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夺泸定桥》是20世纪50年代刘国枢创作的油画,现藏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飞夺泸定桥》再现了22位中国工农红军战士为抢占泸定桥而激烈战斗的时刻。画面苍茫大气、庄严肃穆,用笔用色奔放,主色调采用苍黄和黑褐。河面、桥梁、两岸构成具有美学价值的几何图形,传递出稳固的力量。

《飞夺泸定桥》曾入选中国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语文课本,作为课文《飞夺泸定桥》的插图。

画面内容

《飞夺泸定桥》表现了长征途中一场异常艰险的战斗,描绘了连长廖大珠带领21名勇士夺取泸定桥的英雄壮举。画面的上半部分是在铁索桥上顶着敌军密集火力的红军战士,有的人匍匐射击,有的人扬手掷弹,有的人一手紧拉铁索、一手挥枪射击。画面下半部分是湍急的河水,连接着陡峭的两岸,而岸边硝烟弥漫。

创作背景

内容原型

《飞夺泸定桥》取材自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发生的重要战役。1935年5月,长征中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为渡过大渡河,向陕甘宁苏区前进,多次击溃川军的拦阻。经两天急行军,于29日晨抢占了泸定桥的西桥头,西桥头与沪定城相接。但在红军到达的前一天,守军已将铁索桥上的木板拆除,只剩下13根铁索悬在大渡河上。当日下午4时,红四团发起了夺取泸定桥的战斗。在该团火力掩护下,由第2连22名勇士组成特别行动队,在连长廖大珠率领下,冒着敌军密集的火力,攀踏着铁索,向对岸冲去,成功占据了东桥头,掩护后方战士铺设木板。后续部队紧跟过河,歼灭守军大部,占领泸定城,接着与沿河左岸北上的部队会合。在飞夺泸定桥的过程中,有四名中国工农红军战士英勇牺牲。

创作过程

1956年开始,刘国枢前往广州市、武汉市、北京市进行较为系统的苏派绘画学习,例如临摹“苏联经济文化成就大型展”的展出作品,接触到了苏联画家安德烈·梅尔尼柯夫(Андре́й Мы́льников)和康斯坦丁·康斯但丁·马克西莫夫(Константин Макси́мов)的讲学,并于这一阶段创作了《飞夺泸定桥》。

为创作《飞夺泸定桥》,刘国枢专程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军区拜访,并得到军区司令员贺炳炎上将的指教。1959年冬天刚过时,刘国枢到泸定县进行考察,寻找创作灵感,来回走在大渡河边,往返在泸定桥上,走了不下200次,积累了大量素材,经过半年多的创作,最终完成了《飞夺泸定桥》。

为了画面中中国工农红军战士的面部展示,刘国枢也画了不少小稿,反复琢磨、调整、尝试了不同的动态。

艺术鉴赏

《飞夺泸定桥》画面中河水湍急,群山陡峭,天空昏沉,刘国枢为了展现地势的险恶,将铁索桥置于画面的上半部分,采用仰视的角度,来反映抢占桥头的红军战士的神采。

刘国枢在处理环境和战争气氛上,用笔用色概略奔放,浑浊的河水突出了“急”字,陡峭的山体突出了“险”字,火焰硝烟突出了“难”字。

在山与山之间、在波涛之上凌空而架的泸定桥和桥上与敌军作战的中国工农红军战士,营造出激越生动的画面效果,足见火力凶猛、战斗激烈,有一股横扫千钧的力量感,展现出了一种大无畏的英雄主义气概。

衍生作品

2006年10月22日,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和弘扬长征精神,中国邮政发行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纪念邮票,全套共四枚,小型张一枚,分别是“送别”“遵义会议”“飞夺泸定桥”和“红军过草地”邮票,其中“飞夺泸定桥”邮票的图案采用的是刘国枢创作的《飞夺泸定桥》。

重要展览

参考资料

刘国枢:影响西南美术教育的油画家.人民网.2022-10-23

重磅!专访102岁画家刘国枢,《美术经典中的党史》邀您走近油画《飞夺泸定桥》…….央视网.2022-10-24

油画里的长征.中国军网.2022-10-24

邮票中的党史丨铁索桥走200次画出“飞夺泸定桥”.大洋网.2022-11-21

《开国大典》、《飞夺泸定桥》、《攻占总统府》等经典革命油画——第一次“走出”军博到郑州.新浪网.2022-10-24

92岁刘国枢个展开幕.凤凰网.2022-11-11

重庆美术馆“烽火传薪 艺立百年——武昌艺专六人美术作品与文献展”荣获文化和旅游部“2021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优秀项目” .华龙网.2022-11-11