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中庸》是儒家的代表性经典,《大学中庸译解》重在体悟元典、分析元典的文化内涵,提倡《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并为“中庸之道”正本清源。本书中的原文均据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条理清晰、文辞简约;译文部分,准确精练,可读性强;解析部分,简要精当,字字珠玑,蕴涵着丰富的传统价值观表述,可以对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借鉴和滋养。书后收有五篇附录,有助于更全面深入地理解《大学》和《中庸》,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编辑推荐

《大学》和《中庸》是儒家的两部重要经典,是光耀千秋的文化瑰宝,对古代中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非常巨大的影响。其中众多的妙语佳言包含着极为优秀的思想文化传统,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本书尤其是结合作者本人从教六十余年的教育实践、人生体验以及当今社会现实,融古通今,深入浅出地讲述为学修身、为人处世的道理,强调应重视万事万物的差异性,求同存异,崇尚和谐,帮助读者跨越时代障碍去领会经典。国学研究者张葆全先生将自己传承经典的思想精髓融入新作,符合当前国家倡导文化自信、推广国学经典教育的时代背景,对构建和谐社会、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简介

张葆全,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曾任广西师范大学副校长(1984—1993)、校长(1993—1997),2002年退休。现受聘为广西师范大学国学堂专家委员会主任,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中文系首席教授,漓江学院终身教授,广西老教授协会教育专业委员会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广西儒学学会名誉会长,桂林国学研究会名誉会长。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和国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著有(或主编)《诗话和词话》、《历代诗话选注》、《宋代诗话选释》、《中国古代诗话词话辞典》、《新编今注今译昭明文选》、《玉台新咏译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先秦)、《先秦诸子散文赏析》、《论语通译》、《老子道德经译解》等著作多部。

目 录

大 学

经/3

传之首章,释明明德/8

传之二章,释新民/11

传之三章,释止于至善/14

传之四章,释本末/20

传之五章,释格物致知/22

传之六章,释诚意/26

传之七章,释正心修身/30

传之八章,释修身齐家/33

传之九章,释齐家治国/36

传之十章,释治国平天下/42

中 庸

第一章致中和,天地位而万物育/57

第二章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61

第三章中庸其至矣乎/63

第四章谁能食而知其味/65

第五章道之不行/67

第六章大舜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68

第七章择乎中庸,要能持守/70

第八章颜回拳拳服而弗失/72

第九章白刃可蹈,中庸难行/74

第十章仲由问强 (君子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76

第十一章君子遵道而行,依乎中庸/79

第十二章君子之道费而隐/81

第十三章道不远人/84

第十四章君子素其位而行/88

第十五章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92

第十六章诚之不可掩如此/94

第十七章大德者必受命/97

第十八章无忧者其惟文王乎/100

第十九章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104

第二十章郑哀公问政(从容中道,圣人也)/108

第二十一章诚则明,明则诚/120

第二十二章至诚可以与天地参/123

第二十三章唯天下至诚为能化/125

第二十四章至诚之道,可以前知/127

第二十五章君子诚之为贵/129

第二十六章至诚无息/131

第二十七章君子极高明而道中庸/135

第二十八章勿自用自专/138

第二十九章王天下有三重/141

第三十章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145

第三十一章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147

第三十二章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150

第三十三章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152

附 录

白鹿洞书院揭示朱熹/158

朱子家训朱熹/164

教条示龙场诸生王守仁/168

大学问王守仁/177

中庸三义张葆全/202

后 记

精彩章节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使学者彰显光明的德性,在于使学者弃旧图新,在于使学者努力追求并最终达到最完善的道德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道德境界然后才能有坚定的志向,志向坚定然后才能镇静不躁,镇静不躁然后才能内心安宁,内心安宁然后才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然后才能有所收获。

每种事物都有本有末,每件事情都有始有终。明白了这本末终始(孰重孰轻孰先孰后)的道理(知道做事情的轻重缓急),就大体把握住大学的宗旨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彰显光明德性从而平治天下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庭;要想整治好自己的家庭,先要修养好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好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好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好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接触和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接触和研究之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之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之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之后才能修养好自己的品性,自己的品性修养好之后才能整治好自己的家庭,整治好自己的家庭之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之后才能去治理天下使天下太平。

上自天子,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自身品性为根本。如果这个根本被搞乱了,家庭、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如果应看重的反而看轻,而应看轻的反而看重(不明本末终始、不分轻重缓急),却想做好事情,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事!

【解析】

这是《大学》的首章,朱熹认为是“经”,“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以下十章,则是释“经”之“传”,是“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本章开篇即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朱熹说:“此三者,大学之纲领也。”这就是说,大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高尚光明的道德,并且不断革故鼎新,使人格精神日臻完善。

英国教育家若望·纽曼1852年任大学校长时,作了一系列演讲,后来结集为《大学的理想》(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此书成为举世公认的大学教育经典。纽曼的一个重要观点是:与功利性的“专业成才”相比,培养健全人格的“精神成人”更为重要,旨在“精神成人”的“博雅教育”应在大学教育中占首位。

大学》的“三纲领”,其实质正是为了使学者完善人格,“精神成人”。

围绕着“三纲领”,接下来,是指示学者应走的路,这是一条具体明确的路线: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朱熹说:“此八者,大学之条目也。”

在这“八条目”中,“修身”为本,“修身”是最主要的条目,就好像一棵树,“修身”是它的根。“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都是为了“修身”,是“培本”的功夫,好像水分和肥料,都是为了使根正苗壮。而“修身”,则是为今后成人成才茁壮成长奠定基础。因为只有在“修身”这个根基之上,才能进一步“齐家”(好像在根基上长成了粗壮的树干),才能进一步“治国”,“平天下”(好像大树长满了枝叶,绽开了鲜花),从而实现自己的理想与抱负。

所以,在大学求学,“修身”是根本,切不可本末倒置,更不可舍本逐末。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者既是大学教育的纲领,也是学者修身的纲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

三纲领,八条目,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的思想体系,千百年来,一直是许多人,许多知识分子,甚至许多平民百姓的执着追求,是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他们崇高的精神信仰。在“三纲领”、“八条目”熏陶之下,许多读书人都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认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天下国家的兴亡,每个人都有责任),将“以天下为己任”(使天下国家太平是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

【记诵】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书评文章

“大学”“中庸”浸润社会价值观

刘英团

大学》和《中庸》,原为《礼记》中的两篇。南宋朱熹把《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供读书人阅读。朱熹还撰写《四书章句集注》以解释“四书”的文字和义理。朱熹曾说:“我平生精力,尽在此书,先须通此书,方可读他书。”在《四书》体系之中,朱熹认为《大学》是《四书》之首,既可引导初学者以正学之径,又值得学者终身玩味其义理。朱熹也极为推崇《中庸》,“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

张葆全的《大学中庸译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与坊间流传的同类书籍大不同。他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研究,学术研究集成了“诗话词话研究”“文选研究”“玉台新咏研究”“先秦诸子研究”“传统文化研究”五大板块的学术系列著作。其中,《大学中庸译解》不但集合从教60余年的教育实践、人生体验以及当今社会现实,融古通今,深入浅出地讲述为学修身、为人处世的道理,还据原文和朱熹解说(《四书章句集注》)为各章加了标题。张师“译解法”不但条理清晰地再现了经典风貌,信手翻阅一章也可顺畅地诵读,而丝毫不显突兀。每章之后,张葆全特摘录重要语句以方便熟读背诵,“读中庸大学,每早起须诵十遍”。朱熹说:“读书须成诵方精熟。”

“基本的社会价值观”是社会构成的骨架。如果“骨架”散了,则“社会”就崩溃了。《大学》和《中庸》是儒家的两部重要经典,堪称“儒家思想(或精神)的集大成者”。宋代大儒张载说过,学人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葆全的《大学中庸译解》不但回溯孔孟原典,还提出了不少新观点、新思想,是对“大学”和“中庸”学的新发展。如果说《大学》沉淀了我们的内心,那么《中庸》则进一步提升了我们的境界。“中”是原则,“庸”是实践,中庸就是知与行的统一。其中,张葆全对《大学》《中庸》具体思想的内涵、概念的转换和内容的阐述,对朱熹如何通过经学阐发理学的概念和思想的译解,不但实现了从经学向理学的过渡,还精准凝练地传承与弘扬了优秀的传统文化,更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而有了这一“主心骨”,整个社会一定会更和谐、更稳定。

朱熹曾言:“《大学》是个大坯模。《大学》譬如买田契,《论语》如田亩阔狭去处,逐段子耕将去。”张葆全也曾在课堂上对众生言道,《大学》《中庸》是“修身治人底规模。如人起屋相似,须先打个地盘。地盘既成,则可举而行之矣”。

其实,无论是比作“地盘”,抑或“坯模”,《大学》《中庸》不但承载了修身治国的根本之道,还确立了修学进德的正确导向。当代学者在学术成就和思想深度上胜过张葆全的可能不乏其人,但很少有人能把“大学”“中庸”之精要以生动自然的语言融汇贯通于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体系中。在这一方面,张葆全对《大学》《中庸》的译解是难以替代的。

参考资料

“大学”“中庸”浸润社会价值观.《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