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黄喉鹀

黄喉鹀

黄喉(Emberiza elegans),鹀科鹀属鸟类,别称春暖儿、黑月子等。黄喉鹀是一种小型鸟类,体长约14~15厘米,体重约11~24克。头部具羽冠,眉纹前段为黄色,后段为鲜黄色。胸部有一半月形黑斑,背部为棕栗色且具黑褐色条纹,翅和尾为暗褐色,最外侧两对尾羽有大形白斑,两胁具有栗色纵纹。雌鸟和雄鸟相似,但羽色较浅。

黄喉鹀主要分布于俄罗斯东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半岛、日本和中国地区。黄喉鹀主要栖息于开阔的落叶林、次生林等低山丘陵地带,尤喜溪流与河谷沿岸的疏林灌丛。

2018年8月,黄喉鹀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中,等级为无危(LC),为中国三有保护鸟类。黄喉鹀啄食禾本科杂草子和各类森林害虫及其美国白灯蛾,对农业、林业的发展有一定的益处。

形态特征

黄喉鹀是一种小型鸟类,体长约14~5厘米,体重约11~24克。虹膜为暗褐色或褐色。嘴为黑色,下嘴基部较浅。雄性成鸟夏羽有以下特征:其眼先、眼周、颊、耳羽均为黑色,耳羽上方有一白色带。头顶和枕部为黑色,头顶具黑色羽冠,眉纹、枕、颏和上喉部皆为辉黄色。后颈和颈侧为灰色,且具有隐约的黑轴纹和斑点。上背和肩部为栗色,具有显著的黑色羽干纹和皮黄色或棕灰色羽缘。胸部有一三角形黑带,腰为褐灰色。下体大部分为白色且两侧具有栗色条纹。脚为肉色。

两翅的飞羽为黑褐色或黑色,初级飞羽的羽缘较灰,内侧次级飞羽的羽缘为赤褐色,翅上覆羽为黑褐色,中覆羽和大覆羽的羽端呈砂黄色,尖部发白,形成翼上二条翼斑,尾上覆羽为褐灰色,微沾栗色。中央一对尾羽为灰褐色或棕褐色,其余尾羽为黑色,羽缘呈灰白,最外侧一对尾羽几乎全白,仅羽基有一斜形小黑块,外尖端有一长形暗斑。雄性成鸟的冬羽整体更为暗淡,黑色部分具有沙黄色羽缘,其余部分与夏羽类似。

雌鸟和雄鸟相似,但羽色较浅,黑色部分转为暗褐色,背部的棕栗色转为褐栗色,胁部具有绣色纵纹。最初的幼鸟与雌鸟相同,后颈和背部的栗色较为显著,不同处在于冠环和颊、喉部呈现一种淡茶牛皮黄色。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世界分布主要在东亚地区,包括俄罗斯远东滨海边疆区黑龙江省乌苏里江流域、朝鲜半岛日本和中国等地。在英国丹麦等地作为引入种分布。

中国分布

黄喉鹀广泛分布于中国各大地区,见于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河北省)、西北(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陕西省)、华中地区河南省、湖北、湖南省)、华东地区山东省江苏省福建省、台湾)、中国西南地区四川省贵州省、云南)和华南地区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地。

亚种分布

黄喉鹀共计3个亚种,均在中国地区有分布,具体见下表:

栖息环境

黄喉鹀主要栖息于低山丘陵地带,包括山麓幼松,山区阔叶林带,草甸灌丛等。尤喜溪流与河谷沿岸的疏林灌丛附近,也会在城市公园、道旁、居民点或低山区的农耕地活动。在繁殖期内活跃地穿梭在灌草丛间,有时也在乔木的树冠层活动,在迁徙期也见于平原杂木林中。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黄喉鹀多在林下层灌丛和草丛中或是地面觅食,有时也会到乔木树冠层枝叶间捕食。黄喉鹀主食昆虫及美国白灯蛾,繁殖季几乎全捕食昆虫,其中鳞翅目幼虫最多,此外也取食少量蜘蛛等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其他时期也取食禾本科莎草科蓼科茜草科和蔷薇科植物的种子和果实,如禾本科杂草子、麦子、大米、玉蜀黍属鱼果等。

节律行为

黄喉鹀指名亚种东北地区亚种在中国地区均为候鸟,每年春季3月下旬或4月上旬,黄喉鹀常组成家族群或小群迁至中国东北长白山地区。9月下旬多数南迁,也有部分个体在中国辽宁南部及河北省一带越冬。黄喉鹀西南亚种在中国四川地区为留鸟

社群行为

黄喉鹀在繁殖期间单独或成对活动,繁殖期外成群活动,特别是迁徙期间多组成5~10只的小群,有时也可以见到多达20只的大群。

生长繁殖

黄喉鹀鸣声悦耳,多站在小树顶部或大树的侧枝上鸣唱不止,羽冠耸立,进行占区和求偶。交配时,雄鸟抖动双翼并伴随轻微的叫声,在稀疏林间、灌丛间、草丛、地面追随雌鸟。雌鸟接受交配时,站在树枝上、灌丛中或地面等处不动,雄鸟靠近雌鸟,从侧面或后面跳于雌鸟的背上交配。

黄喉鹀的繁殖期在5~7月,一年可繁殖两窝,两次繁殖分别筑巢,第一窝的时间在4月末至6月初,大多数时候营巢于地面草丛。第二窝时间在6月初至7月初,营巢于茂密的灌丛或者幼树上。筑巢由雌雄亲鸟共同完成,巢呈杯状或碗形,筑巢材料包括禾本科茎叶、问荆及苔藓植物等一般情况下巢由3层构成,外层由干树叶、枯草叶等组成,中层由草茎、草根等组成,内层选取马尾松针叶、细禾本科杂草、鸟羽、兽毛等作为铺垫。筑巢时间一般为5~8天。

通常情况下,黄喉鹀的第一窝产卵数为5~6枚,第二窝有3~5枚。卵为钝卵圆形和长卵圆形,呈灰白色、乳白色或白色,具有淡紫色和褐色块斑、小点及条纹,且大多数集中在钝端。由双亲轮流孵卵,孵化期一般为13~14天。幼鸟刚孵出时全身呈桃红色且赤裸无羽,仅枕、肩、背中心、前肢、股沟和两眼泡之间带有少许纤细的灰色绒羽,嘴角呈嫩黄色。早成雏晚成,雌雄鸟共同喂养10~11天雏鸟方可离巢,在有外界干扰的情况下,留巢期缩短为8~9天。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黄喉鹀的种群数量较为丰富,呈稳定趋势,在中国和韩国地区各约有100-100,000对繁殖对,迁徙约50-10,000只。日本地区约有100-10,000对繁殖对,迁徙约50-1,000只。俄罗斯地区约有1万-10万对繁殖对和约1,000-10,000只迁徙个体。

保护等级

2000年,黄喉鹀被列入中国《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为中国三有保护鸟类。

2016年5月,黄喉鹀被列入《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等级评估为无危(LC)。

2018年8月,黄喉鹀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中,等级为无危(LC)。

种间关系

黄喉鹀在繁殖季节经常和其他雀形目的鸟类混居,比如白鹡鸰(Motacilla alba)、小斑姬鹟(Ficedula westermanni)、大山雀(Parus major)、白颊噪鹛(Garrulax sannio)、茅纹草鹛(Babax lanceolatus)等。当其受到天敌威胁时,会通过一起鸣叫的方式驱赶天敌。

主要价值

黄喉鹀啄食禾本科杂草子和各类森林害虫及其美国白灯蛾,对农业、林业的发展有一定的益处。

参考资料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4-11-05

黄喉鹀.IUCN.2024-11-05

《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中国政府网.2024-10-20

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zoology.2023-01-14

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3-01-14

..2023-01-14

..2023-01-14

..2023-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