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咸水歌,古称“家歌”,又称白话渔歌、咸水叹、叹哥兄、叹姑妹,起源时间最早可追溯到唐朝时期,主要分布在中山市坦洲镇一带,另外在珠江三角洲的番禺、南海、珠海、新会等地的疍家群和港澳地区的水上居民群体也有一定的分布,旧时的坦洲居民被称为“疍家”。
中山咸水歌一般采用男女对唱(粤方言中山次方言歌唱)的形式,考验演唱者的即兴发挥能力,字数要求自由。衬词用“啊咧”“啊”;衬句多用“妹好啊咧”“弟好啊咧”。因唱腔不同,咸水歌又被分为长短句咸水歌、高棠歌、大缯歌、姑妹歌、叹家姐等类别。歌唱内容丰富多样,包含劳动生活、谈情说爱、婚丧嫁娶、天文地理等。
2006年5月20日,中山咸水歌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入选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代表性曲目有《对花》《海底珍珠容易》等。2008年3月,吴志辉被确认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山咸水歌代表性传承人。2021年,中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发行《唱读中山咸水歌》辅助教材。
历史沿革
起源
咸水歌在初唐时已见雏形,诗人王勃在《广州寺碑》中载:“六朝以来谣俗返歌播于乐府,炎方胜事自是偏闻四海。然方言犹操蛮音,以邑里犹杂置夷故也。”其中的“蛮音”即是水上人家传唱的咸水歌。
北宋《太平寰宇记》中记载:“香山之民在婚丧嫁娶、庆典祀神时,均歌唱以导其情,曰歌堂……”其中所言的“香山”指香山县(今中山市),不仅记载了沿海疍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生活情状,而且还记载了疍家婚丧嫁娶时歌唱咸水歌的风俗。南宋年间《浮虚山记》载:“来航去舶,歌相闻。”此处的渔歌,便是咸水歌的前身。
明代《香山县志》记载:元朝贞观二年(1296年),香山县令黄棠到任写下了《长洲烟雨》,其中有“常有渔歌牧笛声”句;明代史学家黄佐的《石岐夜泊》有“渔歌菱唱不胜春”等句;明末清初的广东省学者屈大均,较全面地记载了珠江三角洲疍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包括咸水歌在内的疍民文化风俗及文艺活动等。在《广东新语·舟语》中,将“咸水歌”称为“蛮歌”、“咸水歌”;在《广东新语·诗语》里,言简意的概括疍歌风格和艺术特点。
清代诗人陈昙创作诗歌作品《疍家墩》写道:“龙户卢余是种人,水云深处且藏身;盆花盆草风流甚,竞唱渔歌好缔亲。”这是以诗歌形式真实地记载了珠江三角洲疍家招亲风俗。清朝光绪《香山县志》卷四《舆地上﹒山川》记载有“风雨初晴岁欲除,舟维海意何如。村墟易米盐为钞,蛋艇提壶酒换渔。”可见,中山当地居民自古以来便有唱歌之俗,且世代沿袭,保留着传统的唱法,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咸水歌。
民国时期,咸水歌的发展有了实际的功用,疍民因身份地位低下,无法与岸上人通婚,所以当时的咸水歌题材多为男女之间表达爱意,倾诉情感之。因疍民们以船为家,无法上岸生活,所以他们将生活常识、生产劳作、古今大事等进行歌曲创作,代代相传,例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猜鱼》等众多咸水歌就诞生于这一时期。
发展
1919年——1950年,随着中国现代革命阶级的兴起,中国传统的社会历史观在这一时期发生了转变,疍家的社会政治地位得到提升,经济生活条件得到改善。新中国成立后,允许疍民“离水”上岸生活,大多疍民定居陆地,居住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均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同时开办夜校等一系列大规模的扫盲行动,使疍民获得了受教育的权利,在咸水歌的编创上达到一定的文化及艺术内涵空间,赋予咸水歌以崭新的时代特征,成了新中国重要民歌,从珠江三角洲的海河湖泊、田间地头,一直唱到北京人民大会堂,得到政府的充分尊重和支持。
学术界开始对广东省疍家族群文化,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和讨论。一批岭南学者搜集、记录、整理了一定数量的咸水歌。20世纪20年代,著名民俗学家钟敬文编撰的《咸水歌》一书,收录咸水歌52首;20世纪30年代,陈序经先生主持岭南社会研究所的《沙南疍民调查》以及伍锐麟的《三水河口疍民调查报告》于1934年1月在《岭南学报》发表了《沙南疍民调查》一文。
复兴
“文革”期间,因当时的咸水歌的歌词中有包含“爱情”题材,与当时的主流思想不符,所以咸水歌遭到封杀,一度被禁止传唱。昔日的疍民由水上人家成为陆上农民,而且还由农民转变成为社区居民,从事工商业生产,导致咸水歌濒临失传的危险。
1970年的“民歌改革”使咸水歌迈向了专业化道路,对于唱腔、节奏等进行改革,让咸水歌更具表现力的同时还富有艺术价值;1978年中国中央电视台播放了咸水歌《新对花》,咸水歌开始走出地域限制,向全国推广;1993年,《中山民歌》CD碟片的编入,打破了传统的“口传心授”的传承模式,让咸水歌走出“濒危”的困境。
2006年,中山咸水歌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入选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名录,在各地政府的支持和推动下,中山咸水歌得到有组织的保护和振兴。
2008年3月,吴志辉被确认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山咸水歌代表性传承人。
2009年,中山市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咸水歌进行搜集、记载、整理、出版、研究、宣传和传承等工作;在各镇区陆续建立非遗传承基地,为非遗传承人开展示范、带动传承工作提供平台和场所,让更多年轻一辈认识、了解并传承非遗。
中山文化部门积极采取措施,通过搜集整理咸水歌并开展记词、记谱,出版咸水歌集、建立咸水歌展览馆、开办咸水歌传唱班,并在全市相关镇区学校和社区建立咸水歌传承基地等,推动咸水歌在青少年一代中的传承和保护。
分类与特征
类别划分
中山咸水歌用疍家话传唱,以口传心授的方式流传了一代又一代。根据不同场合,有着不同的功能,依据唱腔和唱法进行划分,将其分为长短句咸水歌、高棠歌、大缯歌、姑妹歌四个类别。
艺术特征
演唱形式
咸水歌都是疍民即兴创作,根据生产或生活场景触景生情地唱出来,故而咸水歌最常用的表现方式就是直叙。用以直接叙述歌曲的内容和表达歌唱者的感情,朴实无华,直抒胸臆,体现了疍民性格耿直和民风淳朴。珠江大都使用粤语语言直接歌唱,依字行腔,腔随字走。
音乐特征
中山市咸水歌具有传统民歌的风格特征,歌词多具有口头性,曲调呈现质朴的民风,民族调试、节奏节拍在其中的运用,使其更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采用粤方言中山次方言歌唱,衬词用“啊咧”“啊啰”;衬句多用“妹好啊咧”“弟好啊咧”,用“哥”“妹”等称谓做引子,结尾也以称谓结束。用疍家话即兴演唱,疍家话虽属广州话语系,但它的个别发音却异于广州话,如:“长”(读“床”)、“脚”(读“角”)、“双”(读“桑”)、“亮”(读“浪”)等发音,这些发音有利于咸水歌旋律的运用。由于地理环境和场合的不同,中山咸水歌有不同的称谓和唱腔、唱法。以歌传情,以歌会友是中山咸水歌的特色之一。
结构特征
中山咸水歌有长句、短句两种形式,各有不同的音调和拉腔,而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一般是由单乐段体即上句和下句组成。这种单乐段体多数用在独唱或是问答式的对唱曲中;也有由四个乐句组成的复乐段体。有时,因为歌头、衬词,或者是叙事的需要,会把乐段扩充或延长, 从而构成“不拘一格”的自由体,如“长句咸水歌”。中山咸水歌不讲究花俏华丽的修饰,一般以级进为主,四、五、六度跳进为辅,乐句中间的旋律适当采用加花或减花来表现, 乐句中间的旋律构成多数是“因字落腔”,服从于语言声调的高低,处理比较机动灵活。
代表作品
《对花》
咸水歌《对花》全曲都由方言演唱,也正是这一大特征,极大地保证了它的原汁原味,歌词与语言紧密结合,清浅适宜,突显了咸水歌《对花》鲜明的地域色彩和别致的音韵美感。如“花”字的演唱,要打破固有的发音方式,不发“hua”而发“fa”;“开”字的演唱,不发“kai”而发“hoi”,字头由“k”变为“h”,字腹和字尾也由“ai”变为“oi”,演唱的字头、字腹、字尾都发生了改变。方言唱词的音、韵、调与曲调旋律完美的结合,提升了歌曲的艺术价值。《对花》的演唱,气息饱满,声线优美恬静,情感自然不矫揉造作,将心中美好的情感,真挚的传达给聆听者。塑造出疍家勤劳、质朴、含蓄的醇厚性格特征,体现了咸水歌《对花》摇曳舒缓、柔和温婉的音乐风格。
《海底珍珠容易揾》
《海底珍珠容易揾》在中山咸水歌曲种中属于大缯歌,该作品为展衍二句式乐段并重复一次构成的复奏乐段,全曲2/4拍与3/4拍交替,呈中速进行,采用男女对唱的形式演唱,使歌曲结构清晰。其旋律进行中多以级进平稳为主,偶有四度、五度的跳进。全曲采用二拍子与三拍子交替出现,打破歌曲原有的重拍和弱拍中的规律循环。
其旋律更能凸显出发声腔体的独特,使用男女对唱的方式一问一答进行演唱,歌曲内容诙谐生动有趣,歌词中的表现手法采用比兴式,以托物状事的形式将“海底珍珠”与“阿妹的真心”进行比拟,唱出“海底珍珠容易揾,阿妹真心世难寻”。看似是对出海生活的描述,实则是想要得到阿妹的真心。
文化价值
中山咸水歌是中山民歌的缩影,也是珠三角、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地区疍家人共通的一种音乐“语言”,更是一种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学艺术作品。民歌风格中的“即兴式”演唱,能够最真实地抒发出人们心中的情感,大量运用“妹呀咧”“阿姐”等人称代词,能使歌曲赋予人情味,同时也是对中华礼仪文化的传承;不仅如此,中山咸水歌还具有“寓教于乐”的教化作用,因旧时的疍家无法上岸生活,于是将他们长期积累的生活经验编进咸水歌中,通过歌曲的方式代代相传。中山咸水歌对研究疍民的历史脉络、民间信仰、生活习俗、生产劳动等,均具有人类学、民俗学等方面的重要价值,为构建和谐社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创作与传播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山,疍民的生活条件有所改善,咸水歌也迎来飞跃式的发展。1959年,中山市文工团成立,咸水歌也从水岸田间登上了专业舞台,文化馆也经常刊登有咸水歌作品。由中山第一个民歌合唱团演唱、反映中山县农田水利建设的《白藤湖大联唱》正是开创了咸水歌合唱的先河;1978年,中国中央电视台在黄金时段向全国播放了中山咸水歌《新对花》;
2005年,成立坦洲咸水歌历史陈列馆;
2009年起,中山市非物质保护遗产中心、各项目保护单位相继编辑出版《中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中山咸水歌》《童趣咸水歌》等书籍,出版《坦洲咸水歌集》《中山原生态民歌民谣精选集》等音像光盘;开发建立了中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
2012年创建中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数据库及新版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让市民能够充分了解中山市的非物质保护遗产相关信息;
2021年,中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发行《唱读中山咸水歌》辅助教材。
传承与保护
传承人物
吴志辉,1939年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承项目:中山咸水歌。
流传现状
由于民族新音乐的盛行,导致传统咸水歌渐渐在变革中趋于式微。能够唱传统咸水歌的不过10人,且大多年事已高。外来文化的大量涌入和年轻一代文化意识、价值取向的改变,使咸水歌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关方面调查显示,当地多数人已不知咸水歌为何物,咸水歌的濒危状况可想而知。
保护措施
2006年5月20日,中山咸水歌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入选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编号:Ⅱ-12。
坦洲镇以“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咸水歌)之乡”为契机,采取“政府+社会”“传统+创新”“线上+线下”的“三+”模式,创造性地传承发展咸水歌这一文化品牌,而定期举办咸水歌培训班就是举措之一。
中山文化部门积极采取措施,通过搜集整理咸水歌并开展记词、记谱,出版咸水歌集、建立咸水歌展览馆、开办咸水歌传唱班,并在全市相关镇区学校和社区建立咸水歌传承基地等,推动咸水歌在青少年一代中的传承和保护。其中,中山市有6所小学被定为咸水歌传承学校,中山市东升胜龙小学还被评为广东省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 。
相关活动
2009年,广东与东盟八国非遗保护传承交流会佛山市开幕,中山咸水歌等非遗项目在开幕式上献演;
2014年,东升镇选送的咸水歌歌舞节目《挥篙踏浪闯四方》获第四届广东珠三角咸水歌会创作金奖;
2015年,坦洲镇以咸水歌获国家文化部授予2014——2016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
2018年,大型交响清唱剧《咸水歌》在中山市文化艺术中心上演;同年,中山市东升镇籍咸水歌歌手周炎敏演唱节目《月夜水乡》获2018广东咸水歌(渔歌)歌会大赛独唱金奖。
2019年,专题纪录片《水乡情歌》在广东广播电视台珠江频道《文化珠江》栏目播出。该纪录片探讨中山咸水歌的传承与发展;
2021年,坦洲镇民歌协会结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主题创作了咸水歌《百年风雨显威煌》、古腔高堂歌《庆祝建党100周年》、高堂歌《艰辛奋斗一百年》等节目。
参考资料
中山咸水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5-20
吴志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2023-05-22
中山咸水歌:地道水上人家的百年咏唱.中山市地情信息库.2023-05-21
坦洲:咸水歌调中的水乡有了新景致.中山网.2022-11-01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22-11-01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国发〔2006〕18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5-20
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唱读中山咸水歌》一书发行.中山网.2022-11-01
关于珠江三角洲咸水歌的保护与创新的几点思考.记录小康工程 广东数据库.2023-05-22
“非遗”咸水歌,传唱中山疍家人一代又一代的水乡情怀.南方+.2023-05-22
忆如歌岁月 盼旧韵新声.中山网.2022-11-01
推动非遗传承!中山在17镇区建立23个非遗传承基地.网易.2023-05-22
中山咸水歌.中山市文化广电旅游局.2023-05-20
中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中山市文化广电旅游局.2023-05-20
广东省首家以咸水歌为主题的坦洲民歌历史陈列馆.中山市档案馆.2023-05-21
非遗成果人人共享.中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23-05-20
吴志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2-11-01
【文明实践在坦洲】“三+”行动唱响“中山咸水歌”.微信公众平台.2023-05-20
市级传承基地--中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23-05-22
小榄镇胜龙小学(中山咸水歌).中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23-05-22
广东与东盟八国非遗保护传承交流会佛山开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5-20
2014年7月5日,东升镇选送的咸水歌歌舞节目《挥篙踏浪闯四方》获第四届广东珠三角咸水歌会创作金奖.中山市地情信息库.2023-05-21
传统与现代相融合 “新咸水歌”走上舞台.光明网.2023-05-20
2018年10月20日,东升镇籍咸水歌歌手周炎敏演唱节目《月夜水乡》获2018广东咸水歌(渔歌)歌会大赛独唱金奖.中山市地情信息库.2023-05-21
聚焦中山咸水歌.中山网.2022-11-01
【我为群众办实事】2021年坦洲镇咸水歌下乡巡演精彩回顾.中山市坦洲镇人民政府.2023-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