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乾州锅盔

乾州锅盔

乾州锅盔,是陕西省地方传统小吃之一,以圆形外观呈现,馍边呈辐射状的一高一低波纹,火色均匀,宛如大菊花图案。这种锅盔的特点是边薄心厚、表面鼓起、馍瓤干酥、色形美观。用手掰开时,层层分明;用刀切开时,状如板油。乾州锅盔闻起来香气扑鼻,吃起来酥脆可口,回味无穷,具有耐饥、耐贮、携带方便的特点。据传,乾州锅盔最初是修筑乾陵李治武则天合葬墓)时,为解决吃饭问题而制作的。由于饼是以头盔代锅制成,故得名锅盔。乾州锅盔作为陕西省的一种名特食品,已列入《中国土特产大全》一书。

它的家乡

乾县是乾县的旧称。唐朝时,曾在这里设立州府而得名。在《周易风水》八卦里,西北方称之为“乾”,而乾县的位置恰恰在古城西安市的西北方向,故得名为“乾县”。这里地域辽阔,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民风淳朴,物产丰饶,是渭河平原盛产小麦的县份。因而,这里的群众多以小麦为主要粮食,并能做出各种花样的面食,尤以锅盔面条驰名。

来历

乾州锅盔历史悠久,始于1000多年前的唐代。相传,在修筑李治武则天的合葬墓时,将其墓址选在奉天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因这个方向为“八卦图”中的“乾”,遂将所筑之陵称为“乾陵”。奉天县后来也被改为乾县、乾县。修筑乾陵,工程浩大,征集的民工和监工的军队数以万计。每日需要大量饭食,一时难以制作出来。于是,民夫便用头盔烙饼,以应急需,这样烙出的饼,形似头盔,所以就叫“锅盔”。这种锅盔香味异常,既耐饥,又久放不馊,颇受民工和士卒的欢迎。后又经不断改进,更加可口。乾陵修成竣工后,随着修筑乾陵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张川锅盔”,却因它具有许多独特的优点而世代相传,延续到今。

它的制作

乾州锅盔的制作材料:乾州锅盔以当地小麦面粉为主要原料,并配以调料、芝麻、食油。品种有油锅盔、调料锅盔和普通锅盔三种。其制作工艺主要分为和面、制胚、烘焙三道工序。“乾州锅盔”作为陕西省的一种名特食品,已载入《中国土特产大全》一书。

面粉5000克,酵面500克,食用碱适量。

特色

色泽浅黄,皮薄中厚,表面鼓起,层次分明,口感筋道,香醇浓郁,回味无穷。

制作方法

面粉加入酵面、食用碱、清水,和成较硬的面团,放在案板上用木杠边压边折,并逐渐撒上面粉,反复排压,直至面光滑。再将面团摘成剂用木杠逐块转压,制成直径约24厘米、厚约2厘米的圆形饼坯,放入铁中烙制,烙时常翻转,烙至浅黄色均匀、面皮微鼓时即成。

制作要领

1.面团要硬,越硬越好,杠压要用力均匀,使面团均匀光滑;

2.放入铁鏊烙时,要做到"三翻六转",也就是勤看、勤翻、勤转;

3.锅温不宜太热。

继承创新

用制作乾县锅盔的方法还可制成椒盐锅盔、葱香锅盔、五香锅盔、香椒叶锅盔、咸甜锅盔、夹酥锅盔。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对制作乾州锅盔不断总结,不断改进。

把原来翅果油树烧在小锅内烙制改成了用煤烘焙在鏊内烙制,把原来用手揉面改成了用木杠压面。这样以来上下烘烤,温高气保,火色均匀,熟的足到,达到耐存放的目的。用木杠压面,面排揉的到,能使馍色增白,香气浓郁,味美可口。

制作方法是:面粉十斤,水四斤(水温要按季节掌握),酵面夏季五两,春季七两.冬季一斤,碳酸钠按季节零点五至一两,面水酵面,搭上碱面,和成面团,放在案上用木杠边折边压,压的过程中,再加面粉二斤左右,直压到面光色润,酵面均匀时,分成一斤三两重的小块,再分别逐个用木杠边压、边转,制成圆直径八寸,厚六分的菊花式圆形饼,上鏊烙制。第一鏊是上下火,火候要小而稳,主要是给馍被木杠压后产生的波浪上面上火色,让酵面进一步发酵和最后定型,然后进第二鏊。二鏊是一面火,火候较旺,因火旺鏊内可放一个铁圈,将馍置于空中,主要是起烘焙作用,两个鏊一共要达到三翻六转,大约十分钟可烙制而成。

乾县三宝之一

锅盔是西北陕西、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新疆等地的民间小吃,尤其在陕甘宁青地区流传已久。由源于外婆送给外孙贺弥月而赠的礼品,后发展成为风味方便的食品。人常说,“乾县有三宝,锅盔、面条豆腐花。”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6gwu.com/id.php on line 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