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山岩鹨
贺兰山岩鹨(拉丁学名:Prunella koslowi;英文名:Koslow's Accentor),别名为漠岩鹨,是岩鹨属、岩鹨属小型鸟类。
贺兰山岩鹨全长145毫米-154毫米,头棕褐色,背淡皮黄褐色或沙褐色、具暗色纵纹。两翅暗褐色具白色翅带斑。颏、喉和胸烟灰色或褐色、具窄的白色羽缘,形成明显的鳞状斑,其余下体乳白色或棕白色微具褐色纵纹。主要栖息于有沙漠植物分布的高原沙漠、戈壁滩和半荒漠地带,尤以沙漠边缘地带的戈壁、沙丘灌丛和人工防护林中较常见,也栖息于有成片沙枣、沙蓬、黑沙蒿等沙地植物的沙漠、戈壁滩灌丛和人工沙枣林,而且是最喜生境,有时也见于荒野、农田和山脚林缘地带。常单独或成小群活动,善于在砂生沙枣等灌丛中穿行和藏匿,遇惊则短距/垂直起降机,四散奔逃。主要以昆虫和沙地植物果实与种子为食。
贺兰山岩鹨分布地区狭窄,数量少,为食虫益鸟,应予以保护。是自治区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2021年,贺兰山岩鹨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Ⅱ级保护野生动物。2024年,贺兰山岩鹨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等级为无危(LC)。
发现历史
1883年12月一1884年1月,俄罗斯科学家由蒙古乌兰巴托来华途中,在阿拉善高原腾格里沙漠首次采到此种标本,1887年作为新种发表。Vaurie,C.(1959)提到此种分布内蒙古自治区和蒙古,列出2亚种(阿拉善高原的是指名亚种)。未说明居留型。1964年Vaurie,C.在蒙古鸟类的名录中示意此种为繁殖鸟,但未说明是留鸟还是夏候鸟。
在中国,仅有《贺兰山岩碧》一文报道了此种标本的采集地和形态描述、居留型、迁徙期,分布地仅提到贺兰山以西的阿拉善盟地区。郑作新(1987)对此种的分布区记为贺兰山,居留型记为冬候鸟。《中国干旱地区自然地理》在列举沙漠鸟类时,未提及此种,说明学者对此种沙漠鸟类不了解。
分类
贺兰山岩鹨属于岩鹨科、岩鹨属。岩鹨属有12种,分布在欧洲、亚洲和非洲,常见的种类有:领岩鹨(P. collaris),体型较大,翅长超过88mm,胸纯灰褐色;栗背岩鹨(P. immaculate),上体无斑纹;鸲岩鹨(P. rubeculoides),胸具锈红色横带;贺兰山岩鹨(P. koslowi),胸无锈红色横带;棕胸岩鹨(P. strophiata),眉纹棕红,背上具黑纹,胸棕红色;褐岩鹨(P. fulvescens),眉纹白或棕白色,背具暗褐色纵纹,胸淡棕;棕眉山岩鹨(P. montanella),眉纹深棕,背具红棕色纵纹,胸深棕白。据Vaurie,C.,中国阿拉善高原分布的贺兰山岩鹨为指名亚种(P. K. koslowi),而《世界鸟类名录大全》和《中国鸟类区系纲要》则不分亚种。
特征
贺兰山岩鹨全长145毫米-154毫米,嘴峰9毫米-11毫米,翅69毫米-70毫米,尾68毫米-74毫米,跗蹠17-21毫米;体重15.9克-17克(雄性)。
额淡揭微黄,上体沙棕,头顶至下背有褐纵纹。腰褐或棕褐,纯色无斑。眼先淡灰(羽轴灰白)。喉淡褐,羽端微白,喉后缘向后凸呈弧形,与污白的前颈分界较明显。颊部(含耳羽)褐色稍淡(有近白色羽千纹),与眼先同色。无眉纹。颈、胸羽基褐色而有较宽的污白(沾黄)色羽缘,故各羽呈鳞斑状。腹和尾下覆羽淡棕黄或草黄。尾褐色,中央尾肠微沾黄,所以较外侧尾羽浅淡。各尾勿外缘草黄或污白。尾端基本属圆形,中央第2、3对尾羽最长,中央尾羽约与第对尾羽等长,最外侧尾羽最短。圆翼,初级飞羽10枚,第3、4、5(6)近等长。第3-6枚外甲肠有显著的切刻。第1枚飞羽尖形,长于初级覆羽4-5mm。次级飞羽(尤其三级飞羽)和大覆羽外甲羽缘棕褐。大覆羽和中覆羽有污白端斑,形成两道不显著的翼斑。身体廓羽基半部皆灰黑色羽轴近白。翼下覆羽灰褐,腋羽近污白,胁羽沾棕,微具褐纵纹。虹膜深褐。嘴黑褐,上嘴基微黄。附踉肉黄色,趾稍暗,爪褐色。鼻孔被盖膜。嘴缘前处两侧向内狭缩,上下嘴缘闭合不严,中段有缝隙似鹤嘴。嘴须极短。
分布
分布范围
贺兰山岩鹨仅分布于中国、蒙古。在中国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甘肃省三个省(区),以内蒙古为主。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有沙漠植物分布的高原沙漠、戈壁滩和半荒漠地带,尤以沙漠边缘地带的戈壁、沙丘灌丛和人工防护林中较常见,也栖息于有成片沙枣、沙蓬、黑沙蒿等沙地植物的沙漠、戈壁滩灌丛和人工沙枣林,而且是最喜生境,有时也见于荒野、农田和山脚林缘地带。
习性
贺兰山岩鹨性隐蔽,冬季单独或成小群活动。迎水桥采得的第1只标本,即是6只一群之一。鸣声尖细而弱,多为二声一度,有时也有悦耳的鸣唱。通常凡是灌丛较密的地方,它都是在灌丛下窜动,单株树上极少,因此在野外难以拍摄和录音。飞行高度多为1-3m或lm以下,很少高飞,有时也见停空振翅飞行。遐惊则短距/垂直起降机,四散逃奔,直线或波浪状飞行。有时与棕眉山岩鹨和黑顶麻雀混群活动。野外观察不易与雌黑顶麻雀区分。当地对此种俗称“窜树林",乡下儿童尤其牧童还是较熟悉的。
由于贺兰山岩鹨体色暗淡,喜欢在灌丛下窜动,鸣声不显著,所以极易被误认为是某种鸟的尚不能远飞的幼鸟而不被人注意。加之,沙漠地区很少进行鸟类调查,中国解放后40年来很少提及此种,1986年冬兰州大学采到标本以前,中国尚没有任何单位收藏贺兰山岩鹨标本。此种并不分布贺兰山(过去就曾有人在贺兰山寻找而未果),而是栖息在阿拉善高原和鄂尔多斯高原的沙漠灌丛中。故贺兰山岩鹨改称漠岩鹨较为恰当,而且贺兰山岩鹨一名容易使人误解这是一种高山鸟类或森林鸟类,其实它是沙漠鸟类。
食性
据几批消化道剖检资料含肌胃内容物分析,贺兰山岩鹨在越冬地属专食性,既有大量植物种子,也有昆虫等动物性食物。贺兰山岩鹨取食很多木虱、蚜虫、大叶蝉科等同石蝇害虫,对保护沙漠植被,维持沙漠生态平衡有一定作用。
迁徙
贺兰山岩鹨(漠岩鹨)是阿拉善高原和鄂尔多高原的冬候鸟,不在中国境内繁殖(夏季可能在蒙古繁殖)。此种是10月中旬迁来越冬地,3月底至4月初迁离,越冬期约5个多月(160多天)。
生长繁殖
繁殖
在繁殖方面,这些鸟类遵循一种相当典型的鸟类繁殖模式。贺兰山岩鹨的繁殖季节通常在五月至六月的晚春或初夏开始。在此期间,雄鸟会建立领地并进行求偶展示以吸引配偶。它们会唱出动听的歌曲,并进行各种展示,如蓬松羽毛和跳跃,以给雌鸟留下深刻印象。一旦雄鸟成功吸引到雌鸟,它们会进行短暂的求偶仪式,包括相互喂食和梳理羽毛。交配后,雌鸟开始筑巢,巢通常是一个由草、树叶和其他植物材料构成的杯状结构。巢穴通常隐藏在灌木丛或低矮的树中,以保护鸟卵免受捕食者和恶劣天气的侵害。
生长
雌性贺兰山岩鹨一次产卵约3至5枚,卵呈浅蓝色或蓝绿色,带有深色斑点。她孵化卵约需12至14天,在此期间很少离开巢穴。雄鸟偶尔会代替雌鸟孵化,让雌鸟去觅食恢复体力。卵孵化后,幼鸟(称为早成雏)出生时裸体无助,完全依赖父母觅食和保护。雌雄鸟轮流喂养雏鸟,给它们提供昆虫、蜘蛛目和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雏鸟生长迅速,一周内开始长出羽毛。随着幼鸟不断成长,它们逐渐变得更加独立。孵化后大约10到12天,它们开始离开巢穴,探索周围的环境。然而,它们仍然依赖父母提供食物和指导。父母会教它们一些生存技能,比如觅食技巧和躲避天敌的方法。
幼鸟会继续与父母在一起生活几周,逐渐增强体力并磨练飞行能力。大约20到25天后,幼鸟完全独立,开始独自外出。它们会离开出生地,可能会加入其他百灵鸟或类似鸟类的群体。
保护
2021年,贺兰山岩鹨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Ⅱ级保护野生动物。2024年,贺兰山岩鹨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等级为无危(LC)。该物种分布范围广,因此根据分布区大小标准(分布区面积小于20000平方公里,同时伴随分布区大小、栖息地面积/质量或种群数量的下降或波动,以及数量较少的地点或严重的破碎化),其未达到易危标准。种群数量尚未量化,但根据种群数量标准(成熟个体数量低于10000只,且预计十年或三代内持续下降超过10%,或具有特定种群结构),其未达到易危标准。种群趋势看似稳定,因此根据种群趋势标准(十年或三代内下降超过30%),其未达到易危标准。基于以上原因,该物种被评估为无危。
价值
贺兰山岩鹨分布地区狭窄,数量少,为食虫益鸟,应予以保护。是自治区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
参考资料
Mongolian Accentor.iucnredlist.2025-04-06
科普丨贺兰山里的小精灵——贺兰山岩鹨.微信公众平台.2025-04-06
Prunella koslowi.animaldiversity.2025-04-06
神秘的贺兰山岩鹨消失三十多年后重现宁夏中卫沙坡头.百家号.2025-04-06
Mongolian Accentor.animalinformation.2025-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