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罗马露天竞技场
古罗马露天竞技场,原名弗拉维圆形剧场,又称科洛塞奥大斗兽场、古罗马斗兽场,由4万名战俘用8年时间建造,是罗马市标志性建筑,也是世界八大名胜之一,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市中心威尼斯广场的东南面,建造时间为公元72至80年间,占地约2万平方米。
古罗马露天竞技场平面呈椭圆形,外围墙高57米,相当于现代19层楼房的高度。该建筑外部全由大理石包裹,下面3层分别有80个圆拱,第4层则以小窗和壁柱装饰。场中间为椭圆形角斗台场中间为椭圆形角斗台,角斗台下是地窖,角斗台周围的看台分为3个区。古罗马露天竞技场围墙共分四层,采用卵形的圆形剧场形式设计建造而成,使用材料包括洞石、凝灰岩及砖饰面的混凝土。该竞技场起初是用来进行角斗士的比赛、海战表演、处决、戏剧演出等,但在中世纪前期已不再作为娱乐用途,主要用作住宅、工作坊、圣职人员宿舍、防御工事、采石场以及基督教圣地等。
1980年,古罗马露天竞技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它是罗马帝国和罗马古城的象征,是罗马古迹中最卓越、最著名的代表,以宏伟、独特的造型闻名于世。
历史沿革
建造背景
古罗马露天竞技场是古罗马当时为取悦凯旋的将领士兵和赞美古罗马帝国而建造的,建筑形态起源于古希腊时期的剧场。竞技场建在另一个罗马皇帝尼禄的托雷宫花园的人工湖原址之上,这个宫殿在公元64年发生的罗马大火中被烧毁。古罗马露天竞技场由弗拉维安王朝的三个皇帝建造,它的建造是这个新王朝的统治者韦斯帕西恩(公元69—79年)为提高自身在公众中的地位而发起的一系列运动的一部分。
建造过程
公元72年,罗马皇帝韦斯马列西亚诺为庆祝征服耶路撒冷王国的胜利于公元72年下令修建,强迫沦为奴隶的八万犹太和阿拉伯俘虏历时8年修建古罗马露天竞技场,于公元80年由其子提图斯·弗拉维乌斯·维斯帕西亚努斯完成。竞技场竣工之时,举行了为期100天的庆祝典礼。古罗马统治者组织并驱使5000头猛兽与3000名奴隶、战俘、罪犯上场表演。这种人与兽、人与人的厮杀持续了100天,直到这5000头猛兽和3000个人自相残杀、同归于尽。根据罗马史学家卡西乌斯·狄奥(DioCassius)的记载,庆祝活动时期,还宰杀了9000只牲畜。
遭遇破坏
公元217年,竞技场遭雷击引起大火,受到部分毁坏,但是很快在公元238年又得到修复,继续举行人与兽或人与人之间的搏斗表演。公元442年和508年发生的两次强烈地震对竞技场结构本身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在中世纪时期该建筑物并没有受到任何保护,因此损坏进一步加剧。1084年,日尔曼人将罗马古城洗劫一空,竞技场彻底废弃。6世纪直到18世纪,竞技场一直荒废,成为人们挖掘石料、寻找建材的“采石场”。1744年,本笃14世下令禁止从竞技场开采任何建材。1749年,罗马教廷将竞技场定为圣地。从此竞技场被当作“采石场”而遭受无情破坏的历史结束。竞技场从中世纪直到19世纪引发浪漫主义者浪漫主义遐想,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乔治·拜伦就曾在月夜探访大竞技场场并创造了不朽名作。
第一次修复
19世纪初的一场地震后,竞技场进一步损毁,尤其是外环东端受损严重。1804年6月,当时罗马古迹保护的实际管理者及专家卡洛·费阿,负责监察古代纪念建筑和教堂。1805年,人们修建了一个巨大的木支架支撑濒临倒塌的东墙。1805-06年还首次对竞技场进行了正规的考古挖掘。之后,圣卢卡学院的拉斐尔·斯特恩提出了修复方案。1806年11月,罗马又遭受了一场地震,即使已经有木支撑,竞技场还是倾斜的更厉害了,木支撑也快断裂了。罗马教廷很快批准了斯特恩的方案。工程不到一年就完成了。
第二次修复
意大利自1797年成了法国的附属国。1809年罗马被法兰西第一帝国定为帝国的“第二首都”。为了其政治形象,法国将巨资投入罗马的城市建设、考古发掘及遗产修复。1820年,竞技场外环的西端出现了极不稳固的征兆,斯特恩这年已经辞世,同是圣卢卡学院专家的瓦拉迪埃先是修建了一个木支架对其进行了临时支撑。
第三次修复
卡尼娜到1844年重建了竞技场内环南侧的一部分,1852年修复完成了西端入口。和瓦拉迪埃早期工作相似,新结构以黄砖构成,只在重要部分用了石灰华。不同的是,部分新肌体并未十足模仿原样,而是有一定程度的解析式变形。
第四次修复
2011年1月,意大利奢侈品牌TOD'S宣布了资助罗马竞技场修建工作。此后,TOD'S集团主席兼首席执行官Diego Della Valle和他的弟弟、集团副总裁Andrea Della Valle投身其中。集团资助罗马竞技场修缮工程,由罗马和奥斯提亚古城考古领域的专员提供了修复方案。从2011年1月21日TOD'S宣布资助为罗马竞技场场修缮2016年,第一阶段工程已竣工。2016年11月16日,意大利古罗马露天竞技场遗址经修复后将向公众重新开放。
建筑特征
建筑材料
古罗马露天竞技场采用卵形的圆形剧场形式设计建造而成,使用材料包括洞石、凝灰岩及砖饰面的混凝土。
建筑形状
古罗马露天竞技场是罗马帝国规模最大的一个椭圆形角斗场,它长轴187米,短轴155米,周长527米,中央为表演区,长轴86米,短轴54米,地面铺上地板,外面围着层层看台。看台约有60排,越穷的人坐得越高,全部是站席。在观众席上还有用悬索吊挂的天篷,这是用来遮阳的;而且天篷向中间倾斜,便于通风。
柱式风格
古罗马露天竞技场为4层结构,下面3层分别有80个圆拱,其柱形极具特色,按照陶立克式、爱奥尼式和科林斯式的标准顺序排列,第4层则以小窗和壁柱装饰。
建造方式
关于斗兽场的建造方式,一个常见的误解是大斗兽场的主体是由混凝土构成。实际上,大斗兽场的内部很少使用混凝土,主要使用石块,通过铁制连接件固定在一起。后人对大斗兽场进行的测量证明罗马人的施工质量极佳:几乎没有沉降的痕迹。主要的承重体系由料石构成,混凝土仅限于拱顶和上层内墙,座位席采用木结构,因此建筑越往下越结实,越往上则越轻,使对外墙的作用力达到小。
空间布局
该建筑外部全由大理石包裹,下面3层分别有80个圆拱,第4层则以小窗和壁柱装饰。场中间为椭圆形角斗台场中间为椭圆形角斗台,相当于一个足球场大。角斗台下是地窖,关押食肉目和角斗士。角斗台周围的看台分为3个区。底层是皇帝和贵族的座席,第二层为罗马高阶层市民席,第三层则为一般平民席,再往上就是大阳台。
罗马斗兽场可以容纳五万至八万名观众,平均观众约六万五千人。罗马斗兽场共有3层座位;下层,中层及上层,顶层还有一个只能站着的看台,这是给地位最低下的社会成员准备的:女人,奴隶和穷人。但即使在其他层,座位也是按照社会地位和职业状况安排的:皇室成员和守望圣火的贞女们拥有的、特殊的包厢。身着白色红边长袍的元老们坐在同一层的“唱诗席”中;然后依此是武士和平民。不同职业的人也有特殊的席位,例如士兵、作家、学者和教师,以及国外的高僧等。底层一区为皇帝和贵族专座,二层是高阶层市民席,三层供平民,大阳台则是一般观众站立观演处。观众们从第一层的80个拱门入口处进入罗马斗兽场,另有160个出口遍布于每一层的各级座位,被称为吐口,观众可以通过它们涌进和涌出,混乱和失控的人群因此能够被快速的疏散。
开发与保护
十九世纪第一次现代修复
19世纪初的一场地震后,斗兽场进一步损毁,尤其是外环东端受损严重。对此拉斐尔•斯特恩提出了修复方案:在东端修建一个带有石灰华基础的朴素的砖扶壁阻止破损部分侧向运动,形成坚固支撑。但当时也有批论家认为这个巨大、怪异的扶壁将破坏宏伟遗迹的“如画”品质。有人由此提出了一个替代方案:沿一条斜线在受损的拱内砌墙,将这些拱堵死,将整个破损部分形成扶壁。斜线以上二层一个拱的部分,三层一个拱的全部,最上层的两个开间。认为这将产生自然的废墟效果,如果以后需要,也能为重建斗兽场提供一个新起点。1806年11月,罗马又遭受了一场地震,即使已经有木支撑,斗兽场还是倾斜的更厉害了,木支撑也快断裂了。此次地震之后,罗马教廷很快批准了斯特恩的方案。
十九世纪第二次现代修复
1809年罗马被法兰西第一帝国定为帝国的“第二首都”。为了其政治形象,法国将巨资投入罗马的城市建设、考古发掘及遗产修复。1814年法国撤退以后,意大利不管怎样都或多或少接受了法国人大规模发掘、修复及“完形(reintegration)”的理念。1820年,斗兽场外环的西端出现了极不稳固的征兆,斯特恩这年已经辞世,同是圣卢卡学院专家的瓦拉迪埃先是修建了一个木支架对其进行了临时支撑。与斯特恩20年前原封不动式的极少主义修复理念不同,瓦拉迪埃重建了部分缺失的券柱,对遗存进行部分“完形”。大部分新肌体并未采用斗兽场原有的钙华,而采用了黄砖。瓦拉迪埃并非不想采用石华,但他认为造价过贵,且石灰华多孔疏松,不如砖材坚固。因此新修补部分仅在观瞻最重要的地方,即第一层柱子一半以下位置、拱脚、柱础、柱头及檐口处用了石灰华。除材料差异,新建部分仔细模仿了原有样式。并非所有人都赞同这个方案,但当局最终在1823年12月通过了这个方案。工程不久开始,完成于1826年。
十九世纪第三次现代修复
1844年,卡尼娜重建了斗兽场内环南侧的一部分,1852年修复完成了西端入口。和瓦拉迪埃早期工作相似,新结构以黄砖构成,只在重要部分用了钙华。不同的是,部分新肌体并未十足模仿原样,而是有一定程度的解析式变形,例如南侧二、三层的新拱圈留下了砖砌建筑特有的放射形沟槽,似乎在解析原有石灰华表面下的结构形式。四层的实墙也并未修复,故意留下了一段缺口。
二十一世纪重大修复
2011年1月,意大利奢侈品牌TOD'S宣布了资助罗马斗兽场修建工作。此后,TOD'S集团主席兼首席执行官Diego Della Valle和他的弟弟、集团副总裁Andrea Della Valle投身其中。集团资助罗马斗兽场修缮工程,是在征得罗马考古遗产部门的同意后,由罗马和奥斯提亚古城考古领域的专员提供了修复方案。从2011年1月21日TOD'S宣布资助为罗马斗兽场修缮至2016年,第一阶段工程已竣工。
整体工程计划包括:
1.修缮拱门的锁闭系统,增添大门及栏杆(第一阶段修缮工作)
2.修缮北面和南面的眺望台(门面修缮)(第一阶段修缮工作)
3.修缮地下室(第二阶段修缮工作)
4.将原有的内部游客服务及接待区移至外部。(第三阶段修缮工作)
5.修缮回廊(第四阶段修缮工作)
6.合规改造和安装标准设备(第四阶段修缮工作)
以上资料来源:
相关事件
2018年4月21日,在意大利古罗马露天竞技场,人们“重现”罗马建城的故事。当日,人们穿戴古罗马时期服饰,参加罗马建城2771年庆祝活动。相传罗马建城日为公元前753年4月21日。
2021年4月13日,意大利首都罗马市长近日被曝光一个超级尴尬的错误,她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一段视频误把另一个国家的竞技场当成是标志性建筑罗马斗兽场,令网友惊掉下巴,被批评这是“小学生也不会犯的错”。
2023年7月18日,瑞士一名17岁女生日前在意大利古罗马竞技场的墙壁刻上自己的名字首字母引发众怒。英国《每日镜报》17日报道称,该女生可能面临2至5年监禁或最高1.5万欧元的罚款。同年8月29日,意大利古罗马竞技场遗址及其周边地带鼠患严重。
相关评价
大斗兽场是古罗马统治者安抚、愚化人民的“面包与马戏”政策的产物,其主要用途就是血腥的角斗表演。(上海交通大学建筑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张玥 评)
它是罗马帝国和罗马古城的象征,是罗马古迹中最卓越、最著名的代表。(中国气象局 评)
价值影响
1980年,古罗马露天竞技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古罗马露天竞技场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公共娱乐场所,也是一个政治舞台,罗马统治者利用向民众提供角斗等竞技表演收买人心,展示罗马权力。角斗场作为一种帝国概念不仅仅是一种供观赏的建筑,也不仅仅是用来进行昂贵的、血腥的竞技;它代表一种位于罗马中心的社会政治结构。角斗场显示了罗马的力量与光荣。罗马人在自己所征服的地区、各行省不惜人力、物力及财力兴建这种血腥的角斗场,举办角斗士表演和斗兽表演,也是罗马化的一种表现。具有罗马特色的角斗士表演为当地民众所喜欢甚至痴迷,可以培养和增加多罗马文化的认同感,潜移默化地传播了罗马帝国的意识形态体系。
参考资料
罗马美女市长错将法国竞技场当成罗马斗兽场,网友惊呆.今日头条.2024-01-30
意大利欢度“三色旗之夜”庆祝统一150周年 .中国政府采购新闻网.2025-03-10
半损高墙,曾有英雄搏兽——古罗马斗兽场的华丽过往.今日头条.2024-01-30
古罗马斗兽场:最卑微也最荣耀的狂欢.百家号.2025-03-07
古罗马竞技场.掌桥科研.2025-03-07
罗马斗兽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24-01-30
建筑风情:古罗马文明的象征,罗马斗兽场.百家号.2024-01-30
The History of the Colosseum.The History of the Colosseum.2025-03-07
上海交大建筑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罗马斗兽场的四次修复.2024-01-30
罗马大竞技场遗址将向公众开放-中国新闻网.中国新闻网.2024-01-30
【建筑空间】意大利古罗马大角斗场.沈阳建筑大学.2024-01-30
古装游行 罗马庆祝建城2771年(组图).国际在线新闻.2024-01-30
英媒:古罗马竞技场又被乱刻,瑞士17岁女生面临重罚.今日头条.2024-01-30
意大利全力应对古罗马竞技场鼠患.今日头条.2024-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