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谢晋生

谢晋生

谢晋生,曾用名谢乃常,1903年8月出生,湖南省郴县(今郴州市)北正街人。早年在本县读私塾、小学、中学。1926年2月考入广州黄埔军校第四期学习,同年11月毕业并加入中国国民党

1944年春,谢晋生率部收复被日军强占的云南片马地区。1949年11月,谢晋生谢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一兵团高级参谋,不久进入中南军政大学学习。1952年8月,任湖南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1985年逝世。

人物简介

1926年冬,谢晋生随国民革命军参加北伐战争进至南京市

1928年,任国民党第三师黄埔同学会特派员,因请假赴汉口逾期未归而被撤职。

1930年,谢晋生由友人李奇中等人介绍在南京加入黄埔同学会,从事反对蒋介石的活动。同年在汪精卫主持的行政院任铁道部路警管理局科长,后调任北平平绥铁路警务处副处长。

1933年,到福建省,经宋希濂介绍在福建省保安处十三团任指导员。到任不久即与亲戚李木庵(中共党员)等联系,策动该团两个营的兵力准备将其从莆田市带到中央苏区去,出发前遭到国民党第八十七师包围缴械。谢只身逃往南京市,旋被中国国民党明令通缉。

1934年,在江苏沛县任县保安队中队长。

1935年,由中共党员徐彬如介绍与李木庵等一同到陕西省,在杨虎城的西安绥靖公署宪兵营任副营长。

1936年,秋任代理宪兵营营长。西安事变前夕,谢晋生曾负责保卫中共派往西安谈判代表张文斌的安全。后张学良派往陕北的宋黎等三名代表返回西安时遭到国民党陕西省党部特务逮捕,谢晋生的宪兵营得悉后将其中两人从特务手中夺回送交张部。同年冬调任绥靖公署特务团副团长。

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谢任改编后的一七七师五二九旅一〇五七团副团长,奉命率部开往山西省参加对日作战。

1938年,任第五二九旅参谋长。

1939年,旅部撤销后谢回到西安,旋应友人李奇中之邀同赴四川省云阳任第三十五补充兵训练处第三团团长,率部由四川移驻贵州安顺。

1942年3月,任远征军第五军杜聿明部下的运输十三团上校团长,因入缅作战失利,车队被冲散,5月回到保山市。沿途收容了散兵300余名,编为一个营,带到大理白族自治州,要求十一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分派任务。宋希濂委派谢晋生为司令部直辖补充兵团团长。适值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成立福碧泸练民众自卫支队,被任命为支队上校副司令,重返怒江前线抗日,谢任滇康缅边境特别游击区第一纵队司令员,下辖三个支队在怒江西岸、片马镇、拖角一带抗击日军。

1944年,任远征军步兵第一团团长。

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谢调任第十六军官总队第一大队大队长,1947年调国防部少将部员,派往湖南军管区司令部服务。

1948年,谢晋生经方鼎英介绍谢在长沙市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1949年3月,谢与宋仁楚同去宜昌市策动宋希濂起义时,被宋任命为国民党第十四兵团司令部高参,兼任“鄂西兵要地理视察组长”。谢趁赴鄂西视察时,在松滋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组织了一支约六七百人枪的“志愿兵团”。同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后谢毅然率部向解放军投诚,将所带的人枪全部交给解放军第三十八军。谢回到长沙后,由省军区联络部长樊中黎与陈明仁商议,偕同宋仁楚、刘公武段梦晖等被派往鄂西劝告宋希濂起义,行至永顺县保靖县后,得知宋希濂已逃至四川省,即返回长沙。

1949年11月,谢晋生谢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一兵团高级参谋,不久进入中南军政大学学习。

1952年8月,任湖南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

主要功绩

收复片马

1942年3月,谢晋生任远征军第五军杜聿明部下的运输十三团上校团长,因入缅作战失利,车队被冲散,5月回到保山市。沿途收容了散兵300余名,编为一个营,带到大理白族自治州,要求十一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分派任务。宋希濂委派谢晋生为司令部直辖补充兵团团长。适值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成立福碧泸练民众自卫支队,被任命为支队上校副司令,重返怒江前线抗日谢晋生,谢任滇康缅边境特别游击区第一纵队司令员,下辖三个支队在怒江西岸、片马、拖角一带抗击日军。

8月到达六库,当时英军已经撤离片马镇、江心坡、拖角一带(原称茶里地区),日军正向这一地带进犯,谢晋生带领二十名当地民众支队人员,深入片马、江心坡地区,作了一个月的调查,然后请缨防守茶里地区。在得到十一集团军批准后,于秋后组成挺进支队和独立营从片马北面的吹风丫口攻入茶里地区,在巴吴库设立指挥部,然后率独立营向片马日本侵略军发动进攻。谢部虽然损失惨重,但仍坚守阵地,在片马坚持抗战达半年之久。英国怕我国收回片马,照会中国政府:片马、江心坡、茶里地区,系属中缅未定界,中国军队不宜驻防。国民党政府严令谢部从片马镇撤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部队被迫从片马撤回怒江防守后,谢晋生以怒江西岸的称戛村为基地,加紧征募兵源,扩军备战,加强军训,积极准备反攻,收复片马失地。在前往大兴地军营途中,不幸掉下箐沟,跌断大腿骨。时大兴地有美军顾问组的战地医务室,谢晋生被送进美军医务室治疗。

1944年春,怒江抗日部队奉命反攻片马。反攻部队分为南北两路,南路由上校团长余子述率第一步兵团直接向片马丫口反攻,北路由十一集团军滇康缅边境特别游击区第一纵队少将司令谢晋生率独立营两个营从尺别哥丫口反攻。这时北路方面,称戛一带民众出动五百多民工,用三个月时间,日夜奋战在高山雪原,已修通了称戛江边到尺别哥山顶丫口的进军驿道,谢晋生部在民众的支援下,首先突破尺别哥丫口天险,攻入片马,并从北面向南包抄敌人,切断片马日军对丫口据点的后援。但南路反攻的余子述部受阻。片马丫口日军凭借天险,建筑了坚固的工事,以重兵防守,使余部反复进攻都不能取胜,并造成了重大伤亡。后来由于谢部首先攻入片马镇,从后面切断了片马丫口据点日军的后援,在余部不惜一切代价的英勇反攻下,终于攻克了片马丫口,于是谢余两部合力夹击,彻底歼灭了片马侵略军,收复了失地,取得了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抗日大反攻的第一个胜利。

片马收复后,谢晋生立即着手进行恢复片马主权的治理活动,他奉命以“茶里边区军政特派员”的身份,在片马设立“茶里边区军政公署”,将片马、拖角、罗孔划为三个区,委派手下的营级干部为谷区区长,委任当地山官头人为副区长,每区划分若干乡保,任命乡保长,推行我国战时的区、乡、保甲制度;在片马、罗孔举办了两所汉文学校,推行国民教育;在片马镇开辟初级市场,在大坝地河开设造纸厂,恢复边境工商业,组织群众发展生产。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我驻守滇西的国军全部奉命整编,谢部被改编为“机场守备第三团”,谢仍任团长。

1946年,英军乘片马守军立足不稳,武装袭击了谢晋生的“军政特派员公署”及“片马区公所”。第一营营长兼片马区长吴若龙等军政官员被杀害,谢部被迫撤出片马,英军重新强占片马。

治军严格

谢晋生是个身经百战的军官,自1943年3月从片马撤退后,知道抗战不会很快取胜,部队要在称戛长期驻防,部队在一处长期驻防,他治军很严,不准部队骚扰老百姓,不准估买估卖,部队的给养都向军民合作站领取,不准直接到农村采购,对自己的随军家属子女也严加管教。

为搞好军民关系,谢晋生在称戛办了一所战地汉文学校,动员当地傈僳族农民送子女上学,学生笔墨纸张由部队供给,教师由部队文书人员担任,课文由部队编印,内容贯穿了抗日救亡,保国保乡,驱逐日寇的思想,这所学校办了一年多时间,直到部队反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