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吉拉
希吉拉(Hijrah,الهجرة),旧译“徙志”,特指公元622年9月,为躲避麦加古莱西人的迫害,穆罕默德及其追随者离开麦加前往麦地那(原名叶斯里卜)的迁徙过程。
约公元610年,穆罕默德在麦加创立并开始传布伊斯兰教,以一神崇拜代替传统阿拉伯氏族部落的多神崇拜,麦加贵族认为穆罕默德此举威胁了他们的利益,决定将穆罕默德逐出麦加。穆罕默德接受麦地那信徒的邀请,公元622年9月的一个夜晚,穆罕默德及其亲信潜离麦加。公元622年9月24日,穆罕默德抵达麦地那。
希吉拉是早期伊斯兰史的重大转折,使伊斯兰教摆脱了濒临夭折的境地,标志着伊斯兰教麦加时期的结束和麦地那时期的开始。在麦地那,穆罕默德的国家思想得以付诸实践,建立了以《穆斯林宪章》为规范的穆斯林社团——温麦,形成伊斯兰国家的原生形态。麦地那作为伊斯兰国家的摇篮,象征着阿拉伯半岛的新兴文明。为了纪念希吉拉,伊斯兰国家的第二任哈里发欧麦尔于公元639年颁布法令,将希吉拉之年作为伊斯兰教历的纪元,以阿拉伯传统历法的该年岁首(即公元622年7月16日)作为伊斯兰教历元年的开端。
背景
古莱西人的驱逐
公元5、6世纪,阿拉伯半岛以北的两大帝国——拜占庭帝国和波斯萨珊帝国处于敌对状态,两大帝国间的贸易只能通过居中的阿拉伯人进行,地处主要商路——汉志商路中段的麦加地区商业贸易兴旺。由于异族的入侵和统治,尤其是波斯萨珊王朝的统治,传统商路被迫改道,汉志商路逐渐衰落几近废弃,阿拉伯商业贵族逐渐将商业资本转化为高利贷资本。麦加贵族与贝都因贵族勾结,向下层民众进行高利贷剥削。与此同时,这一时期的阿拉伯人流行偶像崇拜,朝拜克尔白神庙内所供奉的各部落的不同神灵,如星神、月神、水神、蒸汽神等。麦加古莱西部落是克尔白神庙的管理者,利用每年一度的朝圣活动期间的定期集市,获取大量的商业税收。
约公元610年的“盖德尔夜晚”(伊斯兰教历9月的第27个夜晚),穆罕默德称得到安拉的启示,而后创立伊斯兰教,开始了传布启示的生涯。伊斯兰教主张以一神崇拜代替氏族部落的多神崇拜,《古兰经》记载:“他是安拉,是独一的主”。此外,穆罕默德还抨击了麦加贵族腐朽的生活方式,提出了改良社会习俗的要求,如反对血亲复仇、近亲婚配和弃婴,禁止高利贷和赌博行为,提倡赈济贫民等,这些举措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支持。麦加贵族认为,这是从根本上动摇他们的社会制度和经济支柱。以苏非扬为首的麦加贵族,坚决反对伊斯兰教。他们采取各种手段迫害穆罕默德及其信徒,多次对穆斯林施加暴行,并把他们逐出麦加。他们还胁迫哈希姆家族放弃对穆罕默德的保护权,蓄谋加害于他。穆罕默德说:“假若他们把太阳放在我的右手里,把月亮放在我的左手里,我也不愿放弃这件事。”穆罕默德被迫迁往麦地那。
麦地那与穆罕默德
麦地那(原名叶斯里卜)位于麦加以北338公里处,周围散布绿洲,盛产海枣,谷物和蔬菜也很丰富。穆罕默德与麦地那居民早有联系,穆罕默德的生母阿米娜是麦地那人,穆罕默德的外祖父阿卜杜拉死后葬在麦地那。
麦地那的居民分为5个部落,部落以血缘联系为社会组织的基本纽带,根据血亲复仇的原则保护自己的成员。奥斯部落和哈兹拉只部落是地区部落的统治者,两者为争夺权益,长年抗争。民众渴望和平与社会稳定,因此他们欢迎伊斯兰教。
穆罕默德通过两次“阿喀巴誓约”,与麦地那部落的联系更加密切。公元620年禁月(伊历9月,穆罕默德接受安拉启示)期间,穆罕默德与6名哈兹拉只人在欧卡兹集市邂逅,他们希望寻找一位仲裁者前往麦地那,调解绿洲内部的相互仇杀。穆罕默德向他们传布伊斯兰教义,说服他们初步接受了伊斯兰教。公元621年,哈兹拉只部落的10名成员和奥斯部落的8名成员来到麦加,在麦加郊外的阿喀巴山谷与穆罕默德订立誓约——第一次“阿喀巴誓约”。保证不以他物匹配安拉,不偷盗,不淫乱,不溺婴,不作伪证,不违背先知穆罕默德指引的善功等,遵守上述誓言者将升入天园,违背者听凭安拉处置。公元622年,又有75个麦地那穆斯林来到麦加,与穆罕默德签订了第二次“阿喀巴誓约”并邀请穆罕默德前往麦地那,宣誓保护先知及其家属和信徒,将为保卫安拉的使者进行战斗,甘愿与安拉的使者同生死、共患难。
麦地那位置特殊,麦加人经营贸易为生,他们经常到北方的叙利亚去做买卖,而麦地那是他们的必经之地,穆罕默德占据了麦地那,对于他们是一个最大的威胁,也为穆罕默德重返麦加的提供了优势。
过程
第二次阿喀巴誓约订立以后,麦加的伊斯兰教皈依者百余人按照穆罕默德的吩咐,离开自己的亲人和居住的家国,陆续踏上迁徒的征程。
公元622年9月的一个夜晚,在穆罕默德堂弟阿里的掩护下,穆罕默德和其岳父艾布·伯克尔以及其他亲信潜离麦加。消息不胫而走,古莱西人于是在麦加周围进行搜捕。为躲避古莱西人的搜捕,两人在麦加郊外的骚尔山洞躲避了三天。《古兰经》记载:“当时,不信道的人们把他驱逐出境,只有一人与他同行,当时,他俩在山洞里,他对他的同伴说‘不要忧愁,安拉确是与我们在一起的’。”古莱西人退走后,穆罕默德和阿布·伯克尔离开骚尔山洞。他们分乘事先准备好的两峰骆驼,沿红海东岸向北方奔去。
四天后,先知穆罕默德和艾布·伯克尔抵达叶斯里卜附近的库巴。并在这里召集众人修建了世界上第一座清真寺。《古兰经》称库巴清真寺是“从第一天起就以敬畏为地基的清真寺”。公元622年9月24日(伊历3月12日),穆罕默德抵达麦地那。不久,就在自己的住处盖了清真寺,即后来先知寺的前身。而后,穆罕默德将叶斯里卜改名为麦地那·乃比,阿拉伯语意为先知的城市,简称麦地那。
历史意义
伊斯兰教的转折点
希吉拉不完全是逃亡,而是在两年之中经过周密考虑的一种有计划、有步骤的行动。希吉拉是早期伊斯兰史的重大转折,标志着伊斯兰教麦加时期的结束和麦地那时期的开始。穆罕默德在移居麦地那以后却成为备受景仰的领袖,伊斯兰教摆脱了濒临夭折的境地,文明的萌芽开始植根于麦地那绿洲的沃土之中。为了纪念希吉拉,伊斯兰国家第二任哈里发欧麦尔于639年颁布法令,将希吉拉之年作为伊斯兰教历的纪元,以阿拉伯传统历法的该年岁首(即公元622年7月16日)作为伊斯兰教历元年的开端。
伊斯兰国家的雏形
公元622年徙志以后,穆罕默德借助于宗教的形式所阐述的国家思想得以付诸实践。 穆罕默德的世俗权力形成于麦地那时期,创建于麦地那的温麦,构成伊斯兰国家的原生形态,兼有宗教与政治的双重功能。麦地那作为伊斯兰国家的摇篮,象征着阿拉伯半岛的新兴文明。
穆罕默德迁到麦地那后,便以此为根据地,把从麦加迁来的穆斯林“迁士”和麦地那的穆斯林“辅士”组织起来。穆罕默德打破部落和氏族间的血缘关系,提倡建立“天下穆民皆兄弟”的教友关系,为阿拉伯统一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广泛的社会基础,建立了一个以共同信仰为基础的宗教社团“温麦”( Umma),即穆斯林公社。
希吉拉后初年,穆罕默德订立的《麦地那宪章》,明确规定了穆罕默德作为安拉的使者,具有仲裁纠纷的权力;抵御外部敌人的进攻是温麦成员共同的义务,温麦成员未经穆罕默德的允许不得擅自攻杀劫掠;以人丁税的形式规定了天课的具体数额。温麦成员承担诸多社会责任。
而后穆罕默德以麦地那为中心,联合一切反对麦加贵族的力量,建立起一个政教合一的神权国家。新型的国家权力掌握在穆罕默德手中,由宗教生活向世俗领域延伸。温麦也逐渐由雏形进入成熟阶段,并且发展为真正意义上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