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岩原鲤

岩原鲤

岩原鲤(学名:Procypris rabaudi),是原鲤属的一种鱼类,因栖息岩石间穴习性又称岩鲤,为中国长江上游的特有鱼类,主要分布在长江川江段及其附属支流中。岩原鲤曾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经济鱼类,其味道在长江鱼类中排名第一。由于过度捕捞、栖息地减小,以及自然繁殖率低等因素,野生岩原鲤的种群资源也不断减小,于2021年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岩原鲤鱼体侧扁,呈菱形;吻稍尖,口亚下位;须两对。侧线达尾鳍基部;尾鳍后缘有黑色边缘。其大多栖息在水流较缓、底质多岩石的水体底层;白天常栖居于缓流处的石穴内,夜晚外出觅食;食性杂,主要以底栖动物为食,偶尔也吃点植物,在越冬时会停止摄食;

1999年,中国人工繁殖岩原鲤首次获得成功,此后长江上、中游流经的部分省市陆续对其开展人工养殖。虽然已基本或全部掌握了岩原鲤的人工繁殖技术,但是大规模繁育的技术还不成熟,每年只能人工放流一定数量岩原鲤幼鱼,对野生种群的恢复和维持效果有限。2020年1月1日长江“十年禁渔计划”开启,包括岩原鲤在内的长江特有鱼类得到保护。

分类研究

中国记录的原鲤属鱼类仅有两种,其一为岩原鲤,另一种为乌原鲤(Procypris merus)。二者具有相似的形态、生态特点,分布范围有所差异。命名时间上,岩原鲤稍早,为1930年,乌原鲤为1933年。

形态特征

岩原鲤成年体长最长记录为49厘米,成年体重最大记录为12千克,平均体长15.5厘米,体重1.5~3.0千克。性成熟雌性体长大于雄性。其头部短小,鱼体侧扁,呈菱形,头部与躯干部交界处有一明显凹陷,背部隆起,肌肉发达,腹部圆,侧面看较平直。头部和背部呈深黑色或紫色,略带蓝紫色光泽,腹部呈银白色。鱼体被中等大的鳞片,峡部鳞片较小,鳞片后部有一小块黑斑。尾鳍后缘边缘呈黑色。侧线平直,具44~46片鳞片,向后延伸至尾鳍基部。

其眼中等大。吻部稍尖,吻长大于眼径。须2对,口角须略长于吻须。口为亚下位,深弧形,口裂末端位于鼻孔前下方。其唇部发达,体长20毫米以上个体唇部具有乳突;唇部后沟中断。外侧鳃耙21~28个。背鳍6根鳍棘,19~22根鳍条,第4根不分枝鳍条为硬刺,后缘具有锯齿;臀鳍3根鳍棘,5~6根鳍条;胸鳍1根鳍棘,16根鳍条;腹鳍2根鳍棘,8根鳍条。背鳍、臀鳍鳍棘特别强壮。胸鳍较长。尾柄细,尾鳍呈深叉状。

岩原鲤体色会受到栖息环境影响,当其生活在水质浑浊、透明度较低的水体中时,体色会变为浅灰褐色。“墨鲤”的绿背龟鮻因此而来。又因其经常穿游于岩石缝隙间,体侧鳞片时有被磨伤,遂鱼体再生鳞片较多。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岩原鲤为中国长江特有鱼类。其主要分布在中国重庆市、湖北省宜昌市以上长江水系,长江上游和中游的干、支流,嘉陵江岷江沱江渠江、酉水、赤水河以及金沙江中下游等江河均有分布。但2002年前后,其在嘉陵江、岷江、沱江、赤水河中已鲜见分布。2003年后,学术界普遍认为,其主要分布于中国四川省境内的江河中。

栖息环境

岩原鲤为底栖性鱼类,喜欢栖息在水流较缓并且底层有砾石、岩石缝、深坑洞的江河水体中,经常在岩石间活动。其也适宜生活在库底多石的山谷水库中。其生活适应水环境温度范围为2~36℃,通常在水温8~9℃以上时开始摄食,最适摄食温度为18~30℃。其摄食生长最佳的水环境溶解氧含量为3毫克每升以上,溶解氧含量低于0.93毫克每升时,鱼体出现浮头。其正常活动及摄食生长的水环境pH值为6.5~8.8。

生活习性

岩原鲤白天常栖居于缓流处的石穴内,夜晚外出觅食;食性杂,主要以底栖动物为食,偶尔也吃点植物,在越冬时会停止摄食。主要食物为摇蚊(摇蚊科)幼虫、水蚯蚓(Limnodrilus)、蜉蝣目(Ephemeroptera)和毛翅目石蛾昆虫幼虫、小型腹足纲、小鱼虾、寡毛类(Oligochaeta)、腐烂的维管植物碎片,也有少量的浮游动植物及着生藻类

岩原鲤不具有自残行为,喜欢集群在较暗的水体中栖息、活动。其摄食强度明显受光照影响,弱光条件下摄食强度较高,强光条件下摄食强度较低。

生长繁殖

岩原鲤雌雄个体都在3龄或4龄性成熟,天然水体里性成熟个体体重约为0.7千克。性成熟个体中,雌性雄性比例接近1:2,雌性体长大于雄性。在生殖季节,性腺成熟的雄鱼体色为深黑色,有蓝紫色光泽,体形较侧扁瘦长,吻部有两簇白色追星,用手触摸会感到带刺且粗糙,腹部侧扁不膨大;性腺成熟的雌鱼体色为青黄灰色,吻部也有追星,但用手触摸没有带刺感,腹部膨大比较柔软,卵巢轮廓明显,生殖孔肿胀、微红。由于性成熟的雌雄鱼体均有追星,其性别判断时常会出现误认的情况。

岩原鲤每年2月份开始产卵,雨水节气前后,2月份中下旬是产卵盛期,一直持续到清明节节气前后(4月初),另外在8~9月间还有一批排卵。其为多次产卵类型鱼类,怀卵量以鱼体重量为参考,在21600~36800粒每千克之间,一次性产卵量则在4000~10000粒每千克之间。

其成熟卵粒呈淡黄色,粘性较强,卵径为1.5~1.8毫米,受精卵在水温17.4~23℃开始孵化。仔鱼大量出膜发生在鱼卵受精后118小时左右。初孵仔鱼体长5.1~7.8毫米。仔鱼在出膜后第5天前后开始进食,出膜6~7天游泳能力增强,9~11天开始形成明显的趋光性,18~19天已可以迅速游动。

人工养殖

中国较早开展岩原鲤全人工繁殖研究是在1994年,1999年人工繁殖首次获得成功。在此之后,四川省重庆市湖北省等地逐渐开展岩原鲤人工养殖。

岩原鲤人工繁殖需要进行人工催产,得到精液与卵后,将二者搅拌混合,而后移入孵化槽,23℃恒温孵化。孵化时,及时清除坏卵。鱼苗生长到体长3厘米以上时,可以进行池塘培育。培育池应放置于室内或用遮阳布遮盖,要求长期有微流水,池底和池壁四周光滑。鱼种阶段易感染小瓜虫等病害,可在池底一角放置适量石块,早、晚喂食后应及时清理食物残渣,保持鱼池清洁。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野生岩原鲤分布区域狭窄,种群数量小,自然界中资源量不大,却相对稳定。1959年,宜宾市岷江下游,其渔获量可占总量的3%,年产量超500千克。1973年,四川省泸州市沱江口,其渔获量仍可占总量的3%。2002年后,其分布范围逐渐缩小,渔获量严重下降。随着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的兴建,其野生资源日益枯竭。

致危原因

岩原鲤野生种群数量减少可能主要由于:自然繁殖率低,分布区域有限,本身自然资源量偏少;因高昂的市场价格引发人为过度捕捞和非法捕捞;水体污染和非法采砂,以及长江上游干、支流筑坝建闸等原因,导致其生存环境受到很大影响。

保护等级

1998年出版的《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鱼类》中,将岩原鲤列为易危(VU)物种。2021年调整后的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将岩原鲤野外种群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保护措施

2020年1月1日长江“十年禁渔计划”开启,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启动10年禁捕,包括岩原鲤在内的长江特有鱼类得到保护。因其底栖生活的习性,不易受到江河表面水质污染影响,给予适当保护,确有可能提高其野生种群数量。另外,2002年后人工养殖和增殖放流的开展也在对其种质资源进行保护。

主要价值

随着人工养殖岩原鲤越来越多,其市场价格有所下降,但仍居高位,依旧是一种高效益的名贵经济鱼类,在消费市场供不应求。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无小刺、头小、含肉量高,是淡水鱼类中营养价值较高的鱼类。

参考资料

Procypris rabaudi (Tchang, 1930).catalogueoflife.2023-11-18

..2023-01-18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等级(2021).中国政府网.2023-01-18

Procypris rabaudi.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3-11-18

..2023-01-18

..2024-08-06

岩原鲤.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11-18

岩原鲤.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11-18

..2023-01-18

..2023-01-18

..2023-01-18

..2023-01-18

..2023-01-18

..2023-01-18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3-01-18

..2023-01-18

..2023-01-18

视频 | 胭脂鱼、岩原鲤…… 江边放生7万尾“悔过鱼”修复生态环境-网络记者-华龙网.华龙网.2023-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