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客大鼎
铸客大鼎,战国时期楚国青铜鼎,1933年出土于安徽寿县李三孤堆楚幽王墓,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是安徽博物院“镇馆之宝”之一。该鼎通高113厘米,口径87厘米,腹围284厘米,重达400公斤。因器物沿口处刻有"铸客"等12字铭文而得名,又称“楚大鼎”。
铸客大鼎没有盖,圆口,方唇,平沿外折。大鼎颈的外侧附双耳,耳的上部向外弯曲。鼓腹,圆底,三蹄足。腹上饰有一周凸起的圆,箍上饰有模印花纹。双耳和颈外壁饰模印菱形几何纹,足根部饰浮雕漩涡纹。鼎口平沿处阴刻“铸客”等十二字铭文,前足足根和左腹下外壁各刻“安邦”二字,为楚国"安邦定国"重器。
该鼎体型雄伟,造型设计上达到力量与气势的完美结合,代表了当时中国最先进的青铜器铸造工艺,是国家一级保护文物。2002年,铸客大鼎被列为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名称由来
铸客大鼎口沿上刻有12字铭文,前两个字为“铸客”, 铸客,即从他国请来的冶铸工匠。根据惯例,这尊铜鼎就以“铸客”命名。因此鼎在数千件楚器中最为雄伟,所以被称为“铸客大鼎”。又因为是楚国重器,习惯上也被称为“楚大鼎”。
出土发掘
1931年,淮河流域发生水灾,第二年又发生旱灾。1933年农历二月,安徽省寿县朱家集(位于今淮南市谢家集区杨公镇双庙村)的地方豪绅朱鸿初与伪保长庞子平,以救灾为由,计划去李三孤堆盗墓挖文物换钱。寿县朱家集的李三孤堆,是一处高出地面2米以上、直径100余米的封土堆,相传是楚王的墓葬区。朱鸿初与庞子平召集168名劳力,又从河南省聘请了善于勘察墓地的墓师,于农历三月十九日开始了挖掘活动。三个月后,数目众多的青铜器、玉器、石器纷纷显露出来。据不完全统计,在此次盗掘中,出土的器物有4000多件,以青铜礼器居多,铸客大鼎就在其中。器物集中出土于一个大墓,封土直径约90米,墓口面积达357平方米,墓内分九室。因系盗掘出土,铜器失散严重。
文物经历
官方追缴
1933年,朱家集盗掘出土大量青铜器的消息不胫而走,当时的地方政府下令封闭墓室,严禁再挖,并追缴所盗文物。1934年,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李景聃、王湘前往寿县朱家集调查李三孤堆情况,后李景发表了《寿县楚墓调查报告》,对当地人盗掘李三孤堆的经过、遗物的收缴情况及出土文物追缴情况等作了详细记录。文中介绍,当时安徽省政府先后追回包括铸客大鼎在内的盗掘文物712件,均收藏于当时的安徽省省会安庆市。
数次迁移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安庆成为沦陷区,为避免日军抢掠,包括铸客大鼎在内的青铜器,准备通过水运迁移大后方重庆市。文物运到安徽与江西省交界处时,遇到了阻止日军船只行进的封锁线。迁移队将装着文物的箱子抬下船,通过封锁线后再上船进行转运。但由于文物箱子过于笨重,再上船时,工作人员只能将箱子翻着跟斗往前滚动,铸客大鼎在滚动中损坏严重,两只底足和一只器耳脱落,腹部也出现了裂痕。后经轮船、火车、汽车等多种交通工具,铸客大鼎等文物终于运抵重庆。
1939年,日军开始疯狂轰炸重庆,铸客大鼎等文物被再次迁移至四川乐山一带。抗战胜利后,铸客大鼎等文物被运到南京,存放在北平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新中国成立前夕,南京方面将大批珍贵文物运往台湾。由于时间紧迫,铸客大鼎虽已打包,但未及装船就赶上“百万雄师过大江”,鼎被抛弃在江边一个临时仓库中。
馆藏与后续
20世纪50年代,铸客大鼎等文物被辗转运回安徽,1950年运抵芜湖市,1952年运回合肥市,收藏于安徽博物院。1954年,安徽省博物馆从山东省请来文物修复大师,本着修旧如旧的修复原则,对铸客大鼎进行了修复,还其原貌。2002年,铸客大鼎被列为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2009年,铸客大鼎的故乡寿县建成寿县博物馆。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寿县人民政府按照1:1的比例仿制铸客大鼎1尊,展陈于馆内“楚都遗珍”厅,供游客凭吊瞻仰。
文物特征
铸客大鼎,通高113厘米,口径87厘米,耳高36.5厘米,腹围290厘米,深52厘米,足高67厘米,重400千克左右。其形制为圆口方唇,鼓腹圆底,三蹄足。颈侧附双耳,耳上部略外展。鼎腹饰一周突起圆箍,箍上饰模印羽翅纹,双耳及颈部外壁饰有模印菱形几何纹,足根部饰有浮雕旋涡纹,前足膝部和左腹外壁下均刻有“安邦”二字,鼎口平沿阴刻铭文12字。整个大鼎体量巨大,稳重古朴,形制雄伟,造型设计上处处追求力量与气势的完美结合,是安邦定国的国家重器。
器物用途
鼎原本是中国古代炊食器,用来烹煮或盛贮肉食。最早的鼎是黏土烧制的陶鼎,后来又有了青铜材质的鼎。《史记》:“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鼎成为了国之重器、王权象征,继而发展成为“别上下,明贵贱”的重要礼器。作为商周时期最重要的青铜礼器,鼎是统治阶级用来“明尊卑,别上下”的等级和权力的标志。在商周时期,各代的开国之君在建国之初,将庄重雄伟的青铜重器陈置在宫庭或者宗庙之中,用来祭祷天地祖先,同时也寄托保邦定国、长治久安的深刻寓意。楚国在春秋中期就成了一统春秋霸业的有力争夺者,楚国君主铸造青铜礼器,可以用于祈福求佑。铸客大鼎铭文中的“安邦”二字,反映了战国时代楚王安定国家的美好心愿,说明了当时的楚王对社会和平的祈盼。
相关研究
墓主推测
李三孤堆出土铜器中,有70余件器物刻有铭文,铭文涉及到多位人名,因此对于墓主人究竟是谁存在争议。自公元前241年楚考烈王迁都寿县,到公元前223年楚被秦灭,楚都于寿县仅十九年,其间有四位楚王,即考烈王、楚哀王、幽王和楚王负刍,其中负被秦王所虏,墓葬不可能在寿县,其余三个楚王的墓都在寿县境内。但据记载,“哀王立两月余,哀王庶兄负刍之徒袭杀哀王而立负刍为王”,五年后,负刍亦为秦将所虏,楚遂被灭。故通常认为哀王和负刍均无条件建此工程浩大的墓基。其余两王之器物同出一墓,相比之下当以幽王之说更为合理,所以当下流行趋势,该墓墓主从幽王说者为多。
文物断代
根据研究,学术界一般认为李三孤堆楚王墓系楚幽王熊悍墓,但是该墓包含稍早的考烈王酓前铜器7件。考烈王在位时间为公元前262到前238年,楚幽王卒于公元前228年。因此可以将该墓出土铜器的年代定为公元前262年前228年之间,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铭文释读
铸客大鼎共有铭文16字。其中鼎口平沿上刻有铭文12字,前足膝部有铭文2字,左腹外壁下部有铭文2字。铭文转写如下。口沿部:铸客为集、借脀、鸣腋脀为之[a]”;足膝部:安邦;腹外壁:安邦。1987年,安徽博物院编《安徽博物馆藏青铜器》首次刊布了前足膝部和左腹外壁下部清晰的铭文拓片。
鼎口沿部的12字铭文,目前已基本得以释读。铸客是楚国掌冶铸的官名,铸客所铸造的器物属于楚幽王。根据学者们的研究,集、借、鸣腋为负责膳食的机构,集脀(zhēng)、借脀、鸣腋脀当为负责膳食的职官。大鼎前足膝部和左腹外壁下部各有2字,铭文内容相同,释为“安邦”。“安邦”为古习语,意谓稳定四方,使国家平安稳定长治久安,犹今言保家卫国。“安邦”铭辞与叔向父禹铭文“保我邦、我家”、簋铭文“用(令)保我家、朕位、身”、公铭文“保朕邦家,正和朕身”等辞例语意近同。
文物价值
铸客大鼎是楚文化文物遗存中最具代表意义与影响的一件文物。铸客大鼎体量巨大,造型设计上处处追求力量与气势的完美结合,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与科学价值。该鼎铸造时期,楚国已从称霸一时的超级大国变成强弩之末,但鼎上的“安邦”二字,仍体现出楚国的雄心壮志和愿景。铸客大鼎的价值和地位可与商代"后母戊鼎"媲美,堪为镇国重器。
铸客大鼎的出土及其铭文内容,为研究楚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对它的研究不仅对认识战国晚期楚国最后阶段的历史至关重要,而且对于从物质文化的层面认识从东周列国文化过渡到秦汉文化、“周制”逐渐转变为“汉制”、战国晚期青铜器风格的变化和青铜冶铸的工艺水平等重大问题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鼎口“铸客”等相关铭文,也促进了对于战国时期各国铸铜作坊的工匠流通情况及其管理制度的了解。
国家公祭鼎
2014年12月13日,是中国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当天公祭仪式上“国家公祭鼎”揭幕。国家公祭鼎采用“三足两耳”的器型,以“铸客大鼎”(又称“楚大鼎”)为原型,按等比例放大铸造,既保存古代青铜器的古朴之美,宏伟壮观,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现有纪念碑、和平大钟、灾难墙等其他纪念物相协调,又与祝贺、庆典用的“大克鼎”“大盂鼎”“毛公鼎”等器型相区别。
鼎在中国传统中是国家重器,也是祭祀时重要的祭器和礼器。主要设计者、南京艺术学院助教徐培说:“楚大鼎颠沛流离的经历,见证了中国那段苦难历史和磨难岁月。以它作为国家公祭鼎的原型非常合适,具有特殊的意义。”以铸客大鼎为原型,再现了铸客大鼎“安邦”的美好寓意,表达了铭记历史、警示未来,维护和平、圆梦中华的坚强意志和决心。
相关趣闻
20世纪中叶,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聂荣臻、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先后亲临安徽博物院(现改名为安徽博物院),考察鉴赏李三孤堆楚王墓出土的代表性器物。1958年9月17日,毛泽东主席在视察安徽省博物馆时,站在铸客大鼎旁风趣地说:“这个大鼎,可以煮一头牛啊!”
相关事件
2024年4月16日,安徽省淮南市武王墩主墓出土的一尊大鼎,粗测口径超过88厘米,超过铸客大鼎的87厘米口径,打破了铸客大鼎保持的“现存最大圆形青铜鼎”的记录。
注释
a.鼎口十二字铭文,另有安徽博物院在文物介绍中述为:“铸客为集(zhuì)、伸腏(zhuì)、寰腋腏(zhuì)为之”。
参考资料
安徽博物院-铸客大鼎.安徽博物院.2023-09-13
是青铜,更是王者——铸客大鼎.安徽博物院.2023-09-15
看见文物 | 代表一个时代青铜器铸造工艺的文物,你见过它吗?.文旅中国.2023-09-15
楚大鼎.安徽楚文化博物馆.2023-09-13
楚大鼎.寿县人民政府.2023-09-13
东西问·镇馆之宝 | 徐大珍:楚大鼎何以体现浪漫楚国“最后的倔强”?.中国侨网.2023-09-15
东西问·镇馆之宝 | 徐大珍:楚大鼎何以体现浪漫楚国“最后的倔强”?.中国新闻网.2023-09-15
“楚大鼎”记录要刷新了!.今日头条.2024-04-17
是青铜,更是王者——铸客大鼎.安徽博物院.2023-09-13
揭秘“国家公祭鼎”.国家文物局.2023-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