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坪山茱萸
佛坪山茱萸是中国佛坪县的特色农产品,具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身份。自1983年起,佛坪县便被认定为中国山茱萸的主要栽培基地之一。该县生产的山茱萸以其果大、肉厚、味正等特点著称。佛坪山茱萸的种植面积超过6万亩,年产量可达300吨以上。2005年,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第41号公告,正式批准对佛坪山茱萸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形态特征
佛坪山茱萸的特点包括果大、肉厚、味正、无病虫、色红油润以及有效成分含量高等。
产地环境
综述
中国熊猫第一县位于陕西南部,汉中市东北角,秦岭山地中段南坡,处在中国南北东西自然地理分界线交接过渡地带,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区位优势与山地立体气候交织在一起,为众多动、植物提供了优越的生态环境,也满足了山茱萸生长的适宜条件。
温度
佛坪县多年平均气温11.5℃,在山茱萸要求的温度范围内,极端最高温37℃,极端最低温-12.9℃,3—6月平均温度13.8℃,年平均无霜期218天。
降雨量
佛坪县年平均降雨量为938.1毫米,在山茱萸需水范围内。冬季降水量最少,占全年降雨量的2.5%,此时山茱萸正处于休眠时间,需水量最少;春季降雨量较少,这种较少但适量的雨水,对山茱萸花和叶的生长,尤其是对授粉很有利;夏季为全年降雨量最多的季节,尤其7月降水量最多,符合山茱萸4—7月的营养生长旺盛期,也是需水的最关键时期。秋季降水量较夏季有所下降,有利于果实的充分成熟。佛坪县一年内的雨水分布基本可以满足山茱萸生长的需要。
土壤
佛坪县土壤以黄棕壤和棕壤为主,质地疏松,排水性良好,PH5—6.5,呈微酸性偏中性,符合山茱萸生长要求。
海拔
经对不同海拔山茱萸果实有效成分含量研究,结果表明海拔对山茱萸中有机酸类、生物碱类、糖苷、黄酮类物质含量都有显著或极显著的影响,其中海拔800米—1100米之间分布的山茱萸品质最好,佛坪山茱萸分布较为集中的区域海拔在800米—1150米之间,基本在山茱萸最佳生长海拔。
环境因素
佛坪县地广人稀,无大规模使用农药的历史,当地无工矿企业污染源,经检测空气、土壤、水质均符合绿色食品环境质量标准。佛坪地理。
历史渊源
山茱萸花佛坪山茱萸种植历史悠久,南梁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记载:“山茱萸,生汉中市山谷”。
《名医别录》载山茱萸“生汉中山谷及琅邪冤句,东海承县,九月十月采实,阴干”。
《范子计然》记载山茱萸出三辅(汉三辅即今陕西西安、宝鸡市一带)。
十七世纪,佛坪就有了野生山茱萸移栽种植,佛坪及其周边的洋县、周至县现存有数百棵三四百年的古树。
古代盛产山茱萸的汉中饮茱萸酒风气甚浓。清嘉庆《续修汉中郡志》(汉中府志)云:该地区因产山茱萸故属内城固县、西乡县、洋县等县有重阳节饮茱萸酒风俗:“城固县,九月九日,食米糍,登高,饮茱萸酒,儿童竞放凤鸢。”“西乡县,九月九日,亲友以菊花、米糍馈赠,登高,饮茱萸酒,或上云台之山,或在子午之峰酌酒赋诗,浏览丹枫金光菊;妇人则采摘茱萸,曰可治心病也。”“洋县,重阳采菊拾萸,登高泛酒。“可见,汉中市200年前的爱新觉罗·颙琰年间重阳采摘茱萸、饮茱萸酒的风气犹存。
新中国成立以后,佛坪山茱萸的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2006年5月3日,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首次发现大面积野生山茱萸,共有4处集中连片分布,数量约500株,部分大树胸径达60厘米,估计树龄在1000年以上。这一发现,不仅印证了《名医别录》关于“山茱萸生汉中山谷”的记载,亦为研究人工种植山茱萸的历史和进行药理学药物学分析提供了科学依据,还为进一步改良人工种植山茱萸品系提供了条件。
生产情况
20世纪70年代,佛坪县开始大规模种植山茱萸。从海拔550—1600米处都有山茱萸分布,全县栽植有石滚束、珍珠红、圆铃枣、八月红、马牙枣、大红枣、小米枣、笨米枣、小香蕉、青头榔、小圆铃11个品种。共栽植500万株,年产山茱萸600吨,其产值占农业经济收入的32%。
截至2010年,累计8万多亩约500万株。正常年份产山萸肉600吨以上,产量居全国第二,每年为当地群众增收1000多万元。
截至2016年,佛坪县山茱萸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常年产量1000吨,占中国产量的六分之一。
产品荣誉
佛坪山茱萸已取得国家GAP认证和原产地标记注册认证,是全国山茱萸三大基地之一。是“中国山茱萸之乡”和“国家级山茱萸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
2001年、2002年、2003年,被国家林业局、科技部分别命名为“中国山茱萸之乡”、首个“国家级山茱萸药源基地县”,“国家级山茱萸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2007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为佛坪山萸肉系列保健果品酒颁发了“全国工业产品许可证”。
地理标志
地域保护范围
佛坪县辖区内七乡两镇:长角坝乡、岳坝乡、岳坝镇、西岔河乡、十亩地乡、天河坝乡、石墩河乡、袁家庄镇和陈家坝镇。
质量技术要求
一、种子繁殖。
(一)种子来源。
由种源地引入当年新采种子或从早期栽培的大树上采集新种子。
佛坪山茱萸(二)种子处理。
山茱萸种子属于低温型,且种皮坚硬,含油量高。种子需经过处理才萌发,促进提早出苗。一般用2—3倍的湿沙,沙藏于室外向阳处,经常保持湿润,至翌年3—4月有30%—40%的种子萌芽时即可播种。
(三)圃地选择与整理。
育苗地应选择在背风向阳,土壤疏松肥沃、湿润的地段。深翻整细,除净禾本科杂草、石子等,施足底肥,耙平做畦。畦宽1.2米,高20厘米,长度依地形而定,一般15—20米。
(四)播种。
在春季3—4月进行,条播,按行距25厘米开沟,沟深3—5厘米,播种量每667米2育苗地需种子40—60千克。播种后覆土2—3厘米,保持畦面湿润,播种后7天可陆续出苗。
二、田间管理。
出苗后要保持土壤湿润,幼苗出现3—4对真叶时,间苗除草2—3次,保留株距7厘米。6—7月追肥2次,结合中耕于傍晚或雨后每亩施尿素4千克。加强水肥管理,当年高可达到60厘米,一般1—2年后定植于准备好的地块,带土移栽,及时浇水,提高成活率。
三、大苗栽植。
(一)栽植时期。
栽植于山茱萸休眠期进行。
(二)栽植密度。
充分利用土地,确保山茱萸正常生长,株行距一般为3米×4米或4米×4米,每亩宜栽植50—80株,如果间作其它灌木或乔木,栽植40株左右。整体部局以排列整齐为好。立地条件好则栽培50株左右,立地条件差则栽培60—80株左右。
(三)栽植方法。
起苗应带土球;栽植前进行根系修剪并蘸泥浆,保护苗木不受损伤,根系不能暴晒和风吹,在备好的栽植穴内,每穴施农家肥2千克,与土拌匀施入。如苗木根系过大,应对栽植穴进行修整,避免根系弯曲,埋土至苗株根际原有土痕,轻提苗木,使根系舒展,扶正填土踏实,浇定根水,有利成活。
四、大树田间管理。
(一)扩穴培土。
山茱萸定植后,要及时扩穴培土,扩大树盘,熟化土壤,给根系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增大吸收养分的范围。幼树生长的前几年,在栽植穴外进行深度为30—40厘米的扩穴改土,以利于幼树根系的生长。
(二)间种。
山茱萸定植后的3—4年,可利用其株行距间的空隙套种矮杆农作物、绿肥作物或其他草本药材。
佛坪山茱萸(三)中耕除草。
栽植后的前3年,根据当地情况,每年中耕除草2—3次,全面整理的园地,可以结合间种的农作物进行,操作时应注意不要伤害幼树和根系。
(四)施肥。
山茱萸施肥应根据生长习性和长势、结果多少进行适期、合理施肥,并注意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氮、磷、钾肥配合施用;土壤施肥与叶面喷肥配合施用。
(五)整形修剪:山茱萸栽植后,若任其自然生长,常导致主枝过多,相互交叉重叠,枝干紊乱,树冠内部通风透光性差,可通过整形修剪,调整树体形态,提高空间和光能利用率,调节山茱萸生长与结果、衰老与更新及树体各部分之间的平衡,以达到早结果、多结果、稳产优质、增加经济效益的目的。
五、病虫害防治。
山茱萸病害主要有褐斑病,叶斑病等,可将带病枝摘除烧毁,发病初期用1:1:100的波尔多液或用50%退菌特500—700倍液进行防治2—3次。虫害主要有星天牛、大衰蛾等,美国白灯蛾发生期用90%的敌百虫10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成虫发生期用2.5%溴氰菊脂2500—3000倍液喷治。日常管理中,根据山茱萸的生长特性,加强肥水管理,强壮树势,增加树体抗病虫能力,确保高产稳产。
六、采收。
当山茱萸果实由青变黄,80%以上变为红色时,树体稍经晃动,果实就自然落下,此时便可采收。过早采摘,果肉干瘪,颜色不鲜,影响产量和品质,过晚易落果减产。果实成熟时,枝条上已着生许多花芽,因此采收时,应动作轻巧,注意保护枝条及花芽,做到不损芽,不折枝,影响树势和来年产量。
参考资料
佛坪特产:佛坪山茱萸.老家网.2024-11-25
佛坪山茱萸获“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2024-11-25
佛坪山茱萸.国家发展门户网.2024-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