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骨胡
马骨胡又名马骨琴,壮语又称“冉列”“冉督”或“冉森”,意为用马骨制作的体积小、发音高而尖锐的大胡,是壮族具有民族特色的弓弦乐器。
马骨胡的形制与演奏方式与二胡相似,它音色圆润、明亮、清脆,演奏出的声音悦耳动听,富有感染力,有独奏、重奏、齐奏、伴奏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是壮剧、邕剧、布依戏、民俗音乐的伴奏乐器,也是八音乐队、壮剧乐队的主奏乐器。主要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以及云南省和湖南省的壮族聚居地区。其中广西德保县被誉为“广西马骨胡艺术之乡”,黄一格成为壮族马骨胡艺术代表性传承人。壮族马骨胡艺术于2010年进入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构造与制作
马骨胡的构造与二胡相似,由琴筒、琴皮、琴托、琴头、琴杆、琴轴、千斤、琴码、琴弦和琴弓等部分组成。制作流程先从琴头开始,依次顺序为琴杆→琴轴→琴筒→琴托→蒙皮→琴码→组装上弦调试。
传统的马骨胡琴筒长10~20厘米、直径5厘米,呈椭圆筒形,用小马大腿骨上部制作,两端稍加修整,前口稍大需要磨平,作为筒前口,蒙上动物皮革并粘牢(即琴皮),后口稍小是共鸣箱,是敞开的或置音窗。在筒身上下开出装入琴杆的通孔,琴筒是马骨胡最重要的部分;琴托是木制的安装在琴筒下方,使琴筒、琴杆与琴托连为一体;琴杆多采用木制或竹制,用一整根材料加工完成,全长46~60厘米,上粗下细,下端穿过琴筒并与琴托连接,以红木、佛肚竹制作出来的效果最佳;琴头用整木制作,要在顶端雕刻出精致、美观的马头作为装饰,若是木制琴杆则在顶端直接雕刻,而竹制则需单独雕出木制马头镶嵌于竹杆上端;琴轴用雄黄角或黄琼角加工成圆锥形,约长12厘米,横置两个在琴头下方,根据两者相对位置为上弦轴、下弦轴,轴柄部位刻有条纹,安装琴轴方向与琴筒平行;千斤用丝弦,绕在琴弦中腰,安装在琴轴下方,距离琴筒约30厘米处;琴码是木制空心桥形的,安装在皮面中央位置;琴弦用羊肠或丝制作,内弦粗安装在上琴轴,外弦细安装在下琴轴,下端固定在琴杆底部的弦钩上;琴弓用细竹做弓杆,长约60厘米,两端栓一束马尾作为弓毛,可调节松紧。
现代的马骨胡注重外形和质量,制作技艺也有了很大提升。选择上乘的马骨和木材制作,用马及牛骨拼粘琴筒,以大洋马腿骨拼粘的琴筒发音最好,并对琴筒精细磨制,以保证马骨胡优质的音质和音色。将琴杆加粗改短,弦轴改为黄杨、黄檀或红木制作,琴弦用金属钢丝弦,琴杆改短,减少了弦的张力,增加了拉把,采用二胡琴弓,扩大了音域。
音域
马骨胡最初按五度关系定弦为:a1~e2,音域:a1~d4。民间定弦为:f1、c2;g1、d2;c1、g1;d1、a1。
现在的音域:d1~e3,达两个多八度,定弦为:d1、a1。
演奏
演奏时采用坐姿,调整到舒适、自然的状态,神态自然。将琴筒放在左腿上或夹于两膝间,琴杆直立,左手扶琴按弦,右手拿弓在两根琴弦间拉奏,左手有打音、倚音和滑音等,右手有前挫弓、后挫弓、小跳弓、打音、倚音、滑音和顿弓等。演奏曲调时基本都在第一把位上,到高音时也只是伸长三四指向第二把位延伸,抒情曲调多用滑音指法演奏,短弓能使曲调更为明朗,活跃,所以运用较多,在歌唱性的曲调演奏上连弓运用较少。马骨胡没有独奏乐曲,多是演奏器乐合奏曲牌、戏剧曲牌和山歌调。
历史发展
马骨胡源于二胡,宋代音乐家陈旸的《乐书》以及沈括的《梦溪笔谈》卷五中均有记载,以此来推断马骨胡起源于奚琴,在宋代前两根弦之间均用竹片轧之,直到宋代才发展为用马尾拉弦的胡琴。也有学者认为马骨胡出现于清代乾隆年间(1736年―1795年),但具体都无从考证。马骨胡最初用于节日串寨演奏,是壮族民间器乐合奏“八音”的早期形式,后来用于壮剧伴奏。1815年,广西隆林县成立了半职业化壮剧团,成为壮剧乐队的领奏乐器,后来又成为“八音”乐队中的主奏乐器。20世纪50年代后,研制出高音、中音马骨胡。60年代以后,日臻完善,为了更好地衬托壮剧的唱腔,研制出琴筒较大的中音马骨胡,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使壮剧更加出彩,广泛用于独奏、重奏、器乐合奏、乐队协奏等多种器乐艺术演奏形式中。90年代初,研制出第三代高音、中音马骨胡,使发音更加柔美、圆滑、富有感染力,成为理想的独奏乐器。
传承与困境
马骨胡艺术发源于广西德保县,也是主要的流传区域,这一艺术是壮族音乐文化的精髓,是壮族具有民族代表性的乐器,是珍贵“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被收入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马骨胡艺术也在社交平台、自媒体平台、各类比赛、专业音乐会、文艺汇演以及高校设立专业等多种形式中广泛传播,开始进入大众视野。为了保护和传承马骨胡艺术让这一民族文化瑰宝,使其发扬光大,广西壮族自治区文联授予德保县“广西马骨胡艺术之乡”称号。艺术家黄一格与本土文艺家结合演奏经验和研究成果编写《马骨胡基础教程》,让广大爱好者能自学和习奏,广西德保县还创办了广西首个少儿马骨胡基地,望形成老中青三代共同传承和发展崭新局面。但是,马骨胡艺术一直流传于民间,主要是演奏传承,传承结构单一;资源不足,缺乏全面系统研究,教材不规范,师资力量有限,硬件设施也相对缺乏;传承艺人年龄分布不均,新生代传承学习者难以持久学习使传承体系脆弱;还有对非遗保护项目执行不力等突出问题,从而出现了失传断层的现实困境。
传说
马骨胡具有众多神话传说,但是有记载且流传广泛的有三个。
第一个流传的神话传说是古代土越人有个叫古卡的民族英雄,他骁勇善战,喜欢唱山歌,后来战死沙场,人们从沙场上用战死的马制作了马骨胡,并创作歌曲,以此来纪念古卡,激励后人。
第二个流传的神话传说是在明代嘉靖年间,有一位岑花是抗委的壮族将领后代,用先人遗下的战马腿骨制成马骨胡,沿途弹唱,以此来悼念和追寻其被奸臣谋害的先父英灵。她的举动感动了壮族百姓,为了歌颂她的美德将她制作的马骨胡流传了下来。
最后一个是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壮乡山寨流传最广泛的,相传以前,阿冉和阿列一起长大,从小青梅竹马,阿冉家有一匹远近闻名的骏马“四蹄雪”,一个土司听说了想要占为己有,但当他看见阿冉后,就想强迫她婚嫁给自己,阿冉宁死不从,土司一气之下差人杀了“四蹄雪”,威逼与他成婚。阿冉看见心爱的“四蹄雪”惨遭不幸,她悲愤万分,拔下马尾,收拾起一根马的大腿骨,托人交给阿列,阿列悲痛欲绝,便用马腿骨做琴筒、马尾做弓毛制成了一把别致的马骨胡,用琴声告知阿冉搭救的时间和办法,阿列救出阿冉,并射死了土司,逃离了山寨,走遍壮乡各地传授马骨胡技艺,并在琴顶雕刻马头为饰。人们为了纪念阿冉和阿列这对传授马骨胡的青年人,就把马骨胡称作“冉列”,并世代相承、流传至今。
名曲名家
名曲
《正调》《八板调》《过场调》《迎客调》《月调》《八音调》《升堂调》《喜调》《苦调》《梳妆调》《采茶调》《探姑楼》《马走街》《马到林》《武将调》和《乖嗨咧》等。
名家
黄一格、黄广扩、班其业、韦卜元、韦公,黄文标、苏志辉、黄福祥等,其中黄一格于2011年五月被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命名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壮族马骨胡艺术代表性传承人。
参考资料
德保壮族马骨胡艺术(2010年进入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右江民族博物馆.2022-12-03
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147项).广西百色市人民政府.2022-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