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尾斗鱼
圆尾斗鱼(拉丁学名:Macropodus 黑枕黄鹂马来亚种),别名斗鱼、太平鱼、布鱼、红眼鳞皱,是丝足鲈科斗鱼属鱼类。圆尾斗鱼是小型鱼类,其体长为3.8~5.4厘米,是体高的2.6~3倍,头长的3~3.4倍。体重为2.3~4克。雄鱼大于雌鱼圆尾斗鱼的身体呈黑褐色,全身披鳞,其头部为圆鳞,体侧为栉鳞。体侧有深色横纹,背鳍和臀鳍均长且大,腹鳍在胸的位置,呈灰褐色,胸鳍为淡黄色。奇鳍为微红色,尾鳍为圆形。达到性成熟后,雄鱼的体色比雌鱼鲜艳,背鳍和臀鳍的后部鳍条会更长。
圆尾斗鱼原产于中国辽河到钱塘江及朝鲜西部水系,2017年时已移殖到日本等地区,其分布于日本、朝鲜、中华人民共和国、马来西亚,越南和俄罗斯的黑龙江省一侧。
圆尾斗鱼栖息于湖泊、沟渠及小型水库等静止水体,喜欢在小溪近岸的杂草间生活,在繁殖时期,雄鱼会在水草丛间于水面吐泡沫筑巢,而雌鱼会将卵产于气泡巢中。其寿命最多为3年。
圆尾斗鱼因其体色柔和艳丽且生性好斗,故得名为“斗鱼”。可作观赏鱼类,具有观赏价值。其能捕食蚊虫幼虫,可控制蚊虫幼虫的孽生,能够改善环境卫生,但没有食用价值。
形态特征
圆尾斗鱼体长为3.8~5.4厘米,是体高的2.6~3倍,头长的3~3.4倍。雄性要大于雌性。圆尾斗鱼颜色艳丽,其身体呈黑褐色,其体色会随着栖息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一般体色为紫红色,间有十多条蓝绿色斑纹。雄鱼的体色比雌鱼鲜艳。在繁殖期间,雄鱼会出现鲜艳的婚姻色(在生殖季节出现的鲜艳的特殊体色)。其头部身体两侧出现的纵行黑斑纹清晰,体色变黑。背鳍和臀鳍呈储色,边缘呈蓝黑色,尾鳍红色,奇鳍鳍膜上散布有浅绿色斑点。背鳍和臀鳍鳍条延长,均呈荧光蓝色。而雌鱼仅在身体两侧出现纵行黑斑纹。
圆尾斗鱼全身披鳞,身体侧扁,呈长椭圆形。头部为圆鳞,头前端钝尖,头长为吻长3.6~4倍。其眼位于头侧上方,眼间隔宽平。前鼻孔约位于吻正中部,后鼻孔紧邻眼前缘。口裂小,上、下颌具有细齿。唇两侧有唇后沟。鳃盖后缘有一明显的蓝色斑点,斑后缘为金黄色。体侧为栉鳞,其有12条左右的深色横纹,纹在体侧中部向前凸,第4~9条纹下部较宽,常呈叉状。
圆尾斗鱼的背鳍基部后方和臀鳍基部有鳞鞘,纵列鳞为28~29片。其背鳍有13至15根鳍棘,6~8根软鳍条;;胸鳍有10~11根软鳍条。臀鳍有12至15根鳍棘,7~9根软鳍条。背鳍和臀鳍均长且大,形状相似且对称,几乎无尾柄。雄鱼的背鳍和臀鳍的后部鳍条比雌鱼会更长。圆尾斗鱼的背鳍始于胸鳍基稍后,第3~5鳍条最长。腹鳍在胸的位置,呈灰褐色,胸鳍为淡黄色。奇鳍为微红色。尾鳍为圆形,大鱼较为尖长。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圆尾斗鱼原产于中国辽河到钱塘江及朝鲜西部水系,2017年时已移殖到日本、韩国等地区,其分布于日本、朝鲜、马来西亚,越南、俄罗斯的黑龙江省一侧和中国部分水系。在中国主要分布于黑龙江流域、辽河、海河水系、珠江水系、黄河及长江水系等水系,在黄河流域主要分布在山东济南市、东平湖到河南开封市、巩义市、洛阳市等处。
栖息环境
圆尾斗鱼喜欢在小溪近岸的禾本科杂草间生活,其栖息地的类型为湖泊、沟渠及小型水库等静止水体。在水温为24~27℃时,最适合其生存。其鳃上具有一副呼吸器,能够浮于水面呼吸,故其能耐浊水和低氧。在环境接近干涸情况下,也能生存。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圆尾斗鱼是以摄食小型动物为主的杂食性鱼类。其以浮游动物及小虾等为食,亦食硅藻(硅藻)、绿藻门(Chlorophyta)、蓝菌门(Cyanobacteria)。在个体大小相近的成熟个体中,雌鱼的日食量明显地大于雄鱼。在萼花臂尾轮虫(轮虫)、枝角目(Cladocera)、挠足类(桡脚类)、蚊幼虫(Culicidae)和摇蚊幼虫(Chironomidae)这五类食物中,圆尾斗鱼会优先选择摄食蚊幼虫和摇蚊幼虫。圆尾斗鱼对孑孓(蚊幼虫)的摄食量,在饥饿状况下比在饱食时高,平均每条鱼一天在饥饿状况下比饱食状况下多摄食近一百条孑。
节律行为
圆尾斗鱼属夜行性鱼类,在饲养过程中,饲养的环境光线要暗一些。在繁殖期间雄鱼会因为求偶而进行相互争斗。
生长繁殖
产卵行为
圆尾斗鱼在河水里生活时,1龄后达到性成熟。其繁殖季节很长,一般由4月下旬至9月中旬。圆尾斗鱼会成对在僻静的水面上产卵,产卵时雄鱼在水草丛间于水面吐泡沫筑巢,同时雄鱼体现出艳丽的婚姻色,并在巢下徘徊。雌鱼也常游近巢下,冲撞雄鱼。此时,体色鲜艳的雄鱼也会作出相应的反应,追逐雌鱼,并用身体围抱雌鱼,进行交尾的准备活动,前后多达10次,历经约一个小时。此后,雌、雄鱼游至巢下进行交配。雄鱼围抱雌鱼,快速沉至水的下层,并翻转身体,使雌鱼的腹面朝上,然后两者逐渐上升。在上升的过程中,完成产卵活动,之后,雌雄亲鱼随即分离。其受精卵略带淡黄色,呈球形,表面光滑,浮于雄鱼所筑的气泡巢中。每次的交配活动历时5~7秒。圆尾斗鱼的产卵多在上午进行。在繁殖期,圆尾斗鱼可先后分批产卵10批,个体怀卵量为608~1908粒。其产卵量的多少与雌鱼的大小有一定的关系。
护卵行为
雄鱼具有护卵发育孵化的习性。在一批卵产尽后,雄鱼的婚姻色减退,会在巢下守卫,不断地吐泡以加固气泡巢,还不时地将少数离巢的卵粒衔吐到气泡中去,并不容许雌鱼接近巢穴。雌鱼产后需要摄入大量的营养,其摄食意愿强烈,常出现有吞食卵粒的现象,常遭护巢的雄鱼驱赶。
孵化发育
圆尾斗鱼的孵化期一般在24~48小时左右,其孵化时间与水温的高低有关,最佳的孵化水温为25~29℃。刚孵出的仔鱼身体略透明,背部弯曲。圆尾斗鱼的生长较慢,1周龄的圆尾斗鱼体长2.73~2.93厘米,2周龄的圆尾斗鱼体长为3.51厘米~3.73厘米。大鱼体长可达到5.4厘米。出膜后30天的仔鱼,体表披鳞片,体形基本上与成体相似。在幼鱼阶段,雌雄鱼不易区分。达到性成熟时,雄鱼腹鳍的鳍条比雌鱼的长,尾鳍的边缘略带红色。圆尾斗鱼是寿命较短的鱼类,在自然条件下多为1龄,2龄较少,未发现有3龄鱼。在饲养条件下,圆尾斗鱼最多可存活3年,然后衰老死亡。
人工养殖
养殖技术
圆尾斗鱼的适应力较强,所以对其饲养的容器没有特殊的要求。但要做好清洗杀菌的工作,以免圆尾斗鱼染病。在饵料方面,面包屑、馒头屑、肉屑、血虫、蚯蚓(剪碎)、浮游动、植物均是其喜食的饵料。一般每天每条成鱼分2~3次进行饲喂。
圆尾斗鱼在水族箱饲养10天后即有性成熟个体。圆尾斗鱼的繁殖从4月开始。配对的雄鱼在产卵前数小时或十几小时会开始在水族箱一角的水面上吐粘质气泡筑巢,交尾活动后,雌鱼腹部会朝上产出浮性卵于气泡巢内。雌鱼产卵后需将雌鱼取出,与雄鱼隔离饲养。
圆尾斗鱼的发病是鱼体、病原体和水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复杂表现。在养殖过程中,要通过清洗鱼缸、规范换水、捞鱼时的操作、精心喂食、调节水质和妥善处理病鱼死鱼等几个方面来预防疾病。常见的疾病有细菌性烂鳃病、白点病、竖鳞病和肤霉病,其大多都由细菌感染而成。以上疾病除水霉病外均可通过药物治疗。该病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可用紫外灯照射鱼缸以防止其他细菌感染。
主要价值
在生殖期时,雄鱼的体色会变得柔和艳丽,且圆尾斗鱼生性好斗,常作为观赏鱼,受到观赏鱼爱好者的青睐。
圆尾斗鱼体形小,无食用价值,但具有生物防虫治病的价值。圆尾斗鱼有良好的灭蚊能力,能有效地控制蚊的繁生。其吞食孑孓(蚊幼虫)的食量比其它食蚊鱼类高,吞食孑孓量的大小与鱼体的长度有关,鱼体越长,摄食量也就越大。圆尾斗鱼的灭蚊效果与放鱼密度有关,放鱼密度越大,灭蚊效率就越高。而且圆尾斗鱼又是一种具有气呼吸功能的鱼类,能便于运输。因此,圆尾斗鱼是一种理想的灭蚊鱼类。
圆尾斗鱼的种群遗传多样性很低且存在地理差异,在鱼类生态学和动物地理学上具有研究意义。
参考资料
圆尾斗鱼.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2-12-25
Macropodus chinensis (Bloch, 1790).ITIS.2024-08-23
圆尾斗鱼.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2-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