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哥拉兔(英文名:Angora 兔形目),俗称长毛兔,是世界著名毛用型家兔品种。其毛发是一种高级纺织原料,具有绝热性高、重量轻的特征,可用于粗纺和精纺,被誉为世上最细的“华贵”纤维。安哥拉兔产毛效率高,年产毛量可达1190~2000克,且饲料消耗少,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安哥拉兔曾被认为起源于土耳其的安哥拉省,因此被命名为安哥拉兔。后经调查考证,起源地实为英国。安哥拉兔传入不同国家后,经过长期选择与培育形成了不同的种群,包括英系、法系、德系、日系和中系等品系。

安哥拉兔体型较大,体重3.5~5.7千克,体长约45厘米。头型略尖,耳朵呈“V”状,眼睛大而圆。四肢强健,背部平直。全身绒毛厚实且浓密。毛发颜色有白、黑、灰、蓝、粟、黄等多种类型。性情神经敏感,胆小怕惊,白天多静伏笼中,夜间活跃。喜食青绿鲜嫩多汁的饲料,适于在干燥清洁的环境中养殖。

演化历史

安哥拉兔是家兔的一个品种。世界上所有的家兔品种均起源于欧洲的野生穴兔。关于野生穴兔史前自然分布状态,最古老记载可追溯到公元前1100年,当时的腓尼基人向北非和南欧扩张,到达西班牙半岛,意外发现在当地栖息着一种野生穴兔。随着腓尼基人的扩张,穴兔逐渐从西班牙散布到南欧和北非。直到公元前2世纪,希腊史学家波力比阿将这种善于挖洞穴的野生穴兔称为“挖坑道的能手”,这就是“穴兔”名称的由来。

但真正的野兔驯化发生在16世纪的法国,是由修道院的修士们完成的。因为天主教有规定,在40天的“封斋节”期间,修士们必须守斋,不得吃肉,但是可以食用兔胎和初生仔兔。刚开始,修士们采用的是捕捉孕兔产仔的方式,后来,他们又在围栏中饲养较多数量的兔,又经过逐渐改进使兔得以在兔笼中饲养和繁殖,大大促进了野兔的驯化,就这样大约持续了几个世纪,兔的家养和驯化才得以完成。

1765年法国出版的百科辞典中已有长毛兔的记载,1974年江苏农学院张照教授从法国养兔协会带回了资料,得知十八世纪中叶在法国出现了首批安哥拉兔,而安哥拉兔是1723年由英国海员带到法国的,并且由于其绒毛超长松软,性格温顺,憨态可掬,便成为了法国王室的宠物,在一个世纪的时间里遍布欧洲,再由欧洲传至世界各地,推动安哥拉兔在不同地区形成了不同的品系。

形态特征

安哥拉兔全身绒毛厚实且浓密,被毛有毛丛结构,不易缠结,有波浪式弯曲。面部有些无长毛,也有些额毛、颊毛丰盛,但大部分耳背无长毛,仅有耳尖的一撮长毛。四肢、腹部都有茂密的绒毛,体毛细长且柔软,排列整齐。四肢强健,背部平直,头型略尖,耳朵呈V状,眼睛大而圆。安哥拉兔体型较大,成年体重可达3.5~5.7kg。体长约45cm,胸围30~35cm。年产毛量可达1190~2000g。

生活环境

安哥拉兔受到超过临界温度的影响显著。仔兔的最适环境温度为30℃~32℃,幼兔的最适温度为20℃~25℃,成年兔的最适温度范围较大,为15℃~25℃,临界温度为5℃和30℃。高温环境会严重影响安哥拉兔幼崽的生长、进食以及受胎能力,而且随着温度的增长,微生物变得更加活跃,导致安哥拉兔的得病率上升、抵抗力下降;低温环境则不利于安哥拉兔的心肺功能正常运转。

安哥拉兔喜欢干燥清洁,高温高湿和低温高湿环境对安哥拉兔都有严重的不利影响。安哥拉兔最适湿度应在60%~65%。空气相对湿度低于50%会导致兔毛粗糙,质量下降,对于安哥拉兔的呼吸系统也会造成损伤;空气相对湿度高于70%的话,会导致微生物的大面积繁殖,污染兔毛,导致品质下降,提高安哥拉兔染病概率,造成疾病或死亡。

生活习性

安哥拉兔属于昼伏夜出性动物,白天多静伏笼中,属于半睡眠状态,采食量少;夜间十分活跃,频繁采食和饮水,进食占全天的70%左右,饮水占全天的60%左右。安哥拉兔神经敏感,胆小怕惊,如遇突然的刺激、异常的声音,就会精神不安,食欲减退,甚至患病死亡。

安哥拉兔是食草动物,喜欢吃青绿鲜嫩多汁的饲料,其次是粗磨的颗粒饲料,不喜欢吃粉料。安哥拉兔还具有啃食硬物的习性,因为其门齿会不断生长,只有不断啃咬硬物来磨损门齿,使得上下门齿吻合,才能有效采食。

养殖技术

场地管理

安哥拉兔的兔场选址需要考虑其生活习性,通常将兔场设在远离交通主干道、地势较高、气候干燥且背坡向阳的山区与丘陵地带。此外,为了最大限度降低安哥拉兔之间疾病传播的概率,还应落实兔场内部的分区管理,按照生产区、生活区、隔离区等模块进行区域划分。

饲养管理

安哥拉兔日常饲养管理需要考虑气候气温条件,通常冬季与春季的昼夜温差较大,饲养管理不当将严重影响当年的兔毛产量,同时安哥拉兔的食欲、粪便形状等都能够反映其健康状况,需在日常饲养过程中注意观察。

安哥拉兔饲料选择上,应注意饲料不能太单调,如果饲料太单调,就满足不了安哥拉兔生长发育所需的多种养分,从而易导致其营养缺乏和食欲减退,因此饲料必须多样搭配,可选取胡萝卜谷芽麦芽等,配合少量食用糖、植物油等增加饲料的适口性。冬季昼短夜长,应按照早饲提前给,晚饲拖后给的原则饲喂。夏季天气炎热,宜在早晚凉爽时多喂,并及时供应饮水。改换饲料要逐步进行,如果饲料变化太突然,兔群常因不适应而食欲减退,进而影响生长发育。更换饲料要由少到多逐步添加,使兔的消化机能逐渐适应。安哥拉兔对营养物质的需求量随采毛和毛的生长周期而变化。刚采毛后的安哥拉兔兔毛生长速度较快,因此食量大,对饲料需求量也大,随着兔毛生长速度渐缓,安哥拉兔食欲也减退,采食量也随之下降。

安哥拉兔对饲粮蛋白质水平的需求为17%~19%,对含硫氨基酸的需求为0.7%~0.8%。在生长期和母兔泌乳期,如果安哥拉兔饲粮的含硫氨酸过低,其兔毛生长将会受阻。安哥拉兔饲养过程中还需要保证供给充足的蛋白质,因为如果饲粮中的能量不足,安哥拉兔尚可通过增加采食量得到补偿;而如果饲粮中缺少蛋白质,却很难通过这种方式进行补偿。另外,在安哥拉兔饲粮中添加适量的钴、锌、铜等微量元素,可以提高安哥拉兔的产毛量。

配种繁殖

安哥拉兔常年可发情配种,但受孕受胎率却不同。春季气候适宜、饲粮丰富适口,是安哥拉兔一年内繁殖的黄金季节,而冬季寒冷、青绿饲料不足,一般不利于繁殖;夏季炎热,安哥拉兔食欲较差、营养不良,公兔精液品质差、母兔泌乳量不足,会导致仔兔发育不良,因此,夏秋季一般不进行配种。

母兔发情周期多数为9~11天,发情持续期为3~4天。母兔发情时,会出现食欲减退、急躁不安、衔草、啃笼或拒绝哺乳等行为,并且女性外生殖器红肿、湿润,翻开外阴,粘膜颜色粉红、鲜红或紫红。

在进行种兔选择时应当为配种旺季做好储备,合理控制种公兔与种母兔比例与配种频次。种兔宜选择体型较大、毛质紧密、健康的成年兔并单独喂养,促进种兔生殖系统发育。配种期间要确保公兔和母兔保持足够的运动量、晒足阳光,并在日粮中增添青绿饲料,以保障种兔营养充足。当公兔与母兔完成第一次交配后,可在一段时间后进行复配,以保障母兔输卵管内保存较强活力的精子,增加卵子受胎机会,提高母兔受胎率与产仔率。

母兔配种3天后,若阴部仍然红肿发紫,则说明首次交配仅起到催情的作用,应抓紧时机再次交配,此时极易怀孕受胎;若阴部红肿已消退,并在配种后7~10天饮食增多,阴部出现初情征象,随着时间的延长,红肿现象明显加重,则说明已妊娠

母兔怀孕期为30天左右,对饲料营养物质的需要随胚胎发育而增加,产仔数一般为每窝6~8只,产仔数和怀孕期呈负相关,产仔多的提前分娩,产仔少的怀孕天数后延,每年繁殖4胎为宜。

疾病预防

在饲养过程中,难以避免安哥拉兔误食兔毛的情况。兔毛在其胃内停留时间过长,易缠结成团,导致毛球病,最终安哥拉兔因消化道堵塞而死亡。通过加喂适量的青草或优质干草,可加速安哥拉兔胃内食物的移动,能有效地减少毛球病的发生。

主要价值

饲养安哥拉兔是现代的养殖业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兔毛不仅可用于粗纺,也能用于精纺,是一种高级纺织原料。兔毛具有长、细、柔软、耐用等优点,细度约为最细羊毛的一半。由于其角蛋白有很大的吸水能力,即使含潮率达30%,纤维也不显潮湿,并具有相当好的绝缘能力,兔毛无羊毛粗脂,不需经分选、水洗、炭化、烘干便可直接用于工业,故有“特种纤维”之称。而且其保暖性能比羊毛高31.7%,比棉花高90.5%,所以兔毛纺织品具有轻暖、美观等特点,深受消费者青睐。

安哥拉兔毛纤维被赞为世上最细的“华贵”纤维。经测量,其直径为10~12μm,长度达到40~70mm。该纤维具有空腔结构,可将空气封闭在内,这种结构特性使得安哥拉兔毛纤维具有高绝热性和极轻的重量。而且安哥拉兔毛纤维密度很小,仅约1.15gm/cm³,该纤维与超细羊毛、马海毛、真丝及羊驼毛等纤维混纺,可加工成时尚面料和保暖效果极佳的内衣。安哥拉兔的产毛效率高,产毛的饲料消耗少,具有成本低利润率高、省人力省土地等价值。

重要品系

安哥拉兔传入不同国家后,经过长期选择与培育形成不同的安哥拉兔种群,包括德系、英系、法系、日系和中系安哥拉兔。

德系安哥拉兔

德系安哥拉兔又名西德长毛兔,是世界上普遍饲养的产毛量最高的一个品系,由原德国在利用从英国法国引进的安哥拉兔开展杂种优势利用的基础上,历经50多年持续不断地选育,于20世纪70年代初育成的高产绒毛型长毛兔。其全身被毛白色、密度大,有波浪形状的毛丝结构,不易缠结,于20世纪被世界公认为产毛量最高、绒毛品质最好的高原兔品种。

英系安哥拉兔

英系安哥拉兔产于英国,偏向于观赏和细毛型。其繁殖力强,被毛白色、蓬松、丝状绒毛,形似雪球,毛质细软,可作观赏用。但毛密度差,产毛量低,体质较弱,抗病力差,且母兔泌乳力较差。

法系安哥拉兔

法国安哥拉兔法国育成,选育历史较长,是著名的粗毛型长毛兔。全身披白色长毛,被毛长约10厘米,粗毛含量较高,耳大而薄,耳背无长毛而称为“光板”。其适应性较强,耐粗性较好,繁殖力较高,但被毛密度较差。

日系安哥拉兔

日系安哥拉兔原产于日本,体型与德系相近,绒毛稀,但生产性能不及德系安哥拉兔和法系安哥拉兔。全身披着浓密的白色长毛,粗毛的含量较少,且不容易缠结。其有较强的适应性,耐粗饲,繁殖率高,母兔泌乳力较强,但兔毛产毛量较低,且品质一般。

中系安哥拉兔

中系安哥拉兔是在20世纪中期,中国江浙地区民间将英系、法国安哥拉兔杂交后,再引入中国白兔血缘,经选育而成,于1959年正式通过鉴定,命名为中系安哥拉兔。因耳背和耳端都密布细长绒毛,因而俗称其为“全耳毛兔”。脚趾间及脚底有绒毛,称其脚为“老虎爪”。其体毛洁白,细长柔软形似雪球,可兼作观赏用。具有繁殖率高,母性好,较耐粗饲、抗病力强等优点,但体型小,产毛量低,产毛性能欠佳。

参考资料

..2022-11-10

..2022-11-10

..2022-11-10

..2022-11-10

..2022-11-10

..2022-11-10

安哥拉兔.《中国大百科全书》.2022-11-10

..2022-11-10

..2022-11-10

..2022-11-10

..2022-11-10

..2022-11-10

..2022-11-10

..2022-11-10

..2022-11-10

..2022-11-10

..2022-11-10

..2022-11-10

..2022-11-10

..2022-11-10

..2022-11-10

..2022-11-10

..2022-11-10

..2022-11-10

..2022-11-10

..2022-11-10

..2022-11-10

..2022-11-10

..2022-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