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日本沼虾

日本沼虾

日本沼虾(拉丁学名:沼虾 nipponense),又名青虾,因最早在日本被发现而得名。日本沼虾是中国淡水虾中适应性最强、分布最广、产量最高、经济价值最大的一种,在中国已有40多年的养殖历史,2021年全国养殖总产量达22.44万吨,养殖地区扩展到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日本沼虾体长可达91毫米,体重可达11克,臂长可达180毫米。虾触须较长;雌性额齿为12~15个;壳薄、色清,体表光洁呈青灰色或青绿色半透明状,并具有棕色斑纹。广泛分布于亚洲各地,如日本朝鲜半岛越南马来西亚以及俄罗斯远东地区、中国等;其中在中国分布广泛,尤其是华东和华南地区。喜欢栖息在水流平缓、底质肥沃、环境优良、水草丰盛、水质清新、溶氧充足的环境;幼虾具有较强的趋光性,成虾则具有明显的负趋光性,常常昼伏夜出;主要以动物性饵料为食,幼体及幼虾阶段主要以浮游生物、有机碎屑为食;具有蜕壳习性,一生要蜕壳20次左右,青虾有自相残杀习性;寿命约为1年。

日本沼虾肉质鲜嫩、营养丰富,可鲜活食用,也可以加工成冻虾、剪须虾、冻虾仁、虾籽、虾籽酱,在江浙一带已成为淡水虾中之上品。日本沼虾作为天然水体中角类的饵料生物也有重要意义,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生态学意义。日本沼虾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ver 3.1,等级为无危(LC)。

形态特征

日本沼虾全身覆盖甲壳,其壳薄、色清、体大、臂长、须长、额齿多、体表光洁呈青灰色或青绿色半透明状并具有棕色斑纹,但其体色常因栖息的环境不同而有较大的变化。一般在水草多的环境中色素较浓,在混水中,色素较淡,常呈灰白色。

日本沼虾是一种中型的淡水虾,体长一般为50~94毫米。当年的日本沼虾到11月初时,雌虾最大个体体长为69毫米,体重5.8克;雄虾最大个体体长为91毫米,体重11克。雄性日本沼虾体长普遍在80毫米以上,大规格公虾臂长为115~165毫米,个别臂长在180毫米以上,且其前臂远长于身体;虾触须较长;雌性额齿为12~15个;日本沼虾出肉率达31%~33%。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日本沼虾广泛分布于亚洲各地,其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越南马来西亚以及俄罗斯远东地区都有分布。近年来又逐渐扩散到新加坡、美国、白俄罗斯乌克兰摩尔多瓦、哈萨克斯坦、伊拉克及伊朗等地。

中国分布

在中国,日本沼虾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其分布最多的是华东和华南地区,尤其是在长江中下游平原流域及其所属的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巢湖,其野生的日本沼虾资源量最为丰富。此外,山东微山湖、河北白洋淀、江苏洪泽湖也是较为有名的日本沼虾产地。

栖息环境

日本沼虾喜欢在水流平缓、底质肥沃、环境优良、水草丰盛、水质清新、溶氧充足的环境中生活,如江河、湖泊、水库、池塘、沟渠、塘堰等淡水水域。其所处的水域深度从1~2米到6~7米不等。春季随着水温上升,日本沼虾开始移至岸边浅水区生活,夏秋季则在岸边浅水区觅食和繁殖,且随着水温升高,其逐渐移向深水,冬季则潜伏于湖底或水草丛中越冬,且很少摄食和活动。

生活习性

节律行为

日本沼虾幼虾具有较强的趋光性,常为弱光所诱集,并对黄光和绿光有趋光反应,但又畏强光及直射光,其对红光有避光反应。幼虾变态结束后,行底栖生活,多分布在水域浅水区,喜欢攀爬于水草、树枝或其他固着物上;成虾则具有明显的负趋光性,其较惧怕光照,常常昼伏夜出。白天潜伏在草丛、砂石、瓦片空隙或自掘的坑穴中,腹部潜伏在穴内,头胸部略露在穴外,触角不停地摆动,以探知周围情况,一遇风吹草动,缩入穴内或出穴而逃。到生殖季节却一反常态,白天也有交配、争食活动。

觅食行为

日本沼虾属杂食性水生动物,如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则喜食皮、豆饼、麦粉、螺蚌蚬肉、蚯蚓等动植物性饲料。但基本上使用专用日本沼虾配合饲料进行喂养。日本沼虾一般夜间觅食,尤以傍晚更为活跃。白天人工投喂饵料,日本沼虾亦出穴争食。

日本沼虾的摄食强度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主要受水温变化的影响。水温10摄氏度开始摄食,随着水温升高,摄食逐渐增强。到18摄氏度以上时摄食旺盛,一般4~6月和8~11月为日本沼虾摄食高峰期。当水温达到30摄氏度以上时,如若溶氧不足,则会导致日本沼虾呼吸加快,造成停食,甚至浮头死亡。之后随着水温的下降,日本沼虾的摄食强度和生长速度也会随之下降。当水温在8摄氏度以下时,日本沼虾将进入越冬期,不摄食,且生长停滞。

生长繁殖

繁殖

一般当年孵化的幼体,到秋末时即可见雌虾抱卵,但由于个体小,抱卵量也少。日本沼虾生长繁殖季节一般为4~10月,常在湖泊、水库、池塘岸边浅水区活动。而其在中国长江流域盛产期则为6~7月,在太湖地区正值杨梅成熟采摘的季节,日本沼虾会开始大量繁殖,进而出现大量抱卵虾,所以当地渔民将此时的抱卵虾称之为“杨梅虾”,颇受当地群众喜欢。雌虾在抱卵前均须经一次蜕皮,然后软壳雌虾与硬壳雄虾进行交配,通常在交配后24小时内产卵。越冬后亲虾一般产卵2次后都相继死亡。

生长

日本沼虾卵小而数多,每尾亲虾的抱卵量与体长成正比,最多的可达4000粒以上(注:由于母体的产卵量多和幼体成活率高,其能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繁殖,所以种群大,产量高),产卵后经约20多天,即可孵出幼体。幼体通常历经9次蜕壳后完成变态,进入仔虾期(即变态结束至性成熟前)。在仔虾阶段日本沼虾会每隔7~11天蜕壳1次,成虾阶段则每隔15~20天蜕壳1次;其一生要蜕壳20次左右;冬季则生长停止,且不再蜕壳。日本沼虾寿命约为1年。

物种保护

日本沼虾在分布地区种群数量丰富,没有关于种群趋势的信息,于2012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ver 3.1,等级为无危(LC)。

养殖技术

日本沼虾池塘育苗技术

选择符合规格、体质健壮、无病无伤的大水面抱卵虾在池塘进行日本沼虾培育。孵化期间的抱卵虾要每天投喂配合颗粒或轧碎的螺蚌肉、豆粕等;当抱卵虾虾卵变灰出现黑色眼点时,这时应施放经发酵过的肥,以培育浮游动物供虾苗食用;当虾苗幼体孵出且等到卵黄吸收后,即可开始作画池泼洒黄豆浆,之后随着虾苗长大,逐渐加入豆粕、麦粉、鱼粉鱼浆进行投喂。最终一般1公斤抱卵虾可产10万尾左右(1厘米左右/尾)的虾苗。

高寒地区日本沼虾池塘养殖技术

选择地势平坦、水源充足、水质良好、周边无污染源的池塘进行日本沼虾养殖,并栽种约占池塘底部面积30%左右的水草,如伊乐藻鱼腥藻属菹草、轮叶黑藻等沉水植物。选择松花江野生对虾苗种进行自繁自育。养殖日本沼虾宜熟化、粒形均匀、粉状少的全价配合颗粒饲料。最终体长达到规格的成虾直接上市销售,而达到一定规格的幼虾则进行专塘越冬暂养,作为下一年春季日本沼虾养殖的苗种。

主要价值

食用价值

日本沼虾肉质鲜嫩、营养丰富,含有糖类维生素蛋白质、钙、铁、细胞色素C和脂肪等营养物质;日本沼虾可鲜活食用,也可以加工成冻虾、剪须虾、冻虾仁、虾籽、虾籽酱。

经济价值

日本沼虾具有养殖周期短、生长速度快、出肉率高、适应力强、投入少、病害少、价格稳定等优势,是中国淡水虾中适应性最强、分布最广、产量最高、经济价值最大的一种。在长江中下游平原一带,由于水质清澈、水草丰盛,因而使得日本沼虾产量颇高,加上肉质鲜美,而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尤其在江浙一带日本沼虾已成为淡水虾中之上品。随着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在长江中下游,特别是在长江三角洲一带都已普遍进行人工育苗、日本沼虾养殖。

生态价值

日本沼虾作为天然水体中角类的饵料生物也有重要意义,因此,日本沼虾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生态学意义,并有着广阔的增养殖开发前景。即为了达到其种群增殖的目的,可在越冬虾繁殖季节,划出一定水域作为禁渔区,保护其繁殖、变态和生长;或在抱卵虾出售之前,利用网箱将其就地孵化,孵出的幼体,可直接放流,或经人工培育至幼虾后放流。这些举措使得湖泊等淡水水域的日本沼虾自然增殖渔业得到持续发展,同时其自然生态环境、水生生物资源及物种多样性也能得到有效保护。

参考资料

..2022-11-09

日本沼虾物种详细信息.Species 2000.2022-09-02

日本沼虾.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2-09-02

..2022-11-09

..2022-11-09

..2022-11-09

日本沼虾世界分布情况...2022-09-02

..2022-11-09

日本沼虾.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10-11

..2022-11-09

..2022-11-09

..2022-11-09

..2022-11-09

..2022-11-09

Macrobrachium nipponense.IUCN.2023-10-11

..2022-11-09

..2022-11-09

..2022-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