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猫
沙猫(学名:Felis margarita),一种生活在西亚和北非沙漠地区的小型猫科。属于猫属,与野猫是近亲,但体型要小一些,体长40~52厘米,肩高24~30厘米,雌性重1.4~3.1千克,雄性重2.1~3.4千克。身体背侧体色是与沙子一致的浅黄色,四肢和尾巴后三分之一段有黑色横纹,腹侧为白色。头宽扁,腿短,耳朵却很大,长达5~8厘米。沙猫是唯一一种生活在沙漠的猫科动物,以小型脊椎动物特别是沙漠啮齿动物为主食。尽管沙猫分布不连续,且自然密度很低,但由于分布广阔,其种群总数仍相当可观,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定为无危(LC)物种。
分类和演化
分类
1856年,法国博物学家洛什(Captain Victor Loche)在阿尔及利亚东北部发现了沙猫,这是欧洲学者与沙猫的首次接触。洛什同时也是一名法国士兵,他以时任科学考察队队长——法国将军马格里特(General Margueritte)的名字为这个新物种命名,将沙猫学名确定为Felis margarita。
然而,在此后几十年,关于沙猫的信息仍非常少,西方人普遍对它很陌生。因此,1926年,当苏联动物学家奥格涅夫(Sergey Ognev)在土库曼斯坦再次发现沙猫的时候,确信自己发现了一个新种,还是一个新属,将其学名定为Eremaelurus thinobius。1951年,英国动物学家波科克(Reginald Innes Pocock)在修订猫属动物分类的时候发现,奥格涅夫发现的只是沙猫的一个亚种,即今天的亚洲沙猫(F. m. thinobia)。
至2015年,沙猫共有4个亚种被认为有效:非洲沙猫(F. m. margarita)、阿拉伯沙猫(F. m. harrisoni)、巴基斯坦沙猫(F. m. scheffeli)和中亚沙猫(F. m. thinobia)。
2017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物种存续委员会(IUCN/SSC)猫科专家组猫科分类专责小组重新修订了沙猫的亚种分类,将亚洲的3亚种合并为一个:亚洲沙猫(F. m. thinobia)。
演化和系统发育
沙猫属于猫科(Felidae)—猫亚科(Felinae)—猫属(Felis)。分子遗传学研究显示,大约在距今720万年前,猫属祖先与豹猫属(Prionailurus)和兔狲(Otocolobus manul)的共同祖先分歧。猫属起源于亚洲,该属现存物种中,丛林猫(Felis chaus)最先分化,随后是黑足猫(F. nigripes),而沙猫(F. margarita)和猫狸子(F. silvestris)超种(包括世界各地的野猫、家猫和荒漠猫)在距今270万年前仍有着共同祖先。沙猫在与野猫分化后,于更新世的某个冰期迁徙到非洲。在摩洛哥晚更新世地层中发现过沙猫化石,证明当时沙猫已经进入非洲。
形态特征
沙猫是一种小型猫科,体型比同属的野猫、丛林猫均小,在猫属中仅比黑足猫大。体长40~52厘米,尾长23~31厘米,后足长10~13厘米,耳长5~8厘米,肩高24~30厘米,雌性体重1.4~3.1千克,雄性体重2.1~3.4千克。
沙猫身形较粗壮,尾巴较长,四肢较短。耳大而尖,在头两侧的位置较低,脸宽,颊毛发达而浓密。耳背基部为褐色,尖端为黑色。耳朵内侧覆盖有浓密的白毛。脸下部为白色,两眼外角各有一条模糊的红色细纹向斜下方穿过脸颊。眼睛大,为黄绿色,眼边沿为白色;鼻尖为黑色。
沙猫体色为浅沙黄色,这是在沙漠地区生活的一种保护色。它的四肢上有黑色横纹,尾巴后三分之一段有条纹环绕,身体其余部位通常无斑。身体腹侧为白色。
沙猫足底长有深色的细密体毛,能起到隔热的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它在松软的沙地上移动。
沙猫的颅骨形态很特殊,与其他猫属动物完全不同,其头骨整体比较宽扁,眼眶大而朝向前方,而且它的鼓室泡非常大。鼓室泡大再加上耳廓较大,使沙猫拥有超强的听觉。上述特征均为在沙漠环境中栖息的适应性特征。
分布栖息
地理分布
沙猫是唯一一种生活在沙漠的猫科。它见于亚洲西部和非洲的干旱沙漠地带,分布广泛,但在地理上不连续。大致分为4个分布片区:
非洲,利比亚以西的撒哈拉沙漠地区,但在利比亚没有发现过确切记录。
中西亚地区,从哈萨克斯坦南部到伊朗北部,可能延伸到地中海沿岸;2001年和2012年分别在叙利亚和伊拉克记录到一次沙猫;该种群是否与阿拉伯群岛种群相连仍未可知。
这4个分布片区正好对应沙猫在经典分类系统中被确认有效的4个亚种。由于沙猫行踪隐蔽,且身体颜色与沙漠融为一体,肉眼极难观察,目前无法确定4个分布片区之间的空白区是由于当地沙猫已经灭绝了,还是仅仅由于尚未被发现。
栖息地
沙猫是所有猫科中栖息环境最为干旱、开阔的一种,它能在年降水量低于20毫米的环境中存活,是唯一一种可在沙漠中生存的猫科动物。沙猫不会出现在茂密的环境中,在土壤肥沃、植被密集的地方,沙猫反而无法生存。但沙猫也需要一定的植被提供隐蔽,它最喜欢的栖息地是有稀疏植被的沙漠、戈壁和草原地区,不喜欢以移动性沙丘为主、寸草不生的纯沙漠生境。
沙猫能在温差极大的地方生存,如土库曼斯坦的卡拉库姆沙漠,夏季气温高达45℃,冬季只有-25℃。
生活习性
昼夜节律
在热带和亚热带沙漠地区,由于白天天气炎热,沙猫主要在夜间活动,它通常从日落开始觅食,持续到次日凌晨;白天就在洞穴里休息。但当天气凉爽时,沙猫也会在白天外出活动。尤其是在比较靠北的地区,冬季夜晚气温会降至0℃以下,此时沙猫会更多地选择在白天活动。
觅食行为
沙猫以沙漠里的小型脊椎动物为食,由于栖息地中物种多样性较低,其潜在猎物种类要比其他猫科少得多。其最主要的食物是小型哺乳动物,包括沙鼠、跳鼠科、灰仓鼠和细趾黄鼠等。与其他猫科动物相比,鸟类和爬行纲在沙猫的食谱中占有更为重要的地位。沙猫捕食的鸟类包括毛腿沙鸡、麻雀、石灵鸟和山鹑,而很多蛇和蜥蜴也都在沙猫的食谱上,包括剧毒的角蝰。无脊椎动物如蝎子、蜘蛛,亦时常遭到沙猫捕食。
与其他猫科动物常采用等待、埋伏的方式狩猎不同,沙猫往往需要长途跋涉搜捕猎物,它在一个夜晚的行走距离可长达10公里。它听觉敏锐,主要通过声音定位猎物,可以快速掘开沙子,捕捉其中的穴居动物。它捕杀毒蛇时,主要通过一连串地拍击,迅速击打蛇的头部,直到可以安全地咬住蛇的头颈部。由于沙猫四肢短小,奔跑速度不快,它不会长距离追逐猎物。
社会行为
沙猫营独居生活,成年个体拥有相对固定的家域。由于其栖息地内猎物密度较低,相对于体型相近的其他小型猫科,沙猫的活动范围较大,家域范围也较大,种群密度较低。在以色列南部的研究发现,一只雄性沙猫家域面积超过16平方千米,与其他雄性的家域存在部分重合。在沙特阿拉伯,7只沙猫的全年家域面积为20~51平方千米。
穴居行为
猫科很少有成员营穴居生活,沙猫是个例外。撒哈拉游牧民族将沙猫叫做“掘穴猫”,以区别于不穴居的非洲野猫。事实上,沙猫通常并不会自己挖洞,它要么占据赤狐、沙狐、吕氏狐及豪猪遗弃的洞,要么扩建沙鼠的洞。沙猫洞通常只有一个洞口,洞内通道直径15厘米,长1.5~3米,最深处距地面约60厘米。
生长繁殖
动物园中沙猫全年可繁殖,但由于沙漠环境极端,野生沙猫存在一定季节性。在撒哈拉沙漠和中亚,沙猫在11月到2月交配,幼仔在1月到4月之间出生。雌沙猫妊娠期59~67天,每胎产2~4只幼仔,动物园中曾有一胎产8仔的记录。小沙猫5周龄断奶,4个月大即可独立生活,9~14个月大时性成熟。野生沙猫寿命未知,动物园中沙猫寿命可达14岁。
种间关系
由于沙猫栖息地中大型地栖掠食者极少,沙猫几乎没有天敌。在尼日尔曾发现过两只非洲狼杀死了一只沙猫。沙猫的主要潜在天敌是大型猛禽,包括雕鸮、荒漠雕和金雕,幼年沙猫更容易遭受猛禽伤害。
沙猫高度依赖沙漠啮齿动物为主食,其种群会随着啮齿动物而发生周期性波动。在中亚地区漫长多雪的冬季,曾发生过沙猫种群骤降,主要原因就是啮齿类数量锐减导致的沙猫食物短缺。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一般认为,沙猫是一种很稀有的动物,在其整个分布区内种群密度都很低。但由于沙猫行踪隐秘,人们对沙猫的生存现状所知甚少,有些地区没有发现沙猫并不代表不存在,而可能只是调查不够深入。根据2000年以来的有限调查,可以确认西撒哈拉、阿尔及利亚南部、尼日尔、乍得、伊朗、沙特阿拉伯西南和东南边境有沙猫生存;约旦、以色列、卡塔尔、也门、巴基斯坦和中亚,已经多年没有记录到沙猫;而与此同时,在一些不存在历史记录的孤立地区,如叙利亚、沙特阿拉伯西部、伊拉克西部和乍得中部,却发现了沙猫。
20世纪90年代已修改在以色列南部的一项研究发现,在375平方千米的范围内共捕获了11只沙猫,估计密度为2.9只/百平方千米。据此保守估计全球约有2.7万只沙猫。
致危因素
栖息地破坏是沙猫面临的最大生存威胁。人口扩张以及随之而来的家畜放牧、基础设施建设,会导致沙猫的栖息地退化,将环境改造得对人类伴生物种(比如赤狐)比较有利。人类带来的家猫、家狗会与沙猫竞争食物,家狗甚至会直接杀死沙猫。气候持续干旱和荒漠化从表面上看会降低当地人口密度,增加沙猫栖息地,但实际上这会导致形成更多荒芜的流动沙丘,植被和猎物都会因此变得稀少,反而不利于沙猫生存。
人类捕杀和活体贸易是对沙猫的另一大威胁。沙猫有时会在绿洲和人类社区附近被捕捉胡狼和狐属的兽夹夹住,还有时会因捕食或仅仅被怀疑捕食家禽而遭到猎杀。20世纪60年代,巴基斯坦的沙猫还很常见,然而在此之后,大批猎人和商人涌入了该地区,大量捕捉沙猫贩卖给欧美的动物园,不到10年就导致当地沙猫变得非常罕见。尽管早在1974年巴基斯坦政府就已经明令禁止出口沙猫,但当地沙猫种群却很难再恢复。
保护措施
在西亚和非洲,人们建立了很多保护区,保护包括沙猫在内的野生动物。阿尔及利亚、伊朗、以色列、哈萨克斯坦、毛里塔尼亚、尼日尔、巴基斯坦、突尼斯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已经明令禁止狩猎沙猫。
保护级别
尽管沙猫自然密度很低,但它分布广阔——超过94万平方千米,而且种群数量尚多——据保守估计也有超过2.7万只成熟个体,因此,在2014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沙猫的受威胁等级从近危(NT)调整为无危(LC)。《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将沙猫列入附录Ⅱ,对其国际贸易进行严格管控。
饲养状况
沙猫因外形独特,在动物园里很受欢迎,然而它对寒冷和潮湿很敏感,易患呼吸道疾病,因而很难饲养。20世纪60年代,人们从巴基斯坦野外捕捉了大量沙猫,但多数都在一年内死亡,没有留下后代,这对巴基斯坦的野生沙猫种群产生了严重不良影响。不过,现在西亚和欧美的很多家动物园已经掌握了沙猫饲养和繁育的技术。截至2009年,全球共有45家机构饲养有超过200只沙猫。
参考资料
Sand Cat.IUCN.2024-08-13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濒 危 物 种 进 出 口 管 理 办 公 室.2024-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