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道村位于太原市西山,全村人口295户、775人,党员 22 人,耕地面积仅有1568.4亩,柴化公路贯穿而过。白道村属于西山森林公园的一部分,所以是以绿色植被为主,人们可以来此登山,呼吸新鲜的空气,由于远离市区,能见度较好,也可以晚上来观星(一般晴天晚上都能看到亮度在0等以上的星星)。自上世纪90年代响应国家退耕还林的政策,村内树木茂盛,动植物及昆虫种类丰富,野生动物较多,有红原鸡、野兔、野猪、花栗鼠、蛇、狼(一般在深山,很少出来,晚上如果来观星,路况不熟悉的游客请避免进入深山)等。

村名由来

据说在古时由于当地夜晚劫道之人较多,客商及行人多在白天行走于此,故名“白道”,清·康熙帝阳曲县志》记载已有此村。

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上属于太原市西山,行政区划属于万柏林区化客头街道,有三条路通往白道村:1.可从太佳线在化客头乡由柴化路直达(公交可在下元坐847路直达,一天发车两趟);2.可从太原市尖草坪区柴村镇经柴化路直达;3.可从万柏林区圪僚沟村玉泉山森林公园公路直达(该路段由于封山一般禁止通行)。

地名汇总

河(来)、头前河、礼上、西礼上、车道沟、菜底沟、堡子、梨园、双涧、华脑地、上湾、山神爷沟、麻溪沟、河槽、眼睛库等。(地名由方言音译+意译而来,可能有一些不准确)

发展历史

1.清代属于太原府阳曲县管辖。

2.建国后49年-58年属万柏林区,58年-97年属北辰区,97年-2017年属万柏林区化客头街道

3.全村由于处于采煤塌陷影响区,在2013年底大部分村民搬迁至九院小区,仅余十几人留守。

居民构成

有王、周、李、石、张、等姓构成,其中以王姓人口最多,大部分是本家,清初时就有王氏族人在此居住,以前有家谱,但在文革时期家谱被毁。

经济发展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怀、支持下,白道村党支部按照“抓党建,谋发展,促稳定,富百姓,奔小康”的工作思路,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不放松,一手抓精神文明不动摇,实现了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2011年,全村社会经济总收入42.2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023元。

2019年环太原市国际公路自行车赛赛道从村中经过。

历史遗迹

1.关帝庙:建造年代不详,大概在晚清以前,位于村中央戏台南侧,现已重建。

2.龙王庙:为清康熙建造,位于村西山山顶,后因战事焚毁,现已重建。

3.狐仙庙:有两处,皆为近代建,一座位于北村口、一座位于西村口。

4.五道爷庙:大概建国初期建造,位于菜底沟500米处。

5.招财洞:位于菜底沟与玉泉山森林公园交界,为石砌建筑,具体建造年代不详,清末民初已有,后于2017年由玉泉山森林公园管理方重修。

6.狼虎寺:位于白道村与玉泉山森林公园交界,从“招财洞”出沿森林公园公路往西南走可到(有指示牌),寺庙现已倒塌(规划重建),仅余“高僧塔”一座(为万柏林区区级文保单位),在寺庙背后半山腰中。始建于公元420年左右(南北朝时期),距今已有近1600年历史。狼虎寺名在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修的《太原府志》卷五有载:“狼虎寺,在县西山下狼虎村。旧经云:古寺,魏太平真君七年废,大安市中复置。”县,指阳曲县太平真君拓跋焘拓跋焘的年号,太平真君七年为公元446年,距今已1500多年了。这年废寺,则该寺初建年代当在南北朝刘宋年间,即公元420年左右。堪称之为古寺了。大安,是耶律洪基耶律洪基的年号,在公元1085年至1094年间复置重建,距今也已九百多年。尔后,明万历《太原府志》卷二十四《古迹》载:“治平寺,县西二十里狼虎山,大观年重修。”大观北宋宋徽宗赵年号,即公元1107年至1110年间。治平寺即狼虎寺,这在清乾隆《太原府志》卷四十八《寺观》中讲得很清楚:“治平寺,在城西三十里狼虎山,土人名狼虎寺。北魏昙始禅师栖此,内有昙始行状碑,宋大观二年五月立石。”又査阅《阳曲县志》,在卷二《舆地》图下载:“正西乡王封上下都,共七十二村。白道村,距城三十里,有治平寺。”《寺庙》载:“白道村治平寺,在城西三十里虎狼山(按应为狼虎山),元魏昙始卓锡处,有行状碑,宋大观二年立。”从以上史籍记载可以清晰地看出该寺兴废历程:南北朝刘宋时初建,北魏时废,辽朝复建,宋代重修,后逐渐荒废。前后历时上千年之久。寺名狼虎寺,又称治平寺,概取治国平天下之义。高僧昙始(白足和尚)曾在此住持布道弘法,有宋碑一通为证,此碑立于公元1108年,此后是毁于战乱,还是深埋土中,迄未可知,殊感遗憾。唯祈待以后发掘,或可重见天日,则幸甚。

自然生态

在2014年整村搬迁后,有部分市区游客在节假日会选择来这里郊游和烧烤等,请各位在游览尽兴之后将产生的垃圾带走处理,避免对美好的环境进行污染!由于村内属于林区,所以山上严禁烟火!

村里风俗

七月初二:村里会邀请晋剧团唱戏,亲朋好友前来拜访,赶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