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On The Road)是美国作家杰克·凯鲁亚克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是“垮掉的一代”文学代表作品之一。作者于1951年完成初稿,原稿题目名为《垮掉的一代》,1957年出版时小说题目改为《在路上》,并在初稿的基础上对内容作了修改。小说的出版被《纽约时报》评委“一个历史性的时刻”。
《在路上》是根据作者本人及其朋友的旅行经历为素材,记录了20世纪四、五十年代垮掉派分子的生活方式和情感体验。该小说分五个部分叙述了身为美国作家的主人公萨尔·帕拉迪思(以凯鲁亚克为原型)和他的朋友迪恩(以凯鲁亚克的朋友卡萨迪为原型)以及其他几个朋友三次横穿美国东西海岸及一次墨西哥之行的故事。
《在路上》所传达的也并不是以迪恩为代表的“垮掉的一代”的反叛、颓废的生活方式,而是“垮掉的一代”反叛背后的探索与追寻,是一种存在于精神领域的信仰,是隐藏在显性的绝望背后的隐性的希望。小说采用了即兴式的自发性写作,作者打破了线性叙述的小说传统,以寻找为主题贯穿整部小说,使其充满了博普爵士乐的韵律。
《在路上》的发表对于当时僵化的社会思潮来说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并为美国文学界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一直以来都被奉为“垮掉的一代”的经典著作,并入选为 《时代杂志》二十世纪百佳英文小说之一 。1972年,《在路上》被列入“企鹅现代经典系列”,1988年被兰登书屋评选为“20世纪最重要的英语小说之一”,2012年该小说被改编为电影在美国上映。
创作背景
社会背景
上世纪5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经济日益繁荣,美国国内矛盾不断加剧,社会动荡,社会气氛压抑沉闷,历来以公民无时无刻不在的自由而骄傲的美国人感受到了威胁。同时,物质的繁荣和科技的发展与人们的精神空虚形成巨大的落差,一切商品化,社会被恐惧和陈腐思想所统治。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大批的美国青年对现实不满,但迫于反动高压政治压力,便以另外一种方式表示抗议。他们藐视传统观念,行为离经叛道,长期浪迹于社会底层。同时在文学领域出现了富有反抗精神,向保守文化的统治发起冲击的作家及文学作品,形成了所谓的“垮掉的一代”。另外,亚文化边缘性而被主流文化所排斥的经历,使得以凯鲁亚克为代表的“垮掉的一代”作家们诞生了反抗社会主流文化的思想,并尝试通过作品来表达自己对主流文化的批判与反抗,而凯鲁亚克的代表作《在路上》就是在这样背景下创作出来的。
写作背景
1940年初凯鲁亚克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曾几次中断学习,先后两次在商船工作,并有过海军服役的经历。1944年,凯鲁亚克先后认识了几位“垮掉的一代”的核心成员。1946年凯鲁亚克在纽约结识卡萨迪,从此开始了他们三次横穿美国大陆和一次墨西哥公路之行。
1951年4月,凯鲁亚克将自己关在纽约的一间公寓里三个星期,在亢奋的状态下写下了17万字的小说初稿,原稿题目名为《垮掉的一代》,整部手稿长达120英尺,没有标点、没有分段,且整个由单倍行距组成。该小说的写作素材来源于作者过去7年间和友人在公路上旅行的经历,小说中的人物名字采用了现实中人物真名。4月17日小说创作完毕,凯鲁亚克希望出版社能够原封不动的出版原稿,但遭到了出版社的拒绝。后来在就职于维京出版社的学者马尔科姆·考利的帮助下,替换了人物真名,删除或修改了一些情节,并对段落,撇号等进行重新排版。几经周折,1957年小说才得以出版。
内容梗概
第一次旅行:主人公萨尔在经历了一次灾难性的离婚后通过朋友认识了充满传奇色彩的迪恩,当时迪恩在纽约一家停车场工作,两人与忧郁、隐晦的诗人卡罗建立了友谊,不久后迪恩重返丹佛。迪恩的出现使萨尔心中去旅行的愿望再次萌芽,于是萨尔在1947年带着仅存的50美元前往西海岸。萨尔一路搭乘行人的便车,在路上遇到埃迪亚与他一起搭车前往丹佛,遭到抛弃后搭乘装满青年人的卡车并和他们交谈甚欢,一路见识了许多美景最终到达丹佛。在丹佛萨尔住进了查德家,在那里了解了许多迪恩的往事:迪恩曾经因为偷车经常出入少管所,11-17岁时几乎是在少年犯劳改所度过的。又经由卡罗的介绍知道了迪恩的近况:筹备与前妻玛丽露离婚并和新认识的凯米尔结婚。
萨尔与朋友们一起结束了登山旅行后准备离开丹佛,正巧朋友们也决定去旧金山,于是大家分头前往。到达圣弗兰西斯科后他找到了老朋友雷米和他的女友丽安,雷米帮他找了一份和自己一样的工作—警察,两人经常一起行动,利用警察身份的便利进行偷窃。后来在与雷米的继父相约的晚宴上由于萨尔的朋友梅那的出现和不礼貌的措辞,萨尔与梅那被赶出了餐厅,萨尔也决定离开,前往洛杉矶。路上结识了苔丽,两人同居半个月后决定一同返回纽约。路上苔丽提出回老家沙比那生活,但最终苔丽留在了沙比那,萨尔独自返回纽约。由于旅途中消耗了萨尔大部分钱,回程中他几乎饿死,最终幸运的返回到了纽约姨母家中。
第二次旅行:1948年,萨尔和姨妈在弗吉尼亚看望哥哥时又见到了迪恩,他开着全部积蓄买来的哈德逊带着前妻玛丽露和前同事埃迪一起来找萨尔,在帮助哥哥搬完家具后四人一起来到曼哈顿投奔卡罗,卡罗讥讽他们只懂得吃喝玩乐毫无追求,迪恩毫不理会带着大家继续前进。途径曼哈顿被警察强制扣下25元钱,因此只能在途中捎带人来赚一些汽油钱,一路上欢声笑语抵达新奥尔良,找到了旧友老布尔和他的妻子珍妮。休整几天后上路前往圣姑朗西斯科,路上他们赤裸身体,纵情体验路上风光。到达旧金山后,迪恩去找现任妻子凯米尔,玛丽露和一个老板私奔,萨尔告别两人返回了纽约。
第三次旅行:1949年,萨尔从丹佛出发前往圣弗朗西斯科,见到迪恩后了解了他的遭遇:抛弃凯米尔又和玛丽露混在一起,并且在一次争吵中砍掉了一根手指头。于是两人决定一起回纽约。他们先去看望了被埃迪暂时抛弃的妻子盖拉蒂,迪恩因抛弃凯米尔遭到指责,在丹佛停留时迪恩又和邻居夫人搞到一起,后由于偷车不得不离开丹佛。在旅行社租借到一辆凯迪拉克后他们飞速前进,路上迪恩讲述了自己1944年从洛杉矶亚利桑那州监狱越狱逃跑的一次经历。几天后他们到达目的地。迪恩与在晚会上认识的女人伊尼兹在一起,并许诺结婚。
第四次旅行:萨尔在伦敦向迪恩告别前往丹佛,认识了新朋友斯但。很快迪恩找到萨尔并带着斯但前往墨西哥旅行,旅途中他们穿过炎热的沼泽地,渡过奔流的里索多拉马里纳河,并在路边结识了维多克。维多克和他们一起吸毒,看妓女跳舞,度过了一段花天酒地的日子。随后继续出发前往墨西哥,到达时,萨尔不幸染上癞痢病,迪恩由于要处理离婚事务马上返回。萨尔病好后独自回国,在路上遇到了劳拉并与之相爱。迪恩跨越3000英里大陆来看望萨尔,萨尔想介绍雷米与迪恩认识,然而雷米并不喜欢迪恩,因此拒绝他一同乘车。迪恩落寞地走了,这便是萨尔与迪恩的最后一次见面。
主要角色
萨尔·帕拉迪塞
萨尔·帕拉迪塞在这部小说中扮演了叙述者“我”的角色。萨尔具有多重个性,其中之一就是叛逆的个性,小说里萨尔对传统社会道德以及价值观念有一定的反叛心理,他选择和小混混迪恩一起结伴而行,并且参与到当时没有被社会接受的一切行为之中,其中就有飙车,酗酒以及裸奔。另一类是折衷的个性,与迪恩身处社会底层不同,萨尔所处的环境决定其叛逆社会主流文化还不是很完全。这种复杂性决定了萨尔的特色,他一方面想如同传说中黄色罗马蜡烛那样不断燃烧自己,另一方面他的中产阶级分子身份却频繁地呼唤着他,一再逼迫着他作出妥协,促使他遗憾地离开了迪恩和他所代表的东西。
迪恩·莫里亚蒂
来自社会最底层,小说中众人眼里的“疯子”,他的疯狂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精力充沛,说话滔滔不绝;三次结婚两次离婚;疯狂热爱汽车,数次因偷车进入少管所,在公路上疯狂飙车。他是一个停不下来的人,渴望体验一切。他是自然的,朴实的、率真的和充满激情的。一切社会规则、道德标准与他无关,他就像飞驰的汽车,将一切责任、负担全都抛到脑后。迪恩离经叛道的行为、思想正是他反权威、反传统等“垮掉的一代”的主要特征。他以表面对生活无限欣悦的样子掩盖内心的痛苦。行骗是出于他一心要活下去,急于想和对他不理会的人生活在一起的动机,萨尔称他为“胸襟开阔的神圣的骗子”。迪恩乐于助人,喜欢和下层社会的人们在一起,渴望自由自在的生活,他自始至终都在实践着他的哲学,迪恩的行为是对中产阶级价值传统彻底的反叛。
作品鉴赏
艺术特色
《在路上》作为“跨掉的一代”的代表作品之一,有着非常鲜明的即兴式的自发性写作手法特点。作者打破了线性叙述的小说传统,以寻找为主题贯穿整部小说,小说充满了博普爵士乐的韵律。
该书洋溢着人道主义的感情和感伤主义的情思,使用了强烈的象征主义手法,主要包括季节与时间更替、色彩意向的象征主义和对宗教形象的追求三个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在作者象征意义手法背后隐藏着深深的悲观主义,表现了美国社会中一代人的离经叛道和对主流社会的控诉。主人公迪恩虽充满了悲哀却并没有真正“垮掉”,其对人类精神的追寻值得我们思考。
主题思想
主人公萨尔在旅行前过着“幸福”的生活,但是婚姻、大学教育、军旅生涯都无法满足他对自由和活力的渴望,于是他开始了旅行流浪的生活,以此表达了对阶级生活方式的不认同和对主流社会的疏离。在小说的主人公看来,征程前方是希望和自由。他们的几次旅行大多没有特殊目的,也不用为了家庭和社会责任感到烦恼,他们要做的只是最大程度上的自我释放。“垮掉派”通过追求毒品、性、同性恋以及不停的流浪来反叛社会的中产阶级道德标准,体现了“垮掉派”的反叛立场。
实际上反叛是追寻的前提,追寻是反叛的目的。迪恩、萨尔反叛社会文化,是为了找寻生活的本真、自我的价值。萨尔向往西部自由、热情、奔放的生活方式,他放弃稳定的生活而选择在流浪中去寻找生活的真正意义;迪恩忽视确定的终点和目标,去追求速度、刺激的极端生活体验。凯鲁亚克正是通过对萨尔、迪恩的塑造,表达自己在精神上的追寻。
《在路上》虽然在流浪的过程中经历了一系列艰苦的考验,所有在旅程中追寻的人却都共享精神上的快乐,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目的是救赎。然而,“垮掉派”虽追寻救赎,信念和行为却已相差太远,他们在流浪中享受刺激,一味的顺服自己的私欲,搞不清楚追寻的意义,救赎也必将失败。
作品影响
本土影响
由于小说中的人物具有放荡不羁、反叛权威、摒弃传统中产阶级道德行为标准和物质观的思想行为,小说自其发表之初就褒贬不一。其出版后,因凯鲁亚克即兴式的自发性写作手法,也由于其离经叛道的主题,受到了少数批评家的抨击。然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文学界对这部小说的评价变得更加全面与客观。最新出版的《哥伦比亚美国文学史》中提到的美国50年代重要作家,其中也包含凯鲁亚克。在国外,文学界已将凯鲁亚克列为20世纪50年代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其小说《在路上》也因实验性和先锋性而成为现代派经典作品之一。他和“垮掉的一代”引领了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时尚,掀起了“背包革命”。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因《在路上》而诞生。《在路上》的文化影响很大,被视为20世纪最重要百部小说之一。2012年小说被改编为电影《在路上》,并在美国上映。
国际影响
近二十年,欧美学术界对凯鲁亚克的代表作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众多来自文学、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各学科的学者先后出版了大量相关的论文专著,共同奠定了《在路上》不可辩驳的经典地位。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国曾经有过作家在出版社出版过节译本的《在路上》,八十年代后期,文楚安翻译了《在路上》,这是中国国内第一部该小说的全译本,此后越来越多的中国的批评家与翻译家研究或译介凯鲁亚克的作品。
作品评价
“这本书改变了我的人生”——鲍勃·迪伦(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在路上》是凯鲁亚克本人在多年前命名且作为其主要代表的“跨掉的一代”的最清晰的、最重要的表述。就如同《太阳照常升起》比二十年代任何一部小说都更能被认为是“迷惘的一代”的宣言一样,《在路上》将被视为“垮掉的一代”的宣言。——《纽约时报》
在过去的二十年中有一点变得越来越清晰,那就是美国的文化结构在“萨尔·帕拉迪塞”和“迪恩·莫里亚蒂”动身上路之后就与过去截然不同了。——安·查特斯(凯鲁亚克传记作者)
译本相关
读客·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20版,姚向辉译
漓江出版社2001版,文楚安译(已停产,译本网上下载资源,如有错误欢迎指正)
博集天卷·湖南文艺出版社2020版,何颖怡(引进自2011台湾版本)
湖南文艺出版社2020版,陈杰译
果麦·云南文艺出版社2020版,杨蔚
天津人民出版社2022版,李继宏译
参考资料
乔布斯在这本书的影响下创立了苹果公司!多版本《在路上》扎堆上市.今日头条.2023-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