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七子花

七子花

七子花(七子花属 miconioides Rehd.),为忍冬科(Caprifoliaceae)七子花属灌木。七子花为中国特有种,产于浙江省安徽省、湖北,主要分布于浙江天台山、大盘山金华山磐安县宁波市和安徽宣城、泾县等少数地区;在美国、英国等国有引种驯化栽培。七子花生于海拔600~1000米的悬崖峭壁、山坡灌丛和林下。喜湿润而凉爽的环境,喜光,但不耐强光,抵抗水分胁迫的能力较弱,对土壤要求不严,最适宜在腐殖质丰富、潮湿的森林土中生长。

七子花株高可达7米;幼枝红褐色,茎干树皮灰白色。叶卵形或矩圆状卵形。圆锥花序近塔形;小花序头状,各对小苞片形状、大小不等;花白色,芳香;花冠长1~1.5厘米,外面密生倒向短柔毛。果实具条棱,疏被刺刚毛状绢毛,花萼宿存;种子长5~6毫米。花期7~9月,果期9~11月。

七子花树形优美,枝叶繁茂,花形奇特,花期较长,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在研究忍冬科系统发育与演化及区系分类方面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七子花1998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级别易危(VU);2021年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二批)》(保护级别Ⅱ级)。

研究历史

命名由来

处于花期的七子花通常在枝条上部的叶腋上着生2~3个头状花序,每个头状花序一般包含7朵花,其中6朵花围绕中间1朵花,因此中文名叫七子花。七子花属名(Heptacodium)起源于希腊语hepta(数字7)和codeia(头状花序植物),也暗示了七子花的植物学特征。

发现历程

1907年Ernest Wilson在中国湖北兴山县的悬崖上发现了七子花,并分别于7月和10月采集了其花和果实,但并未引种。1980年,来中国中部地区考察的美国植物学家获得允许后收集了七子花的种子,七子花得以在西方国家种植和传播。七子花首先在美国的阿诺德树木园(Arnold Arboretum)和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国家树木园种植。在英国,七子花首先是被当作一种特殊收集的植物种植,后来出现在商业苗圃出售的苗木名单上,并用于私家花园种植。

分类历史

1916年美国的木本植物分类学家Alfred Rehder利用Ernest Wilson1907年在湖北西部收集的标本将七子花命名为H.miconioides。1952年英国丘园的植物学家Kenneth Airy Shaw鉴定来自中国浙江的标本,把七子花的学名定为H.jasminoides,但是后来更丰富的材料证明H.jaminoides与H.miconioides是同一种植物。

七子花属在分类系统地位上较特殊:它的形态特征介于忍冬族(Caprifolieae)和北极花族(Linnaeeae)之间,Fukudks、Donoghue将其归入忍冬族,而徐炳声、Takhtajan、汤彦承认为它应该划归北极花族。

形态特征

枝干

株高可达7米;幼枝红褐色,疏被短柔毛;茎干树皮灰白色,片状剥落。

叶厚纸质,卵形或矩圆状卵形,长8~15厘米,宽5~9厘米,顶端渐尖至长渐尖,基部钝圆或略呈心形,背面脉上疏生短柔毛;叶柄长约1厘米。

圆锥花序近塔形,长5~15厘米,宽5~9厘米;花序分枝开展,上部的长约1.5厘米,下部的长2.5~4厘米;小花序头状,各对小苞片形状、大小不等,最外一对有缺刻;花白色,芳香;萼裂片长2~2.5毫米,与萼筒等长,密被刺刚毛;花冠长1~1.5厘米,外面密生倒向短柔毛。

果实与种子

果实长约1厘米,直径约3毫米,具10枚条棱,疏被刺刚毛状绢毛,宿存花萼具长7~10毫米萼裂片;种子长5~6毫米。花期7~9月,果期9~11月。

物种分布

七子花为中国特有种,产于浙江省安徽省、湖北,主要分布于浙江天台山、大盘山、金华山磐安县宁波市和安徽宣城、泾县等少数地区;在美国、英国等国有引种驯化栽培。

生长习性

生境

七子花生于海拔600~1000米的悬崖峭壁、山坡灌丛和林下。喜湿润而凉爽的环境,较耐寒,畏炎热,在北美地区能抵抗-24℃的低温,在英国能耐-12℃的低温;半阴性树种,喜光,但不耐强光,幼苗具有一定喜光性和耐阴能力;根部吸水能力较弱,抵抗水分胁迫的能力较弱;对土壤要求不严,在瘠薄的微酸性沙砾土中亦能适应,以腐殖质丰富、潮湿的森林土最为相宜。

七子花多为零星分布,仅浙江天台山、金华山有成片分布的报道。在天台山,七子花的伴生植物主要有苦枥木(Fraxinus insularis)、红脉钓樟(Lindera rubronervia)、青钱柳(Cyclocarya paliurus)等,灌木层主要种类有荚莲(荚蒾属 dilatatum)、尖连蕊茶(Camellia cuspidata)、日本紫珠(Callicarpa japonica)等,草本层主要种类有大叶柴胡(Bupleurum longiradiatum)、淡竹叶(Lophatherum gracile)、三脉紫菀(紫菀属 ageratoides)等。

种间关系

七子花在生长过程中,不断与同种个体发生竞争关系,并因此产生自疏现象。七子花种内竞争强度随林木径级的变化而有所不同,一般地,七子花的径级越小,其受到总的竞争强度越大;反之,径级越大,所受到总的竞争强度越小。七子花不仅与同种个体发生种内竞争,还与周围其他物种的植株不断争夺营养空间,产生种间竞争。与七子花竞争的其他树种很多,在伴生树种中主要竞争压力来自苦枥木红脉钓樟青钱柳等。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七子花的花无梗,由多轮紧缩呈头状的聚伞花序组成顶生圆锥花序,多数花序开两轮花(基轮和中轮),少数只开基轮花。七子花为虫媒传粉,但昆虫传粉效率低,没有昆虫传粉时也可结实,存在借助风力自花传粉的可能性。七子花自花传粉的比例高,花后4小时的柱头花粉多超过60粒,8小时的柱头可多达142粒,其中近1/3的花粉萌发,少数能到达子房。七子花的雌蕊是3室多胚珠的,仅独居一室的1枚可育,其平均结实率为40.6%,上轮花开花会影响下轮花的结实率,早开花也会影响迟开花的结实。因而,七子花的实际结实率很低,资源限制是影响开花及结实的主要因素。

七子花果实与种子的传播主要借助重力散布在母树的周围,但成熟果实不很重,特别是宿存的萼片长大,使果实脱落后以螺旋式在风中漂落,借助微风的传播距离约为8.5米,有的可达十几米。七子花种子休眠期长、萌芽率低,有性繁殖更新缓慢。为了维持种群的生存,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七子花以根茎处萌枝作为其种群主要更新方式。

人工繁殖

七子花种子繁殖成功率低,获得幼苗存在一定困难。在营养繁殖方式中,其插繁殖的可操作性较强。因此,扦插可用于七子花种群规模的扩大和新的野外种群的构建。采1年生小枝作插穗进行扦插育苗,成活率可达90%左右,且发根迅速,翌年春季即可移植。

物种保护

致危原因

其一,七子花结实率低,种子的休眠期长、萌发率低,有性繁殖作用不明显,主要靠营养繁殖繁育后代,导致种群的更新速度慢。其二,七子花一般分布于水沟或溪边,岩石裸露严重、常有水流冲刷地面,种子成功萌发的机率低。其三,七子花喜光但不耐强光,林内荫蔽处的幼苗常因光合不足饥饿而死。其四,七子花为落叶小乔木,生长缓慢、枝干脆弱等自身特点致使其长成大树的能力不强。其五,在开荒、修路、砍柴等过程中较大的七子花植株多被砍伐,大树的砍伐导致小树的数量减少,种群的结构被破坏,发展更新受阻。

保护等级

七子花1991年被列入《中国植物红皮书》(第一册);1998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级别易危(VU);1999年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保护级别Ⅱ级);2021年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二批)》(保护级别Ⅱ级)。

保护措施

种群规模大、遗传多样性高的七子花分布地设立自然保护区或保护点进行就地保护,对生境退化、规模较小的种群采取迁地的保护措施。根据七子花萌发强的特点,探索快速有效的无性扩繁方法,通过人工扩繁扩大种群规模。

功用价值

观赏价值

七子花树形优美,枝叶繁茂,花形奇特,花色洁白,具芳香,且花期较长,观赏期长达4个月,是一种优质的园林植物;其叶状副萼片在花谢后仍宿存于果实上,并继续膨大,颜色转为紫红色,在挂果时果实顶部的大萼片色泽比花时更为鲜艳引人,具有独特的观赏价值。

科研价值

七子花的形态介于忍冬族和北极花族之间,在研究忍冬科系统发育与演化及区系分类方面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

参考资料

..2023-01-13

..2023-01-13

..2023-01-13

..2023-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