护王陵效果明显,遗址坍塌现象得到缓解。西夏陵管理处还对保护区实行刺丝围栏,专人管理巡查,全面清理违章建筑,结束了“牛羊遍地跑、车辆到处跑、行人随便走”的混乱局面。
2001年,中国文物研究所曾给西夏王陵制定了规划方案,要求对陵区50平方公里内的部队和农场用房进行拆除,分期分批对陵区陵墓遗址及建筑遗存进行保护、维修、加固,平吉堡农场等全部迁出西夏陵保护范围,争取西夏陵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之列,使规划区内文物古迹和自然环境得到全面系统保护。
2006年,西夏王陵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列入中国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2007年,国家又拨款150万元组织人员对6号两周王陵地面遗迹进行清理挖掘,在探明陵墓形制后,采用物理土坯支撑措施进行全面保护。预计工期需要半年甚至一年的时间。6号陵园地面清理挖掘曾给考古带来惊喜。
2011年7月,国家文物局与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签署了“合作加强宁夏文化遗产工作框架协议”。同年11月,中国政府正式启动西夏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暨国家遗址公园建设项目。
2012年西夏陵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2013-2014年,中央和地方政府投入超过1亿元。在各级政府的关怀下,西夏陵申遗已经驶入良性循环的快车道。2013年开始对3号、4号陵周边环境集中整治,整治面积4万余平方米;2014年9月完成了通往1号、2号陵游览道路及管理中心建设;2014年12月,一座部队老营区拆迁工作顺利展开,拆迁、回填、修复面积8万余平方米。
2015年,国家文物局将西夏陵申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作为重点扶持项目。至2016年年底,王陵多项修缮工作完成,申遗工作进入了冲刺阶段。1区、2区、3区、4区,从1号到9号帝王陵恢复了历史的原始风貌。配合申遗工作的遗址安全技术防护工程、遗产地监测系统、遗址本体保护工程等设计方案陆续编制,并完成了1号、4号、6号陵和3区39号陪葬墓的加固保护,西夏陵大范围安全技术防护工程、西夏陵遗产地监测系统工程等也已经完成。西夏陵的档案基础工作、西夏文物征集、遗产地基础信息数据库和西夏陵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等也已开展。陵区航空测绘学数据成果制作全面完成,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初具规模。为了助力申遗,在这5年的准备工作中,一步步解决了周边农场、军事单位、农牧户多的现实难题。
2017年,西夏陵挂牌第三批国家遗址公园,环境整治与基础设施升级加速。
2018年4月13日,西夏陵入围“神奇西北100景”。
2021年10月,西夏陵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名单。
2024年,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夏陵考古项目负责人柴平平带队对3处防洪工程遗址开展调查发掘,初步厘清了陵墓建造者如何顺应地势修建防洪墙和排水沟,疏导雨水,抵御洪水冲击。
列入世界遗产
2025年7月11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西夏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西夏陵是西夏留存至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完整的考古遗存,直接为中国历史上延续近200年的西夏王朝及其君主世系提供不可替代的见证作用,实证了西夏王朝在丝绸之路上的中继枢纽地位。西夏陵真实、完整地保存至今,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提供了重要见证,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相关文化
影视
2014年,纪录片《远去的西夏王国》播出,以西夏王陵为核心主题,展现陵园建筑特色与文化背景。
2016年年初,大型纪录片《神秘的西夏》在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频道正式播出。
作品
重要事件
2003年5月19日,位于保护区范围内的84号陪葬墓被宁夏平吉堡农场的职工用推土机推平,遭受严重破坏,已经无法恢复原貌。当地公安机关接到报案后,当即对施工负责人和司机共3人进行刑事拘留。
2006年,西夏陵由于长时间风化和人为破坏,面临大面积坍塌危险,中国加大了对西夏王陵的保护力度。
参考资料
【道中华】跨越千年的等待:神秘西夏陵何以成为西夏绝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2025-07-13
西夏陵考古遗址公园.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2024-02-06
Western Xia Mausoleum. 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2025-07-13
基层文博人 | 布加:坚守西夏陵 勤勉奉献23年.国家文物局.2024-02-06
文明探源丨昭彰“文明密码” 展现“多元一体”——“西夏陵”成功申遗综述.百家号-新华网.2025-07-13
西夏陵.银川市人民政府.2025-07-13
“西夏陵”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政府网.2025-07-13
权威访谈丨生动讲述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 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饶权谈“西夏陵”成功申遗.新华网.2025-07-17
“东方金字塔”银川西夏陵.新民晚报.2024-02-06
宁夏发布考古十大发现.中国日报网.2024-02-06
西夏陵见证中华文明多元融合历程.百家号.2025-07-16
西夏陵.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2025-07-13
文化新观察|在西夏陵寻迹中华.百家号-新华社.2025-07-16
“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揭晓考古遗址保护展示优秀项目公布.国家文物局.2021-10-18
贺兰雪,西夏陵.新民周刊.2025-07-13
西夏陵申遗成功!沉睡千年后成为中国第60项世界遗产.百家号-湖南日报.2025-07-13
“西夏陵”申遗成功!这些神秘陵塔下埋葬的是谁?.百家号-光明网.2025-07-13
西夏陵申遗成功!沉睡千年后成为中国第60项世界遗产.新湖南.2025-07-14
西夏陵何以跻身世界遗产名录?.上观.2025-07-13
东西问·镇馆之宝丨魏亚丽:“龙王之子”形象为何在西夏建筑出现.百家号-中国新闻网.2025-07-16
西夏陵,见证中华文明多元融合.百家号.2025-07-13
文博日历丨中国世界遗产+1 为什么是西夏陵?.央视新闻客户端.2025-07-17
听说西夏陵申遗成功 这些珍贵文物开启了热聊模式.百家号.2025-07-17
西夏“鎏金铜牛”千年国宝“云”绽放.中国新闻网.2025-07-16
道中华 |跨越千年的等待:神秘西夏陵何以成为西夏绝唱.中国民族网.2025-07-13
百闻不如一见|守护西夏陵的千年瑞兽.百家号.2025-07-16
“古冢记忆——西夏陵出土文物展”在泉州展出.百家号-泉州网.2025-07-17
西夏文字及文物中所见其使用情况.微信公众平台.2025-07-13
存在了189年的西夏王朝,留下了哪些珍宝?|博物馆巡游.百家号.2025-07-17
西夏陵为何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百家号-北京日报客户端.2025-07-13
「银川文旅集团•每日一景」|西夏陵——石马.百家号.2025-07-17
西夏陵:中华文明多元融合的历史见证.人民网.2025-07-17
在神秘西夏陵,见证多民族交流融合.百家号-新华社.2025-07-13
揭开“东方金字塔”神秘面纱.央视网.2025-07-13
残垣断壁散发皇家气派 西夏6号王陵藏着秘密(图).央视网.2025-07-13
宁夏17个景区入围“神奇西北100景”.百家号.2025-07-13
远去的西夏王国.豆瓣电影.2025-07-13
西夏陵84号陪葬墓竟被推平.光明网.2025-07-13
“特权车”耍特权随意出入 西夏王陵不堪践踏.荆楚网.2025-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