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线鱼
金线鱼(学名:Nemipterus virgatus),金线鱼科金线鱼属物种,别名红杉,金线鲢。金线鱼一般体长为19~30厘米,最长可达35厘米,体重为60~310克。其体型呈椭圆形,侧扁,吻钝尖,眼前至吻端有1条黄纹,体侧有5~6条黄色纵带;体被栉鳞,侧线完全,侧线的前端下方有1条红色条斑;各鳍浅粉色。背鳍边缘黄色且具有红色光泽。腹鳍鳍膜、臂鳍各有2条黄色纵纹,尾鳍呈叉形。金线鱼为发育不完全的两性体,其寿命为2~3年。
金线鱼主要分布于印度至西太平洋热带地区。金线鱼为暖温性近底层鱼类,主要栖息于25~140米的泥沙质海区。
2009年金线鱼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评估等级为易危(VU)。
金线鱼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是南海重要的经济鱼类,可加工为冻干品、鱼丸等食用产品,具有极高的食用价值。
同名物种区别
形态特征
金线鱼一般体长为19~30厘米,最长可达35厘米,体重为60~310克。其体型呈椭圆形,侧扁,吻钝尖,具有一个较长的脑颅,筛骨和侧筛骨比较发达,眼前至吻端有1条黄纹,眼眶大,无眶上骨,有5块眶下骨,呈管状,口稍倾斜,其上枕嵴和颚骨都较为发达,颚骨无齿,向外侧具有呈“「”状的骨棱。唇为黄色;头上部及身体背部为粉色,腹部为银白色,体侧有5~6条黄色纵带,尤其是侧线下方三条金黄色纵带宽且颜色鲜艳;体被栉鳞,侧线完全,侧线的起始下方有1条红色条斑;各鳍浅粉色。有1个背鳍,基部有1条黄色纵纹,边缘黄色且具有红色光泽。胸鳍镰形、腹鳍末端延伸超过肛门,腹鳍鳍膜、臂鳍各有2条黄色纵纹,臀鳍有3鳍棘,8分支鳍条,尾鳍叉形,上叶末端黄色,呈丝状延长。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金线鱼主要分布于印度至西太平洋热带地区。在西太平洋主要分布于日本南部到澳大利亚西北部与阿拉弗拉、日本海。主要分布于东海、台湾、南海。
栖息环境
金线鱼为暖温性近底层鱼类,主要栖息于25~140米的泥沙质海区。金线鱼的成鱼和幼鱼群栖息环境不同,一般成鱼栖息较深水域;幼鱼则栖息较浅水域,而且一般不进入深水域。
生活习性
金线鱼常以分散性的方式活动,平时也会集群,但群体规模不大,分布广阔,且较为均匀,主要摄食底栖生物和小型鱼类,也兼食鹰爪虾(Trachypenaeus curvirostris)、侧带小公鱼属(Stolephorus)、多鳞鱚(Sillago sihama)、小型螯虾(Cambarus)、木叶鲽(Pleuronichthys cornutus)、多毛纲(矶沙蚕(palolo worm)、索沙蚕(Lumbricomereis heeropoda)、毛虾(Acetes)、口足目(Mantis shrimp)和乌贼属(Sepiida)等浮游动物。
生长繁殖
金线鱼是一个发育不完全的两性体,其中雄性的生殖器官有部分为精巢,也有部分为卵巢,在它们的整个生活周期中一直存在,其寿命为2~3年。金线鱼雄性的生长速度快于雌性,因此雌性在小体型上占优势。
金线鱼产卵时间为每年的4月至次年的2月,高峰产卵期为4~6月,性成熟早,产卵周期长,为分批产卵类型,3月底至4月进入产卵期,5月进入生产期并延续到8月。
鱼卵孵化后仔鱼全长为1.7毫米,孵化后17小时黄色色素细胞集中在眼后方,直径约为0.13毫米。卵黄后部及尾中部、腹侧三个地方呈现明显的斑纹,筋节数为25。卵内油球常位于卵黄中央稍后方。成熟卵卵径0.65~0.7毫米,球形,呈无色透明状,常浮游于海水表面。
捕捞技术
金线鱼在中国主要的渔场有南海北部湾各渔场,在大万山岛渔场和汕尾外海渔场常年可以捕捞,尤以冬、春两季为旺汛期。
金线鱼是底拖网、刺网、钓具的主要捕捞对象,幼鱼常被虾拖网渔船大量捕捞。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统计,金线鱼种群数量呈减小的趋势。
保护等级
保护措施
1999年中国实行了休渔政策,使得金线鱼资源有一定的恢复,也采取了一系列渔业管理措施。这些措施包括渔业许可证计划、禁渔区和禁渔季节、网目尺寸限制以及幼鱼在渔获物中所占百分比的限制。
致危因素
过度捕捞以及栖息地破坏使得金线鱼资源明显衰退,特别以幼鱼的捕捞问题较为突出。
经济价值
金线鱼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是南海重要经济鱼种之一。金线鱼具有极高的食用价值,主要加工产品形式有冻制品、咸干品,也是鱼糜制品的主要原料,可制成鱼丸。
参考资料
Nemipterus virgatus.COL.2024-08-26
物种详细信息-金线鱼.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2版.2022-12-02
Golden Threadfin Bream.IUCN Red List.2024-08-26
Nemipterus virgatus .Fish Base.2024-08-26
唐鱼.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库.2022-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